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服制度 - 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流行时间: 明朝至今; 制定人物: 朱元璋等; 范 围: 各級官員及其親眷 ...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将朝服上衣改成赤罗青缘,长过腰止七寸,不掩没下裳。

百度首页 网页 新闻 贴吧 知道 网盘 图片 视频 地图 文库 百科 首页 历史上的今天 百科冷知识 图解百科 秒懂百科 懂啦 秒懂本尊答 秒懂大师说 秒懂看瓦特 秒懂五千年 秒懂全视界 特色百科 数字博物馆 非遗百科 恐龙百科 多肉百科 艺术百科 科学百科 用户 蝌蚪团 热词团 百科校园 分类达人 百科任务 百科商城 知识专题 权威合作 合作模式 常见问题 联系方式 下载百科APP 个人中心 明代官服制度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的服装制度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 有用+1 已投票 0 明代官服制度(SystemoftheMingdynastyofficialuniforms)是指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的服装制度。

中文名 明代官服制度 外文名 SystemoftheMingdynastyofficialuniforms 体    系 汉族传统服饰 流行时间 明朝至今 制定人物 朱元璋等 范    围 各級官員及其親眷 目录 1 详细介绍 2 皇帝冠服 ▪ 冕服 ▪ 通天冠服 ▪ 皮弁服 ▪ 武弁服 ▪ 常服 ▪ 燕弁服 3 皇后冠服 ▪ 礼服 ▪ 常服 4 文武官服 5 命妇冠服 6 基本款式 ▪ 交领式 ▪ 盘领衣 ▪ 束腰袍裙 ▪ 合领 ▪ 直领服装 ▪ 斜领袖袍 7 明代巾帽 8 明代履制 明代官服制度详细介绍 编辑 播报 明代官服是当时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装,就制度而论它承袭唐宋官服制度的传统,指导思想比较保守。

但制作更趋精美,整体配套也更趋和谐统一。

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鉴于局势尚未安定,学士陶安请制定冕服,朱元璋指示礼服不可过繁,祭天地、宗庙只需戴通天冠,穿纱袍。

一品至五品官服紫,六、七品服绯。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礼部官员提出,古代服色按五德的学说,夏尚黑、殷尚白、周赤、秦黑、汉赤、唐黄。

明取法周汉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应尚赤,朱元璋认可,并规定正旦、冬至、圣节(皇帝生日)、祭社稷、先农、册拜等大典要穿衮服。

明代官服制度皇帝冠服 编辑 播报 明代官服制度冕服 冕服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

衮冕的形制基本承袭古制,在圆柱形帽卷上端覆盖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圆后方,用皂纱裱裹。

綖板前后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颗,每颗间距一寸。

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

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

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叫作〓纩充耳。

此外,綖板上还悬有一根朱纮。

与此配套的衮服,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由玄衣、黄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配成。

据永乐三年的定制,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褾(袖端)、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都是本色。

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前三幅、后四幅,腰部有襞积(褶裥),綼(裳的侧边),褐(裳的底边)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后不缝合。

中单以素纱制作,青色领、褾、裾,领上织黻纹13,蔽膝与裳同色,织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边。

另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但《三才图会》的附图与此略有不同。

明代官服制度通天冠服 洪武元年定制(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蝉,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

与绛纱袍、皂色领、褾、裾的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色假带、方心曲领、白袜、赤舄配套,为皇帝郊庙、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时所穿。

明代官服制度皮弁服 嘉靖八年定制,弁上锐,黑色纱冒之,前后12缝,每缝间饰五彩玉12,与绛纱衣、蔽膝、革带、大带、白袜黑舄配套。

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外官朝觐,策士、传胪、祭太岁山川时服用。

明代官服制度武弁服 嘉靖八年定制,弁上锐赤色,上12缝,中缀五彩玉,落落如星状,赤色衣、裳、韨,赤舄。

执刻有“讨罪安民”篆文的玉圭,亲征遣将时服用。

明代官服制度常服 皇帝常服(万历时期) 洪武三年定制为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腰带以金、琥珀、透犀(即带有透线纹的上等犀角)相间为饰,永乐三年改为盘领窄袖黄袍、玉带、皮靴。

黄袍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即一般所称的四团龙袍。

乌纱折上巾造型像善字,故称翼善冠。

明代官服制度燕弁服 燕弁服(嘉靖时期) 皇帝平日在宫中燕居时所穿,嘉靖七年定制,冠框如皮弁用黑纱装裱。

分成12瓣,各以金线压之,前饰五彩玉云各一,后列四山,朱绦为组缨,双玉簪。

衣如古代玄端之制,玄色,镶青色缘,两肩绣日月,前胸绣团龙1,后背绣方龙2。

边加小龙纹81,领与两袪(袖口)共小龙纹59,衽小龙纹49。

内衬黄色袂(袖)圆袪(袖口)方,下裳用12幅的深衣,朱里青表绿边的素带和九龙玉带,白袜玄履。

在定陵出土皇帝龙袍中,有一种过肩通袖龙襕袍,领与袖口用小龙花边为饰,但胸、背龙纹与《明史·舆服志》所记不同。

明代官服制度皇后冠服 编辑 播报 明代官服制度礼服 洪武三年定制,皇后在受册、谒庙、朝会时穿礼服,其冠,圆框冒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大、小花树各12,两博鬓、12钿(短头大花的花簪)。

