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漢人女裝的特色與變遷 - 臺灣女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日治初期,殖民政府對臺民的風俗習慣大抵採取放任、不干涉的政策,雖一度結合士紳推動「斷髮放足」運動,但並未強制改變漢人的服飾,故1920年代以前,女性以穿著傳統 ...
跳至內文
跳至索引列
日治初期,殖民政府對臺民的風俗習慣大抵採取放任、不干涉的政策,雖一度結合士紳推動「斷髮放足」運動,但並未強制改變漢人的服飾,故1920年代以前,女性以穿著傳統服裝為主。
但因受到西化的影響,上衣由過去的寬身寬袖轉趨合身;袖子也變窄、變短,緣邊的裝飾也更趨簡化,且漸流行褲裝。
裙子由盛裝穿著的馬面裙簡化成套穿式的直筒裙。
1930年代以後,隨西式教育的漸次普及,年輕女性漸改穿洋裝、日式和服,以及當時中國流行的旗袍(也稱長衫)。
而中年以上或崇尚舊制的女性則多著傳統式服裝。
1940年代,殖民政府為有效推展日本化,曾獎勵民眾改穿日式和服及改良式的傳統服裝,包括:上衣長度改短、衣身縮小,以及豎領改成摺平式的西式領等。
其次,為了因應戰爭需要,也鼓勵人們穿著簡便的國民服;男用服為軍服型式,女性則著短上衣配燈籠褲等。
綜論日治時期臺灣女性的服裝風華,大抵有中式、西式、日式及中西合併式等,可稱是豐富又多樣。
其次,女裝款式已漸脫離中國華南地區的傳統風格,轉而受日本、西方文化的影響,其樣式日趨西方化。
傳統女裝因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在剪裁、裝飾上均出現不少的變化,茲就上衣、裙、褲與裝飾特色等分述之。
傳統女上衣的開襟方式主要有四種:大襟、對襟、琵琶襟及直裾,其中以「大襟」的右衽開襟形式最為普遍;「對襟」為前中兩襟對開並以鈕釦繫連,多用於外褂等正式服飾;「琵琶襟」則形制如大襟,但右襟下方缺一截,形成彎曲形式,多見用於背心;「直裾」則較為少見。
一般而言,女裝的開襟形式改變不多,而領型的變化則較明顯。
臺灣因氣候炎熱,早期的服裝多為無領,或只有1-2公分高度。
到1920年代後,開始出現高領子,高度由起初的3-4公分演變到高於臉頰。
袖型也從長又寬轉成流行短而窄或短而寬等樣式。
總之,衣型由寬、大、長漸轉為細、長與窄、短等合身樣式。
裙型由圍裹式馬面裙轉成直筒式的西式裙,裙頭由外接式布頭改良成用暗釦、裙鉤或鬆緊帶固定。
褲型也由寬而長的大襠褲轉成流行窄而合身的褲子,以利女性出外工作等。
以布料緄邊、刺繡圖案、鈕釦等在上衣的領、襟、袖口、下襬等處做裝飾,乃漢族傳統服裝的特色之一。
緄邊裝飾指以不同顏色的布料剪裁成圖案、線條等鑲於緣邊處。
刺繡多見於緄邊之上,以吉祥圖案或具故事性的人物圖案為主。
日治中期以後,因布料的花色、圖案變得豐富,使女裝的緄邊、刺繡裝飾日趨簡化、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芽邊及西洋的蕾絲。
芽邊指裁製寬約0.3公分的長布條,盤成不同的圖案做裝飾,又稱「出芽」。
隨著緣飾的簡化,釦飾顯得日漸重要,以動植物、幾何圖形、吉祥文字為圖案的布帛釦漸成為流行的重點。
1941年,日人立石鐵臣在某個夏日午後,於熱鬧的臺北街頭觀察紀錄臺灣女性的服飾狀況;在大稻埕(今延平北路一帶)一帶,83人中著西服52人、中裝31人。
在榮町(今衡陽路)18人中,穿西服9人、中裝8人及和服1人。
他發現:著西服共61人、中裝39人及和服1人。
中年以下的女性穿著西服多於中裝,而年老女性則多著中式褲裝。
同時,他也記錄日本女性的服裝情形,其中,穿西服61人,著和服11人,西服居壓倒性多數。
大抵可推知,1940年代都市的年輕女性流行穿西式洋裝,至於傳統的女裝則日漸走入歷史……。
1930年代以後,女性穿著和服多出現於與日人交誼、應酬的場合,或是出席以日人為主的公共活動,如學生、教師參加學校活動等。
也有在節慶時穿著,藉以體驗異國情調的流行時尚。
和服大多於特別、正式的場合才穿著,並未融入一般人們的生活之中。
旗袍也僅流行於中上階層的女性,且於盛裝的場合穿著。
