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孩子的情緒發展 - 日希心理成長中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父母在幼兒情緒發展階段,若能運用技巧協助啟動上下層腦的連結,每一次的情緒管理經驗,都能強化一次神經連結的迴路,未來孩子更能獨自調節情緒,進而理性 ...  AllPosts搜尋登入/註冊zcpsy20202021年2月4日已讀5分鐘如何引導孩子的情緒發展  已更新:2021年2月23日                    作者:日希心理成長中心楊晞所長/臨床心理師情緒發展的重要性與神經基礎  初為父母的你,試著閉上眼、靜靜地想想,孩子未來逐漸長大,開始到學校和同儕一同學習,你希望看到孩子是什麼樣貌?相信很多人腦海中出現的,其實不是成績名列前茅,而是自信、快樂、積極的孩子。

現在的家庭,孩子生得少,傾盡栽培孩子,一方面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另一方面積極為孩子建構未來藍圖,但常常忽略一個人真正的成功與否,不在於他的成就,而是自己能否發揮潛力、樂在生活、在人際中感到自在。

健全的人格是建築人生高塔最重要的鋼骨,而「情緒教養」就是地基工程。

  兒童發展是多元領域並行,研究證實「情緒」在認知、社會及生理發展的重要影響。

情緒發展包含情緒的表達、自我意識、自我調節以及對他人情緒的理解與回應等能力,也就是我們所知的EQ。

從腦神經發展的科學證據來看情緒,則可見幼年時期情緒教養的重要;著名心理學家DanielJ.Siegel將複雜的大腦分為上層腦及下層腦,上層腦主要是我們熟知的皮質區,掌管高階的認知功能如思考決策、問題解決、同理心及情緒調節等;下層腦主要包含腦幹、海馬迴與杏仁核,杏仁核俗稱「情緒中樞」,掌控恐懼、生氣等情緒的記憶與反應。

上層腦要到二十五歲左右才能完全成熟,愈年幼的孩子,在面對生活中各種情境時,上層腦無法完全發揮功能,活躍的下層腦卻又率先啟動,這也是為何總覺得小孩很「嚧」或是「講過了都沒在聽」。

但上層腦與下層腦並非獨立作業,彼此間更像是公司主管與一線人員之間的關係,當下層腦接受到外界訊息,除了立即處理避免災難發生之外,更要連結上層腦,做更全方位、更具計畫性的因應策略,上下層腦的連結越快速,面對問題時的感性與理性更能兼具(洪慈敏譯,2016)。

情緒教養從小做起  父母在幼兒情緒發展階段,若能運用技巧協助啟動上下層腦的連結,每一次的情緒管理經驗,都能強化一次神經連結的迴路,未來孩子更能獨自調節情緒,進而理性面對生活中的每個挑戰。

嬰幼兒期情緒調節的歷程從「他調」,接著「共調」,最後發展為「自調」,孩子「情緒教養」的目的,就是讓父母能在這個歷程中,逐漸訓練孩子學習自我調控情緒(林淑玲、張欣戎譯,2005)。

  傳統教養不重視孩子的情緒感受,很多情境中孩子的生氣、挫折甚至是害怕都被認為是「不能接受的」,企圖用打罵或是忽略的策略來處理情緒。

孩子為了積木沒有疊好倒下而發脾氣、丟積木時,父母也因此被激怒,用更兇的態度告訴孩子「你亂丟積木,我要把它統統收起來,不給你玩!」;孩子需求未被滿足而大哭,父母擔憂滿足需求成為過度溺愛而放任哭泣,直到孩子哭累停止;類似的策略有時的確收立竿見影之效,有時卻讓孩子的情緒一發不可收拾;但不管是何種方式,孩子的情緒都未能獲得適當的調節,也未能從情緒經驗中獲得學習,也就失去正向發展的機會,下次又遇到問題時,情緒還是無法自控,而家長也在一,次次面對孩子情緒失控而陷入抓狂,親子關係愈趨緊張。

情緒教養強調父母面對孩子情緒時的態度以及技巧,父母同時擔任模範及教練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接納、同理及陪伴孩子的情緒經驗,對父母而言的確不容易,也需要學習及熟練,但一旦功夫養成,將會發現孩子有驚人的變化。