穿袆衣,深青地,画红加五色翟(雉鸟)12等(行)。

配素纱中单,黻领、朱罗、彀(绉纱)褾(袖端)、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深青色地镶酱红色边绣三对翟鸟纹蔽膝,深青色上镶朱锦边、下镶绿锦边的大带,青丝带作纽约。

玉革带。

青色加金饰的袜、舄。

永乐三年改为冠式是饰翠龙九、金凤四,中一龙衔大珠,上有翠盖,下垂珠结;余皆口衔珠滴、珠翠云40片,大小珠花各12,翠钿12,3博鬓,饰以金龙翠云,皆垂珠滴。

翠口圈一副,上饰珠宝钿花12,翠钿12。

托里金口圈一副。

珠翠面花五样。

珠排环一对。

描有金龙纹,顶有21颗珠的黑罗额子一件。

衣改用翟衣,深青色地,上织12对翟鸟纹间以小轮花,红领褾(袖端)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织金色小云龙纹。

配玉色(极浅的青绿色)的纱中单,红领褾襈裾,织黻纹13。

深青蔽膝,织翟鸟3对间以小轮花4对,酱深红色领缘织金小云龙纹。

玉革带用青绮包裱,描金云龙,上饰玉饰10件,金饰4件。

青红相半的大带下垂部分织金云龙纹。

青绮副带1。

五彩大绶1,小绶3。

玉佩2副。

青色描金云龙袜、舄,每舄首饰珠5颗。

明代官服制度常服 皇后常服 洪武三年定制,用双凤翊龙冠,首饰钏镯用金玉、珠宝、翡翠。

金绣龙纹诸色真红大袖衣、霞帔、红罗长裙,红背子。

冠形如特髻,上加龙凤饰。

衣用织金龙凤纹加绣饰。

永乐三年改为皂彀冠附翠博山(即额前帽花),上饰金龙翊珠1,翠凤衔珠2,前后牡丹2,花8蕊,翠叶36。

珠翠穰(音ráng,同瓤)花鬓2,珠翠云21,翠口圈1。

饰珠金宝钿花9,口衔珠结金凤2。

饰鸾凤博鬓3。

金宝钿24,边垂珠滴。

金簪2。

珊瑚凤冠紫(zī音资,冠角)1副。

黄大衫,深青霞帔,织金云霞龙纹,或绣或铺翠圈金(先用孔雀羽线铺绣花纹,再用捻金线圈绣花纹轮廓),饰以瑑(zhuán音篆)龙纹,即雕有凸起龙纹的玉坠子。

深青色绣团龙四〓袄子(即褙子)。

鞠衣红色,前后织金云龙纹,或绣或铺翠圈金,饰以珠。

红线罗大带。

黄色织金彩色云龙纹带、玉花彩结绶、以红绿线罗为结,玉绶花1,红线罗系带1。

白玉云样玎珰2,金如意云盖1,金方心云板1。

青袜舄。

明代官服制度文武官服 编辑 播报 文武官朝服 一品文官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都用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

以梁冠上的梁数区别品位高低。

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貂原来挂貂尾,后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

驸马七梁不用雉尾。

一品七梁,玉带玉佩具。

黄、绿、赤、紫织成云凤四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玉绶环2。

二品六梁,革带,绶环犀,余同一品。

三品五梁,金带,佩玉,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金绶环2。

四品四梁,金带,佩药玉(即玻璃),余同三品。

五品三梁,银带钑(音sà飒)花(即银质饰有凸纹金花),佩药玉,黄、绿、赤、紫织成盘雕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镀金绶环2。

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

六、七品二梁,银带,佩药玉,黄、绿、赤织成练雀三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绶环2。

御史服獬豸(神羊)。

八、九品一梁,乌角(牛角)带,佩药玉,黄、绿织成鸂鶒二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铜绶环2。

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将朝服上衣改成赤罗青缘,长过腰止七寸,不掩没下裳。

中单改成白纱青缘,下裳赤罗青缘,前三幅后四幅,每幅三襞积(褶裥),革带前缀蔽膝,后佩绶,系而掩之。

大带表里用素色。

万历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贺,不准穿朱履。

冬十一月百官可戴暖耳。

文武官祭服凡皇帝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祭穿祭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一至九品,皂领缘青罗衣,皂领缘白纱中单,皂缘赤罗裳,赤罗蔽膝,三品以上方心曲领。

