評鑑雙月刊] 如何推動學生學習成效評量:以臺灣大學為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因此臺大首先藉由課程地圖,明確定義全校以及各系所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

藉由課程地圖的建構,各單位有機會反思教育目標,依據教育目標訂定學生應具備的能力,並規劃能夠 ... 課程規劃 教材收集準備 班級管理與經營 多元化課程運用及應用 參與式學習之運用 TA培訓及運用 有效的評量方式 教學與評鑑 延續性教學設計(大學部->研究所) 教學專題   首頁>教學資料庫  本文章點閱 次 [評鑑雙月刊]如何推動學生學習成效評量:以臺灣大學為例 文章來源: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0/11/01/3694.aspx 文/邱于真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  規劃研究組副組長  蔣丙煌  國立臺灣大學教務長 大部分老師或許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老師在台上說到流汗,學生在台下睡到流涎。

老師費盡心力的教學,並不一定等同於學生的學習,只有當學生學習確實發生,教師的教學才謂之有效。

另一方面,由於績效責任,高等教育也逐漸由重視資源的輸入與過程(input&process)轉為重視產出與學生學習成果(output&learningoutcomes),由學生學習成效檢視大學辦學績效。

由此可知,協助學生達成學習成效是教育最終的目的,而如何檢測學生是否確實具備各種能力,值得大家再次重視與討論。

國立臺灣大學對於提升教育品質一向不遺餘力,本文即就臺大針對學生學習成效相關機制的建立、評量、結果的運用等加以說明。

基礎建設與機制 臺大對於學生學習成效評量的規劃與執行,可分為三個部分說明:1.基礎建設;2.學習成果評量;3.宣傳與說明。

「基礎建設」係指相關政策或系統的建構;「學習成果評量」為建置測量學習成效的相關機制;「宣傳與說明」的目的則為使相關理念在校園內廣為週知。

1.基礎建設 推動學習成效評量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為清楚列出學習目標與成果。

惟有將最終欲達成的目標先定義清楚,之後的課程設計才能有所依循,而評量也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因此臺大首先藉由課程地圖,明確定義全校以及各系所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

藉由課程地圖的建構,各單位有機會反思教育目標,依據教育目標訂定學生應具備的能力,並規劃能夠協助學生具備核心能力的課程。

接著,為逐步引導開課教師思考所開課程與系所核心能力之關聯,於學期初在網路上建置課程大綱時,系統自動帶入系所訂定該門課應培養的核心能力,提醒教師檢視授課目標是否與系所核心能力對應(aligned)。

基礎建設的最後一部分與評量有關,臺大於99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始,全面實施等第制評分制度,將成績評量分成十等第,明確定義學生達到多少核心能力即給予不同的等第。

A等第是達成所有教學目標,B等第是達成部分目標,C等第是達成最低目標,F等第是所有目標都未達成。

至於A+,A,A-,則視達成品質的優劣而定。

各等第明確的定義,有助於教師在評量學生學習成效(成績)時,有清楚的評量標準,學生也有清楚的學習目標與努力方向。

2.學習成果評量 其相關機制可細分為三面向說明:課程、系所,以及全校。

●課程 臺大乃藉由期中與期末的教學意見調查,暸解學生的學習成效。

教學意見調查的內容除了評量教師投入度(teacherinput),如教師的專業知識及準備度,並增加了學生學習成果導向(studentlearningoutcome)的評量;如修過課後,學生是否能說明該課程的主要內涵與重點,或課程是否增進學生組織與分析的能力。

如何將問卷之題項與每一門課所列之核心能力勾稽,以確實掌握學生修過課後的學習成效,是臺大未來持續研究改進的方向。

●系所 系所可透過整合式課程(capstonecourse)瞭解學生整體的學習成效。

整合式課程旨在讓學生有機會整合所學知識與學習經驗,而非僅是每門課片斷學問的吸收。

課程形式多元,包括學術論文、專題研究、實習等。

整合式課程能夠檢視系所設定的教育目標是否達成,因此被視為學習的總體檢課程。

●全校 臺大99學年度第一學期正式推行學生學習歷程檔(MyePo)。

全校學生都有一專屬檔案,系統會自動帶入學生之基本資料、修課紀錄、課外活動、得獎紀錄等等,而學生可以自行上傳其他資料。

學習歷程檔可以記錄學生的所有學習活動與經驗,也可做為學生展現自我能力的證據。

學生可在歷程檔中建立各種不同能力的標籤,在每項標籤下呈現相關的證據或文件,例如:「網際網路技巧」標籤下,可放置修習的相關課程與成績、課程報告或作業、相關證照或受訓證明等,確實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效,為就業做準備。

