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選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昭明文選》又稱《文選》,是現存的最早一部漢族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 ... 他是當時文壇上政治地位最高的人物,六朝的綺靡文風在他身上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昭明文選《昭明文選》又稱《文選》,是現存的最早一部漢族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

蕭統死後謚"昭明",所以他主編的這部文選稱作《昭明文選》。

書名《昭明文選》又名《文選》主編蕭統卷數60卷資料信息《昭明文選》李善註六十卷《昭明文選》,又稱《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

蕭統死後謚“昭明”,所以他主編的這部文選稱作《昭明文選》。

書名:《昭明文選》又名:《文選》主編:蕭統卷數:60卷 基本簡介《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編選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它選錄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間、100多個作者、700餘篇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

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蕭統(501—531)主持編選的,故稱《昭明文選》。

蕭統,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是梁武帝蕭衍的長子,是個很淵博的學者。

著作多散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

其主持的《昭明文選》,主要收錄詩文辭賦,除了少數贊、論、序、述被認為是文學作品外,一般不收經、史、子等學術著作。

選的標準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即情義與辭採內外並茂,偏于一面則不收。

蕭統有意識地把文學作品同學術著作、疏奏套用之文區別開來,反映了當時對文學的特征和範圍的認識日趨明確。

後世註本主要有兩種:一是唐顯慶年間李善註本,改分原書30卷為60卷;一是唐開元六年(718)呂延祚進表呈上的五臣(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註本。

近代以來有《四部叢刊》本、《四部備要》本及中華書局以胡刻本斷句,于1977年出版的影印本。

關于作者蕭統(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維摩,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鎮江招隱山讀書台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蕭衍長子,母親為蕭衍的貴嬪丁令光,又稱丁貴嬪。

于天監元年十一月被立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後謚號“昭明”,故後世又稱“昭明太子”。

後人將其編撰的《文選》也稱為《昭明文選》。

蕭統在東宮做太子時,東宮藏書近三萬卷,一時“名才並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梁書·昭明太子傳》)。

著名文人,如劉孝綽、殷菩、土殤等都聚集在他的周圍,受到他的禮遇。

蕭統編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誥類的《正序》十卷,五言詩精華《英華集》二十卷,歷代詩文而成的總集《文選》三十卷。

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

蕭統篤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經典《金剛經》,其中“三十二分則”的編輯,即為他所作。

原本長篇連貫的經文,經過他整理成為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各段並補充濃縮精要的副標題。

文學影響《文選》30卷,共收錄作家130家,上起子夏(《文選》所署《毛詩序》的作者)、屈原,下迄當時,唯不錄生人。

書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陸倕卒于普通七年(526),而蕭統卒于中大通三年(531),所以《文選》的編成當在普通七年以後的幾年間。

全書收錄作品514題。

編排的標準是“凡次文之體,各以匯聚。

詩賦體既不一,又以類分。

類分之中,各以時代相次”(《文選序》)。

從分類的實際情況來看,大致劃分為賦、詩、雜文3大類,又分列賦、詩、騷、七、詔、冊、令、教等38小類。

賦、詩所佔比重最多,又按內容把賦分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門,把詩分為補亡、述德、勸勵等23門,這樣的分類體現了蕭統對古代文學發展、尤其是對文體分類及源流的理論觀點,反映了文體辨析在當時已經進入了非常細致的階段。

但由于分類過于碎雜,因而也遭到後世一些學者如章學誠、俞樾等人的批評。

《文選》的選錄標準,以詞人才子的名篇為主,以“文為本”(《文選序》)。

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謀夫之話,辯士之端”,“記事之史,系年之書”,這幾類即後來習稱為經、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選。

但是史傳中的贊論序述部分卻可以收錄,因為“贊論之綜輯辭採,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于沈思,義歸乎翰藻”,合乎“能文”的選錄標準。

這一標準的著重點顯然不在思想內容而在于講究辭藻華美、聲律和諧以及對偶、用事切當這樣的藝術形式,但它為文學劃定了範疇,是文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對文學的獨立發展有促進作用。

蕭統的文學思想中存在矛盾。

他是當時文壇上政治地位最高的人物,六朝的綺靡文風在他身上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然而他對文學創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關系,卻持重折中,內容要求典雅,形式可以華麗,認為藝術的發展必然是“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文選序》)。