冠带佩绶同朝服,四品以下去佩绶。

嘉靖八年定锦衣卫堂上官在视牲、朝日夕月,耕耤、祭历代帝王时可穿大红蟒四爪龙衣,飞鱼(龙头鱼尾有翼)服,戴乌纱帽。

祭太庙社稷时,他们穿大红便服。

文武官公服 一品文官公服 洪武三年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其带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银花,四品素金,五品银钑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

洪武二十六年定,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谢恩、见辞及在外武官每日公座服公服。

其制为盘领右衽袍,衣料用纻丝(缎织物)或纱、罗、绢。

袖宽三尺。

一至四品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

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

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团花),径5寸。

二品小独科花(小团花),径3寸。

三品散答花无枝叶(散排的写生形摘枝花),径2寸。

四、五品小杂花纹,径1寸5分。

六、七品小杂花,径1寸。

八品以下无纹。

幞头有漆、纱两种,展角氏1尺2寸;先规定杂职官幞头不用展角,只垂2带;后准用展角。

腰带;一品玉带,二品犀角,三、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为乌角(牛角)。

带鞓青色,垂〓尾于下。

黑靴。

公、侯、驸马、伯服色花样同一品。

百官入朝碰到雨雪,许服雨衣。

文武官常服 二品武官常服 凡常朝视事穿常服。

明初常服与公服都是乌纱帽、团领衫、束带。

洪武六年规定一、二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彩绣;三至五品用杂色文绮、绫罗。

六至九品用杂色文绮、绫罗。

洪武二十三年定制,文官衣自领至裔(yì音义),去地1寸,袖长过手,回复至肘。

公、侯、驸马,与文官同。

武官去地5寸,袖长过手7寸。

洪武二十四年定制,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

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溪敕;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

武将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

[1]  以上所述的常服,就是著名的品服,也是传统戏曲所采用的官服形式。

这些不同的鸟纹兽纹,都设计成方形框架之内,布置于团领衫的前胸和后背,下围装金饰玉的腰带,极其壮观。

明《大学衍义补遗》卷九十八说:“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

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不在文武之数;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像其猛鸷也。

”接着讲明朝的常服,可由各级官员按其等级根据规定款式自制,不像宋代是由政府统一制作定时分赐。

常服上可兼下,下不得僭上。

一般文官都能遵循制度服用,武官往往违反制度穿公侯伯及一品之服,自熊罴至海马(即五品至九品)的服装,不但穿的人极少,而制造的人也几乎断绝了。

文武官燕服 文武官燕服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规定品官燕服为忠静冠。

忠静冠是参照古时玄端服的制度而定的,鉴于当时服制出现混乱现象,故用忠静之名,勉励百官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通过服装来强化意识形态的效果。

忠静冠冠框用乌纱包裱,两山具列于后,冠顶仍方中微起,三梁各压以金线,冠边用金片包镶,四品以下用浅色丝线压边,不用金边。

衣服款式仿古玄端服,古制玄端取端正之意,士之衣袂(衣袖)2尺2寸,衣长亦2尺2寸,正裁,色用玄,上衣与下裳分开。

明代用深青色纻丝或纱、罗制作。

三品以上织云纹,四品以下素,缘以蓝青,前后饰本等花样补子。

深衣用玉色,素带,素履,白靴。

凡在京七品以上官及八品以上翰林院、国子监、行人司,在外方面官及各府堂官、州县正堂、儒学教官及都督以上武官许穿之。

特赏的赐服 飞鱼服 蟒服、飞鱼服、斗牛服这三种服装的纹饰,都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内,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

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说:“蟒衣如像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

”《元典章》卷五十八记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不花帖木耳奏:'街市卖的缎子似皇上御穿的一般,用大龙,只少一个爪子。

四个爪子的卖著(者)有奏(着)呵'。

”说明四爪大龙缎袍(即蟒袍)在元初就已经在街市出卖。

《明史·舆服志》记内使官服,说永乐以后(公元1403年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

……次则飞鱼……。

单蟒面皆斜向,坐蟒则正向,尤贵。

又有膝襕者,亦如曳撒(据《碎金》称作曳撒),上有蟒补,当膝处横织细云蟒,盖南郊及山陵扈从,便于乘马也。

或召对燕见,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

第(但)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红、黄之别耳。

”这段记载可知,蟒衣有单蟒,即绣两条行蟒纹于衣襟左右。

有坐蟒,即除左右襟两条行蟒外,在前胸后背加正面坐蟒纹,这是尊贵的式样。

至于曳撒是一种袍裙式服装,于前胸后背饰蟒纹外,另在袍裙当膝处饰横条式云蟒纹装饰,称为膝襕。

斗牛服 飞鱼,据《山海经》载:“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

”具有神话色彩。

《林邑国记》说:“飞鱼身圆,长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蝉。

”是一种龙头、有翼、鱼尾形的神话动物。

斗牛原是天上星宿,《晋书·张华传》说,晋惠帝时,广武侯张华见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请通晓天文的雷焕去询问,雷焕说是丰城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就让雷焕为丰城令。

