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圖書館之國學分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繼春秋之後,訖於楚漢之際,共二百四十五年間之事。

性質. 國別史. 國別史. 體例與內容. 1.因 ... 國學圖書館之國學分類 分類 包含項目 經部 「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彙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註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

史部 「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彙編類」。

子部 「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彙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耶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

集部 「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一)(二)(三)(四)(五)》,《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

啟蒙 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三字經、聲律啟蒙、增廣賢文   經部《十三經》 書名 內      容 注  疏 今古文 周易 最初為卜筮之書,經孔子作十翼,補充闡釋,乃成哲理之書。

魏王弼注 唐孔穎達等正義。

古文經 尚書 (1)最早史書。

(2)歷史散文之祖。

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正義。

偽古文 毛詩 (1)最早的詩歌總集。

(2)韻文之祖。

(3)純文學之祖。

(4)北方文學代表。

西漢毛亨傳、 東漢鄭玄箋、 唐孔穎達正義。

古文經 周禮 (1)原名周官,西漢劉歆改稱 「周禮」。

(2)記周代理想的官制。

內容以治國要務為主 東漢鄭玄箋、 唐賈公彥疏。

古文經 儀禮 漢只稱「禮」,又稱「士禮」。

內容以古代禮儀為主。

東漢鄭玄箋、 唐賈公彥疏。

今文經 禮記 本附於儀禮之後。

內容或言哲理、或言政治制度、禮樂器物、生活儀禮等。

東漢鄭玄箋、 唐孔穎達正義。

今文經 左傳 以記事為主(多記史實),編年體,十三經中字數最多者。

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正義。

古文經 孝經 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之書。

曾子弟子記。

十三經中字數最少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今文經 爾雅 最早的字書。

晉郭璞注、邢昺疏。

無關 孟子 原屬子書,至南宋始正式收入十三經中,為最晚列入者。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無關   史部 正史二十五史簡介(皆為紀傳體史書)     ☆附:四史簡介(正史二十五史前四部)     書名 作者 內   容 價   值 1 史記 (西漢) 司馬遷   1.起自黃帝,終於漢武帝太初年間,記二千五百年間的史事。

2. 司馬遷為完成其父太史令司馬談的遺志而發憤著書。

3. 本名《太史公書》,魏晉以後才改稱《史記》。

「史記」本為古代史書的通稱 4.體例有五,共計一百三十篇: 本紀:記帝王。

(十二篇) 世家:記諸侯及其後代子孫。

(三十篇) 列傳:列敘大臣至於平民事蹟。

(七十篇) 表:以表格列錄所要說明之事。

(十篇) 書:記國家體制、典章制度。

(八篇) 5.全書破例之處凡三: 一.將項羽列入〈本紀〉  二.將孔子列入〈世家〉 三.將陳勝列入〈世家〉  6.南北朝劉宋《裴駰集解》、唐張守節《正義》、唐司馬貞《索隱》合稱「史記三家注」。

1.為通史之祖 2.紀傳體之祖 3.正史之祖班固以後的正史,都沿其紀傳的體例 4.文字雄深雅健,善敘事理,後代散文家莫不奉為圭臬 5.金聖歎列此書為「六才子書」之一 2 漢書 共歷經 (東漢) 班彪 班固 班昭 馬續 四人而成  1.起自漢高祖終於王莽之誅,為「斷代史之祖」。

記西漢二百二十九年史事。

2.班固繼其父班彪之遺志著書,書未成而固卒,〈八表〉及〈天文志〉由馬續助其妹班昭續成。

3.《漢書》又稱《前漢書》,體例分為四種: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合為一百篇,分成一百二十卷。

4.漢書體例多採《史記》,所不同的是將〈世家〉併入〈列傳〉,改〈書〉為〈志〉,詳典章制度,最重要的不同是「斷代」。

5.〈藝文志〉為班固首創,與〈地理志〉霑溉後人甚多。

6.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

1.班固與司馬遷合稱「班馬」 2漢書又稱前漢書 3.斷代史之祖 4.文字精鍊,敘事詳密,在文學、史學上與史記齊名。

5.漢以後各朝代之正史,均以漢書為範本 3 後漢書 南朝宋 范曄 劉昭補志 1.起自東漢光武到漢獻帝止,記整個東漢的歷史,亦是「斷代史」 2.此書未出之前記後漢(東漢)史事之書甚多,以劉珍《東觀漢記》最著,與《史記》、《漢書》合稱「三史」。