他指出:“夫文典則累野,麗亦傷浮”,要求麗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質彬彬,有君子之致”(《答湘東王書》),同時還推崇陶淵明“文章不群,詞採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

抑揚爽朗,莫之與京”(《陶淵明集序》)。

所以《文選》所選的作品,其實並沒有過分忽視內容。

除了選錄陶淵明的8首詩以外,還選錄了《古詩十九首》和鮑照的作品18篇。

同時,對那些質木無文的玄言詩和放蕩、空虛的艷體詩和詠物詩則摒而不取。

至于入選的作品是否值得選錄,應該選錄的又是否有所遺漏,後代的學者曾經有過許多不同的意見,見仁見智,眾說不一。

總的來說,這部詩文總集僅僅用30卷的篇幅,就大體上包羅了先秦至梁代初葉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種文體發展的輪廓,為後人研究這七、八百年的文學史儲存了重要的資料。

從選錄的技術角度來說,《文選》也存在缺陷。

書中入選了一些偽作,例如李陵《答蘇武書》和蘇、李的贈答詩,南朝宋人顏延之已經懷疑,劉知幾、蘇軾決其為贗品,至近代而成定論;孔安國《尚書序》同樣也出于晉人的偽造。

同時,書中還有不少誤標序文以及誤標題目的情況,前者如漢武帝《秋風辭》、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等,題下註明“並序”,實則序文顯系史傳文字;後者如劉峻《重答劉秣陵詔書》並非答書的原文,陸機、陸雲各有《為顧彥先贈婦二首》、李善在注解中就已指出顧彥先應是全彥先,而且除了1首以外,其他3首均為擬婦答夫的語氣。

此外,還有割裂前人文字、篇章次序安排失當等等,也是這個選本的不足之處。

《文選》的選錄標準,以詞人才子的名篇為主,以“文為本”(《文選序》)。

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謀夫之話,辯士之端”,“記事之史,系年之書”,這幾類即後來習稱為經、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選。

但是史傳中的贊論序述部分卻可以收錄,因為“贊論之綜輯辭採,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于沈思,義歸乎翰藻”,合乎“能文”的選錄標準。

這一標準的著重點顯然不在思想內容而在于講究辭藻華美、聲律和諧以及對偶、用事切當這樣的藝術形式,但它為文學劃定了範疇,是文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對文學的獨立發展有促進作用。

蕭統的文學思想中存在矛盾。

他是當時文壇上政治地位最高的人物,六朝的綺靡文風在他身上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然而他對文學創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關系,卻持重折中,內容要求典雅,形式可以華麗,認為藝術的發展必然是“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文選序》)。

他指出:“夫文典則累野,麗亦傷浮”,要求麗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質彬彬,有君子之致”(《答湘東王書》),同時還推崇陶淵明“文章不群,詞採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

抑揚爽朗,莫之與京”(《陶淵明集序》)。

所以《文選》所選的作品,其實並沒有過分忽視內容。

除了選錄陶淵明的8首詩以外,還選錄了《古詩十九首》和鮑照的作品18篇。

同時,對那些質木無文的玄言詩和放蕩、空虛的艷體詩和詠物詩則摒而不取。

至于入選的作品是否值得選錄,應該選錄的又是否有所遺漏,後代的學者曾經有過許多不同的意見,見仁見智,眾說不一。

總的來說,這部詩文總集僅僅用30卷的篇幅,就大體上包羅了先秦至梁代初葉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種文體發展的輪廓,為後人研究這七、八百年的文學史儲存了重要的資料。

從選錄的技術角度來說,《文選》也存在缺陷。

書中入選了一些偽作,例如李陵《答蘇武書》和蘇、李的贈答詩,南朝宋人顏延之已經懷疑,劉知幾、蘇軾決其為贗品,至近代而成定論;孔安國《尚書序》同樣也出于晉人的偽造。

同時,書中還有不少誤標序文以及誤標題目的情況,前者如漢武帝《秋風辭》、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等,題下註明“並序”,實則序文顯系史傳文字;後者如劉峻《重答劉秣陵詔書》並非答書的原文,陸機、陸雲各有《為顧彥先贈婦二首》、李善在注解中就已指出顧彥先應是全彥先,而且除了1首以外,其他3首均為擬婦答夫的語氣。

