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思想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達爾文在提出演化論時並不知道遺傳機制如何運作,而孟德爾在1865年發表的遺傳定律則一直受到忽略。
直到20世紀,達爾文的天擇理論與孟德爾的遺傳學才結合為現今所熟知的現代 ...
演化思想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0年1月14日)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編輯這個條目。
(幫助、討論)
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在人類的進化(1879年)一書中所描述的「生命之樹」說明了19世紀演化論的觀點,即是人類的進化是一個漸進而漫長的過程。
演化思想是對於生物個體在不同世代之間具有差異的現象所做的一種解釋。
在西方,類似想法最早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臘與古羅馬時代。
此外,古代中國也有類似的生物演化、變化、轉化的觀念,如《莊子》中《寓言》和《至樂》篇章中談到不同生物的轉化。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學者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人類的祖先來自海中的理論。
科學式的演化論述則一直要到18世紀與19世紀才出現,例如蒙博杜(LordMonboddo)與伊拉斯謨斯·達爾文(達爾文的祖父),提出所有生命源自共同祖先的想法。
而第一個科學假說是由拉馬克在1809年所提出,他認為演化是來自後天獲得特徵的遺傳。
拉馬克學說在提出後將近50年,才被達爾文與華萊士較接近現代觀念的理論所取代。
其中達爾文做了較多細節上的討論,例如1859年出版的《物種源起》。
達爾文強調生物的演化為事實,並以天擇機製作為解釋演化現象的理論。
達爾文在提出演化論時並不知道遺傳機制如何運作,而孟德爾在1865年發表的遺傳定律則一直受到忽略。
直到20世紀,達爾文的天擇理論與孟德爾的遺傳學才結合為現今所熟知的現代綜合理論。
隨後科學家發現基因為遺傳物質,並發現基因由DNA所構成。
現在的演化研究以基因為中心,並發展出許多相關學門。
科學史
背景
科學史學(英語:Sociologyofthehistoryofscience)
偽科學史
依年代分類
早期文化時期(英語:Historyofscienceinearlycultures)
古典上古時期(英語:Historyofscienceinclassicalantiquity)
伊斯蘭黃金時代
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史(英語:HistoryofscienceintheRenaissance)
科學革命
Romanticism(英語:Romanticisminscience)
依文化分類
非洲的科學史(英語:Hist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inAfrica)
拜占庭科學
中世紀科學史
中國科學史
印度的科學史(英語:HistoryofIndianscienceandtechnology)
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科學
自然科學
天文學史
生物學史
植物學歷史(英語:Historyofbotany)
化學史
生態學歷史(英語:Historyofecology)
演化思想史
地質學史
地球物理學歷史(英語:Historyofgeophysics)
古生物學歷史(英語:Historyofpaleontology)
物理學史
數學史
代數學歷史(英語:Historyofelementaryalgebra)
微積分學歷史(英語:Historyofcalculus)
組合數學歷史(英語:Historyofcombinatorics)
幾何學歷史(英語:Historyofgeometry)
邏輯史
機率論歷史(英語:Historyofprobability)
統計學歷史(英語:Historyofstatistics)
三角學歷史(英語:Historyoftrigonometry)
社會科學史
人類學史
經濟思想史
地理學史
語言學史
政治學史
心理學史
社會學史
Sustainability(英語:Historyofsustainability)
技術/科技史
農業科學歷史(英語:Historyofagriculturalscience)
電腦/資訊/資訊科學歷史(英語:Historyofcomputerscience)
材料科學歷史(英語:Historyofmaterialsscience)
工程學歷史(英語:Historyofengineering)
醫學史
醫學史
獸醫學
解剖學史
神經科學史(英語:Historyofneuroscience)