焕到任,掘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乃一以送华,一以自佩。

后张华被杀,剑忽不见。

雷焕死后,其子持剑过延平津,船至江中,剑忽跃出,堕水。

但见二龙蟠萦有文章,水泯警沸,于是失剑。

明代斗牛服为牛角龙形。

明朝只有皇帝和其亲属可穿五爪龙纹衣服,明后期有的重臣权贵也穿五爪龙衣,则称为“蟒龙”。

嘉靖权相严嵩被参劾倒台后,在江西分宜县严嵩的老家抄没成千上万件丝绸衣料和各种华贵服装。

《天水冰山录》记载着从严嵩家抄没的财产名录,其中有五爪云龙过肩妆花段(缎),各种颜色质料的蟒龙纹衣料。

如蟒龙补、过肩蟒龙。

蟒、蟒补、过肩蟒、过肩云蟒、百花蟒;斗牛、斗牛补、斗牛过肩、斗牛过肩补;飞鱼、飞鱼补、飞鱼过肩、飞鱼通袖等各式衣、圆领、袍、袄、女衣、女袍、女袄、女披风等成衣和织成衣料,即按照成衣款式的结构裁片排料而织制的服装匹料。

明代蟒服、斗牛服在北京南苑苇子坑明墓、南京太平门外板仓村明墓、广州郊区明墓均有实物发现。

明代官服制度命妇冠服 编辑 播报 洪武元年定,命妇一品,冠花钗9树、两博鬓、9钿。

穿绣有9对翟鸟的翟衣,素纱中单,黼纹领,用朱色縠镶袖口及衣襟边。

蔽膝绣翟鸟两对。

玉带,佩绶,青色袜舄。

二品,冠花钗8树、两博鬓、8钿。

穿绣8对翟鸟的翟衣,犀带,余同一品。

三品,冠花钗7树、两博鬓、7钿。

衣绣翟鸟7对,金革带,余如二品。

四品,冠花钗6树、两博鬓、6钿。

衣绣翟鸟6对,金革带,余如三品。

以下五品至七品每低1品,减花钗1树,减1钿,衣减绣翟鸟纹1对。

带用乌角带。

自一品至五品衣随夫色用紫,六、七品衣随夫色用绯。

大带如衣色。

洪武四年,因文武官改用梁冠绛衣为朝服,不用冕,故命妇亦不用翟衣,改以山松特髻、假鬓花钿、真红大袖衣、珠翠蹙金、霞帔为朝服。

以珠翠角冠,金珠花钗,阔袖杂色绿缘衣为燕居之服。

一品,衣金绣文霞帔,金珠翠装饰,玉坠。

二品,衣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金珠翠妆饰,金坠子。

三品,衣金绣大杂花霞帔,珠翠妆饰,金坠子。

四品,衣绣小杂花霞帔,翠妆饰,金坠子。

五品,衣销金(用金粉调胶画花)大杂花霞帔,生色画绢起花妆饰,金坠子。

六品、七品,衣销金小杂花霞帔,生色画绢起花妆饰,镶金银坠子。

八品、九品,衣大红素罗霞帔,生色画绢妆饰,银坠子。

首饰:一品二品,金玉珠翠。

三品四品,金珠翠。

五品金翠。

六品以下,金镶银间用珠。

洪武五年改定品官命妇冠服。

一品礼服:头饰为松山特髻,翠松五株,金翟八,口衔珠结。

正面珠翠翟一,珠翠花四朵,珠翠云喜花三朵,后鬓珠梭毬一,珠翠飞翟一,珠翠梳四,金云头连三钗一,珠帘梳一,金簪二珠梭环一双。

衣服为真红大袖衫,深青色霞帔,褙子,质料用纻丝、绫、罗、纱。

霞帔上施蹙金绣云霞翟纹,钑花金坠子。

褙子上施金绣云翟纹。

一品常服:头饰用珠翠庆云冠,珠翠翟3,金翟1,口衔珠结。

鬓边珠翠花2,小珠翠梳1双,金云头连三钗1,金压鬓双头钗2,金脑梳1,金簪2,金脚珠翠佛面环1双。

镯钏都用金。

衣服为长袄、长裙,质料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

长袄镶紫或绿边,上施蹙金绣云霞翟鸟纹,看带用红、绿、紫,上施蹙金绣云霞翟鸟纹。

长裙横竖金绣缠枝花纹。

二品礼服,除特髻上少1只金翟鸟口衔珠结外,与一品相同。

二品常服亦与一品同。

三品礼服:特髻上金孔雀6,口衔珠结。

正面珠翠孔雀1,后鬓翠孔雀2。

霞帔上施蹙金云霞孔雀纹。

钑花金坠子。

褙子上施金绣云霞孔雀纹。

余同二品。

三品常服,冠上珠翠孔雀3,金孔雀2,口衔珠结。

长袄,看带或紫或绿,并绣云霞孔雀纹,长裙横竖襕并绣缠枝花纹,余同二品。