此外,還有割裂前人文字、篇章次序安排失當等等,也是這個選本的不足之處。

由于《文選》本身所具有的優點,比起同類型的其他詩文總集來,其影響遠為深廣。

唐代以詩賦取士,唐代文學又和六朝文學具有密切的繼承關系,因而《文選》就成為人們學習詩賦的一種最適當的範本,甚至與經傳並列。

宋初承唐代製度,亦以詩賦取士,《文選》仍然是士人的必讀書,甚至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諺語(陸遊《老學菴筆記》)。

王安石當國,以新經學取士,此後《文選》才不再成為士人的課本。

然而作為一部文學作品的精粹選本,其歷史價值和資料價值則依然不廢。

歷代註本隋、唐以來,學者文人對《文選》從各種角度作了研究,據不完全統計,今天還可以見到的專著即有90種左右,其他散見的有關考據、訓沽、評論更難數計。

研治《文選》成為一種專門的學間,以致從唐初開始就有了“文選學”這一名稱。

首先對《昭明文選》作注解的是《昭明文選》問世六、七十年後的《文選音義》,這是隋代蕭統的侄子蕭該對《文選》語詞作的音義解釋。

稍後,在隋、唐之際有曹憲,“文選學”的名稱就見于《舊唐書·曹憲傳》。

這兩位學者的著作都題為《文選音義》,也都已亡佚。

許淹、李善、公孫羅等都曾是曹憲的學生,他們都曾主解《文選》。

現存最早的、影響最大的著作是唐高宗顯慶(656-661)年間李善的《文選註》。

李善是一位淵博的學者,號稱“書麓”。

他注解《文選》,用力至勤,引書近1700種,前後數易其稿。

高宗顯慶三年(658),書成進呈.他的注解偏重于說明語源和典故,體例謹嚴,引證賅博,但對文義的疏通則比較忽略。

凡作品有舊註而又可取者,即取}日註入書,例如《二京賦》取薛綜註,屈原的作品用王逸註等等。

他自己對舊註的補正,則加“善曰”以志區別。

李善註的重要性不僅在于代表了當時的研究水準,而且在于他所引用的大量古籍已經亡佚,後世學者往往以它作為考證、輯佚的淵蔽。

《新唐書·藝文志》載有他的另一部著作《文選辨惑》10卷,已佚。

至今流傳的另一種唐人註本是唐玄宗開元(713-741)年間的《五臣註文選》。

所謂五臣,即由工部侍郎呂延作所組織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5人。

據呂延作在開元六年(718)的進書表中說,李善的注解隻知弓}用過去的載籍,而沒有把作品的旨趣注解清楚,因此在他的組織主持下,由呂延濟等重新作註。

呂延作雖高自標榜,而五臣的學力不逮李善,書中荒陋錯誤之處極多,以致受到了後代許多研究者的指責。

《四庫全書總目》在概括敘述了前人的批評以後指出:“然其疏通文義,亦間有可採。

唐人著述,傳世已稀,固不必竟廢之也。

”此外尚有唐寫本《文選集註》殘卷23卷,撰人姓名無考,書中引據,除李善、五臣註而外,尚有陸善經註、《文選鈔》、《文選音訣》,今皆不存。

李善註和五臣註問世以後,宋代就有人把兩者合並刊刻,稱“六臣註”。

公元1094年(北宋哲宗元祐九年)舊歷二月的秀州州學本是第一個五臣與李善合並註本,其後的六家註本(即五臣在前李善在後)如廣都裴氏刻本、明州本,是此本的重刻本;又其後,六臣註本(即李善在前五臣在後)如贛州本、建州本,又據六家註本重刻,隻不過是將五臣與李善的前後次序調換了一下。

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尤袤所刻李善之註本(尤袤刻本)對後來很有影響。

宋代時“文選學”已漸趨衰微,有關的專著大都是摘錄排比辭語典故,如《文選雙字類要》、《文選類林》。

一些比較認真的研究成果,則散見于筆記、詩話中。

元代的著作不多,較有參考價值的是劉履的《選詩補註》。

明代文選學成就無多,張鳳翼《文選纂註》雜採前人眾說,稍有可取。

清代樸學大興,學者在專攻經、史、子部之外,發其餘力于《文選》,不論校勘、音韻、訓詁、考訂各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績。