神經學史(英語:Historyofneurology)
營養學
病理學史(英語:Historyofpathology)
藥理學史
年表列表
Portal:科學史
Category:科學史閱論編
目次
1古代
1.1中國
1.2希臘
2中世紀
31850年以前
41859-1930年代:達爾文進化論
5二十世紀初期:種群遺傳學
6現代綜合理論
7分子演化理論
8二十世紀晚期
8.1基因中心觀點
8.2疾變平衡論
8.3社會生物學
8.4演化發育生物學
9二十一世紀
9.1表觀遺傳
10參考文獻
11相關書籍
古代[編輯]
早在達爾文之前,類似於演化的思想就已經出現。
許多民族的神話中都有動物變成人的故事。
中國[編輯]
中國人傳統上認為天人合一,包括人在內的萬物都是從原始狀態逐步發展來的,具有一定程度樸素的生物轉化、進化思想(與現代演化論有區別,但在那個時代仍不失為一種創見),如《莊子》中《寓言》和《至樂》篇章中談到不同生物的轉化,而且,中國傳統故事中有不少動物透過修煉變成人的故事。
西藏一些地區的神話傳說中,就有獼猴逐漸變成人類、人類起源自獼猴的說法[1][2][3][4]。
希臘[編輯]
希臘化時代具有生物演化的思想的學者中,較為著名的有阿那克西曼德、恩培多克勒、德謨克利特與伊比鳩魯。
阿那克西曼德(約前610年-前546年)最先提岀一種動物,包括人類,可能是其他種類的動物的後裔。
他指出第一個人類必然是其他動物的孩子,因為人類孩提時需要長時間的照顧。
[5]
中世紀[編輯]
在13世紀,一名波斯的科學家納西爾丁·圖西認為生物是由進化而來。
他認為,元素進化成了礦物,礦物進化成了植物,植物又進化成了動物和人類。
他也提出了適者生存的生物理論。
1850年以前[編輯]
在公元前400年,希臘的原子論者便認為太陽、地球、生命、人類、文明與社會,皆不需要神蹟(divineintervention)就可產生。
公元前60年,羅馬的原子論者盧克萊修寫下了一首詩,稱做《物性論》(OntheNatureofThings)。
1859-1930年代:達爾文演化論[編輯]
參見:物種起源
在1850年代以前,人們關於物種是否由進化而成依然爭論不休,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具有絕對的說服力。
[6]直到達爾文的著作《物種起源》(1859)的問世才根本地改變了這種局面。
[7]達爾文認為他的演化的分支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大量生物地理學、解剖學、胚胎學,和生物學現象。
他同時提供了一個極有說服力的機制來說明生物演化得以保存下來的原因,也就是他的自然選擇,也被稱為「物競天擇」。
首先站出來認同達爾文理論的自然學者是英國解剖學家托馬斯·亨利·赫胥黎。
赫胥黎認為,不同於先前的拉馬克突變理論,達爾文提供了一種沒有超自然力量介入的演化機制,即使赫胥黎本人並沒有完全被「物競天擇」理論說服。
在赫胥黎倡導下成立了XClub旨在,在專門的自然科學領域增進實證的自然哲學方法而摒棄神學對自然科學的影響。
由於這些不懈的努力,在1870年代中葉以前,達爾文的演化論成為了英語國家科學領域對於物種起源解釋的主流。
[8]在赫胥黎隨後提供的大量古生物證據面前,公眾和科學界接受了達爾文理論。
這些證據包括了鳥類從爬蟲類動物演化而來的證據,始祖鳥在歐洲的發現,以及大量原始鳥類化石在北美洲的發現。
另一些重要證據是對於馬從其五趾祖先演化而來的化石證據[9]然而相比於英語國家,非英語國家,比如法國和其他南歐國家,接受達爾文理論的時間要稍晚。
唯一例外的是德國,德國人奧古斯特·魏斯曼和恩斯特·海克爾就極力擁護達爾文理論。
海克爾用演化論挑戰了在德意志生物學中的傳統形上學理論,就像在英國發生的情況一樣。
[10]在海克爾和其他德國科學家的領導下實施了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該計劃旨在基於生物形態學和胚胎學來重構生命演化的歷史。
[11]
達爾文理論的成功深深地影響了科學界對於生命的理解,同時也激起了一場小規模的哲學革命。
[12]然而,此理論仍然不能解釋一些演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尤其無法解釋同一物種內的差別以及無法解釋是物種是以何種機制把這種差別傳播到下一代(也就是遺傳機制)。
達爾文的泛生論的假設也僅僅對演化的統計模型,例如「生物計量學」學派的有一些用處,對於其他生物學家而言幾乎毫無意義。
[13]
二十世紀初期:族群遺傳學[編輯]
主條目:群體遺傳學
現代綜合理論[編輯]
主條目:現代演化綜論
分子演化理論[編輯]
主條目:分子演化§ 發展史
二十世紀晚期[編輯]
基因中心觀點[編輯]
疾變平衡論[編輯]
主條目:間斷平衡
社會生物學[編輯]
主條目:社會生物學
演化發育生物學[編輯]
主條目:演化發育生物學
二十一世紀[編輯]
表觀遺傳[編輯]
主條目:表觀遺傳學
參考文獻[編輯]
^【微观西藏】藏族神话——最力挺达尔文的人类起源传说.[2018-1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1).
