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兒童的心理需求; 呵護幼兒好奇心的苗; 不要忽冷忽熱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0-6歲兒童的心理需求從心理學的發展觀點來看一個人的成長,我們大概可以分為嬰兒期、幼兒期(學前期)、兒童期、青少年、成年、中年、老年…
GeorgeYeo網路自強號
跳到主文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部落格全站分類:心情日記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Apr09Mon201210:43
0-6歲兒童的心理需求;呵護幼兒好奇心的苗;不要忽冷忽熱的~孩子的無理取鬧?有懶惰的父母才有獨立的小孩(合輯)
0-6歲兒童的心理需求從心理學的發展觀點來看一個人的成長,我們大概可以分為嬰兒期、幼兒期(學前期)、兒童期、青少年、成年、中年、老年…等…;前面的時期大概兩、三年便是一個階段,而後面則大約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一個階段,可見在學前的六年中的發展有多麼的快!假如我們用一個曲線來表示人的發展,可以看見在0~6歲時,無論身高、體重、智力等都顯示出發展的迅速,再來要到青春期才會再次的快速發展,青春期之後就漸漸趨向平緩。
所以0~6歲這個階段的發展就顯得非常重要。
要談這個階段的兒童心理需求,首先必須對他們有所了解,即要知道他們的發展概況:一、生理部分在醫院裡我們有一個用來評量嬰幼兒發展的工具,稱為「嬰幼兒發展量表」,大致分為「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發展」、「生活自理」、「社會行為」及「認知領域」等幾個大項目,其中再以一些較具體的小項目來評量嬰幼兒是否達到發展應有的階段。
每一年齡階段的表現重點不同,早期著重動作發展,慢慢到2歲以後又加入語言和生活能力較快速的成長。
請注意我們在測量時並非「某一個年齡發展出某一個動作」,而是「某一個範圍的年齡發展出某一個動作」,所以它是允許嬰幼兒的發展有一些差異的存在,而且各大項目可能先後,也可能同時發展,以上述的例子來說,嬰幼兒獨坐的能力,有些在5.2個月就發展出來,但那畢竟是少數(5%),大部分是在8.6個月才發展出來(95%),因此照顧者可以不必僅以「七坐八爬」這樣簡單的概念來擔心嬰幼兒是否發展失常。
比較重要的是,如果發現嬰幼兒的發展有些遲緩的現象時,給予一些刺激以促進他的發展是必要的。
另外,也許有照顧者發現它的孩子不會爬就會走而擔心,這是不需要的,因為爬的動作也許只是輔助他能站起來,若是他已經會扶著東西站,也許在某些刺激的引導下他很快就能扶著東西前進,甚至放手前進。
大致上,兩歲以前的動作發展是有原則的,通常可以說是「由上至下」、「由軀幹而四肢」;嬰幼兒總是先從頭會動開始,接著是頸部,然後有抬頭挺胸的動作,再來才是坐、站的動作;由軀幹而四肢指的是先發展靠近軀幹的手臂、手腕的動作,接著才是手指的動作。
另外嬰幼兒動作的發展也是由籠統到分化再到整合;剛出生的嬰兒是全身晃動的,沒有什麼系統,慢慢地會有各個肢體的動作發展,越來越細,大約在二歲之後就開始有整合的動作,例如「手眼協調」的動作;這些動作發展不見得很穩定,甚至會有少許退步的現象,但這些現象是正常的。
所以二歲以後,我們已經可以開始訓練一些生活自理的技能,例如使用湯匙、脫衣與穿衣、梳洗等,或是遊戲的技能、學習的技能等,這個時候的發展會是一個重要的關鍵,照顧者宜把握機會給予正確的示範使其練習,並多給予回饋和鼓勵,幼兒自然會有學習的動機。
二、心理部分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嬰幼兒是沒有什麼心理需求的,但從專家的研究中發現,從一出生開始,孩子就會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或說,有不同的發展任務。
如果心理需求得以滿足,或者任務發展得當,那麼有助於日後的發展,反之則可能有一些危機存在。
艾瑞克森(Erikson)便提出了八個發展階段及其發展任務:1.0~1歲—信任與不信任:此階段的嬰兒是幾乎完全沒有能力的,需要別人的照顧和安撫。
如果此階段的需求可以被滿足,日後便容易對外界產生信任,進而向外探索、和別人建立良好關係,反之則可能產生不信任,無法和別人產生互惠關係。
2.1~3歲—活潑自主與羞愧懷疑:一歲以後的幼兒已經有一些自我控制的能力,到二歲以後更多,例如排泄的控制,如果能順利發展出自主的能力,則幼兒將會有自我控制的驕傲感,反之則可能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而羞愧。
3.3~6歲—積極主動與退縮:此階段的幼兒已經開始從事相當多的活動,也有強烈的好奇心,想要探索,開始和別人接觸等,父母也可能開始對他有期望;如果能讓他學得如何自動自發、如何尊重別人,那麼此階段的任務便告完成;反之則可能讓他因為受到太多指責批評而有罪惡感。