在皇民化時期,有些日人以「支那式」的衣服習慣與建立「國民意識」、「國民感情」相互矛盾為由,主張消除女裝中的中國色彩。
然穿著旗袍雖遭到干涉,或是招來敵意眼神,它仍流行於年輕女性之間,直到1943年末的空襲時期,才消失於街頭中。
洪郁如,〈旗袍.洋裝.(燈籠褲):戰爭時期臺灣女性的服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7期(2009),頁31-66。
葉立誠,《臺灣服裝史》(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1),頁55-110。
鄭惠美,〈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服飾文物賞析(2)—寬身右衽大襟衫〉,《臺灣文獻》,別冊12(2005),頁59-64。
蘇旭珺,《臺灣早期漢人傳統服飾》(臺北:商周編輯顧問公司,2000),頁38-55、73-95。
黃氏鳳姿,〈本島婦人服飾〉,《民俗臺湾》,3卷下10號(1943),頁30-32。
〔日〕立石鐵臣,〈本島人女性服裝—夏街頭見〉,《民俗臺湾》,1卷3號(1941),頁29-30。
﹝日﹞東方孝義,《臺湾習俗》(臺北:南天書局,1997),頁5-6現代新樣式衣服。
angle-left河邊洗衣─阿嬤級的「聊天室」
傳統漢人女裝的特色與變遷angle-right
主題辭條標籤雲人物特寫(17)
信仰(13)
公共參與(13)
刊物(9)
化妝(8)
原住民族(17)
台北(30)
台南(10)
同志(12)
基督教(13)
女性工作(35)
婚姻(32)
婦女(8)
婦女運動(9)
婦運人士(15)
媒體(11)
客家(8)
專業化(7)
性別不平等(33)
性別分工(7)
性別刻板印象(9)
性別平等(24)
性別意識(6)
性別角色(27)
教育(42)
文學創作(14)
服裝(24)
服飾(6)
母職(12)
漢人(37)
父權體制(7)
父系社會(12)
社會參與(9)
社會教育(10)
社會運動(9)
空間(18)
習俗(41)
藝術工作(7)
親屬(14)
解嚴-現今(25)
身體意象(14)
身體規訓(18)
醫療(7)
高等教育(12)
高雄(7)
推薦閱讀慈母手中線:傳統漢人女童的服裝特色關鍵詞:,頁,日,服裝,號,漢人,現代性日治時期女學生的制服與髮型關鍵詞:,頁,服裝,現代性女給關鍵詞:服裝,現代性
關於本站
最新消息
主題辭條
身體文化
婚姻地位
日常生活
風俗文化
教育
工作
女性創作
婦女運動
法律
科技
大事記
多元史料
研究資源
展覽回顧
延伸閱讀
學術資源
社群連結
參考資訊
臺史博出版品
目前瀏覽量:12345
延伸文章資訊
- 1日治時期漢人女裝的特色與變遷 - 臺灣女人
日治初期,殖民政府對臺民的風俗習慣大抵採取放任、不干涉的政策,雖一度結合士紳推動「斷髮放足」運動,但並未強制改變漢人的服飾,故1920年代以前,女性以穿著傳統 ...
- 2日治時期台灣人怎麼穿搭?「台日西」混搭風最流行:長袍馬褂 ...
而當時的臺灣服裝也因此融合了臺、西、日混搭的樣貌。女生會以臺灣衫(通常是大襟衫),搭配方便的西式裙或日式袴;男生穿著臺灣服(長袍馬褂)表達自己立場時,仍會加上 ...
- 3洋服、和服、臺灣服―― - 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
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出現多種不同風格、屬性的服裝,分別是具有現代. 性的洋服、在地性的臺灣服,以及深具殖民性的和服與改良服。在對. 服裝的態度上,臺人積極主動地追求 ...
- 4【臺灣服飾誌】日治初期臺灣仕紳穿什麼? | 藝開罐 - 聯合報
- 5首選珍藏: 一九三 年代的臺北時尚
... 再經過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的銳意經營,時序來到了一九三○年代,此時的臺北市 ... 穿著各式服裝的臺灣人家庭合照;左起依序為和服、大襟衫、對襟衫、西裝、兒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