但范瞱兼採諸家之長,勝過眾家《後漢書》且取代《東觀漢記》的地位,躍為後漢(東漢)正史,與《史記》、《漢書》並行。

3.體例仿漢書,有〈本紀〉、〈志〉、〈列傳〉,但無〈表〉. 4.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為四史中成書最晚者。

5.唐/章懷太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 1.兼採眾善成一家言 2.取代《東觀漢記》為後漢正史。

3.史實豐富,編次得當,文字精鍊,體例仿史記、漢書而精審過之 4 三國志 西晉/陳壽 1. 始於魏文帝黃初元年,止於晉武帝太康元年。

亦為斷代史。

2.《三國志》雖記三國史事,而以「魏」為正統,故唯〈魏志〉有「本紀」,實因陳壽仕於晉,晉承魏統而來,故以魏為正統。

3. 陳壽蜀人,蜀亡之前,留心蜀事,完成《蜀志》,後又完成《魏志》、《吳志》,乃成《三國志》,善敘述,有良史之才。

4.《魏志》有紀、列傳,《蜀志》、《吳志》只有列傳。

5.《魏志》、《吳志》記載較詳,《蜀志》較簡略。

6. 劉知幾作《史通》,謂陳壽作《三國志》:「曲陳曹美,虛說劉非。

」可見後世對其以魏為正統,頗有批評。

7. 劉宋/裴松之作注,雜引諸書,網羅繁富,保存許多佚書史料,價值高於《三國志》。

1.善敘述,有良史之才。

2.文筆簡直,組織嚴密 3.劉宋/裴松之作《三國志注》,對保存佚書史料,極具價值,歷史家將裴注視為《三國志》不可分割的部分 5 晉書 唐/房喬 1. 記西晉四帝五十四年,東晉十一帝一百零二年,及胡、羯、氐、羌、鮮卑等割據中國十六國之事。

2. 敘西晉五胡十六國之事。

3. 多採小說野史為史料,取材頗欠嚴謹。

為史書眾修之始。

6 宋書 梁/沈約 1. 宋書有紀十、志三十、列傳六十。

沈約於齊永明九年奉敕撰,次年二月即完成,取舊本增刪而成,故為修史最快者。

2. 文字優美,史中佳作。

1.為修史最快者。

2.文字優美,史中佳作。

7 南齊書 梁/蕭子顯 1. 紀八、志十一、列傳四十。

2. 私撰之史。

  8 梁書 唐/姚思廉 1. 梁書本紀六、列傳五十。

2. 姚思廉繼承其父姚察之志,奉敕續成,書中近半成於其父之手。

  9. 陳書 唐/姚思廉 1.陳書本紀六、列傳三十。

2. 姚思廉繼承其父姚察之志,奉敕續成,其中僅三卷成於其父之手,多為思廉所撰。

體例井然,勝於梁書 體例井然,勝於梁書 10 魏書 北齊/魏收 1. 魏收奉敕撰,原名後魏書,記北魏歷史。

2.帝紀十四、志二十、列傳九十六。

3. 魏收仕於北齊,對高歡在北魏之事,曲為袒護,為正史中顯有偏見者,有「穢史之稱」 有「穢史之稱」 11 北齊書 唐/李百藥 1. 本紀八、列傳四十二。

2.李百藥繼其父李德林修書之志。

奉敕續成。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 1. 令狐德棻等人奉敕撰,又名後周書,記北周史事。