三、社會行為部分人類是群體動物,每個人都受到社會的影響,亦須要適應社會。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社會性的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所謂社會性的發展,一方面是指兒童與人的交往,在團體中與別人一起工作遊戲,彼此尊重,相互分享,遵守紀律等能力的發展。
另一方面,是指兒童自理能力的發展,例如進食、穿衣、梳洗等技巧。
概括而言,社會性發展包括了社交及自理能力兩方面。
欲了解人類社會行為的發展,可從下列基本理論探討:1.學習論—學習論主要是要發展人類對環境的適應。
人類行為表現多數是與其後果有關。
例如:每次當嬰兒注視母親,母親就向他說話,逗他發笑,令他非常快樂;這個行為受母親的反應強化而增加。
2.社會學習論—強調人類可憑觀察外界事物或別人行為,做出模仿而學習。
3.心理社會發展論—認為人類發展過程是受到個人需要及社會二者的影響,而這過程大致可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個人需要及社會期望。
例如嬰兒期主要是靠別人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發展重心為建立對外界的信心。
到兒童十八個月,開始對外界事物有所認識,以及更主動接觸事物,發展重心為建立自主能力,以滿足自己的需要。
4.智能發展論—人與環境接觸時經過同化、調適與順應,透過主動與環境接觸,運用思考能力,悟出事物的關係,促使智能發展。
以上僅先列舉在0~6歲時嬰幼兒的發展,若是將其對應到第一部分的生理發展,我們可以發現是有關聯的。
在一歲之前的嬰兒沒有什麼技能,所以重點在於照顧者給予他的照顧是否讓他滿足,慢慢的他就在學習對自己的肯定,因為他已經積極地向外探索。
3歲以後他的探索和活動參與都更多,父母也有些期待,究竟他會很欣然、主動積極地向外學習,或是成為被動退縮的態度,這些發展除了和他本身的能力有關,也和照顧者的態度有關;因此我們可以說,0~6歲的嬰幼兒是有心理需求的,這些是他們主動的感受。
接下來討論常見的心理需求—可由二方面來探討:一、依附關係指嬰兒和一特定對象(通常是主要照顧者)所建立的關係。
簡單的說,嬰兒會傾向於尋找並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聯繫(這個人主要是母親)。
即嬰兒與撫養者之間一種積極的、充滿深情的感情聯結,主要表現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學語、抓握、身體接近偎倚和跟隨等行為。
1.依附關係產生的論點:在正常情況下,每個健康的嬰兒都會形成依附關係,而依附是怎樣產生的呢?可從幾個觀點來看:(1)習性學理論--認為依附是本能反應。
強調嬰兒早期的社會信號:哭、笑、依附等行為,引起母親對孩子的興趣和愛護,而這種交往增強了母子間的聯繫與接觸。
(2)心理分析理論--出生後頭兩年,嘴是滿足本能需要的迫源,由於母親為嬰兒提供食物,於是,母親便成為與滿足需要相連結的對象,也自然形成依附關系。
(3)社會學習理論--由於照顧者總是與滿足嬰兒的食物需要相聯結,使照顧者成了滿足嬰兒需要的客體,因此,嬰兒就產生了對母親的依附關係。
在學習理論者看來,依附是一組通過學習後所獲得的行為,而照顧者與嬰兒接觸時,同時提供嬰兒觸覺的、視覺的、聽覺的刺激。
(4)認知理論--推測嬰兒的依附必須具有某些認知能力,也就是嬰兒必須學會區分環境中的不同人。
若缺乏這種能力,就會把周圍接觸的人都看成同樣的,既不能發展對特定對象的依附,也不會在見到陌生人時感到害怕。
2.依附關係發展的過程:依附行為不是突然出現的。
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可把依附關係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1)第一階段--出生到3月:對人無差別性反應階段。
這期間的嬰兒對人的反應幾乎是一樣的,喜歡所有的人,最喜歡注視人的臉;見到人的面孔或聽到聲音就會有反應或微笑。
(2)第二階段--3~6個月:對人有選擇性反應的階段。
即嬰兒對母親和他熟悉的人的反應與對陌生人的反應有了區別。
嬰兒在熟悉者面前會表現出更多的微笑、啼哭…;反之則反應明顯減少,但依然有這些反應。
(3)第三階段--6個月到3歲:積極尋求與專門照顧者接近。
嬰兒從六、七月起,對依附對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關切。
當依附對象離開時,就會哭喊,不讓離開;當依附對象回來時,會顯得十分高興。
依附行為發生的時間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還有文化差異,但依附關係發展的模式基本上是一致的。
3.依附關係的類型:(1)迴避型。
這類兒童對母親在場或不在場影響不大。
母親離開時,他們並無特別張或憂慮的表現。
實際上,此類兒童並末形成對人的依附,稱之為「無依戀的兒童」。
(2)安全型。
這類兒童與母親在一起時能安逸地玩耍,對陌生人的反應比較積極,並不總是依偎在母親身旁。
當母親離開時,探索行為會受影響,明顯的表現出苦惱,一旦母親回到身旁,立即尋求母親接觸,但能很快地平靜下來、繼續作遊戲。
(3)反抗型。
