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救贖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基督教救贖論是基督教神学對救贖的觀點,指基督教信仰中有關耶穌基督的救贖的信仰意義,是基督教哲學中的崇高表現,亦是《聖經》中最重要的主題。

根據基督教的教義, ... 基督教救贖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基督教系列條目 耶稣 基督 基督教中的耶稣 降生 事工 受难(十字架) 复活 圣经 基础 旧约 新约 福音 正典 书卷(英语:BooksoftheBible) 教会 信經 新约(概念) 神学 神 三位一體 聖父 聖子 聖靈 辨惑学 洗礼 基督论 神学史(英语:HistoryofChristiantheology) 传教 救赎 历史 传统(英语:Christiantradition) 马利亚 使徒 彼得 保罗 教父 早期基督教 君士坦丁 大公會議 奥古斯丁 東西教會大分裂 十字軍東征 阿奎那 亞維儂分裂 威克里夫 揚胡斯 宗教改革 路德 喀爾文 慈運理 亨利八世 阿民念 派系群组 西方基督教 天主教 公教會 新教 信義宗 循道宗 复临宗 重浸宗 聖公宗 浸礼宗 歸正宗 福音宗 五旬宗 聖潔運動 東方基督教 正教會 東儀天主教會 東方正統教會 東方教會 非三位一體派 耶和华见证人 后期圣徒运动 独一神格五旬节派(英语:OnenessPentecostal) 相关专题 艺术 节日 批评 合一运动 礼拜仪式 音乐 其他宗教(英语:Christianityandotherreligions) 禱告 布道 基督教象徵 五色福音  Portal:基督教查论编 基督教末世論 《圣经》篇章 旧约圣经 以賽亞書 以西結書 但以理書 撒迦利亞書 新約聖經 四福音书 橄榄山讲论 耶稣的比喻 约翰福音3:16 帖撒罗尼迦书 哥林多前書 彼得书信 启示录 “灾难的起头” 多名假冒基督、假先知迷惑许多人 对基督徒的宗教迫害 民族冲突、国际战争、战争风声 大地震、饥荒、瘟疫、恐怖天象 许多人背道 相互陷害、仇恨 不法之事增多 许多人好心渐冷 天国福音传遍天下万民 末世末期主要事件 (仅供参考且未按时序) 敌基督的显达 神迹奇事 中东和约的订立和撕毁 犹太人重建圣殿 期待彌賽亞 敌基督自我神化 亵渎圣殿 兽迫使众人: 崇拜敌基督及其兽像 受兽的印记 大灾难 被提 两个见证人 传道 被杀 复活 进攻以色列的中东战争、宗教战争、世界大战 幼发拉底河干涸 东方众军到中东 巴比伦大城的毁灭 各国军队聚集于哈米吉多顿 耶稣再临 基督台前的审判 撒旦被捆绑于无底坑 殉道者等未受兽印的已故义人复活 千年王国 撒旦率其众最后一搏 最后的审判 其余死人复活 永恒的国度 新天新地 新耶路撒冷 正义势力 基督:耶稣 天使 天使长:米迦勒 人类 不拜兽的人 真基督徒 两个见证人 “形象光明的妇人” 以色列12支派 受神印144000人 邪恶势力 鬼魔(堕落天使) 魔鬼:撒旦 无底坑的使者:亞巴頓 人类 宗教势力 敌基督 假先知 “巴比伦大淫妇” 政教合一→宗教合一 世界政府→交易控制 兽名数目=666 《但以理书》异象 巨人像 四兽 公绵羊和公山羊 七十個七 《启示录》异象 躲避迫害的光明妇人 撒旦 兽 从海中上来的兽(七头十角戴十冠) 从地里上来的兽(角如羔羊话如龙) 四活物 七印 第1至4印:四骑士 第7印 七号 七碗:七灾 收割 末世预言应验观和解释法的差异 未来主义观点 历史主义观点 理念主义观点 末世预言实现论 部分实现论 完全实现论 千禧年观 千禧年前论 历史主义观点 时代论观点 千禧年后论 无千禧年论 “被提”观 灾前被提论 灾中被提论 怒前被提论 灾后被提论 分批被提论 部分被提论 秘密被提论 相关神学理论 基督论、救赎论 宇宙论、启示论 教会学、辨惑学 查论编 Portal:基督教 基督教救贖論是基督教神学對救贖的觀點,指基督教信仰中有關耶穌基督的救贖的信仰意義,是基督教哲學中的崇高表現,亦是《聖經》中最重要的主題。