2. 今本殘缺,多取北史補全,然率意削割,已失原意貌。

率意削割,已失原意貌。

13 隋書 唐/魏徵 1.魏徵、顏師古、孔穎達等奉敕撰。

2.其經籍志記載東漢以後典籍源流,考辨古書真偽,為功甚偉。

然編次欠法度,述經學源流有其瑕疵。

典籍源流,考辨古書真偽,為功甚偉。

14 南史 唐/李延壽 1.李延壽繼其父李大師之志,私撰而成。

2.記宋齊梁陳四朝,一百七十年之事。

  15 北史 唐/李延壽 1.李延壽世居北地,所修北史較南史為勝。

2. 記北魏、西魏、北周、隋及東魏、北齊之事。

共二百四十四年之史事。

3. 本紀十二、列傳八十八。

北史較南史為勝 16 唐書 後晉/劉煦 1. 後晉/劉煦等撰,亦稱《舊唐書》,與宋祁、歐陽修合撰的《新唐書》有所區別。

2. 帝紀二十、列傳一百五十、志三十。

3. 敘穆宗長慶以前事,本紀簡而有體,列傳詳實;但敘穆宗長慶以後事,本紀雜蔓,列傳繁略不拘。

敘穆宗長慶以後事,〈本紀〉雜蔓,〈列傳〉繁略不拘。

17 新唐書 宋/宋祁 歐陽修 1. 宋祁、歐陽修合撰,宋祁撰列傳,歐陽修傳本紀、志、表、本紀十、表十五;志五十、列傳一百五十。

2. 增補長慶以後《舊唐書》所不能詳者,簡潔勝舊唐書。

簡潔勝《舊唐書》 18 五代史 宋太宗/ 薛居正 1. 宋/薛居正監修,李昉、盧多遜等於宋太祖開寶六年奉詔修 2. 史料豐富,本末賅具而剪裁失當。

  19 新五代史 宋仁宗/ 歐陽修 1.歐陽修私撰。

2.義例謹嚴,褒貶分明,而考史多誤。

義例謹嚴,褒貶分明,而考史多誤。

20 宋史 元/脫克脫 1. 元/脫克脫奉敕撰。

史料豐富為正史之冠,惜詳略失當。

2. 本紀四十七、表三十二;志一百六十二、列傳二百五十五。

史料豐富為正史之冠 21 遼史 元/脫克脫 1. 元/脫克脫奉敕撰。

據金修遼史,資料有限,失之簡略。

2. 本紀三十、表八;志三十二、列傳四十六。

據金修遼史,資料有限,失之簡略。

22 金史 元/脫克脫 1. 元/脫克脫奉敕撰。

2. 文筆較宋史簡潔內容較遼史詳盡。

3. 本紀十九、表四;志三十九、列傳七十三。

文筆較宋史簡潔內容較遼史詳盡。

23 元史 明/宋濂 宋濂為明初大儒,但不懂蒙古文字,賴人譯述,故蕪雜缺略,錯誤甚多,乃正史中最多疏失者。

正史中最多疏失者。

24 明史 清/張廷玉 修撰歷時六十多年,主其事者多碩彥,思慮周密,故其書甚為完善。

此書甚為完善 25 新元史 民國 柯劭民 1.《元史》既多錯誤,後世學者多有補訂,柯劭民取材於清代諸作,可謂集《元史》之大成,勝於舊史。

2. 書成於民國九年。

為二十五史最後列入者。

《新元史》優於舊《元史》 26 清史 民國 張其昀 蕭一山 1. 民國初年已成《清史稿》,然《清史稿》以列敘史事,或有偏頗,禁而不用。

今人張其昀、蕭一山取舊稿略加修訂,刊為《清史》。

2. 二十五史不包括《清史》。

列敘史事,或有偏頗,禁而不用 四史簡介(正史二十五史前四部)   前1 史   記 西漢司馬遷 通 史/「史記」本史書之通稱,魏晉後史記乃成專稱。

黃帝~漢武帝太初年間 本紀、世家、列傳、表、書(130篇)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諸侯,列傳以誌人物,表以繫時事,書以詳制度。

1.通史之祖 2.紀傳體之祖 3.六才子書之一 前2 漢   書 東漢班固 紀                    傳                    體斷    代    史西漢高祖~王莽篡漢帝紀、列傳、年表、志(100篇) 1.體例多采史記,將「世家」併入「列傳」,改「書」為「志」。