^西藏神话的神话故事.[2018-12-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2).
^陳天林,嚴復演化論與老莊天道自然觀,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劉固盛,近代中國老莊學與演化論思潮,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11月第51卷第6期
^Kirk;Raven;Schofield(1983).ThePresocraticPhilosophers(2e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Larson2004,第50頁
^ThecentralityofOriginofSpeciesintheriseofwidespreadevolutionarythinkinghasbeenhaslongbeenacceptedbyhistoriansofscience.However,somescholarshaverecentlybeguntochallengethisidea.JamesA.Secord,inhisstudyoftheimpactofVestigesoftheNaturalHistoryofCreation,arguesthatinsomewaysVestigeshadasmuchormoreimpactthanOrigin,atleastintothe1880s.FocusingsomuchonDarwinandOrigin,heargues,"obliteratesdecadesoflaborbyteachers,theologians,technicians,printers,editors,andotherresearchers,whoseworkhasmadeevolutionarydebatessosignificantduringthepasttwocenturies."Secord2000,第515–518頁
^Larson2004,第79-111頁
^Larson2004,第139–40頁
^Larson2004,第109–110頁
^Bowler2003,第190–191頁
^Bowler2003,第177–223頁
^Larson2004,第121–123,152–157頁
相關書籍[編輯]
參見:Bibliographyofevolutionarybiology
Augustine.TheLiteralMeaningofGenesis.trans.JohnHammondTaylor.TheNewmanPress.1982.ISBN 0-8091-0326-5,9780809103263請檢查|isbn=值(幫助).
Bowler,PeterJ.TheEarthEncompassed:AHistoryoftheEnvironmentalSciences.W.W.Norton.1992.ISBN 0-393-32080-4.
Bowler,PeterJ.Evolution:TheHistoryofanIdea3rd.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3.ISBN 0-520-23693-9.
Bowler,PeterJ.;Morus,IwanRhys.MakingModernScience.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5.ISBN 0-226-06861-7.
Darlington,Cyril.Darwin'splaceinhistory.Blackwell,Oxford,p85.1959.
Darwin,Charles.OntheOriginofSpeciesbyMeansofNaturalSelection,orthePreservationofFavouredRacesintheStruggleforLife1st.JohnMurray,London.1859.ISBN 0-486-45006-6.
Darwin,Charles.OntheOriginofSpeciesbyMeansofNaturalSelection,orthePreservationofFavouredRacesintheStruggleforLife3rd.JohnMurray,London.1861.ISBN 0-486-45006-6.
Darwin,Charles.OntheOriginofSpeciesbyMeansofNaturalSelection,orthePreservationofFavouredRacesintheStruggleforLife4th.JohnMurray,London.1866.ISBN 0-486-45006-6.
Darwin,Charles.OntheOriginofSpeciesbyMeansofNaturalSelection,orthePreservationofFavouredRacesintheStruggleforLife6th.JohnMurray,London.1872.ISBN 0-486-45006-6.
Darwin,Erasmus.TheTempleofNature,orTheOriginofSociety.Jones&Company.1825.ISBN 0-8240-2146-0.
Darwin,Erasmus.Zoonomia.1818[2013-06-17].ISBN 1-108-00556-X.(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2).
Desmond,Adrian;Moore,James.Darwin.London:MichaelJoseph,PenguinGroup.1991.ISBN 0-7181-3430-3.