四品礼服特髻上比三品少1只金孔雀,此外与三品同。

四品常服与三品同。

五品礼服:特髻上银镀金鸳鸯4,口衔珠结。

正面珠翠鸳鸯1,小珠铺翠云喜花3朵,后鬓翠鸳鸯1,银镀金云头连三钗1,小珠帘梳1,镀金银簪2,小珠梳环1双。

霞帔上施绣云霞鸳鸯纹,镀金银钑花坠子。

褙子上施云霞鸳鸯纹。

余同四品。

五品常服冠上小珠翠鸳鸯3,镀金银鸳鸯2,挑珠牌。

鬓边小珠翠花2朵,云头连三钗1,梳1,压鬓双头钗2,镀金簪2,银脚珠翠佛面环1双。

镯钏皆银镀金。

衣服为镶边绣云霞鸳鸯纹长袄,横竖襕绣缠枝花纹长裙。

余同五品。

六品、七品礼服:首饰特髻上翠松三株,银镀金练雀4,口衔珠结。

正面银镀金练雀1,小朱翠花4朵,后鬓翠梭毬1,翠练雀2,翠梳4,银云头连三钗1,珠缘翠帘梳1,银簪2。

衣服绫或罗、绸、绢大袖衫,绣云霞练雀纹霞帔,钑花银坠子。

褙子上施云霞练雀纹,余同五品。

六、七品常服冠上镀金银练鹊3,又镀金银练鹊2,挑小珠牌,镯钏皆用银。

衣服为有边长袄,紫或绿绣云霞练鹊文看带,横竖襕绣缠枝花纹长裙。

余同五品。

八品、九品礼服:首饰为小珠庆云冠,银间镀金银练鹊3,又银间镀金银练鹊2,挑小珠牌,银间镀金云头连三钗1,银间镀金压鬓双头钗2,银间镀金脑梳1,银间镀金簪2。

衣服为大袖衫,霞帔,褙子,霞帔上绣缠枝花,钑花银坠子,褙子绣摘枝团花。

及襟侧镶边绣缠枝花长袄,余同七品。

洪武五年又定命妇团衫之制,用红罗制作,绣雉鸟纹分等第,一品9等(行),二品8等,三品7等,四品6等,七品3等。

其余不用绣雉。

洪武二十四年规定,大袖衫领阔3寸,两领直下1尺,间缀纽子3,末缀纽子2,纽在掩纽之下。

霞帔2条,各随品级绣7个禽鸟纹,前四后三,坠子中钑花禽1,四面云霞纹,禽如霞帔随品级用。

洪武二十六年对命妇官服作了一些更改,主要是简化了冠饰,如一品命妇冠为珠翟5,珠牡丹开头2,珠半开3,翠云24片,翠牡丹叶18片,翠口圈1副,上带金宝钿花8,金翟2,口衔珠结2。

二品至四品,用珠翟4,珠牡丹开头2,珠半开4,翠云24片,翠牡丹叶18,翠口圈1副,上带金宝钿花8,金翟2,口衔珠结2。

一、二品霞帔、褙子均云霞孔雀纹,钑花金坠子。

三、四、五、六品冠用珠翟3,珠牡丹开头2,珠半开5,翠云24片,翠牡丹叶18片,翠口圈1副,上带抹金(金粉抹涂)银宝钿花8,抹金银翟2,口衔珠结子2。

五品,霞帔、褙子具云霞鸳鸯纹,镀金钑花银坠子。

六品,霞帔、褙子具云霞练雀纹,钑花银坠灯。

七品至九品,冠用珠翟2,珠月桂开头2,珠半开6,翠云24片,翠月桂叶18片,翠口圈1副,上带抹金银宝钿花8,抹金银翟2,口衔珠结子2。

七品霞帔与六品同。

八品、九品,霞帔用绣缠枝花,坠子与七品同。

褙子绣摘枝团花。

摘枝花是带一两张叶子的花头,团花是外圈轮廓为圆形的纹样。

摘枝花与折枝花不同之处,是折枝花是长枝,而摘枝花只是带几张叶子的花头。

明代官服制度基本款式 编辑 播报 明代官服制度交领式 为按照古礼继承的传统形式,多用于祭服、朝服、燕服及中单内衣。

民间的劳动者所穿短衣,也多为交领式服装。

明代官服制度盘领衣 为继承唐宋以来的圆领袍衫发展而来,明代公服,常服大多为高圆领、缺胯,宦官所穿有的在衣裾两侧有插摆,袖多宽袖或大袖。

平民所穿无插摆,袖为窄袖,但60岁以上老者可穿大袖,袖长也可适当加长至出手挽回至离肘3寸处(官服可挽回至肘)。

明代衮服原为交领式,自明英宗开始,衮服也改成盘领式,饰十二团龙和十二章纹样,北京定陵曾有此种款式的缂丝衮服出上。

明代官服制度束腰袍裙 其形式与元代以来的辫线袄近似,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宪宗行乐图》长卷,宪宗皇帝就穿这种袍子,上衣为右衽窄袖,腰间束敛作襞积(褶裥),下裳散摺。