根據基督教的教義,耶穌基督的救贖所顯現的意義是與全人類都有關的,從過去直至未來。

目录 1歷史背景 2救贖基礎 3救贖定義 4聖經中的救贖 5俄利根:赎价型救赎论 5.1對俄利根的批判 6安瑟莫:補償型救贖論 6.1對安瑟莫的批判 6.2辯証 7亞伯拉德:品德感染論 7.1對亞伯拉德的批判 8加爾文:預定論 8.1反对預定論的宗派 8.2對加爾文的批判 8.2.1信义宗 8.2.2普救论者 8.2.3罗马天主教会 9参考文献 9.1引用 9.2来源 10外部链接 11参见 歷史背景[编辑] 早期教會並沒有發展「不成熟」的救贖理論。

教父時期對神學的貢獻主要是在於──「基督論」及「三位一體」的教義。

早期的救贖論點都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成熟的救贖教義是始於坎特伯雷的安瑟莫,直至17世紀新教正統主義時期才算是真正發展。

[1] 救贖基礎[编辑] 救贖的基礎有三項[2]: 上帝愛的具體彰顯。

上帝藉著救贖,在世代與永恆間顯明祂的恩典。

上帝要「被揀選之人」以善行回應祂的揀選。

救贖定義[编辑] 從人的角度看贖罪:有與上帝「和好」的意思,也有「被救贖」的觀念。

「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3]」,人因為罪而與上帝隔離,生命被罪惡綑綁,罪使人成為被奴役者,而救贖者則是要廢除奴役,使人得釋放。

從宗教的角度看贖罪:上帝是救贖者,在舊約中,上帝將天選之人從為奴之地領出來[4],新約則預表耶穌基督要將人為從罪惡釋放出來。

聖經中的救贖[编辑] 耶穌基督用以下的話表明他成為人的目的: 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路加福音》第19章第10节 世人因著罪而失喪,亦因為這樣,耶穌要來到世間把救贖賜給人類。

《哥林多後書》第5章第19节指出耶穌來到世間是為要使世人與上帝和好。

表明基督在世的工作之另一詞語是『贖罪』。

簡單來說,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是要為世人付出罪的贖價,叫世人脫離律法的咒詛。

「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馬太福音》第20章第28节) 主耶穌完成救贖工作的方式就是捨了自己的生命,被釘在十字架上。

因此人是藉由耶穌基督的救贖而從罪的壓制中得釋放、蒙赦免;所以保羅才會說:救贖既是在基督裡以信心獲得,就不再需要藉著「善工」或「守律法」來換取了。

[5][6] 得了救就是靠著恩﹑憑著信。

這又不是出於你們自己﹐乃是上帝的禮物: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以弗所書》第2章第8-9节 俄利根:赎价型救赎论[编辑] 俄利根 最早期的救贖觀,Aulén稱之爲“古典的”救贖觀,經常被理解爲“贖價型救贖論”。

自從其名著出版後,也被稱之爲“基督得勝論”。

這理論認爲亞當與夏娃在墮落時,使人類接受了魔鬼撒旦的轄制;而上帝爲了贖回人類,差基督作“贖價”或“誘餌”;而魔鬼不知道耶穌基督不會永久死亡,于是殺害了基督;當耶穌復活時魔鬼就失去了對人類的控制權了。

Aulén認爲,“基督得勝論”ChristusVictor是初代教會的主流觀念,也是教會歷史頭一千年的主流觀念,幾乎每一位教父都支持它——包括愛任紐、俄利根和希波的奧古斯丁,這僅僅是其中幾位。