Gill,MeredithJane.AugustineintheItalianRenaissance:ArtandPhilosophyfromPetrarchtoMichelangelo.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ISBN 0-521-83214-4,ISBN978-0-521-83214-4請檢查|isbn=值(幫助).
Gould,StephenJay.TheStructureofEvolutionaryTheory.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2.ISBN 0-674-00613-5.
Henderson,Jan-Andrew.TheEmperor'sKilt:TheTwoSecretHistoriesofScotland.MainstreamPublishing.2000.ISBN 1-84018-378-0.
Kirk;Raven;Schofield.ThePresocraticPhilosophers2.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Larson,EdwardJ.Evolution:TheRemarkableHistoryofaScientificTheory.ModernLibrary.2004.ISBN 0-679-64288-9.
Lovejoy,Arthur.TheGreatChainofBeing:AStudyoftheHistoryofanIde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36.ISBN 0-674-36153-9.
Mayr,Ernst.TheGrowthofBiologicalThought:Diversity,Evolution,andInheritance.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2.ISBN 0-674-36445-7.
Mayr,Ernst;Provine,W.B.(編).TheEvolutionarySynthesis:PerspectivesontheUnificationofBiology.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8.ISBN 0-674-27225-0.
Needham,Joseph;Ronan,ColinAlistair.TheShorter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AnAbridgementofJosephNeedham'sOriginalText,Vol.1.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ISBN 0-521-29286-7.
Sapp,Jan.Genesis:TheEvolutionofBiology.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ISBN 0-19-515618-8.
Secord,JamesA.VictorianSensation:TheExtraordinaryPublication,Reception,andSecretAuthorshipofVestigesoftheNaturalHistoryofCreation.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0.ISBN 0-226-74410-8.
Singer,Charles.AShortHistoryofBiology.ClarendonPress.1931.
Smocovitis,VassilikiBetty.UnifyingBiology:TheEvolutionarySynthesisandEvolutionaryBiolog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6.ISBN 0-691-03343-9.
本條目出自公有領域:Chisholm,Hugh(編).大英百科全書(11thed.).劍橋大學出版社.1911.
閱論編演化生物學
共同起源
演化的證據
生命演化歷程
生命進化史(英語:Evolutionaryhistoryoflife)
進化過程
自然發生
生命起源
適應
最後共同祖先
宏觀演化
微演化
物種形成
生命起源
泛種論
趨同演化
平行演化
趨異演化
滅絕
事件
多態性
適應
演化分類學(英語:Evolutionarytaxonomy)
演化的證據
共同演化
支序分類學
適應
輻射適應
群體遺傳學機制
基因流動
遺傳漂變
突變
自然選擇
性選擇
族群選擇
親屬選擇
演化發育生物學機制
渠道導向(英語:Canalisation(genetics))
反演(英語:Inversion(evolutionarybiology))
模塊化(英語:modularity(biology))
表型可塑性
類群的演化
鳥類(英語:Evolutionofbirds)
腕足動物(英語:Evolutionaryhistoryofbrachiopods)
頭足綱(英語:Evolutionaryhistoryofcephalopods)
恐龍