當父母要離開之前,反抗行依附的兒童總險的警覺、有點大驚小怪。
若母親要離開他,就會表現極度的反抗。
但是與母親在一起時又無法把母親作為他向外發展的安全基地。
大多數兒童屬安全依附類型;而上述(1)、(3)兩類則又稱不安全依附。
三、分離焦慮弗洛伊德(S.Freud)強調兒童早期對母親的依賴,而兒童產生怯生或分離的焦慮都是因為兒童怕失去母親的愛和保護的緣故。
心理學家對兒童產生焦慮的現象有下列不同看法:1.弗洛伊德--認為由原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的衝突引起。
如果兒童有滿足願望的需要,客觀環境限制了這種需要的滿足,兩者就會發生衝突引起焦慮。
2.馬斯洛(A.H.Maslow)--認為幾乎所有的嬰兒都期待需要的滿足,而且這種需要一般也都能很快地得到滿足,當兒童漸漸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了解到許多以前不了解的事後,因為需要末被滿足而產生的焦慮大大增長。
同時,漸長的兒童,如3、4歲者也會關心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安全,偶而會懷疑父母是否還愛卜而有分離的焦慮。
年齡大一點的兒童在於同伴遊戲時,喜歡得到同伴的讚揚。
當發現自己在有些活動中能力不如同伴時,他們對自尊心的需要就受到挫折。
總之,焦慮是因為兒童末能滿足安全感、末能滿足別人對自己的愛以及自尊心等需要引起的,學習擔當獨立個體之下,易產生分離的焦慮。
3.艾瑞克森(Erikson)--認為分離焦慮是由懷疑、羞恥、內疚引起的。
2歲的兒童正處於使自己成為一個自主的個體過程,在實踐中常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有些兒童就會因此懷疑自己的能力。
若父母允許兒童大膽地試一試自己能力,且耐心地回答他們的問題,就能發展他們的主動性和自信心;反之則使兒童因能力不足的挫折而怕失去母親或關者的保護而感到焦慮。
根據以上幾項的解釋,概括幼兒的焦慮主要是怕失去母親的保護和愛、自己的願望與社會規範衝突,關心身體上和生理上安全、怕自己不為同伴接受等體驗而產生分離的焦慮。
為克服或減輕兒童分離焦慮的方法有:1.提供愛和支持、幫助兒童處理矛盾2.滿足兒童安全感的需要、愛的需要和自尊心的需要3.鼓勵獨立性和創造性,迴避可能導致懷疑、羞恥及內疚的反應綜言之,依附關係與分離焦慮是兒童心理需的重要課題。
嬰兒依附行為的目的在於獲得安全感,且藉以獲得親近者或關照者的呵護下,同時能無憂無顧慮地向外探索、發展。
依附行為的發展是嬰兒期社會與情緒發展的重點,有助於嬰兒日後情感的發展、並能探索環境、發展信任感與價值觀。
然而,此時期的兒童正處於使自己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過程中難免因挫折而感到焦慮,故關照者應多給予愛和支持,使其被鼓勵,在愛的需要滿足中成長,以避免分離焦慮的產生。
因此,嬰兒期依附關係的建立,及兒童的分離焦慮的克服,照顧者不可不慎。
◎呵護幼兒好奇心的苗0~6歲的孩子有好奇心的苗,如果太強制要求標準答案,就把苗壓下來了。
親師帶孩子學習,就像搭一座鷹架,讓孩子順著引導往前走,成就感若得到滿足,他就會不斷去學習。
「跟孩子一起工作的樂趣,在於十個孩子有十種不同的想法,去追溯這些想法源頭的過程裡,你自然會提醒自己,永遠記得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把心和眼界打開,」從心理學的認知發展領域轉而致力於幼兒教育改革,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幸曼玲始終感謝孩子們,讓她仍鮮活的感受到生命的可愛。
教育部在民國七十六年公布「幼稚園課程標準」,可算是國內幼兒教育的起步階段。
這二十幾年來,幸曼玲觀察到幼教界蓬勃的發展,台灣幼教領域的師資培育與評鑑制度,近年來更成為亞洲各國(包括日本與新加坡)效法的目標,「但至今我們的幼稚園和托兒所,卻還在使用七十六年的舊課綱,明顯跟不上時代需求。
」為此,民國九十五年教育部國教司委託幼教領域專家,組成「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研編小組」,從幼兒的成長需求出發,重新規劃學習藍圖。
負責規劃總綱領域的幸曼玲指出,幼兒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呵護孩子好奇心的苗,保留他們好問、愛探險的特質。
面對新課綱,幸曼玲建議家長,多幫助孩子擴展各種經驗,做他們的好朋友,就是最好的幫助。
按照新的課綱精神,幼兒教育不是國小教育的準備教育,不需要全部以國小教育的內容為核心。
二~六歲這個階段的幼兒有他們獨特的任務需要被啟動,有獨特的需要要被關注。
幼兒教育有其主體性,可是我們也重視跟國小的銜接。
國小教育是正式的義務教育,要學習一些基本的知識跟技能,所以一般人的觀念覺得,上學就要學東西、學知識,學具體的東西。
比如說寫字、看書、算術、自然科學等。
受了國小教育的影響,多數人大概以為進學校就是要學這些,但是忽略了幼兒教育和國小教育的不同。
