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不同調,爸媽吵翻天 -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媽媽一直是家庭主婦,在我們念大學時,才開始參加外面的活動,跳土風舞或在媽媽教室學才藝。

原本以為爸爸退休後,媽媽就有了伴,沒想到卻是他們摩擦爭吵的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每日報 首頁 看文章 心靈 家庭關係 退休生活不同調,爸媽吵翻天 收藏 圖片來源/鄭佳玲繪 瀏覽數82,711 2015/09/01· 作者/吳若女採訪整理 ·出處/康健雜誌 第202期 放大字體 爸爸70歲出頭,比媽媽大兩、三歲,結婚快50年,生活卻愈來愈不同調。

爸爸幾年前退休,喜歡待在家裡,過安靜簡單的生活。

媽媽一直是家庭主婦,在我們念大學時,才開始參加外面的活動,跳土風舞或在媽媽教室學才藝。

原本以為爸爸退休後,媽媽就有了伴,沒想到卻是他們摩擦爭吵的開始。

@怕營養吃不夠,怕一個人看醫生....長輩們擔心什麼?>>媽媽嫌爸爸無聊,整天只會待在家裡,只能講過去的事,講了可能又不愉快吵架。

相形之下,她覺得外面的朋友有趣多了,大家有共同的興趣,比較年輕有活力。

爸爸覺得媽媽怎麼成天往外跑,他上了一輩子的班,終於能在家休息,媽媽不能體諒他,不願意多陪陪他,很不開心。

兩個人常為此爭吵,不然就是冷戰,各過各的日子,難怪有人說退休後夫妻問題更多,他們只能這樣下去嗎?我們做小孩的能幫忙嗎?專家解答諮商心理師、張老師基金會台北分事務所、華人心理治療發展基金會 詹杏如從你描述爸媽現在相處的模式,反映兩性在人生不同階段的差異,也可能呈現出夫妻關係原本就存在的問題。

走到中老年,男女需求大不同媽媽在完成照顧家庭的任務後,開始發展興趣,重新找回自我,建立對外的社交網絡和空間。

這也反映出以往她在婚姻裡,以母親與妻子的角色責任為優先,犧牲個人心理需求,如今往外尋求,得到滿足和成就感。

而爸爸一輩子在外打拚,如今退休,不用再背負經濟重擔,想回到家庭生活,對親密關係有所期待。

退休男性轉而渴求親情和夫妻親密關係,是過去忙於工作所忽略或無法兼顧的。

這是兩性在這個階段所呈現的差異。

20幾年前,日本就關注這樣的現象,形容已退休的先生回到家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太太、小孩則受不了他們的干涉,覺得他們是家裡的「巨大垃圾」。

人一生都需要親密關係人一生都需要愛與被愛,只是男性年輕時以成就與經濟為首要目標。

夫妻間可能因為某些衝突,影響兩人建立親密關係,並將這樣的需求轉移到其他事物,像先生忙於追求工作成就、太太專注照顧小孩,避免直接面對關係裡的挫折與痛苦。

但當孩子長大離家、先生也退休,夫妻又得面對彼此,在他們中間的移轉物已消失,原本的問題、不良溝通模式在空巢和退休後再度浮現。

此時有些夫妻會尋求其他事物移轉兩人關係的壓力與摩擦,例如往外發展興趣,跟社團朋友下棋、爬山、跳舞或打球。

有時卻可能跟聊得來的異性朋友發展出進一步情感;或是在外受到其他異性殷勤呵護,容易心動而被對方吸引。

因此根本之道仍要回到夫妻兩人關係問題的處理,當工作或孩子無法轉移注意力時,兩個人怎麼重新生活並相愛在一起?相處數十年卻無法靠近?在諮商室常看到結婚多年的夫妻,彼此了解與溝通的能力不增反減,甚至到了「退化」的地步——不僅不了解對方,也不知如何與對方溝通,這讓我很吃驚,也不禁想到:他們當年是怎麼談戀愛而結婚的?以及好奇數十年的婚姻生活如何影響兩人相互靠近與彼此了解的能力。

婚姻路走了數十年,過程中一定發生過很多事。

如果夫妻間保持溝通暢通,了解彼此的想法和心情,好好處理彼此當下的衝突摩擦,就能維持兩人心理的親密狀態,好比談戀愛時,兩人對彼此感興趣且無所不談。

相反的,如果夫妻之間的衝突無法適時疏通,也沒足夠的愛與了解來支持,累積到最後兩個人的關係就會卡住,彼此關上心門、拒絕溝通,自然變得無法靠近。

不知道你父母原本的關係與溝通模式如何?有無重大問題或事件卡在他們的關係中間?如果有,恐怕還是得從修補關係、原諒與和解開始。

很多夫妻在一起久了,談到另一半好像只有怨恨,似乎忘不了對方曾做過某件事傷害自己。

如果是這樣,被埋怨的一方就得好好了解另一方怨恨的點在哪裡?找出什麼是對方能接受的、有效的修補方法?自己是否願意付出代價努力彌補?例如有些家庭主婦到中老年時會抱怨:「煮了一輩子的飯,到老還要伺候退休的先生,難道人生只能一直這樣到結束?」有些先生聽得懂、也聽得進去,退休後願意分擔家務,甚至包辦三餐。

這時候太太通常很高興,不僅自己可以從廚房退休,感受到先生滿滿的愛和誠意,也比較願意回應和滿足先生心裡想要的、彼此親密與靠近的需求,兩人接下來的老年生活就能朝著相愛扶持的方向前進。