較為重要的研究專著,如:汪師韓的《文選理學權輿》8卷、孫志祖《文選理學權輿補》1卷。

分門別類,就《文選》的各種問題加以論述;胡克家《文選考異》10卷,以宋淳熙尤袤刻李善註本為底本,據宋吳郡袁氏、茶陵陳氏刻六臣本以校刊異同;張雲璈《選學膠言》20卷、梁章鉅《文選旁證》46卷、朱珔《文選集釋》14卷、胡紹瑛《文選箋證》30卷、許巽行《文選筆記》8卷,從音韻、訓詁、考訂等不同方面對李註作補正發明,尤以梁、胡二氏的著作更為精博;何焯《義門讀書記》5卷、于光華《文選集評》15卷,重在文義的評論,雖不脫八股文積習,但亦不乏一些可供參考的見解。

降及近代,有高步瀛《文選李註義疏》8卷和駱鴻凱的《文選學》。

清嘉慶年間,胡克家據尤袤刻本,又據宋代吳郡袁氏﹑茶陵陳氏所刻六臣本以校刊異同,寫成《考異》十卷。

以後的傳本多以胡本為底本,如1977年中華書局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等。

今天所見《文選》版本,除上述唐寫本《文選集註》外,尚有唐寫本《文選》白文、《文選》李善註、《文選音》,均敦煌殘卷,有一部分曾收入《鳴沙石室古籍叢殘》和《敦煌秘籍留真新編》,影印行世。

刻本最早的為北宋明道本,已殘。

傳世宋刻的影印本,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所收影宋刻六臣註本和中華書局影印淳熙八年(1181)尤袤刻李善註本。

此外尚有日本足利學校藏明州六家註本,200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據日本影本影印發行。