山东邹城九龙山明朝鲁王墓曾出土用织金缎织成料制作的四爪蟒袍,上衣为交领式,在两肩及胸背部位设柿蒂形装饰区,内饰行蟒四条,袖为窄袖,腰间有片金横道线纹装饰,腰身收敛,其下打竖向细裥,使下裳成为裙状。

此种形式明朝称为曳撒。

是君臣外出乘马时所穿的袍式。

另外,明朝内廷宦官如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乾清宫管事牌子、各执事近侍,许穿红贴里、缀本等补子,有的更在膝下加襕,即横条花纹为饰。

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官长,随内使小伙者,穿不缀补的青贴里,这种贴里的款式也是袍裙式样,但腰部不加横线纹装饰。

又在南京明徐俌墓出土的“程子衣”,也是这种式样。

程子衣据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记载:“腰中间断以一线道横之,下竖褶之,则谓之程子衣。

”在明刘若愚《明宫史》则称为“大褶”。

前后作36或38褶不等(即打36或38个马牙褶),明代士大夫日常生活服装也穿它。

50年代,广州东山梅花村明弘治至正德间尚书戴缙墓出土一件通长1.32米的白棉布袍,也是这种款式。

明代官服制度合领 明代男式对襟衫长袖的不多,半长袖对襟式短袄是从宋代的貉袖(即旋袄)发展而来,先为劳动者骑马所穿,后渐及士大夫。

再有比甲(马甲)是无袖无领的对襟式上衣,始于元代,至明中叶成为青年妇女穿着的半长外衣,至清代又缩短衣身,称为坎肩、背心。

明代还有一种较比甲长,较披袄短的罩甲,为超短袖型,已见前述。

明代还有一种合领或直领对襟,衣长与裙齐,左右腋下开禊,衣襟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或以绳带系连的褙子,为女子便服,合领对襟大袖者为贵族妇女所穿,直领对襟小袖者为平民妇女所穿。

明代官服制度直领服装 据明万历年间著名通俗小说《金瓶梅》,描述当时妇女所穿服装,上穿对襟衫、袄,下着挑线裙子,各式高底鞋儿,冷天再在衫外穿比甲,或裙内套膝裤,额裹眉勒,头梳假髻,插戴钗钿簪梳和珠子箍儿(用金玉珠石作花鸟,长列鬓旁叫钗,小的叫掠子),手戴钏镯、戒指,耳戴耳环、耳坠,胸前挂金玉佩饰“坠领”,裙腰佩七事(用玉作的名“禁步”),是上乘时髦装束,与宋代女式时装一脉相承。

对襟衫、袄与挑线裙、高底鞋配套的时装,用料、色彩、工艺都十分讲究,可以举《金瓶梅》中所描写的几个例子为证,例如:①“上穿香色潞绸(山西潞安州、今长治出产)雁衔芦花样对襟袄儿,白绫竖领,妆花眉子,溜金蜂赶萄纽扣儿(明代女衫领部用金属揿扣一二个,余用带结),下著一尺宽海马潮云(纹)羊皮金沿边(用以薄羊皮为衬的金箔切成金皮条钉绣成边饰)挑线裙子(用丝线将裙褶挑联使裙褶定型的裙子),大红缎子(面)白绫高底鞋(在鞋底后跟部加垫一长圆形高底,北京定陵曾出土尖翘凤头高底鞋,鞋长12厘米,高底长7厘米,宽5厘米,高4.5厘米),妆花膝裤,青宝石坠子,珠子箍。

”②“家常挽着一窝丝杭州攒,金累丝钗,翠梅花钿儿,珠子箍儿,金笼坠子。

上穿白绫对襟袄儿,下著红裙子。

”③“上穿沉香色水纬罗对襟衫儿,玉色绉纱眉子,下著白碾光绢挑线裙子,……头上银丝〓髻,金厢玉蟾宫折桂分心翠梅钿儿。

”④“上穿柳绿杭绢对襟袄儿,浅蓝色水绸裙子,金红凤头高底鞋儿。

”⑤“上穿鸦青缎子袄儿,鹅黄绸裙子,桃红素罗羊皮金滚口高底鞋儿。

”⑥“上穿着银红纱白绢里对襟衫子,豆绿沿边金红心比甲,白杭绢画拖裙子,粉红花罗高底鞋儿。

”上引六例,第一例是暖含灰调上衣与金彩下装,大红白底鞋子相配,色彩华贵而不入俗。

第二例是白色上衣配红裙,用金绿色掏袖形成局部对比,形成活泼明快的调子。

第三例上衣为暖含灰色与光亮的白裙形成温柔雅洁的色彩。

第四例柳绿上衣与浅蓝裙子,是素雅的同类色,以金红凤头高底鞋作小面积对比,使色彩素而不寒。

第五例鸦青缎袄与鹅黄绸裙,桃红镶金边高底鞋形成相互对比,是极其大胆的配色,由于鸦青色性格稳重,故整体协调,华美大方。

第六例对襟衫的银红、比甲的金红心与鞋的粉红是同类色,比甲的豆绿沿边起对比作用,对襟衫的白绢里和白绢画拖裙则提高了整体的色彩明度,这是一种以红色为基调的对比配色,爽朗而有青春感。