二~六歲:踏出家庭大挑戰幼兒教育這個階段,在「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中關注的是二~六歲的幼兒。
也就是說我們要先確定二~六歲的孩子要的東西是什麼。
對這個階段的小孩而言,最重要的學習是像「從家庭到學校」環境上轉換的適應,要學的是如何跟不同的人相處。
許多剛進學校兩歲的幼兒,第一個經驗是哭得半死,因為到了陌生的環境,他們很害怕。
等到情緒穩定後,才學著跟別的小朋友一起工作、遊玩,協商怎樣分享玩具等。
常常可以看到兩歲剛進幼兒園的孩子其實愣愣的,但是他都在觀察。
要去適應新的感覺需要有一個健全的身心,才會有勇氣去面對外面的世界。
這是兩歲很重要的學習。
等到三歲比較熟悉群體生活後,他開始很容易跟人家玩在一起,社會性開始比較明顯。
此時更重要的是發展語文能力,怎樣用完整的句子跟人家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跟人家溝通自己想要的,聽懂別人要的東西是什麼。
每個年齡的認知會愈來愈豐富。
新的課綱比較關注這個年齡層的孩子要學的東西是什麼。
這些東西可能不同於家長過去經驗,做一些和小學教育比較接近、關於知識的學習;幼兒園階段,我們要學的東西應該先從心理層面開始著手。
幼兒該有的六大關鍵能力新的課綱關注幼兒的身體動作、社會、情緒、語文、美感與認知六大領域的成長。
身體動作方面,學習怎麼樣去控制大肌肉、小肌肉,學會穩定和平衡。
社會性是學習跟人家相處,怎樣去幫助別人、去覺察別人的需要、遵守社會規範。
情緒方面是學習如何面對跟人相處時可能產生的情緒挫折。
比如小朋友都喜歡競爭的遊戲,但是都怕輸,贏的人很得意,輸的人就很生氣。
我們應該要這個階段的小朋友把情緒拉出來看,分析贏和輸感覺怎麼樣?為什麼會不高興?語文能力一方面是學習用語文表達溝通,一方面是要去面對環境中出現的文本。
比如說看到牆上貼一張圖畫書的海報,就是一種文本。
那上面寫「愛吃青菜的鱷魚」,小朋友開始去觀察,老師引導說這是「鱷魚」。
透過經常接觸,他其實也在學認字。
美感是藝術領域,任何的藝術創作都是一種文化的展現,對孩子來講就是面對這個社會文化的接收跟回應。
剛剛說「愛吃青菜的鱷魚」,海報上鱷魚為什麼長那個樣子,我們去欣賞一下,鱷魚嘴巴張這麼大,為什麼他戴圍巾,圍巾是哪個顏色,這些都是文化的接收。
接受刺激創作後不是直接把作品帶回家,而是大家進一步相互分享感覺怎麼樣。
認知的部分,我們著重在「科學性思考」跟「數學」上面。
科學認知是著重觀察、整理資料,然後在心裡形成假設、修正假設,最後去解決問題的歷程。
不必急著學數學和英文對家長來講,學數學和英文很具體,這些東西會跟未來的學業成就有關係,家長當然關心。
可是我們更需要關注「人」本身的發展,尤其是健全人格的發展。
小朋友本質是如何,當他要從幼兒變成一個人,有各方面能力要培養,這些能力是隱而未見的,卻也是在我們大人經驗裡比較容易被忽略的。
我們希望凸顯這個概念:學具體的東西不是問題,因為他還有很長的時間可以學,不急著在幼稚園的階段學。
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培養他跟外在環境互動的熱情,他願意去探索,喜歡跟人互動,對周遭環境有興趣。
有些家長會說,這些東西我的小朋友天生就有,不需要培養。
小孩子生下就喜歡問問題沒錯。
可是我們如果給他沉重的負擔,太早給他這些知識,如果知識對他沒有意義的話,很容易因噎廢食。
然後他可能就此喪失了觀察周遭環境的興趣,喪失了進一步學習的熱情。
教太多反而限制學習能力舊課綱是一九八七年、幼兒教育剛起步的時候頒布。
那時許多人認為應該早一點讓孩子學小學的東西,對幼兒教育的理念並沒有那麼健全。
那時候幼兒園的教室空間很小,也就是傳統的「排排坐、吃果果」,很制式化的發展。
幼兒教育將近三十年來的發展,因為私人經營者的加入變得非常蓬勃,幼教因而發展出多元的模式,同時也觀察到怎樣做對孩子的學習是最好的。
其實就是給孩子機會,因為孩子的能力是無限的。
老師有沒有規劃適當的情境,有沒有給那這個機會,現在多數狀況還是處處限制著。
因為當你不斷的教孩子,孩子就跟著你;小朋友有能力跟著你,可是他自己學習的能力卻因缺乏挑戰而被限制住。
老師最重要的能力在於,有沒有辦法去看到孩子的可能性,然後再給他更進一步適當的引導力量,讓他有表現的機會。
在現有的能力之上再給孩子增加一點點的要求,他就會往上走。
這學習的過程就像搭一座鷹架,讓孩子順著引導往前走,成就感得到滿足的話,他就會不斷的去學習。
我們希望幼兒擁有這種學習的模式。
這樣,終身學習的動力就會一直持續著。
而不是被動接受很多資訊。
孩子回家看電視就是被動接收資訊,這樣慢慢變得很少主動探索,很少解決問題。
生命力找不到得以展現的舞台。
家長其實不是很清楚教保人員的專業在哪裡,照顧小孩嘛,好像不需要什麼專業。
對家長來講,安全當然是最重要,然後對孩子態度親切、照顧生活起居也是基本要件。
家長有時候不見得是不願意選擇好的園所,而是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更好的。
好的教保人員有能力跟家長溝通,告訴家長孩子真正的需求何在。
如果家長要老師能夠看到孩子的能力在哪裡,提供什麼樣適當的鷹架讓他可以更往前進,就必須選擇有更多專業和判斷力的幼兒園老師。
