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科學家不支持演化論?從達爾文時代到現代的物種演化思想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達爾文逝世後,他所發表的演化論持續發展,150多年來科學家透過各種研究及論證,成為當今的主流科學。

科學家們利用孟德爾的遺傳理論,將遺傳學的觀點 ... Search/搜尋 分類選單 -文章分類- 封面故事 NewsFocus 專訪 專欄 科技報導 評論 精選文章與其他 活動訊息 精選文章與其他 文章專區 2021-11-02誰說科學家不支持演化論?從達爾文時代到現代的物種演化思想發展史 623期 Author作者 許家偉/畢業於輔大生物系和陽明微免博士,曾任職UCLA和USC,目前任職於生技公司。

雖然在大四下選修過演化論,卻在從事多年的研究工作後才體會到演化論的重要性。

演化論演化現象達爾文共同祖先學說泛生論性狀遺傳孟德爾自然選擇學說 反對演化論的人振振有詞地大聲疾呼「演化論並非科學主流」,或是「連科學家都不相信演化論」,但其實這些話都是騙人的。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在2014年,向擁有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會籍的科學家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高達98%的科學家相信人類和其他生物都是演化出來的,而有90%的科學家則認同自然選擇(naturalselection)就是演化的機制。

但光憑上述的調查數據,仍無法說明達爾文(CharlesDarwin)的演化論為何在科學上地位如此崇高。

就讓我們回顧在達爾文逝世後的150多年來,其演化論的發展,讀者就能明白演化論如何成為主流科學。

新達爾文主義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OntheOriginofSpecies)一書在1859年發表後,到達爾文在1882年逝世的20多年間,當時的科學家一直質疑書中所提倡的「自然選擇」是否真的能充分解釋演化現象。

自然選擇學說並不像共同祖先學說(theoryofcommonancestry)那麼容易被人接受,主要原因是在當時的生物學知識裡,還沒有一個能夠解釋生物性狀如何遺傳的機制,也就無法解釋自然選擇裡的變異是如何出現和傳承下去。

而達爾文一定也感到憋屈,只能無奈地採用拉馬克(Jean-BaptisteLamarck)的後天性狀可以遺傳給子代的說法支持自然選擇,且達爾文又在1868年出版的《育種變異》(VariationUnderDomestication)裡,提出泛生論(pangenesis)這個錯誤的假說作為遺傳機制。

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當客觀的科學發展沒有創造出成熟的條件,促使科學家意識到新知識的意義時,總是會發生這樣的窘況。

進入1890年代,生物學界仍在懷疑和唱衰自然選擇學說。

不過,德國生物學家魏斯曼(AugustF.L.Weismann,圖一)卻堅持自然選擇是演化的唯一機制,不認同達爾文採納用進廢退這種做法,他甚至用實驗推翻拉馬克所說「後天獲得的性狀可以遺傳」的假說,所以魏斯曼被喻為是達爾文理論的繼承者,而他力挺自然選擇的主張,更被英國生理學家羅曼斯(GeorgeJ.Romanes,圖一)稱為新達爾文主義(neo-Darwinism)。

圖一:堅持自然選擇是演化的唯一機制魏斯曼(左),以及將魏斯曼的主張稱為 新達爾文主義的羅曼斯(右)。

(publicdomain,WikimediaCommons;Elliott&Fry,publicdomain,WikimediaCommons)   重新發掘孟德爾的遺傳理論 優秀的學說往往先於時代,達爾文和魏斯曼都知道必須有一個遺傳機制才能驗證自然選擇學說,但他們都不曉得,其實在1856~1871年間,奧匈帝國境內的神父孟德爾(GregorJ.Mendel,圖二)已經透過量化方式,在34種豆類植物的雜交實驗中,掌握到不同性狀在世代傳遞上的數據。

只可惜孟德爾只重視種系形成和植物雜交,他在1865~1866年以德文發表的論文中,完全沒有提到任何關於遺傳的觀點。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23期】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科學月刊11月號/2021第623期:臺灣科普的下一步? 特別價$237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25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49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

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