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飾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

以後稍有變更。

另在袍下施一道 ... 唐代服飾 唐朝服飾,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

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

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基本信息中文名:唐代服飾其他外文名:ThecostumesoftheTangDynasty來源:唐朝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類型:服裝款式服飾圖案:普遍使用花卉圖案特點服飾的基本特點唐代服飾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

唐統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

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這個時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並融入我國文化之中,從壁畫、石刻、雕刻、書、畫、絹繡、陶俑及服飾之中,充分體現出來。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

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

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

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

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唐代大袖衫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

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

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

“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

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襦裙半臂穿戴襦裙半臂穿戴--半臂這種服飾早在初唐即已出現;不僅在中原地區流行,西北地區的婦女也同樣喜歡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從短襦延邊出來的一種服飾,一般都用對襟,穿在胸前結帶。

也有少數用“套衫”式的,穿時從上套下,領口寬大,呈坦胸狀。

半臂的下擺可以顯現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裙腰的裡面。

從傳世的壁畫,陶傭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襯內衣(如短襦),而不能單獨使用。

政治氣候晴雨表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

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

服裝是社會政治氣候的晴雨表。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鬆,人們安居樂業。

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鐘、草堂煙霧、灞柳風雪、驪山晚照、華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還縈繞著裊裊的盛唐之音。

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

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

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

外國的友好使者雲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

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

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

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

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發展張萱的《搗練圖》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

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

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

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

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

"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

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髮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服飾參考唐代畫家張萱《搗練圖》唐代服飾,髮式的樣式豐富多彩,圖案的紋樣有鳳的紋樣,有牡丹花紋樣。

有的髮式顯現出雲紋的印跡,是發展變化的雲紋的體現。

從鞋的式樣上看,唐代盛行翹圓頭鞋,做工很精緻,就連草鞋也是講究工藝的。

絲鞋的紋樣繡作虎頭,和山東一帶兒童所穿的虎頭鞋紋樣相似,只是山東一帶農村兒童穿的虎頭鞋的鞋尖沒有那么向上翹。

男鞋的樣式和現代的鞋樣有相似之處,說明那時鞋的發展已達到了高峰。

縱觀唐代的服飾圖案,可以這樣來認識: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

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服飾類型唐代帝王服飾左圖1唐皇帝便服(常服)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

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

隋唐時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圓領袍、衫,上自皇帝下至雜役都可穿著為當時的常服。

此圖為穿對襟、闊袖便服衫的帝王。

(左圖1.為穿對襟、闊袖便服衫的帝王)唐皇帝冕服(祭服)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誌。

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

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

(左圖2.為帝王的冕服)唐官吏常服袍衫左圖2唐代官吏服飾唐代男子服飾,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

唐代以後,人們又在幞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

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

除巾子外,幞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

以後稍有變更。

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襴,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

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

隋唐侍女服飾隋唐胡服翻領對襟胡服、條紋褲、蹀躞帶穿戴展示圖,圖中所繪女服,是胡服的典型樣式,流行於開元、天寶年間。

它的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

在陝西等地的墓中壁畫有大量反映。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這類服裝的婦女。

凡穿胡服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原來是北方民族的裝飾,在魏晉時傳入中原。

到了唐代,曾一度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上面懸掛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

開元以後,由於朝廷有了新的規定,所以一般官員不再佩掛。

但在民間婦女中十分流行,凡穿這種服裝的婦女,腰間都系有革帶,革帶上還常有若干條小帶下垂,只是裝飾之意,無使用價值。

胡服胡服--流行於開元,天寶年間。

它的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

我們西安韋洞墓,以及乾縣李仙蕙墓出土的壁畫,陶傭中有大量反映。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穿這類服飾的婦女,同時出土的還有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以及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的記賬文字,由此可推斷唐朝確實是流行胡服的年代。

婦女服飾隋唐婦女服飾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

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

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並在胸前結帶。

樣式還有“套衫”式的,穿時由頭套穿。

半臂下擺,可顯現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樣束在裡面。

初唐女服隋代女服隋代時期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以上身著襦還、襖、衫,下身束裙子。

短襦長裙是最為基本形式。

它的一個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盛唐女服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製成,上面印畫圖紋。

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

走起路來,不時飄舞,十分美觀。

另外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

張萱是盛唐與中唐之際的著名畫家,從張萱開始,我國人物畫題材趨於寫實,表現現實社會生活。

《搗練圖》是張萱的代表作,它描繪了一群婦女正在搗練、絡線、熨燙及縫衣時的情景。

練是絲綢的一種,初織成時質地較硬,需煮熟後加漂粉用杵搗後才能柔軟,然後還要用熨斗燙平。

圖中婦女為成年婦女,都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

從衣袖的窄小、襦腰的上系及襦裙的紋樣來看,都是典型的盛唐樣式。

中唐女服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

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中晚唐女服寬袖對襟衫,長裙,批帛穿戴。

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服飾,一般多在重要的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以及出嫁等。