二~六歲最重要的就是快樂現在公私立的幼兒園比例大約三比七,大部分私立幼兒園會依照父母要求,也就是說其實是父母在影響老師,因此多數幼兒園會用幼教社的教材引導學習。
許多家長甚至希望幼兒教育也跟小學一樣有統一的課本。
幼教社編輯的教材不是不用心,可是要學習的東西放在平面的簿本上,小朋友又不認識字,只能跟著老師的指令,「來!大家算一下這邊有幾顆蘋果」,然後連連看,對孩子來講只是聽懂指令做動作而已,沒有真正的學習。
當老師說「數圈圈」,他可能會想圈圈裡面的正方形是什麼,腦中還在想,老師就一直叫他專心數,如果他不做,老師就會來說「為什麼你不聽話?你不乖,你在做什麼?」容易把他原來很靈敏的觀察判斷能力統統關掉。
我們滿怕「不要輸在起跑點」這句話,因為家長看了就擔心,擔心的面向卻是他們會不會英語、注音符號等具體的學科能力,我們期望家長能更了解幼兒真正的發展需求,然後幫他們選擇合宜的幼兒園。
如果大多數家長的觀念可以改變,是有能力影響幼兒園的走向。
很多家長可以慢慢接受,幼兒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快樂、探索和增加生活經驗。
不要這麼早就要求他們寫字、學英文,這些東西早教早學並不見得好,反而會提早讓他的胃口變壞。
能夠幫孩子學習的東西,是對他有意義的東西,其實就是他生活周遭的事情。
像我因為參與課綱實驗計畫,經常去花蓮的幼兒園,我們發現「火車」這件事情對花蓮的孩子,跟對台北的孩子意義完全不一樣。
花蓮孩子很小就知道莒光號、自強號,他們也能夠辨認一些火車標誌,甚至可以讀懂一張火車票根。
因為他們會主動去學生活中的東西,這張是從哪裡坐到哪裡,幾號車廂,幾點出發幾點到,他們都會去研讀訊息。
可是對台北孩子來說,也許到了國中都不知道火車有時刻表,因為他的生活經驗只有捷運。
這差異其實蠻大的。
可是我們的重點不在說誰知道火車的標誌是什麼,自強號長什麼樣子,而是說他會去主動關心生活周遭的事情,在腦袋裡面形成意念。
我們希望教材能取自生活經驗,從生活中引導孩子的能力,比如說讀符號的能力,或者找到標誌、知道自己方向,判斷哪裡是逃生口這些能力。
你去搭火車要排隊,買票要排隊,排隊的時候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排隊,有什麼好處。
教保人員跟著孩子的生活經驗走,就能找到適合教材。
家長要呵護幼兒的好奇心現在研擬的這套課綱主要理論基礎是根據社會建構論。
社會建構講的是人的主體性,小孩以過去經驗為基礎,跟人也跟環境互動,整合之後重新產出自己的想法。
認知科學發展後,比較強調孩子的腦袋經驗整合起來的能力,環境提供哪些刺激幫助整合。
其實,家長只要提供孩子多方的經驗就夠了。
幼稚園的孩子有好奇心的小苗,好問、愛探險,如果太強制要求標準答案,強制要學什麼東西,就把苗壓下來了。
希望家長要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好奇的苗可以長大、長得壯,變成他自己,接納孩子的想法,接納他們的探索方式。
多跟孩子聊天,當孩子的好朋友。
家長提供多元經驗,培養閱讀的習慣,生活中可體驗多樣的自然和人文環境。
家長不需要給自己太多壓力,喜歡自然探索的家長就帶孩子去大自然,不見得勉強孩子一定要去美術館或博物館。
當然家長本身也要有熱情。
希望家長為孩子安排有穩定性的生活節奏,在有限條件下儘可能提供經驗,我覺得就夠了。
(李宜蓁採訪,呂珮菁、陳雅慧整理)不要忽冷忽熱的~孩子的無理取鬧?光光老師兒童專注力問診室對於孩子而言,夏天是一個玩樂的季節,有許多好玩的活動在等待著孩子,特別是戲水更是孩子期待的活動。
但是孩子對於溫度調節的能力尚未成熟,也因此往往在夏天,常常會有不必要的情緒起伏。
對於我們成人而言,當溫度突然上升五度的時候,往往就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但是我們可以用意志來控制。
但是對於孩子而言,這樣的溫差,往往就會讓他感到不舒服,也因為不舒服又說不出來,往往就導致孩子開始出現無理取鬧的行為。
事實上,影響孩子情緒最重要的原因,並非是天氣是30度或35度,而是忽冷忽熱的頻繁進出冷氣房。
因為,孩子無法適時地調整身體的溫度,而引發的不舒服感覺。
因此,請千萬爸媽記得如果要進出冷氣房,記得需要待大約30分鐘後,等孩子適應後再離開,而不是一下進去一下出來,然後又一下出來一下進去喔!不然,不是孩子愛發脾氣,而是孩子的身體在表達抗議喔!(轉分享)有懶惰的父母才有獨立的小孩《生活情報讚》好看好玩好便宜臉書頁2013-6-27做人最好是勤勞一點,但是如果當了父母之後,強烈的建議您「懶惰一點」,因為「越能幹的父母,往往教出懶惰的孩子」,當孩子還小時您覺得幫他們做一些事情是應該的,因為他們還沒有自理能力,但....當孩子開始會用雙腳走向這個世界時,您該放手讓他們去接觸、讓他們去學習!讓他們去冒險、放手讓他們自己吃飯、自己洗澡、洗頭、大小便、讓他們去嘗試與成長,而您只要像個好長官,指導他前進的方向,在旁邊監督他不會犯錯,這樣就夠了!若是你想讓您的孩子讀到大學生之後連水煮蛋也不會,從來不知道原來蘋果與鳳梨是有皮的,那只會害了你的孩子,我相信您也不希望這種孩子是您教出來的!對於孩子的管教,我倆夫妻並沒有絕對的方法與秘訣,更不用去上課或是翻書,為一個方法就是「懶」!一歲多別的小孩還要媽媽追著強迫吃飯時,我們家的小孩已經乖乖坐在椅子上自己拿湯匙吃東西,儘管他們會把桌子上下弄得髒兮兮,但這就是學習!兩個小朋友還沒有上幼稚園時,我們的小朋友已經會自己乖乖吃飯、自己洗澡洗頭、自己到廁所大小號,上了幼稚園之後,我們讓他們自己去洗碗、自己去整理自己的空間,就連洗衣機他們都知道怎麼丟衣服下去之後該按哪些鈕來洗衣服,到現在小學了,他們會幫忙把衣服丟到洗衣機,洗完之後還會主動去把衣服晾起來,完全是因為我們「懶」,而我們跟小朋友「這個家是我們的,有時候我們洗衣服,有時候你們洗衣服,可以嗎?大家一起來幫忙,沒有誰應該要做什麼」。