魚類(英語:Evolutionoffish)
真菌(英語:Evolutionoffungi)
昆蟲(英語:Evolutionofinsects)
蝴蝶(英語:Butterflyevolution)
生命
哺乳動物(英語:Evolutionofmammals)
貓(英語:Catgap)
狗(英語:Originofthedomesticdog)
馬(英語:Evolutionofthehorse)
人類演化
狐猴(英語:Evolutionaryhistoryoflemurs)
鯨豚(英語:Evolutionofcetaceans)
海牛(英語:Evolutionofsirenians)
軟體動物(英語:EvolutionofMollusca)
植物(英語:Evolutionofplants)
爬行動物(英語:Evolutionofreptiles)
蜘蛛(英語:Evolutionofspiders)
四足類
病毒(英語:Viralevolution)
流感(英語:EvolutionofInfluenza)
特定構造的進化
細胞(英語:Evolutionofcells)
DNA(英語:ModelsofDNAevolution)
真核生物
染色體
內膜系統
眼睛(英語:Evolutionoftheeye)
鞭毛(英語:Evolutionofflagella)
頭髮
粒線體
哺乳動物聽小骨進化
神經系統(英語:Evolutionofnervoussystems)
大腦(英語:Evolutionofthebrain)
細胞核
色素體
生物進程(英語:Biologicalprocess)的演化
衰老(英語:Evolutionofageing)
Avianflight(英語:Originofavianflight)
Biologicalcomplexity
Cooperation(英語:Co-operation(evolution))
彩色視覺(英語:Evolutionofcolorvision)
靈長目彩色視覺的演化
情緒(英語:Evolutionofemotion)
同理心
倫理
Eusociality(英語:Evolutionofeusociality)
代謝
Monogamy(英語:Monogamouspairinginanimals)
道德(英語:Evolutionofmorality)
Mosaicevolution(英語:Mosaicevolution)
多細胞生物
有性生殖的演化
形態模式
Anagenesis(英語:Anagenesis)
Catagenesis(英語:catagenesis(biology))
Cladogenesis(英語:Cladogenesis)
異域物種形成
Peripatric(英語:Peripatric)
Parapatric(英語:Parapatric)
Sympatric(英語:Sympatricspeciation)
Hybridspeciation(英語:Hybridspeciation)
相關領域
生態遺傳學
分子進化
種系發生學
原初生命體
天體生物學
系統分類學
比較解剖學
演化心理學
文化演化
演化神經科學
歷史
演化思想史
查爾斯·達爾文
物種起源
融合遺傳
孟德爾定律
大衛·休謨
《自然宗教對話錄(英語:DialoguesconcerningNaturalReligion)》
生物分類法
Gene-centeredviewofevolution(英語:Gene-centeredviewofevolution)
生命(classificationtrees)
現代進化綜論
過渡化石
哲學
達爾文主義
達爾文演化論的替代方案(英語:AlternativestoDarwinianevolution)
災變論
拉馬克主義
定向演化
神導演化論
活力論
分類
共享
閱論編生物學史領域和學科
自然歷史
農業史
農學史(英語:Historyofagriculturalscience)
植物學史(英語:Historyofbotany)
醫學史
解剖學史
動物學史(1859年之前)(英語:Historyofzoology(through1859))
動物學史(1859年之後)(英語:Historyofzoology(since1859))
植物分類學史(英語:Historyofplantsystematics)
古生物學史(英語:Historyofpaleontology)
地質學史
演化思想史
生態學史(英語:Historyofecology)
模式生物史(英語:Historyofmodelorganisms)
藻類學史(英語:Historyofphycology)
遺傳學史(英語:Historyofgenetics)
生物化學的歷史
分子生物學史
RNA生物學史(英語:HistoryofRNAbiology)
分子演化學史(英語:Historyofmolecularevolution)
免疫學史(英語:Timelineofimmunology)
生物技術史(英語:Historyofbiotechnology)
機構
洛桑實驗站(英語:RothamstedResearch)
巴斯德研究院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冷泉港實驗室
索克研究所
安東·多恩動物園(英語:StazioneZoologica)
海洋生物學實驗室
洛克菲勒大學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
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實驗