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細釵禮衣”。

隋短襦長裙披帛隋代女服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

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婦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層婦女中,曾流行百鳥毛裙,由於這種裙子都用禽鳥羽毛製成,使大批珍禽瑞鳥遭受損害,後被朝廷下令禁止。

在廣大婦女中間,則流行一種叫“石榴裙”的裙子,這種裙子用鮮艷奪目的紅色染成,故名。

唐人小說中的李娃幾霍小玉等就常穿這種裙子。

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顏色之多、質料之精、、圖案精美,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婦女服飾搭配如果說中國古代男子服飾的主題是實用與莊重,那么女子服飾的風格則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飾則是其中最為絢麗的篇章。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期,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對外交往頻繁,世風開放。

加之域外少數民族風氣的影響,唐代婦女所受束縛較少。

在這獨有的時代環境和社會氛圍下,唐代婦女服飾,以其眾多的款式,艷麗的色調,創新的裝飾手法,典雅華美的風格,成為唐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

服裝唐代女子服裝,分衣裙、冠帽、鞋履幾類。

唐制規定,女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

前三種為后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

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

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

裙子長而多幅。

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

襖為袷衣,長於襦而短於袍。

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

縵衫是女子歌舞時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脫。

其衣裙顏色豐富多彩,以紅、綠、紫、黃色最為流行,如時人所云“紅裙妒殺石榴花”、“藕絲衫子藕絲裙”、“折腰多舞鬱金裙”等,衫、襦、襖、裙上多有織文和繡文,如唐詩所描述:“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

衣料有絲綢、棉布、葛、麻、毛等,而以絲綢最為常用。

此外,“時世妝”,袒領服、男裝、胡服也是重要服飾。

“時世妝”,即時裝,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繞披帛,緊身長裙上束至胸,風格簡約;盛唐時,衣裙漸寬,裙腰下移,服色艷麗;至中晚唐時,衣裙日趨寬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帶,寬袍大袖,色彩靡麗。

袒領服、男服、戎裝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時期的婦女中廣為流行。

袒領服為一種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為紗羅製品,時人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綺羅纖縷見肌膚”等,下配以曳地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

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

“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

武宗時,王才人因著與武宗同樣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盛唐時,士人們的妻子不約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圓領服,頭裹幞頭,足蹬烏皮靴。

唐代婦女並無華夷之別的觀念,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翻領、窄袖緊身胡服、腰系蹀躞帶的漢族女子,體現了盛唐帝國婦女們開放、健美的精神風貌。

領子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

“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

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帽子女子發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為主。

所戴便帽,初行冪,次行帷帽,再行胡帽。

唐初女子有“蔽面”習俗,婦女外出多戴冪,冪是一種大幅方巾,一般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戴時披體而下,障蔽全身。

高宗時,隨社會風氣的開放,改戴“施裙至頸”的帷帽。

至開元盛世,婦女們乾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幞頭和戴狀奇艷麗的胡帽。

胡帽因源於西域和吐蕃各族,狀式新穎多變,有的卷檐虛頂,有的裝有上翻的帽耳,耳上加飾鳥羽,有的在帽沿部分飾以皮毛等。

此外,若出門遠行,還戴風帽,以避風塵。

鞋唐代女子足下著履、靴、屐等。

履以錦、麻、絲、綾等布帛織成。

亦有用蒲草類編成的草履。

履身常加繡飾,履頭狀式多樣,有圓頭、高頭、雲形、花形等,如唐詩所云:“雲頭踏殿鞋”、“金蹙重台履”、“叢頭鞋子紅偏細”等。

靴多以錦為之,織造功致,紋飾美麗。

屐於夏季赤足著用,為民間女子所喜,如李白詩云:“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髮型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飾,其化妝及佩飾內容豐富,有髮式、頭飾、面妝、佩飾等。

女子髮式以梳髻為主,或挽於頭頂,或結於腦後,形制十分豐富。

名目有半翻髻、雲髻、盤桓髻、驚鵠髻、倭墮髻、雙環望仙髻、烏蠻髻、回鶻髻等數十種。

初唐時髮髻簡單,多較低平;盛唐以後高髻流行,髻式紛繁。

發上飾品有簪、釵、步搖、勝、鈾、花等。

多以玉、金、銀、玳瑁等材料製成,工藝精美。

簪釵常成對使用,用時橫插、斜插或倒插。

步搖是其中的精品,釵首製成鳥雀狀、雀口銜掛珠串,隨步行搖顫,倍增韻致。

唐中後期婦女中還盛行插梳,以精緻美觀的小花梳飾於發上。

面部妝容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

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

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

由於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

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

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後開始流行短式。

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

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貼上。

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配飾項飾有項鍊、項圈、瓔珞等,臂飾有臂釧、手鐲,腰飾有玉佩、香囊等。