他沒說你就別做時間已經來到下午一點,我家的孩子沒叫肚子餓,我們也不急著張羅食物,因為這樣可以免去叫孩子吃飯時的推託吵罵,以前小時候寶貝有一陣子厭奶,我家老婆緊張的帶去給醫生看,結果醫生只是冷冷的回應說:「不要緊張,沒有一個小孩會讓自己餓死的,他現在不餓你逼他幹嘛?」,所以您絕對不用擔心孩子餓到了,因為等他們餓的時候自然會找你,等到飢腸轆轆的時候,他們不僅胃口全開,飯菜也鐵定一掃而光,而也因為肚子餓了,所以挑食的機會就變小了!就這樣.....您根本不用坐在孩子的身邊逼他吃飯、逼他吃光,甚至是拿著棍子守在一邊,然後手腳發抖生氣孩子為什麼不吃飯,而孩子則是兩眼淚痕的哭訴媽媽為什麼總是要逼我吃飯,最後搞得爸媽與孩子通通氣成一團,何必呢?難道這是您要的生活品質?有一次,孩子的便當沒有洗,隔天早上準備上學時卻發現不僅臭臭,還有螞蟻在爬,於是孩子怪媽媽說:「你為什麼沒有幫我洗?」,而媽媽則是反問孩子:「你為什麼回家之後沒有洗?」,「你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那是你吃過的便當盒耶!」,孩子默默的沒有出聲音,雖然他板著臉但還是乖乖自己去把便當洗乾淨。
這是您必須從小教育小孩的觀念.....沒有誰應該要幫誰做什麼事情!現在孩子身高足夠踏上小板凳之後站在水槽邊,洗自己的餐碗變成他們自己的功課,因為這是他們自己在學校的用具,這也是他們自己使用過後的餐具,你為什麼要幫他們洗好呢?放下吧....別管太多,也別妨礙太多小朋友學習以及成長的機會,您要作的應該是幫他檢查、幫他除錯,當發現問題時,告訴他這裡應該要修正、告訴他那裡應該要注意,而不是通通搶著幫他做玩,「當父母越全能的時候,孩子就會越無能」,請您務必謹記!讓他有機會練習以前,孩子從學校裡面借書回來,總是窩在媽媽的旁邊,纏著媽媽一定要唸完故事書之後才肯睡,但在小孩認識注音符號之後,我們開始讓他們自己看故事書,然後看完之後唸給我們聽,唸完之後再把書收起來,請他自己「內化」之後說給我們聽,這樣的效果比媽媽唸床頭故事要好太多了,他們不僅會自己看書,也會把故事「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這樣不是很好嗎?誰說講床頭故事是父母的功課?反過來讓小朋友講給你聽吧.....這個時候你反而會因為孩子的成長而感到驕傲!適時的給他獎勵與誘因現代人的生活幾乎沒有什麼缺乏,說飯有飯吃(而且還是吃菜配飯),絕對不會餓到!而論物質的話,從小幫孩子買衣服、買玩具、買故事書,這些物質生活比起我們小時候,那可真的是天差地遠,但現代很多父母卻是三不五時「無條件」的買東買西送給孩子,不然就是在小孩子考試滿分或是表現優良時,立即奉上新台幣以滋鼓勵(即便是零錢),這種狀況實在是非常要不得!小孩會從你身上看到一些歪曲的事情,他們看到奉承阿諛、在人面前求表現的表現,也知道怎麼樣可以獲得你的獎賞,甚至把這樣的行為變成他們的目的,以後只看錢與物質做事的生活,是您要孩子學到的事情嗎?我看過小孩拿著錢買東西來當孩子王使喚其他同學,因為小孩之間很容易因為誰優越就變成王。
同樣的,您讓小孩太容易獲得一些玩具與用品,他們反而不珍惜資源,這樣價值觀就會嚴重扭曲,而這就是您愛護小孩疼愛小孩的結果,從小受到父母的薰陶所致,這....這是您要的結果嗎?「你好棒喔,我加你三個印章」、「你幫忙打掃家裡,幫忙折其他人的衣服,那我給你加五個印章」,我家孩子快樂的拿著家裡的打掃武器開始整理環境,而當他們集滿100枚印章之後,我們就選擇帶他們去文具店購買他們想要的文具或是到玩具店挑選他們想要的「人際關係物品」(你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想要恐龍卡或是鬥片?那是因為他要去學校跟其他同學交際啊,這些你我看似無聊的東西,在孩子的世界裡面可是重要的交際應酬必需品),而當他們為了可以買到一個新的橡皮擦或是恐龍卡時,不僅平常會主動做家事,也會相互比較競爭、更不會排斥幫忙其他人做事,慢慢累積之後,孩子知道任何事情是沒有不勞而獲的,而這些他們經過努力之後得到的物品,也更加珍惜、更加保護,讓孩子養成想要獲得什麼東西都是需要去努力、去累積,而不是伸手要錢、張口要飯這麼不勞而獲。
考試滿分重要嗎?對我們家來說,成績不算什麼!品德教育反而是比較重要的課題。
老大上小學之後,若在學校考試獲得不錯成績時(即便不是滿分,而是對於我們來說,他有進步了,而且他也努力了),我們則會安排一趟家庭旅遊,去進行兩天一夜的小渡假,然後告訴孩子這個旅程是因為他的功課表現很好所以特別安排的,從他的笑容中,我發現我們這樣做是對的!因為他的臉上充滿著「你看,能全家出來玩是我的功勞」,那種受肯定以及自信,是你給他錢所買不到的....急什麼,走都走不好,跑什麼?我兩夫妻從不相信「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