2.所謂漢書乃指前漢書 3.史記、漢書合稱「史漢」 1.斷代史之祖 2.漢書以後所有正史均為紀傳體之斷代史 前3 後漢書 劉宋范曄 東漢光武~獻帝25年本紀、列傳、志1.與史記、漢書合 稱「三史」 1.取代東觀漢記為後漢正史 前4 三國志 西晉陳壽 魏黃初元年~晉武帝元年 1..記魏、蜀、吳三國事 2.以魏為正統,故惟魏志有紀。

1.與史記、漢書、後 漢書合稱「四史」 1.劉宋裴松之注價值高於原書。

  臺灣通史簡介    *資料來源:翰林國文教學光碟 作 者 連 橫 體 例 紀傳體(仿史記、漢書而略作通變),非正史 起 迄 隋朝大業年間~臺灣割讓(西元605年~1895年)。

歷時1290年 寫作時間 光緒34年(西元1908年)~民國7年(西元1918年),費時十年 內 容 紀4、志24(附表)、傳60。

分上、中、下三冊 自題詩句於卷末 絕業名山幸已成,網羅文獻責非輕 三百年來無此作,拼將心血付三臺 一代頭銜署逸民,千秋事業未沉淪 評 價 1.章太炎:民族精神之所附,讚為必傳(ㄔㄨㄢˊ)之作 2.張其昀(ㄩㄣˊ)著臺灣精神:「臺灣通史一書,務在發揚民族精神,分析言之,又包含四點,便是移民精神、革命精神、創業精神和海國精神,綜括起來,可稱之為臺灣精神。

」「一部臺灣通史,其勢力超過於日本全部陸海空軍;因為日本軍隊只能占領臺灣的土地,而不能征服臺灣的人心。

雅堂先生的大著,發揚愛國思想,喚醒民族靈魂。

」 3.田健治郎(時任臺灣總督)題:名山絕業 4.中川白雲(時任臺灣銀行董事)題:文獻可徵 5.下村宏(時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序臺灣通史:「氣象雄渾,筆力遒健,論斷古今,吾幾不能測其才之所至,蓋近世巨觀也。

」(但不滿〈獨立紀〉一名,改稱為〈過渡記〉)   國別體史書──國語、戰國策  *資料來源:翰林國文教學光碟   國 語 戰國策 作者 司馬遷認為是左丘明作,但當代學者研究,國語與左傳應非出自同一人之手。

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各篇作者漢時已不可考。

起訖年代 自周穆王征犬戎,至周貞定王時智伯之誅,計五百餘年。

繼春秋之後,訖於楚漢之際,共二百四十五年間 之事。

性質 國別史 國別史 體例與內容 1.因其所記時事多與左傳疊合,內容亦多記春秋時事,而不解春秋經,所以相對於左傳之稱春秋內傳,國語又名春秋外傳。

2.春秋時代各國都有各自的「語」,記錄本國卿大夫或先賢往哲的嘉言善語,國家成敗、天時人事等明其徵驗;後來有人將各 國的「語」彙編成書。

1.戰國策,西漢末年劉向編。

劉向以前,書名不一,有國策、國事、短長、長書、脩書等名,劉向加以整理,名為戰國策,遂成定稱。

2.內容多為戰國策士為諸侯獻謀進策之言。

3.傳至北宋時,只存十一篇,曾鞏訪之士大夫家,正其誤謬,三十三篇復完。

特色與價值 國語保存了古代,尤其是春秋時代的一些史料,可與左傳相印證;但國語以記言為主,或記錄嘉言懿行,或預測禍福成敗,都以勸善為目的,與左傳的偏重記事,性質頗為不同。

1.保存部分戰國史實,而且也相當程度反映戰國時代的風氣,自有其史學價值。

2.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其說。

  編年體史書──春秋、漢紀、資治通鑑   *資料來源:翰林國文教學光碟 書名 作 者 體  例 內         容 注 疏 備    註 春秋 相傳是孔子據魯史刊削而成 1現存最早編年史 2.目前改列經部 1.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各國史事 2.起於魯隱公元年,迄於魯哀公十四年 3.共12君,242年 左氏傳 公羊傳 穀梁傳 1.孔子作春秋所用筆把字句簡而用意深,對其時人物史實,或褒或貶,或表示某種用意,每隱於一字之間,故頗為難解 2.編年體之祖 漢紀 東漢荀悅 第一本斷代編年體史書 1.根據左傳編年紀事的體例撰寫漢紀 2.荀悅和漢書裡傳、志、表的材料,案年月順序,經過適當的剪裁,編輯成書。