通行本為清代胡克家翻刻尤本,中華書局在1977年曾把胡刻本縮印,並附《文選考異》于卷末。

《昭明文選》歷代註疏本列舉如下:隋代蕭該《文選音》唐代曹憲《文選音義》宋代秀州州學本《文選》60卷宋代廣都裴氏刻六家註刊本《文選》60卷宋代明州刊本六家註刊本《文選》60卷宋代贛州六臣註刊本《文選》60卷宋代建州六臣註刊本《文選》60卷宋代吳郡袁氏刻六臣註刊本《文選》60卷宋代茶陵陳氏刻六臣註刊本《文選》60卷宋代尤袤刻李善註刊本《文選》60卷宋代劉頒《文選類林》宋代高似孫《文選句圖》元代方回《文選顏鮑謝詩評》明代王象幹《文選刪註》明代陳與郊《文選章句》明代劉履《文選補註》明代凌迪知《文選錦字》明代胡煥文《文選粹語》清代杭世駿《文選課虛》清代石韞玉《文選編珠》清代胥斌《文選集腋》清代洪若皋《文選越裁》清代吳湛《選詩定論》清代董正揚《文選集律》清代梁章巨《文選旁證》46卷清代汪師韓的《文選理學權輿》8卷清代孫志祖《文選理學權輿補》1卷清代張雲璈《選學膠言》20卷清代朱珔《文選集釋》14卷清代胡紹瑛《文選箋證》30卷清代許巽行《文選筆記》8卷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5卷清代陳景雲《文選舉正》6卷清代于光華《文選集評》15卷清代胡克家《文選考異》10卷全書目錄序⒈卷一賦甲【京都上】【兩都賦序】【西都賦】【東都賦】【明堂詩】【闢雍詩】【靈台詩】【寶鼎詩】【白雉詩】⒉卷二【京都上】【西京賦】⒊卷三【張平子】【薛綜註】⒋卷四【京都中】【張平子】【三都賦序】【蜀都賦】⒌卷五【京都下】【劉淵林註】⒍卷六【京都下】【左太沖】⒎卷七郊祀【甘泉賦(並序)】畋獵上⒏卷八畋獵中【上林賦】【羽獵賦(並序)】⒐卷九畋獵下【長楊賦(並序)】【射雉賦】紀行上⒑卷十紀行下【西征賦】⒒卷十一遊覽【登樓賦】【遊天台山賦(並序)】宮殿【魯靈光殿賦(並序)】⒓卷十二【江海】【海賦】⒔卷十三【秋興賦(並序)】【鵩鳥賦(並序)】⒕卷十四【舞鶴賦】志上⒖卷十五志中【思玄賦】【歸田賦】⒗卷十六志下【哀傷】【長門賦(並序)】【思舊賦(並序)】【嘆逝賦(並序)】【別賦】【江文通】⒘卷十七【文賦(並序)】音樂上【洞簫賦】⒙卷十八音樂下【琴賦(並序)】⒚卷十九【高唐賦(並序)】【神女賦(並序)】【登徒子好色賦(並序)】【洛神賦】⒛卷十九續【補亡】【述德】【諷諫(四言並序)】【勵志】21.卷二十獻詩【上責躬應詔詩表】【四言】應詔詩【四言】【關中詩】公宴【公宴詩(五言)】【公宴詩(五言)】【公宴詩(五言)】【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晉武帝華林園集詩】【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五言)】【應詔宴曲水作詩】【皇太子釋奠會作詩】【送應氏詩二首(五言)】【征西官屬送於陟陽候作詩(五言)】【金谷集作詩】【新亭渚別範零陵詩】【別範安成詩】22.卷二十一詠史【詠史詩(五言)】【三良詩(五言)】【詠史八首(五言)】【詠史(五言)】【覽古(五言)】【張子房詩】【秋胡詩(五言)】五君詠五首阮步兵嵇中散劉參軍阮始平向常侍【詠史(五言)】【詠霍將軍北伐(五言)】百一【百一詩】【遊仙詩(五言)】23.卷二十二【招隱詩二首(五言)】【反招隱詩(五言)】遊覽【芙蓉池作(五言)】【南州桓公九井作】【遊西池(五言)】【泛湖歸出樓中玩月(五言)】【從遊京口北固應詔(五言)】五言永嘉郡射堂五言永嘉郡池上樓【遊南亭(五言)永嘉郡南亭.】【登石門最高頂(五言)】【車駕幸京口侍遊蒜山作(五言)】【行葯至城東橋(五言)】【遊東田(五言)】【宿東園(五言)】【遊沈道士館(五言)】24.卷二十三【詠懷】【秋懷(五言)】【臨終詩(五言)】【哀傷】25.卷二十四【贈答二】【贈徐幹(五言)】【贈丁儀(五言)】【贈王粲(五言)】【贈山濤(五言)】【答何劭二首(五言)】【贈張華(五言)】【答賈長淵一首(四言並序)】【於承明作與士龍(五言)】【贈馮文羆(五言)】【贈弟士龍(五言)】【為賈謐作贈陸機(四言)】【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贈河陽(五言)】【贈侍御史王元貺(五言)】26.卷二十五【贈答三】【答傅鹹(五言)】【答兄機(五言)】【答張士然(五言)】【答魏子悌(五言)】【答靈運(五言)】【酬從弟惠連(五言)】27.卷二十六【贈答四】【答顏延年(五言)】【贈張徐州稷(五言)】【贈郭桐廬出溪口見候餘既未至郭仍進村維舟久之郭生方至(五言)】【行旅上】【河陽縣作二首(五言)】【在懷縣作二首(五言)】【赴洛道中作二首(五言)】【吳王郎中時從梁陳作(五言)】【富春渚(五言)】【道路憶山中(五言)】【入彭蠡湖口(五言)】28.卷二十七【行旅下】【北使洛】【還至梁城作(五言)】【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五言)】【京路夜發(五言)】【望荊山(五言)】【旦發魚浦潭(五言)】【軍戎】【郊廟】【樂府三首】【傷歌行】【長歌行】【樂府二首】【短歌行】【樂府二首】【燕歌行】【善哉行(四言】【樂府四首(五言)】29.卷二十八【樂府下】【樂府十七首】【從軍行(五言)】【城窟行(五言)】【門有車馬客行(五言)】【君子有所思行(五言)】【長安有狹邪行(五言)】【長歌行(五言)】【日出東南隅行(五言)】【前緩聲歌(五言)】【樂府】【會吟行(五言)】【樂府八首】【升天行】【挽歌詩(五言)】【挽歌詩三首(五言)】【挽歌詩(五言)】【雜歌】並序七言30.卷二十九【雜詩上】【與蘇武三首(五言)】【詩四首(五言)】【四愁詩四首(並序)】【雜詩(五言)】【情詩一首(五言)】【雜詩(五言)】【雜詩(五言)】【情詩二首(五言)】【園葵詩(五言)】【思友人詩(五言)】【雜詩一首(五言)】【雜詩一首(五言)】【雜詩一首(五言)】【雜詩一首(五言)】【雜詩一首(五言)】【雜詩十首(五言)】31.