幼稚園想學什麼才藝課?鋼琴?心算?芭蕾?還是小提琴?這些才藝課,請讓小朋友自己選、要參加任何活動,讓小朋友自己決定,而當你決定之後,請自己去挖豬公,因為我要讓小孩珍惜你的每個機會,而且這個學習機會是你自己選的,就算撲滿裡面只挖出偶爾拿到的幾十塊錢,但小朋友知道這是付出他平常的努力與獎勵,他們開始知道想要獲得更多,必須靠自己犧牲一些什麼東西而獲得,而不是父母主動安排或是有求必應的。
如果孩子不知珍惜或學習不認真,下次想要在上才藝課,那就沒這麼簡單了!因為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真的花了錢就要好好做,因為他們從小知道原來做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與犧牲的,你不好好學,那就什麼都沒有.........小朋友想學什麼才藝,想學什麼課程,當有自己小小的儲蓄加持之後,孩子總是學的特別認真,因為他知道這堂才藝課,是他花多少「代價」換來的。
我們絕對不會主動去幫孩子安排什麼心算、珠算、鋼琴、小提琴還是什麼圍棋、跆拳道,因為如果孩子沒有興趣,逼他去上這些課程,他們真的可以學得有興趣嗎?而逼他們學這些不是發自他們主動的課程,您覺得小朋友會用心&心甘情願的去學習嗎?身為父母就像在公司裡面當主管一樣,您負責的是幫孩子決定方向,針對每個人不同能力、不同專長、不同興趣以及不同個性,來安排他們適合的工作與任務方向,所以如果您總要一再要求孩子去做他沒有興趣的事情,只會讓雙方相處充滿戰爭(尤其是在青春期)。
身為父母的您,只要向主管一樣,指導孩子的做事態度、做事方向、確認孩子的學習動機以及正確心態,只要您擔任好導航的角色,讓這艘船不會偏離航道(做壞小孩)、不會開錯航道,這樣才是對小孩最佳的幫助。
懶....讓你過的更快樂,讓你的孩子也快樂。
懶....讓你花更好的精神,但是擁有更好的效益。
懶....讓兩個小孩知道自己找事情做、自己知道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
懶....讓孩子知道自己應該要對自己負責,而不是什麼都找父母....懶....才能讓孩子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裡,擁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我只知道,父母愈懶,孩子未來會愈好!真的.....放手吧,不要讓自己變成恐龍父母!—comWinnieHooe何彩君.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GeorgeYeo
GeorgeYeo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不設分類個人分類:小孩自強此分類上一篇:善用大腦本能的學習策略;「太白目」是病!嚴重情緒失調有藥醫;不爽也是病!白目、暴怒一成高中生嚴重情緒失調!(合輯)
此分類下一篇:2011年全球華人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親子家庭類〉--〈蔡傑的部落格〉;一路上有我陪你;自閉青年點燃特奧聖火演繹強者故事;自閉少年智商170目標諾貝爾獎;基因RORA?(合輯)
上一篇:善用大腦本能的學習策略;「太白目」是病!嚴重情緒失調有藥醫;不爽也是病!白目、暴怒一成高中生嚴重情緒失調!(合輯)
下一篇:俞可平: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包括民主和「一國兩區」都可談。
「兩岸一家」。
以「一國兩席」重返聯合國?大陸學者:若無一中變成「國與國」交流;超越國共內戰;蔡衍明講(合輯)
歷史上的今天
2014:Uniqlo柳井正懺悔:錯把店員當零件;一定要離開家鄉才能賺錢生存,這是哪門子「競爭力」?別抱怨工時長!台灣人不勤奮,還剩下什麼...?(合輯)
2014:健康:五種人註定得癌症;天天吃香腸14歲大腸癌逝;一條禍國殃民的魚;吃大蔥有七大神效!!!誰把食物中的營養變不見了?(合輯)
2014:兩岸競合--審服貿;學運海報字條中研院:列入歷史保存;立院損害鑑價民間估修復僅需千萬網友狂酸9千萬是回扣;經濟部服貿校園列車;黎智英:站在尊嚴的高地上(合輯之一百五十五)
2013:拉丁美洲現況--尼官員在台批美翻譯不敢翻;協助貝里斯發展;與宏都拉斯邦交不穩;巴西11首府民眾上街示威;馬總統訪中南美友邦(合輯之一)
2013:民主進步黨反省再出發--綠吹南向風蘇貞昌密訪星國;民進黨將與大陸智庫正式對話;林濁水:不能為搶分犧牲主權;「台灣共識」是這樣的嗎?(合輯之十六)
2013:「鐵娘子」柴契爾夫人病逝享壽87歲;鐵娘子傳奇平民攀登權力頂峰;柴契爾誤植為英女王中天新聞大烏龍;劉軍寧:柴契爾夫人的保守主義治國之道;馬英九就缺佘契爾的剛毅(合輯)
2012:不想被孤立改用智慧手機vs能打就夠了堅持傳統手機(合輯)
2012:俞可平: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包括民主和「一國兩區」都可談。
「兩岸一家」。