內容基本上不出漢書的範圍,但也間有增補,記事亦偶有不同   1.本書的貢獻在於繼春秋及左傳之後,再次採用編年體,使這種修史方法,愈臻成熟,成為與紀傳體並重的史書體裁 2.第一本斷代編年體的史書,其後袁宏作後漢紀,徐廣作晉紀,都承繼此一傳統 資治通鑑 北宋司馬光主撰 劉攽、劉恕、范祖禹助撰 第一本通史編年體史書 1.上起戰國,下迄五代,歷十二代,貫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間事 2.共294卷 3. 名稱為宋神宗所賜,取「以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之意   1.取材宏富,除正史外,所引用的雜史諸書達三百多家 2.有意接續傳的編年通史 3.資治通鑑綱目:又稱紫陽綱目,是朱熹命其門人趙師淵編寫。

史料依資治通鑑,編年紀事,創立綱目,綱仿春秋,用褒貶正名的筆法;目仿左 傳以紀事。

  子部--九流十家(註:十家之中捨小說家即為九流)*本表資料來源:翰林教學光碟第三冊 學派 源  出 代表人物/著作 學 說 要 旨 備       註 儒家 司徒之官(掌教育) 孔子 孟子(性善) 荀子(性惡) 中心思想是仁,主忠恕,行仁政,崇尚禮樂,愛有差等。

1.戰國時儒、墨二家並稱「顯學」。

2.中國學術實以儒家為主流。

道家 史官(掌記錄典籍) 老子(道德經) 莊子(齊物)(南華經) 楊子(為我) 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1.孟子曾斥楊朱為我是「無君」。

墨家  清廟之守(典守宗廟)  墨翟(墨子) 1.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尊天、明鬼。

2.愛無差等。

1.最積極的救世學派 2.自苦為極,然難於忍耐,自漢後即趨衰敗。

3.孟子曾斥墨翟兼愛是「無父」。

法家  理官(掌獄訟) 商鞅(重法) 申不害(重術) 慎到(重勢) 韓非(集大成)韓非子  重干涉、嚴賞罰、貴法治。

 法家之弊:任法絕情,刻薄寡恩。

名家 禮官(掌禮儀)  公孫龍 惠施 討論名理,辨別名實異同,主張正名定分。

1.名家之弊:常流於詭辯。

2.名家近似今日理則學、邏輯學。

陰陽家 羲和之官(掌天文四時) 鄒衍 主五德終始,順時敬天。

*五德是指五行:金木水火土 後世以五行論斷人事、政治等,因之而起。

縱橫家 行人之官(掌朝覲聘問) 鬼谷子 蘇秦(合縱) 張儀(連橫) 審察時勢,主張以遊說權術說天下。

孟子曾斥張儀以順為正,妾婦之道,非大丈夫。

農家 農稷之官(掌稼穡) 許行 君民並耕而食,以數量定物價, 不依品質。

孟子曾斥許行為南蠻鴃(ㄐㄩㄝˊ)舌之人。

雜家 議官(掌議政) 呂不韋(呂氏春秋) 本身無一定主張,雜取各家學說而成。

《呂氏春秋》為代表。

小說家 稗(ㄅㄞˋ)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所造)  宋牼(ㄎㄥ)  街談巷語,道聽塗說。

 小說家不入流。

子部-宋明理學 *本表參考《康熙國概》資料加以整理編製 北宋五子 學派 著作 學說思想 地位及影響 周敦頤(濂溪先生) 濂溪 (堂名) 太極圖說通書 1.結合《周易》解釋《太極圖》,說明宇宙萬物生成之理及如何安身立命。

