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顏色的奧秘|星島教育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白」的字形來自升出地面的太陽,故有白天的意思。

白色被古人視為各種色彩的基礎,是各類絲製品的原本顏色,代表樸素簡單、純潔無瑕,在統治者眼中 ... 中國顏色的奧秘2018.10.05 中國五正色你又識唔識? 《延禧攻略》紅爆,演員上周來港掀全城熱話,受歡迎原因之一,是劇中色調特別高貴典雅,予人柔和、沉穩的感覺,悅目而耐看,有別於過往古裝劇的用色,有指是採用了「中國傳統顏色」,高度還原古代色彩所致。

中國古代常用顏色不多,只有五種「純正」顏色:赤、黃、白、黑、青,這五色與「五行」對應,各有象徵意義,不單純是色彩,更與古人生活息息相關。

春秋戰國時的人認為宇宙由金、木、水、火和土組成,並選擇了上述五種顏色作代表,稱為「正色」;而五種顏色之間的過渡顏色,則是「間色」,地位較低。

「正色」各有許多漂亮的名字,源於古人因應顏色的深淺程度和製作原料,仔細分辨命名。

赤(火)●隆重尊貴赤、絳、朱、丹、紅、茜、彤、赭、緋 紅色可以說是五正色中,名字最多的顏色。

現今我們常用「紅」來指稱不同的紅色,原來是自漢代才形成的習慣,此前古人更常用「赤」和「朱」。

不過,兩者都是暗沉一點的紅色,而非明亮的大紅色。

「朱」在周朝是正色,地位最崇高,祭祀時天子、諸侯都須穿朱色衣服。

「赤」字本義是火的顏色,因此在五行學說中代表火。

紅色亦有忠義、喜慶、婚戀的象徵意義。

黃(土)●帝王專色黃、纁、緗 黃色自唐朝起為帝王專用顏色,奇怪的是,居然沒多少指稱黃色的名字,真是「孤家寡人」,或與黃色在古代不易製作,植物和礦物原料都比較遲發現有關。

較為接近的有「纁」和「緗」:「纁」通假「曛」,指代日落餘暉紅黃相混的顏色,「緗」則是淡黃色的絲織品。

「黃」原本是玉珮之意,後來用作命名土地的顏色,故代表五行中的土,也代表吉祥如意。

白(金)●萬色之基白、素、縞、皓 「白」的字形來自升出地面的太陽,故有白天的意思。

白色被古人視為各種色彩的基礎,是各類絲製品的原本顏色,代表樸素簡單、純潔無瑕,在統治者眼中是天下太平的標誌。

雖然白色是喪葬之色,但同時許多毛色純白的動物,如白鹿、白雉(白色的野雞)等,都是吉祥的象徵。

黑(水)●嚴厲正大黑、玄、緇、烏、皂、墨、黎、黔 黑色是古人最早發現和使用的顏色之一,早在石器時代,已有用黑色來裝飾陶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也常有黑色粉狀物填充其中,凸顯文字的刻痕,所以表達黑色的詞語有很多。

除了「玄」是黑中帶紅的顏色,其餘上述名字均解作黑色,沒有深淺之分。

同一種顏色概念,卻有這麼多名字,相當有趣。

黑色自上古時代就被用作官服顏色,象徵莊重嚴肅,至秦朝以黑為貴,秦始皇的龍袍和國家標誌都用黑色;但在民間,黑色令人聯想到黑夜,意味黑暗、恐懼和死亡。

青(木)●平民之色青、綠、藍、翠、碧、蒼、縹 古人所說的青色涵蓋多種顏色,包括今天所認知的綠、青、藍和黑諸色。

「青」本就有萬物生長的景色之意,而春天生機勃勃,因此青色也象徵春天,引申出生命、年輕、活力、希望等美好意義。

青色是平民衣服的常用色,也經常出現在藝術品如國畫和陶瓷,因其成本低廉,容易取得。

古代用色雅的美學 中國傳統顏色自有獨特美學,可以國畫用色來解說。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副館長陳芳芳博士表示,《延禧攻略》中的用色設計呈現「雅」的感覺,「而這種『雅』,在國畫中也可看出來。