情緒教養小撇步情緒教養基本原則有下列幾點──1.認識情緒發展里程,了解不同年齡情緒反應及控制能力也不同。

2.認知到「情緒感受沒有對錯」,需要引導的是情緒反應的適切性。

3.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要以身作則。

掌握基本原則後,可運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JohnGottman於1997年所提倡之「情緒教養五步驟」,在生活中逐漸提升孩子的情緒能力。

步驟一:覺察孩子的情緒。

  家長能透過觀察孩子細微的表情、行為以及情境脈絡,敏感到孩子的情緒狀態。

步驟二:體認情緒的教養功能。

  關掉面對孩子情緒炸彈當下,腦中響起的恐怖背景音樂,它會讓家長失去理智。

試著冷靜下來回到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上,把拆解炸彈視為是情緒教育與拉近親子關係的大好機會。

步驟三:傾聽孩子的感受。

  專注並傾聽孩子的描述,嘗試反應所聽到的內容,但不要附加評論或建議。

步驟四:標示情緒。

  辨識出孩子的情緒,並用其發展階段可以理解的詞彙標示出來,例如對兩歲多的孩子說:「你覺得很傷心!」,這樣的句子有助於孩子覺察及認識情緒,並運用語彙來組織情緒感受。

步驟三與步驟四的結合,就是對孩子同理心的表現,能建立親子間的情感連結,有助於孩子情緒調控及開啟理性思考的上層腦。

步驟五:設限並協助問題解決。

  同理與接納孩子情緒並非溺愛,最主要在於同理之後,仍需設限並解決問題,尤其是年幼的孩子,用不當行為表達情緒時,如丟東西、打人,需透過設定規範,讓孩子知道哪些是不被允許的行為。

接著運用創意及日常對孩子的觀察了解,找出合適於自己孩子的問題解決方法,讓孩子實際執行(劉壽懷譯,2006)。

玩遊戲、學情緒、更親密  小小孩喜歡從遊戲中探索、學習,父母參與在遊戲中,更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以及情感交流,在生活中創造「共感」時刻,拉近親子關係。

遊戲中可能會引發孩子多元、正向及負向的情緒,此時父母就能運用情緒教養技巧,陪伴孩子體驗情緒經驗;以下的遊戲提供家長參考──1.家長可以自製或從網路下載簡單的情緒臉譜圖卡  (開心、傷心、生氣、討厭、害怕等),運用遊戲方式讓孩子覺察及同理他人情緒。

例如將情緒圖卡展示在桌上,媽媽說一個情境「小花的冰淇淋還沒吃就掉地上了,小花的心情是?」孩子從情緒圖卡中找出較可能的情緒,找到後用玩具小錘子在卡片上敲打一下;愉快的遊戲過程,會讓孩子對情緒的認識及記憶更加深刻。

2.日常可以透過情緒繪本的共讀,引導孩子從故事主角的經驗中認識情緒,同時豐富了與情緒相關的詞彙量。

3.透過假扮遊戲、玩偶角色扮演,模擬生活中的真實情境,例如,熊熊到公園遊戲區,不敢和其他小動物一起溜滑梯,那該怎麼辦?父母帶著孩子,讓孩子描述出感受,並引導練習與嘗試問題解決,再適度地給予鼓勵與讚美,未來到真實情境中,孩子也就能模仿與嘗試。

參考文獻洪慈敏(譯)(2016)。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孩子鬧脾氣正是開發全腦的好時機(原作者D.J.Siegel,&T.P.Bryson)。

台北市:采實文化。

林淑玲、張欣戎(譯)(2005)。

發展心理學(原作者D.R.Shaffer,&K.Kipp)(下冊,頁509-510)。

台北市:學富。

劉壽懷(譯)(2006)。

好個性勝過好成績:高EQ小孩的教養秘訣(原作者J.Gottman,&J.DeClaire)。

台北市:時報出版。

(原著出版年:1997)感謝《臺中市兒童發展啟蒙資源中心》的邀稿,讓我們跟著楊晞臨床心理師的文章~學習了「情緒教養」的步驟與技巧!想閱讀更多兒童發展專題文章,可至《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兒童發展資源網》https://cdrc.taichung.gov.tw/點擊『衛教資源』→『專題文章』#兒童發展#情緒發展#情緒教養#早期療育#臨床心理#楊晞臨床心理師#日希心理成長中心0次查看0則留言未被按讚的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