格里菲斯實驗
米勒-尤里實驗
盧瑞亞-德爾布呂克實驗
埃弗里-麥克勞德-麥卡蒂實驗
赫雪-蔡司實驗
梅瑟生-史達實驗
克里克與布倫納等人的實驗(英語:Crick,Brenneretal.experiment)
尼倫伯格-馬特伊實驗
尼倫伯格和里德的實驗(英語:NirenbergandLederexperiment)
理論和概念
自然發生說
自然階梯
拉馬克學說
達爾文學說
疾病的生源說(英語:Germtheoryofdisease)
一基因一酶假說(英語:Onegene-oneenzymehypothesis)
原初生命體
序列假說(英語:Sequencehypothesis)
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
RNA世界學說
歷史古典時代
亞里斯多德
《論產生和毀滅》
《動物志》
泰奧弗拉斯托斯
《植物史》
迪奧科里斯
《藥物論(英語:DeMateriaMedica)》
文藝復興,近代早期
安德雷亞斯·維薩里
《人體的構造》
威廉·哈維
《心血運動論》
馬爾切洛·馬爾皮吉
羅伯特·胡克
《顯微圖譜》
列文虎克
弗朗切斯科·雷迪
18世紀,19世紀
卡爾·林奈
《自然系統》
布豐
讓-巴蒂斯特·拉馬克
《動物哲學》
喬治·居維葉
《動物界(英語:LeRègneAnimal)》
亞歷山大·馮·洪堡
查爾斯·萊爾
《地質學原理》
《創造的痕跡(英語:VestigesoftheNaturalHistoryofCreation)》
查爾斯·達爾文
《物種起源》
《人類的由來》
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
約瑟夫·潘契奇
亨利·沃爾特·貝茲
孟德爾
植物雜交試驗(英語:ExperimentsonPlantHybridization)
路易·巴斯德
羅伯特·科赫
恩斯特·海克爾
巴甫洛夫
謝爾蓋·維諾格拉茨基
雅克·洛布
許霍·德弗里斯
埃德蒙·比徹·威爾遜
20世紀
托馬斯·亨特·莫耳根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奧巴林
亞歷山大·弗萊明
羅伯特·里奇韋
J·B·S·霍爾丹
賴特
羅納德·費雪
《孟德爾遺傳假定下的親戚之間的相關性(英語:TheCorrelationbetweenRelativesontheSuppositionofMendelianInheritance)》
《生命是什麼?》
康拉德·洛倫茲
巴巴拉·麥克林托克
費奧多西·多布然斯基
《遺傳學與物種起源(英語:GeneticsandtheOriginofSpecies)》
恩斯特·瓦爾特·邁爾
喬治·韋爾斯·比德爾
西摩·本澤
羅莎琳·富蘭克林
詹姆斯·沃森,和克里克
核酸分子結構
《鐮刀型紅血球疾病,一種分子疾病(英語:SickleCellAnemia,aMolecularDisease)》
弗雷德·桑格
馬克斯·佩魯茨
約翰·肯德魯
西德尼·布倫納
喬舒亞·萊德伯格
沃特·吉爾伯特
凱利·穆利斯
史蒂芬·傑伊·古爾德
林恩·馬古利斯
卡爾·烏斯
珍·古道爾
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
珍妮弗·道德納
相關主題
科學史
醫學史
傳染病歷史
生物學哲學
生物學和有機化學的時間軸(英語:Timelineofbiologyandorganicchemistry)
自然哲學
自然神學
洪堡科學(英語:Humboldtianscience)
宗教與科學的關係
優生學
人類基因組計劃
神創論史(英語:Historyofcreationism)
神創論與演化論的爭議史(英語:Historyofthecreation–evolutioncontroversy)
分類
閱論編科學哲學概念
分析
分析-綜合區別
先驗
因果
可公度性
構想(英語:Construct(philosophy))
劃界問題
經驗證據
解釋力(英語:Explanatorypower)
事實
可否證性
我們現在不知道,將來也不知道
歸納推理
智巧(英語:Ingenuity)
探究(英語:Inquiry)
科學探究模型(英語:Modelsofscientificinquiry)
本性(英語:Nature(philosophy))
客觀性
觀察
範式
歸納問題(英語:Problemofinduction)
科學解釋(英語:Modelsofscientificinquiry)
定律
科學方法
科學革命
科學理論
可測試性
選擇理論
科學元理論
驗證整體論(英語:Confirmationholism)
真理融貫論
語境主義(英語:Contextualism)
傳統主義(英語:Conventionalism)
演繹的法則的(英語:Deductive-nomologicalmodel)
實證主義-還原論-決定論
可謬論
基礎主義(英語:Foundationalism)
假設-演繹模型(英語:Hypothetico-deductivemodel)
無限主義(英語:Infinitism)
工具主義
實用主義
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
科學理論的接受觀(英語:Receivedviewoftheories) /語義觀(英語:Semanticviewoftheories)
科學實在論 /反實在論(英語:Anti-realism)
科學主義
自然主義
懷疑論
均變論
生機論