卷三十雜詩下【時興(五言)】【雜詩二首】【詠貧士詩(五言)】【讀山海經詩(五言)】【搗衣(五言)】【田南樹園激流植援(五言)】【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瀨脩竹茂林詩(五言)】【雜詩(五言)】【數詩(五言)】【玩月城西門解中(五言)】【始出尚書省(五言)】【觀朝雨(五言)】【詠湖中雁(五言)】【三月三日率爾成篇(五言)】擬古詩十二首【擬古詩(五言)】五言並序【平原侯植】32.卷三十一【效曹子建樂府白馬篇(五言)】【效古一首(五言)】【擬古二首(五言)】【和琅邪王依古(五言)】【擬古三首(五言)】【學劉公幹體(五言)】【代君子有所思(五言)】【效古一首(五言)】【雜體詩三十首(五言)【古離別】33.卷三十二騷上【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34.卷三十三騷下【九歌二首】【少司命】【山鬼】【涉江】【招魂】35.卷三十四【七上】【七啓八首(並序)】36.卷三十五【七命八首】詔【賢良詔】37.卷三十六教38.卷三十七表上【薦禰衡表】【讓開府表】【陳情事表】39.卷三十八表下40.卷三十九【上書秦始皇】【上書吳王】【上書諫獵】【上書諫吳王】41.卷四十彈事【奏彈曹景宗】【奏彈王源】箋【答臨淄侯箋】【與魏文帝箋】【答東阿王箋】【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奏記【詣蔣公】42.卷四十一【答蘇武書】【報任少卿書】【報孫會宗書】【論盛孝章書】43.卷四十二【答東阿王書】【與侍郎曹長思】【與廣川長岑文瑜書】44.卷四十三【與嵇茂齊書】【移書讓太常博士(並序)】【北山移文】45.卷四十四檄【喻巴蜀檄】46.卷四十五對問【對楚王問】【答客難】【解嘲一首(並序)】【答賓戲(並序)】辭【秋風辭一首(並序)】【歸去來一首(並序)】【毛詩序】【鄭氏箋】【尚書序一首】【春秋左氏傳序】【思歸引序】47.卷四十六【豪士賦序】【王文憲集序】48.卷四十七【聖主得賢臣頌】【漢高祖功臣頌】【東方朔畫贊(並序)】49.卷四十八符命封禪文50.卷四十九史論上【公孫弘傳贊】【晉紀總論】51.卷五十史論下史述贊【史述贊三首】【述高紀第一】【述成紀第十】52.卷五十一論一【非有先生論】【四子講德論(並序)】53.卷五十二論二班叔皮【典論論文】54.卷五十三辯亡論上下二首陸士衡【辯亡論下】55.卷五十四56.卷五十五演連珠五十首57.卷五十六女史箴【封燕然山銘】【座右銘】【劍閣銘】【石闕銘一首】【新刻漏銘(並序)】誄上【王仲宣誄(並序)】【楊荊州誄(並序)】【楊仲武誄(並序)】58.卷五十七誄下【夏侯常侍誄(並序)】【陽給事誄(並序)】【陶徵士誄(並序)】哀上哀永逝文一首59.卷五十八哀下碑文上【郭有道碑文(並序)】【陳太丘碑文(並序)】【褚淵碑文(並序)】60.卷五十九碑文下61.卷六十行狀吊文【吊屈原文(並序)】【吊魏武帝文(並序)】祭文【祭古冢文(並序)】名篇佳句短歌行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補,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喲喲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竺。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殲,枉用相存。

契闊談燕,心念舊恩。

月明墾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古詩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裏,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烏巢南枝。

相去日己遠,文帶日己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佳句老驥伏櫪,志在千裏。

(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

(曹植《贈徐幹》)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曹植《洛神賦》)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陶淵明《歸去來並序》)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謝靈運《登池上樓》)相關詞條蕭統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索引玉台新詠梅賾說文解字四大名亭文賦世說新語今文尚書永樂大典十詠圖類書永明體北極航道文獻學長門賦三輔公安三袁養生論藝文類聚與朝歌令吳質書玄言詩蕭績漢魏六朝詩選小戴禮記鄭伯克段于鄢皇覽蕭繹經史百家雜鈔毛詩正義文史通義相關搜尋昭明文選譯註其它詞條AutoCAD2008Intelx86JoyToTheWorldlegal三上香里菜東風風光580乙型溶血性鏈球菌人生物語午夜凶鈴唐·奧馬爾噩盡島撞車施工模擬2012林昌勇百洛糊精老千色厲內荏陳德容高冢玲奈昭明文選@華人百科昭明文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