这些色彩配套中金色搭配极为慎重,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明代官服制度斜领袖袍 如直裰(又称直掇、直身)、襕衫、道袍,这种款式的衣服衣身宽松、衣袖宽大,膝下拼一横幅为襕,故又称襕衫,四周镶大宽边,前系二带,为古代家居常服。

隋唐时,朝野人士都穿,明代称作直裰,儒生都穿这种服装,凡举人、贡生、监生穿蓝色四周镶黑色宽边的直裰,故亦称蓝袍(后举人、贡生改穿黑袍,生员仍穿蓝袍)。

元、明僧衣道袍与此款式相同。

明初,太宗定庶民穿青布直身,也是此款。

民谣有:“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布袋。

”这是因为此类宽松式的服装,表现文儒悠雅之风或士人燕居野趣风度是很合适的,而作为平民则不能适应劳动的功能需要,民谣把它看作可怪,就不足为奇了。

明代官服制度明代巾帽 编辑 播报 明朝巾服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较多,有些是唐、宋传留下来的,有些是辽、金、元游牧民族流传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还有一些是明代新创的。

例如儒巾、软巾、诸葛巾、东坡巾、山谷巾,都是传统的巾式。

方巾是古代角巾,明郎瑛《七修类稿》说,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见浙江山阴著名诗人杨维祯,杨戴着方顶大巾去谒见,太祖问他戴的是什么巾,他答道叫四方平定巾,明太祖听了大喜,就让众戴之。

明初有一种用黑色细绳、马尾鬃丝或头发编结的网巾,网口上下用帛包边,长有二玉或金属小圈,二边各系小绳交穿于二小圈内,上面束于顶发,下面可用总绳拴紧,故又名“一统山河”或“一统天和”。

网巾的用处是可以保持头发不乱。

《七修类稿》说明太祖到神乐观,见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之,答是网巾。

第二天明太祖就命此道士为道官,并取网巾颁告天下,使人无贵贱皆带之。

明朝官服戴纱帽笼巾,下面多先戴网巾起约发作用。

天启时,削去网带,止束下网,名为“懒收网”。

另外有四周巾,用二尺多的幅帛裹头,余幅后垂,为燕居之饰。

纯阳巾,顶部用帛叠成一寸宽的硬褶,叠好后像一排竹简垂之于后,以八仙中的吕洞宾号纯阳名之。

这种巾子也可按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的名,称之为乐天巾。

老人巾,是明初始兴的巾样,明太祖用手将顶部按之使之前仰后俯,就依样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称老年巾。

将巾、结巾,都是用尺帛裹头,又缀片帛于后,其末端下垂,俗称扎巾。

此外还有两仪巾,后垂飞叶两片。

万字巾,上阔下狭形如万字。

凿子巾,即唐巾去掉带子。

凌云巾,因形状诡异被禁用。

明朝民间最流行的是瓜皮帽,当时称六合一统帽或小帽,是用六块罗帛缝拼,六瓣合缝,下有帽檐,当时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