以「一國兩席」重返聯合國?大陸學者:若無一中變成「國與國」交流;超越國共內戰;蔡衍明講(合輯)
2012:善用大腦本能的學習策略;「太白目」是病!嚴重情緒失調有藥醫;不爽也是病!白目、暴怒一成高中生嚴重情緒失調!(合輯)
2012:養出好腦力的八個教養守則
2012:2012親子天下0-6歲學前幼兒教養專區;大腦愈開心,學得愈好!高效學習6個祕密;神奇巧虎;保母手麻5月大女嬰落地摔死(合輯)
2012:背影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站方公告
[公告]2022/09/02相簿、部落格功能維護公告[公告]2022/08/22、08/23應用市集部分功能維護公告[公告]痞客邦APP全新服務上線-美食優惠券
活動快報
痞客邦獨家優惠
【有片】男生挑飾品的眼光可靠嗎?快來看全能花美男...
看更多活動好康
我的好友
熱門文章
文章分類
國家自強(1)
國家自強(248)
社會自強(1)
社會自強(348)
教育自強(1)
教育自強(94)
勞工自強(1)
勞工自強(132)
健康自強(1)
健康自強(91)
食安自強(1)
食安自強(69)
小孩自強(1)
小孩自強(44)
頭腦自強(1)
頭腦自強(98)
陸人自強(1)
陸人自強(233)
科技自強(1)
科技自強(42)
地球自強(1)
地球自強(36)
老小自強(1)
老小自強(21)
產經自強(1)
產經自強(227)
道德自強(1)
道德自強(79)
人物誌(1)
人物誌(38)
地理誌(1)
地理誌(26)
藝文誌(1)
藝文誌(69)
政黨誌(1)
政黨誌(55)
兩岸誌(1)
兩岸誌(240)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動態訂閱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16十月(1)
2016九月(3)
2016七月(15)
2016六月(9)
2016五月(6)
2016四月(2)
2016三月(2)
2016二月(3)
2016一月(5)
2015六月(9)
2015五月(11)
2015四月(19)
2015三月(33)
2015二月(22)
2015一月(23)
2014十二月(37)
2014十一月(21)
2014十月(52)
2014九月(22)
2014八月(23)
2014七月(24)
2014六月(40)
2014五月(64)
2014四月(66)
2014三月(76)
2014二月(38)
2014一月(36)
2013十二月(48)
2013十一月(56)
2013十月(49)
2013九月(45)
2013八月(70)
2013七月(69)
2013六月(55)
2013五月(70)
2013四月(57)
2013三月(48)
2013二月(53)
2013一月(74)
2012十二月(49)
2012十一月(60)
2012十月(58)
2012九月(65)
2012八月(89)
2012七月(89)
2012六月(111)
2012五月(158)
2012四月(66)
2012三月(84)
2012二月(5)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搜尋
新聞交換(RSS)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延伸文章資訊
- 1嬰兒期的經驗對幼兒日後行為的影響 - 信誼好好育兒
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認知」。 初生嬰兒面臨環境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去認識和了解外在的世界。基本上,我們目前所生存 ...
- 2掌握嬰兒期,型塑完整人格
大多數父母都會同意,要到嬰兒三個月大左右,當他開始對面對面的社交互動表現出興趣時,事情才真的變得好玩起來。 發展心理學家形容嬰兒的眼睛會在這個 ...
- 3嬰幼兒心理發展與育兒EQ 成長家長/照顧者手冊 - 衛生福利部
當寶. 寶在哭泣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慌張;當寶寶. 莫名大吼大叫發脾氣時,我們可能會覺得無. 奈或無助,這都是人之常情喔。 在心理學的理論中,情緒、想法和行為. 是 ...
- 4嬰幼兒心理學 - 博客來
書名:嬰幼兒心理學,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6818868,頁數:366,出版社:崧燁文化,作者:王丹,出版日期:2019/07/12,類別: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5「覺得嬰兒可愛」有助於生存?心理學根據在這裡! - 泛科學
但你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嬰兒看起來特別可愛,甚至會不自覺地想對他們微笑嗎? 在發展心理學中,這其實是有根據的。 光看外表,小孩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