在親密關係中,當一方有改變或付出善意時,另一方通常感受得到,並慢慢鬆動心裡的高牆,願意讓對方靠近,如此就有機會一點一滴修補兩個人的關係。

釋出善意 鬆動內心的高牆有些夫妻因過去問題帶來的創傷太大,嚴重到無法靠兩人的意願破冰和解,一方雖一再表示善意,另一方卻因不信任且害怕再次受傷一直拒絕,以致努力的一方也感到失望退縮,使關係停在冰點。

此時就需要專業介入與協調,幫助兩人釐清內在深處的心結,很多時候還會回溯到各自原生家庭的影響,增進彼此的了解,減少惡意誤解,學習適合的溝通和表達方式。

能順利修補雙方關係是最好的結果。

若兩人或其中一方心意已決,不願釋出善意或不願改變,卻因顧慮社會評價無法分開,就要開始打算未來的10年、20年要怎麼做,至少要能好好過各自的生活,畢竟這也是真實人生中會發生的景況。

除了修補關係,已屆空巢期和退休階段的夫妻,也可以從現在的家庭生活創造兩個人的共享空間,調整一些生活方式與角色,自然拉近長期疏遠的距離。

比如打理照料每天的日常生活。

先生退休後可跟太太討論居家修繕裝潢,創造新的居住休閒空間,像有些人對農作園藝有興趣,一起栽種花草植物或蔬果。

在社交部分,夫妻倆定期與共同認識的朋友或夫妻吃飯出遊,不僅增加共同話題,透過朋友相互關心,擴展共同的人際關係。

當然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仍要尊重對方擁有個人社交的權利,適當表達關心,避免批評或干涉。

而興趣方面,也可試著尋找、培養發展兩人都喜歡的事物,例如學電腦、語言或共同的宗教活動。

如果目前沒有,學著認識和欣賞對方的興趣,每個人原本就是獨立的個體,即使是夫妻也不可能完全相同,透過兩人的差異分享不同的興趣與觀點,拓展正向相處的溫暖經驗。

例如先生可以試著了解太太為什麼喜歡土風舞?每個人都需要被傾聽、了解、接納,才能醞釀出被愛的感覺。

當然先生也可以分享自己喜歡的事物,讓太太了解自己,使內在渴望的親密感能被滿足。

孩子可以從聯盟轉變為橋梁最後你在信裡也詢問,身為孩子可為父母做些什麼?從父母願意告訴你他們各自的不滿來看,你不僅是個貼心的孩子,也可能是爸媽轉移兩人關係衝突壓力的對象。

媽媽是家庭主婦,你們應該都由她照顧,自然跟她較親近,不自覺在心裡產生一種相互依靠與聯盟的關係。

如果是這樣,你需要從聯盟轉變為橋梁。

以往,你聽媽媽講她跟爸爸的事,會心疼或同情她。

現在你已成年,有自己的生活,不需再扮演這個角色。

若是你願意,可先暫時成為他們之間傳遞善意的信差,幫助他們看到對彼此的在乎與愛,讓爸爸成為那位應該陪伴與了解媽媽的人。

像是跟媽媽說:「這些事可以直接跟爸爸說,我覺得他很想跟你親近,你願意把心裡的話告訴他,他一定很高興。

」或告訴爸爸:「媽媽講以前的事情聽聽就好,有時候她是想抒發心裡的難過,只是希望你了解她的辛苦與委屈。

」也可以把你對媽媽的了解轉告給爸爸,像是「媽媽比較喜歡你陪她出去走走,你也辛苦一輩子,終於退休了,你們一起出去吃喝玩樂多好,她在家大半輩子,自然會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退休的爸爸如此在意媽媽往外跑,表示他對家庭、親密關係仍有需求,只是不知如何表達,你可以引導他用較柔軟的方式說出心中的感覺。

你也能主動提議:「我們全家人或許每兩個月可以聚一次……」,或找機會請教老爸過去在職場的經驗,讓爸爸感受到你們對他的重視,也讓他有機會用柔軟的方式展現對孩子的提攜與愛護,透過這些方法建立家庭親情的連結。

既然從父母的三角關係走出來,也代表把屬於兩個人的空間還給他們。

退休和空巢期夫妻需要重新適應,回到只有兩個人的生活,學習彼此連結、經營兩人婚姻的下半場。

 退休後存多少錢才夠用?全球年金改革浪潮,退休理財新策略>> 廣告 看更多 文章關鍵字 中老年 夫妻關係 婚姻 爭吵 父母 生活步調 退休生活 您正在閱讀《康健雜誌》202期 7天減糖 顧腦、護心、不會老 水果顏色的營養祕密! 張忠謀:20歲到84歲天天養生5絕招 更多本期內容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請問康健》逆轉脂肪肝名醫解析5大風險地雷 熱門文章 1. 與公婆同住6年 林依晨婆媳相處之道:不卑躬屈膝才長久 4. 哈佛研究:養出好孩子的家長做這5件事 2. 鐵質含量是蔬菜之冠 紫蘇強化免疫力 5. 同層防疫旅館2人確診!逾半數入境者選7+7方案是否影響社區疫情? 3. 我95歲的外婆如何養生 6. 王力宏結束8年婚姻 發文吐心聲:做的不足之處太多,但我們永遠是一家人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飲食新知 一個人吃飯會覺得較美味 但「孤食」恐造成4問題 最新專題 【獨家專訪楊定一博士】放鬆X強化4招常見筋膜修復術 《看康健×熊健康LINE限時贈閱活動》 親愛的自己你,還好嗎?2021傾聽自己點亮心光|康健雜誌x雅詩蘭黛集團 2021CHR健康企業公民得獎名單 中醫順時調養|24節氣養生口袋日曆 【2021國病大調查】不吸菸的肺癌,怎麼來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