《枣林杂记》说,隆庆时,嘉善丁清做句容县令,他的父亲告诫他说:“你们这些戴纱帽的人说好,我不信,当差的说好,我更不信。

穿青衿(蓝衫)的读书人说好,亦不信,惟瓜皮帽子说好,我就信了。

”明朝瓜皮帽顶只许用水晶、香木。

到清朝上上下下都戴这种帽子,材料用纱、缎、倭绒、羽绫,一般用丝绦结顶,讲究的用金银线结顶,也有用玉顶或红珊瑚顶的。

遇丧事,帽顶用黑或白。

直到抗日战争期间,民间仍有人戴的。

从造型来看,与三国时曹操所创的恰帽一脉相承,曹因当时天下荒乱,资材匮乏,所以拟古皮弁式样,裁缣帛以为恰,合于简易随时之义。

瓜皮帽款式则稍有改进。

软帽:为一块圆形布帛作帽顶,下缝布帛帽圈而成的便帽,后垂双带,广州东山梅花村明戴缙墓曾出土此种软帽。

与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儒巾款式基本相同。

乌纱帽:是用乌纱制作的圆顶官帽,东晋宫官已戴之。

隋朝帝王贵臣多穿黄色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靴。

后渐行于民间。

唐代风行折上巾,乌纱帽渐废。

明朝采晚唐、明代幞头形式制乌纱帽为百官公服,上海卢湾区明潘氏墓曾有乌纱帽实物出土。

而北京定陵出土明万历皇帝所戴翼善冠,则是唐代乌纱折上巾的发展。

烟墩帽:直檐而顶稍细,上缀金蟒或珠玉帽顶。

冬用鹤绒或纻丝、绉、纱制作,夏用马尾结成,内臣所戴,四川阳城明墓有戴烟墩帽俑出土。

边鼓帽:是一种长尖顶带檐的圆帽,元代遗制,为一般市井少年、平民、仆役等常戴,明嘉靖时极流行,清代亦常见。

瓦楞帽:帽顶折叠似瓦楞,故名。

或用牛马尾编结。

嘉靖初生员戴之,后民间富者亦戴。

或即《留青日札》所说官民皆戴的形似古代兜鍪,其檐或圆、或前圆后方的帽子,也是元代帽式的流传。

奓(zhà音乍)檐帽:为圆帽顶,帽檐外奓如钹笠,可以遮阳的帽子,《事物绀珠》说圆帽,是元世祖出猎时因日光射目,以树叶置帽前,其后雍古剌拉氏用毡片置帽子前后,即奓檐帽。

明代宣宗行乐图、宪宗行乐图画帝王便服,也戴这种帽子。

笠〓:〓即莎草(又名夫须),用莎草皮编为笠,用以避雨,皇帝所戴。

图见365页《三才图绘》。

大帽:明太祖见生员在烈日中上班,就赐遮阴帽,形如烟墩帽而有帽檐。

图见365页《三才图绘》。

毡笠:帽形尖圆而有帽顶,卷帽檐前高后低,为游牧民族传统帽式。

图见365页《三才图绘》。

鞑帽:用皮缝成瓜皮帽形,帽顶挂兽皮为饰,帽檐缘毛皮出锋,此亦游牧民族传统帽式。

图见365页《三才图绘》。

方顶笠子:明代农民许戴笠子,多劈细竹篾作胎,外罩马尾漆纱罗,元代笠子帽作方顶式,蒙古族中层官吏所戴,明弘治刻本《李孝美墨谱》所画制墨工人都戴此种笠子。

明代巾帽种类繁多,官服冠帽,传承唐宋遗制而形制更趋繁丽,一般巾帽则常保持元蒙状貌,因其造型简约而适用。

明代官服制度明代履制 编辑 播报 1.靴明代皇帝常服穿皮靴,冬穿镶绣口毡靴,教坊及御前供奉者、儒士生员许穿靴,较尉力士值勤时许穿靴,若出外则不许穿。

庶民、商贾、技艺、步军及余丁等都不许穿靴。

只能穿皮扎〓(即用皮统扎缚于小腿上,下面再穿鞋履)。

北方地冷,冬天许穿生牛皮制的直缝靴。

宫中可穿薄底黑皮靴(直缝靴是用两块皮缝成靴筒前后有直缝的靴,不像六缝靴那么美观)。

但南方也在冬天穿毡靴,江苏扬州明墓有实物出土。

2.舄是按古礼在举行祭礼所穿的鞋底装有木底的复底靴,颜色皇帝有白、黑、赤三种,赤舄为上。

皇后有赤、青、元三种,以元色为上。

赤是盛阳之色,表阳阴之义,元是正阴之色,表幽阴之义。

故皇帝在最隆重的祭礼穿赤舄,皇后则穿元舄。

3.高跟鞋为明朝时新的女鞋,于鞋底后部装有4厘米至5厘米高的长圆底跟,以丝绸裱裹。

北京定陵出土的尖足凤头高跟鞋,制作十分讲究。

4.福字履用绒锦、棉布面料制作,履头正面绣金福字,字旁以云形围边,履帮侧面镶卷叶纹缎子履口,衬宁绸为心,下配八层布托毛底正绱,加烫白干粉,流行至清代。

5.雨鞋明初雨天所穿,百官在雨天穿钉靴上朝,声音极为嘈杂。

后明太祖令作软底皮鞋套在靴外。

6.镶边云头履在乡先辈有学问者所穿。

7.蒲鞋南方劳动者所穿。

8.尖头弓鞋为明代妇女所穿,江苏扬州明墓曾有出土,山东邹城四府厂村明墓出土凤头石鞋也是这种形式。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立即前往>> 参考资料 1.    衣冠禽兽的明朝官服  .通南京网.2012-10-17[引用日期2013-02-20] 图集 明代官服制度的概述图(2张) V百科往期回顾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次 编辑次数:40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 yl201317 (2022-06-25) 1 详细介绍 2 皇帝冠服 冕服 通天冠服 皮弁服 武弁服 常服 燕弁服 3 皇后冠服 礼服 常服 4 文武官服 5 命妇冠服 6 基本款式 交领式 盘领衣 束腰袍裙 合领 直领服装 斜领袖袍 7 明代巾帽 8 明代履制 为您推荐广告 搜索发现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 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 本人编辑 我有疑问 内容质疑 在线客服 官方贴吧 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 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 封禁查询与解封 ©2022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 进入词条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播报 编辑 讨论  收藏 赞 登录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选择朗读音色 00:00 00:0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