3.宣傳與說明 基礎建設以及評量相關機制都完備之後,就是藉由「宣傳與說明」,爭取系所與教師對於學習成效的理解與支持。

教學發展中心透過系所宣傳說明會,說明學習成效評量的重要性以及相關概念,例如評量指標(rubric)、等第制評分以及整合式課程,以期深化教師對於該理念的瞭解。

教學發展中心同時也編撰教學秘笈,除介紹常用教學法以及教學相關議題之外,特別針對學習成效評量議題為文加強說明。

學習成效的評量 評量學生學習成效的方式可分為四面向說明:1.課程教學意見調查;2.大一新生與應屆畢業生問卷調查;3.畢業五年內校友問卷調查;4.雇主問卷調查。

1.課程教學意見調查 如前所述,臺大於期中及期末教學意見調查表中增列學習成果導向的評量題項,以暸解每門課的學習成效。

2.大一新生與應屆畢業生問卷調查 大一新生問卷及畢業生學習回顧問卷都將列入「一般核心能力」以及「就讀系所核心能力」,請學生自我評估各能力的達成情形。

新生問卷結果將做為前測(pre-test),畢業生結果則做為後測(post-test),日後比較前、後測的結果,以暸解學生在學期間培養的核心能力。

3.畢業五年內校友問卷調查 校友問卷調查旨在暸解在校培養的能力是否足以因應職場就業所需,並請其評估臺大訂定各項核心能力的妥適性,結果可回饋學校,供調整教育目標與課程結構的參考。

4.雇主問卷調查 請雇主評估職場所需具備之能力,及臺大畢業生各項能力的表現情形。

比較校友以及雇主問卷的結果,將可反映兩者對職場所需能力的觀感是否有差異,藉此提供系所更客觀的資訊。

評量結果的運用 一切評量結果終將回饋到系所、學院及學校各層級,做為改善教育品質的依據。

首先,系所可以根據評量結果,檢討課程內容,並修改教育目標以及核心能力,使其更符合現代趨勢與實際狀況。

此外,系所也應根據結果,調整課程架構,確保系所開設足夠且適當的課程,培養各種核心能力。

再者,院課程委員會應發揮實質監督功能,根據結果,協調並統整院內各系所的課程架構,以期達成各院的教育目標。

最後,教務處發揮檢核及設計管理回饋機制的角色,負責問卷的設計與分析,以及提供調查結果,做為各單位檢討與改進的參考依據。

校內組織與分工 臺灣大學校內與學生學習成效評量相關的單位,主要包含系所、學院,以及校級的課程相關委員會,整體架構如下圖所示: 為建置課程地圖,「系所課程委員會」負責訂定系所教育目標、核心能力,以及課程與核心能力之關聯圖,協助教師思考如何藉由課程,培養學生具備系所核心能力。

「院課程委員會」則協調與審查院內各系所開設之各類課程,並檢視全院課程架構,使其更臻完善。

院課程委員會並討論及訂定院教育目標,做為遵循指南,藉由所屬系所的課程規劃,共同達成教育目標。

「課程評鑑委員會」每學期針對全校所有課程的期末教學意見調查,進行結果分析與討論,協助教師瞭解學生對課程的反應與期待,並提供各教學單位研擬課程改進方案之參考。

該委員會並成立工作小組,處理問卷調查技術問題,負責整理統計教學意見調查結果並分析相關資料。

課程評鑑委員會亦負責研擬意見調查問卷,審定新增之學生學習成效題目,提供機會讓學生自評與反思學習進度。

與課程評鑑委員會平行的另一單位為「學習成效評鑑委員會」。

該委員會負責研擬應屆新生、畢業生、校友以及雇主調查問卷,以期與學習成效緊密相關,忠實反映學習成果。

該委員會每年也針對新生及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並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統計,以瞭解學生在就學期間的學習成效,而每五年則針對校友與雇主進行問卷調查,同時分析檢討問卷結果,以便對學習成效有更深度的瞭解。

另外,由教育部高教司委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辦理之大專校院畢業生流向調查,其中包括畢業後一年與畢業後三年的相關數據結果,也將於委員會中分析討論。

「校級課程委員會」主要職掌為針對「課程評鑑委員會」以及「學習成效評鑑委員會」所統計分析的資料結果,制定全校性課程相關策略,並確實建立回饋機制,協助達成學生學習成效。

學校面臨的最大挑戰:改變教職員生的觀念、心態與作法 為落實學生學習成效評量,臺大校方除了展現重視教學品質的態度,建置完整的基礎建設與機制之外,還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心力,進行宣傳與說明,希冀逐步改變全校教職員生的觀念與心態。

如何讓全校各單位人員凝聚共識,願意跳脫原本已經習慣的舒適圈,額外花時間適應新的想法與模式,是校方面臨的挑戰。

尤其是學校規模愈大,參與的人員愈多,愈是不容易。

臺大正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地踏出每一腳步。

謹將目前臺大的作法及進度與外界分享,希望能拋磚引玉,引發更好的想法與作法,共同為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而努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