2.「主敬無欲」;以為惟靜故無欲無欲故明心明心故見性。

3.以「誠」為百行之源。

1.開創理學,為理學之宗。

2.二程廣其說以開洛學。

3.周敦頤家在廬山蓮花峰下,築堂名為濂溪,故其學稱「濂溪學派」。

“二程” 程顥ㄏㄠˋ (明道先生) 程頤ㄧˊ (伊川先生) 洛派 (居洛陽) 二程全書 1.確定了理學的最高範疇“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養的最高境界,主張”性即理”強調要「存天理.去人欲」,才能變化氣質。

2.程顥性寬宏,不重講學而重身體力行,明心見性。

其講學令人「如沐春風」。

3.程頤氣質剛方重格物致知,窮理盡性。

(由內聖而外王)。

有「程門立雪」的典故。

1. 二程受業於周敦頤。

2. 最大貢獻是提出「天理」的觀念,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所依之理,此理自然存在,此理即人之性,故提出「性即理」。

張載 (橫渠先生) 關派 (居關中 正蒙 西銘 1. 學古力行,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為主。

2. 具民胞物與.胸懷:以個人生命擴大為宇宙生命。

曾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1.《西銘》原為《正蒙》一書〈乾坤篇〉中一部分,朱熹注解《正蒙》時,將其分出,獨立成篇。

2.二程認為《西銘》是孟子後儒家最傑出的見解。

邵雍 (安樂先生) (康節先生) 隱居洛陽   1.少懷大志,刻苦勵學,為增長見識遊學四方回來後,說道“道在是矣。

”於是就不再雲遊。

2.得高人李挺之傳授《河圖》、《洛書》、《伏羲八卦》等易學秘奧,融會貫通、妙悟自得,終於成為一代易學大師,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獨特的宇宙觀,對於天地運化、陰陽消長的規律了如指掌。

3「遇事能前知」,程頤贊他:其心虛明,自能知之。

1. 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為理學的建立開闢了道路。

2. 當時的名流學士,如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等人都很敬重他。

3. 中年後,他淡泊名利,隱居洛陽,著書教學。

3.程顥曾在與邵雍切磋之後贊嘆道:“堯夫,內聖外王之學也!(邵雍字堯夫) 南宋 朱熹 (考亭先生) (紫陽先生) 閩派 (出生及講學於福建) 四書集注 朱子語類 1.承繼程頤主張,提出「去人欲,存天理」 *如:飲食是天理(自然之道),三珍海味是人欲;夫妻是天理,三妻四妾是人欲。

2.其學以「主敬」入手,以「道問學」為主,重「格物致知」(窮究事物的道理以獲得真知) 3.朱陸異處大要在於〈太極圖說〉〈心性說〉〈修養說〉,二子各執一端,遂有「鵝湖 之會」,論辯是非。

1. 承襲二程的正統,並融合濂派、關派的正傳,遠紹孔孟,集理學之大成。

2. 朱子思想影響中國七百年之久,更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其影響力為孔子後第一人。

3. 開展出: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陸九淵 (象山先生) 江西學派 象山語錄 1. 自稱其學問私淑自〈孟子〉 2. 主張「心即理」,認為人心具足萬理,吾心就是宇宙,故云「六經皆我注腳」。

3. 其學以「尊德性」為主,認為內在本體誠明,萬物皆備於我,不必外求,故束書不觀。

1. 其學以開發本心為主,又認為「心即理」,所以後人稱為「心學」 2. 朱子斥象山為禪,其後弟子各尊師說,而有朱陸異同之說。

明代 王守仁 (陽明先生) 姚江學派 陽明全書   1. 朱子格物窮理重在「知」,王陽明格物窮理重在「行」,認為天理在實踐中,良知亦在實踐中。

2. 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為三鋼領。

3. 「良知」即「是非之心」,「致良知」即擴充自己良知到最高境界。

並要知「即知即行」 1.原學朱子之學,但格物失敗,否定向物求理,而開始在「心」上做工夫。

2.王陽明去世後,其學說風行天下,數傳到晚明時,形成「王學末流」,束書不觀,游談無根,行為猖狂,已不知王 為何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