科學哲學相關條目
知識論
科學哲學史(英語:Historyandphilosophyofscience)
科學史
物理哲學
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哲學(英語:Philosophyofthermalandstatisticalphysics)
化學哲學
生物學哲學
演化思想史
環境哲學
時間和空間哲學(英語:Philosophyofspaceandtime)
神經科學哲學(英語:Neurophilosophy)
精神哲學
心理學哲學
感知哲學(英語:Philosophyofperception)
人工智慧哲學
計算機科學哲學(英語:Philosophyofcomputerscience)
資訊哲學
技術哲學(英語:Philosophyoftechnology)
社會科學哲學(英語: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
偽科學
宗教與科學
科學修辭學(英語:Rhetoricofscience)
科學知識社會學(英語:Sociologyofscientificknowledge)
更多...(英語:Indexofphilosophyofsciencearticles)
科學哲學家古典時期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伊壁鳩魯
斯多葛主義
中世紀
聖維克托的休格
羅吉爾·培根
伊本·魯世德
多明尼庫斯·貢狄薩利奴斯(英語:DominicusGundissalinus)
羅伯特·基爾沃比(英語:RobertKilwardby)
奧卡姆的威廉
近代
弗蘭西斯·培根
皮埃爾·伽桑狄
勒内·笛卡兒
伽利略·伽利萊
托馬斯·霍布斯
艾薩克·牛頓
18~19世紀
伊曼努爾·康德
弗里德里希·謝林
威廉·維赫維爾
奧古斯特·孔德
約翰·斯圖爾特·密爾
赫伯特·斯賓塞
威廉·馮特
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
威廉·文德爾班
儒勒·昂利·龐加萊
皮埃爾·迪昂
魯道夫·斯坦納
卡爾·皮爾遜
科學哲學創立
卡爾·波普爾
查理·鄧巴·博爾德(英語:C.D.Broad)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托馬斯·庫恩
拉卡托什·伊姆雷
其他現代哲學家
分析哲學: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
伯特蘭·羅素
卡爾·亨普爾
南希·卡特萊特
威拉德·范·奧曼·蒯因
精神哲學:奧圖·紐拉特
魯道夫·卡爾納普
尤爾根·哈貝馬斯
其他:保羅·費耶阿本德
丹尼爾·丹尼特
路德維克·弗萊克
主題
分類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演化思想史&oldid=73417171」
分類:科學史學進化生物學史各學科的科學史隱藏分類:自2010年1月需要校對的頁面含有ISBN錯誤的引用的頁面引用自1911年大英百科全書而缺少條目參數的維基百科條目含有1911年版大英百科全書內容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বাংলাCatalà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añol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हिन्दीHrvatski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한국어BahasaMelayuNederlandsPolskiپښتو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தமிழ்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達爾文.孟德爾
達爾文.孟德爾. 達爾文. 好幾世紀以來人們深信,動植物從被創造出來後就沒有被. 改變過。科學家拉馬克,曾提出他的理論「所有生物都在. 逐漸改變以適應環境」。
- 2孟德爾的故事
第四、研究他們兩人的科學思想,達爾文有大量文獻可供參考,除了正式的. 出版物,他構思演化理論的筆記都完整地保存下來。1831-1836 年,他隨英國海. 軍小獵犬號環球一周, ...
- 3誰說科學家不支持演化論?從達爾文時代到現代的物種演化思想 ...
達爾文逝世後,他所發表的演化論持續發展,150多年來科學家透過各種研究及論證,成為當今的主流科學。科學家們利用孟德爾的遺傳理論,將遺傳學的觀點 ...
- 4孟德爾的遺傳法則:那些沒有寫進課本裡的事 - 親子天下
當時,演化論引發了一場革命,支持與不支持兩派間爭論得非常激烈。據說,孟德爾曾經把自己的論文寄給達爾文,但是達爾文根本沒拆開看,當然也不可能反駁或 ...
- 5【科學大人物】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孟德爾是誰?
孟德爾(1822-1884)與達爾文(1809-1882)都是十九世紀的科學巨人,這是常識。 ... 達爾文出身名門,連雪萊夫人的《科學怪人》(1818)都要抬出他祖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