瓔珞原為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唐時為宮女侍女、舞伎所喜著。

其上部為一半圓形金屬頸圈,下半部為一珠玉寶石組成的項鍊,有的在胸前部位還懸掛一較大的鎖片形飾物,整體華貴晶瑩。

臂釧,又稱跳脫,是以金屬絲盤繞多匝,形如彈簧,或以多個手鐲合併而成的飾物,套於手臂,在宮女和仕女中流行。

香囊多以金、銀製作,鏤空,上下兩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裡面有兩個同心圓環,環內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圓環之間及小金盂之間均用對稱的活軸相連,無論怎樣轉動,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灑落。

唐代女子服飾,不僅為燦爛的唐文化增添了光彩,並影響著後世歷代婦女的服飾生活與文化,成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苑地中的一朵奇麗之花。

隋唐胄甲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

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

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

“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

本圖為鎧甲穿戴展示圖及兜鍪、靴子圖。

這種類型的鎧甲,比初唐更加精緻,甲衣上的裝飾,也更加繁縟細緻,是中唐時的典型樣式。

隋代戎服及胄甲隋唐五代服飾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

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

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

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

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

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

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唐代胄甲隋唐五代服飾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

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

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

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

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

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五代鎧甲及戎服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

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

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

相關詞條 唐代服飾時尚 《唐代服飾時尚》以時尚變化為線索,分述唐代女性與男性不周社會層次在時尚影響之下的服飾變化。

圖書信息   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目錄 唐代官制 隋末農民起義推翻了隋王朝,為封建政治的改革開拓了道路。

唐朝的建立者李淵、李世民,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革除弊政,以謀求新皇朝的長治久安,經過三十多年的勵... 政治和經濟概況   中央官制 唐代皇陵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從李淵建立唐王朝到滅亡,前後經歷了三百年,在這期間,共有二十一個皇帝,包括武則天在內。

這二十一個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陝西... 概要   橋陵   唐泰陵   唐太宗昭陵   楊貴妃墓 服飾 服飾是裝飾人體的物品總稱。

包括服裝、鞋、帽、襪子、手套、圍巾、領帶、提包、陽傘、髮飾等。

古人,則是用來遮羞,而今人對於新事物的認識不斷進步,服飾的材質,... 詞語概念   基本解釋   引證解釋   搭配   古代服裝 唐代舞蹈 中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樂舞文化大交流,為隋唐舞蹈藝術的高度發展準備了條件。

581年,隋朝統一中國,結束了東漢以後動亂的局面。

618年... 內容   配圖   所屬分類 唐代藝術博物館 唐代藝術博物館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側曲江風景區內。

該館為中國第一座斷代藝術博物館,由中日兩國合資興建。

總面積2910平方米,陳列面積983平方米,其餘... 簡介   實用信息 《唐代舞蹈》 中國舞蹈史論著。

歐陽予倩主編。

1980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全書有“總論”(歐陽予倩撰寫)及“分述”(王克芬、董錫玖、孫景琛撰寫)兩部分,是一部中國舞蹈斷代史。

內容   配圖   所屬分類 唐玄奘[唐代著名高僧]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

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 人物生平   個人成就   作品一覽   歷史記載   家族成員 相關搜尋胡服羅裙馬東升唐代服飾時尚唐代服飾圖案圖案高陵[曹操墓]平遙古城唐代服飾文化大革命中國中國服飾兵馬俑封建社會服飾西施唐宣宗劉德華推背圖熱門詞條conductDEBUGendnoteguidelinePOT不羈中國醫學基金會亞都麗致大飯店大清皇帝婚姻存摺彭政閔愛澤有紗戰刃骸新七龍珠朝馬波特蘭清水科學實驗臺灣黑熊華氏247度西裝賓傑雞翅包飯魔獸英雄榜ASMLCelinezaynmalik並木優勝女的代價2只要我長大唐禹哲害怕山葉廣告攝影林育群營利事業所得稅珍珠項鍊當代社會學習理論紅曲肯塔基遊戲攻略顏永烈鬼泣biz域名動作遊戲岳陽樓巧虎暖暖豬林佳陵綠竹筍自我催眠唐代服飾@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