」「雅」是宋、元期間興起的「文人畫」審美概念,關鍵在用色輕淡,才能營造恬靜、和諧的意境,奠定往後國畫的顏色美學。

文人趣味尚雅惡俗 在國畫中講求意境,以宋、元期間大盛的「文人畫」(又稱「士人畫」)為代表。

陳芳芳解釋,「文人畫」反映讀書人繪畫的旨趣,「讀書人經過知識沉澱,受琴棋書畫薰陶,品味追求是『雅』的,有別於宮廷繪畫(院畫)和民間繪畫。

」色彩運用就是影響作品雅俗的一大因素。

原來,宮廷和民間畫家專職繪畫,為遷就顧客口味,多用裝飾性較重的鮮艷顏色,較為俗氣。

相反,「文人畫追求恬淡意境、墨色變化和筆墨情韻。

」文人畫家繪畫為陶冶性情,反映自身的才情、人品,而非賺錢;作品首重營造意境,色系清淡,不施鮮艷顏色,甚至只用墨色,予人恬靜、疏淡的感覺,流露書卷氣,是為雅的表現。

用色輕淡營造意境 雅的極致,是只用水和墨。

乍看之下,水墨畫似乎只有黑色,但國畫的顏色概念與我們平日認知的有點不同。

陳芳芳說,「墨分五色:濃、淡、乾、濕、黑;只用墨,也可以有多種顏色。

」墨色深淺不一,呈現景物的遠近和層次,箇中韻味,「要慢慢看,看很久才能看得出來。

」 ●宋朝王希孟《千里江山圖》,是「大青綠山水」的代表作,色澤濃烈。

●近代畫家伍德彝《山水》(設色紙本扇面冊頁兩幅之一)運用了紅和綠這一組對比色,不會很耀目,反而有和諧的感覺。

用色輕淡,不一定單調沉悶,國畫中也有運用對比色,增添趣味之餘,亦不落俗套。

陳芳芳以近代畫家伍德彝《山水》為例說明,作品描繪近景紅葉和遠景青山之間,小舟浮行江上,盡見閒情逸趣。

「運用了紅、綠這組對比色,但並非用大紅大綠這些通俗顏色,對比也不強烈,好淡然,有和諧、雅緻感。

」「文人畫」是詩、書、畫結合的藝術載體,畫上會有書法題字,而這幅畫的題句「紅樹青山好放船」,取自清初吳偉業一首七言律詩,與畫作上的顏色相對應,言有盡而意無窮。

文人美學確立傳統 這種淡雅的用色傳統,並非一朝一夕形成。

隋、唐時,宮廷人物畫和描畫山水的「大青綠山水」流行,色彩較豐富。

如「大青綠山水」多用礦物質石青、石綠所提煉出的鮮亮青綠色顔料,甚至加上泥金色或金粉,金碧輝煌,繪製「金碧山水」。

「青山綠水」以宋代畫院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達到巔峰。

「文人畫」成為主流後,文人式的「青綠山水」用色趨向淡雅,顯得「精工之極,又有士氣」,發展成「小青綠山水」,以墨色為主色調,僅僅略施青綠。

宋、元以降,「文人畫」地位崇高,風格愈見成熟,成為傳統,影響後世審美觀念。

直到現代,仍有畫家繼承「文人畫」傳統,並加以創新。

雖然現時國畫不再以雅、俗評價,但用色淡雅的審美旨趣,早已成為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部分。

「鑑古賞今:二十世紀中國的水墨與藝術發展」畫展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現正舉辦「鑑古賞今:二十世紀中國的水墨與藝術發展」畫展,展出二十世紀繼承傳統的文人畫、畫花鳥蟲魚為主的嶺南畫派,及新派的現代水墨作品,展示現當代國畫的演變。

地點:香港大學徐展堂樓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1樓展廳 日期:即日至11月18日 文:吳政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