Aulén認爲神學家們誤解了早期教父的觀念,誤會了他們的救贖觀是一種“贖價理論”RansomTheory。

教父說的“贖價”的原意,並不是說要給魔鬼贖價;教父乃是說人類從罪、從死亡、從魔鬼的轄制中得釋放。

正如“基督得勝論”所顧名思義的,“贖價”ransom不是指一種交易,而是把人類從罪的奴役中解救或釋放出來。

(但坎特伯雷的安瑟莫把它誤解成是給魔鬼贖價了)。

这部分翻译自英文维基百科的ChristusVictor。

完整翻译见下面的外部連結。

對俄利根的批判[编辑] 『付贖價給魔鬼』的理論與聖經的教導並不符合。

與上帝公義的本性不符:俄利根的論點似乎是一場最強壯、最狡猾者就佔上風的競賽。

上帝的公義是彰顯在每一個層面上,特別是在祂救贖人類的計畫中,上帝以公義、大能的行動來救贖人類,並不需要用其他「手段」來施行祂的拯救。

人雖犯罪,但並不代表撒但有權控制人類:撒但乃是藉著罪與死來控制奴役人,並不表明它因此而取得「合法地位」來控制人。

人因為犯罪而虧缺了上帝的榮耀,因此人需承擔罪的刑罰──死亡。

基督用祂生命所付的贖價,將人類從律法的咒詛中贖出來。

無罪的基督為罪人死,使上帝的公義能得以維持並成全救贖的行動;這是上帝公義原則的因應之道,絕不是以強欺弱的戲碼。

安瑟莫:補償型救贖論[编辑] 第二種救贖觀是“拉丁的”觀念、或稱爲“客觀成就目的”理論。

是11世紀的安瑟莫創立的。

它通常被理解爲“補償型救贖論”。

它是安瑟莫創立的,其中基督代替人類受苦,滿足上帝被虧缺的榮耀。

宗教改革時,新教由此發展出“代罰救贖論”penalsubstitution——其中基督代替人類被懲罰,滿足上帝公義的要求,于是上帝可以合法的饒恕人。

有些人試圖證明“代罰救贖論”源于早期教父,如游斯丁(JustinMartyr公元100-165)、游社博(EusebiusofCaesarea公元275-339)和奧古斯丁。

對安瑟莫的批判[编辑] 「補贖論」的說法太過客觀:整個過程都忽略了人類的活動在內。

人類在這「救贖交易」的過程中,彷彿是上帝手中的棋子一般。

太過注重司法與律法化:強調上帝的榮耀,將耶和華描繪為封建的帝王,耶穌基督為慈愛的朋友,為人類償付罪債。

忽略了聖靈的角色。

安瑟莫的補贖說受到許多的討論,儘管它有些爭議點,但對於新教與舊教的整體衝擊力卻是重大無比,此觀點受到多數神學家的接納。

[7] 辯証[编辑] 教義專家認爲,初代教會裏並不存在“補償型救贖論”或“代罰救贖論”;初代教會裏只能找到另外兩大類的救贖觀念。

羅馬天主教的神學拐點是在第5世紀,但11世紀前絕不存在“補償型救贖”的理論;16世紀前也絕不存在“代罰救贖論”。

只有一位著名的教義歷史學家J.N.D.Kelly,認爲初代教會曾有過某種“代罰救贖觀念”。

但這位J.N.D.Kelly的論證方法,已被拆穿是學術舞弊了;J.N.D.Kelly是把近代的觀念強塞進教父的詞語中,造成教父有代罰觀念的假象。

這部分翻譯自英文維基百科的ChristusVictor。

完整翻譯見下面的外部連結。

亞伯拉德:品德感染論[编辑] 第三種是“主觀成就目的”理論。

人稱“品德感染論”(MoralInfluenceview)——其中耶穌受難是一個典範的舉動,感染相信的人。

這種觀念常被錯誤的追溯爲亞伯拉德的原創。

實際上亞伯拉德是重申了奧古斯丁的看法,而奧古斯丁則是闡述了他那個年代的一種教義。

12世紀的亞伯拉德公然表示不同意羅馬天主教的「贖罪理論」以及安瑟莫的「補贖說」。

亞伯拉德高舉上帝的愛,而不強調上帝的榮譽或神怒。

他認為人類需要的是一個新的「行為動機」,對於上帝與人類的情感修復,反倒不是那麼在意,亞伯拉德主張上帝早已接納了人類,人類只是需要有可遵行的榜樣而已,因此人類並不需要「贖罪」。

亞伯拉德所提出的贖罪觀點被稱為「道德影響說」。

亞伯拉德所著的《與羅馬人書訓詁》一書中,亞伯拉德認為基督之死最主要的後果便是彰顯上帝對人類的愛。

亞伯拉德一方面強調基督的代死是顯出上帝的愛,另一面他又輕視罪的破壞性,認為人類的行為之所以會有善惡的分別,乃是在於人自己內在的動機,而與人性本善或本惡的特質無關。

人因為看見那掛在十字架上受難、流血的基督,而被基督的大愛所感動,心中湧起萬分感恩;於是從原本懼怕、遠離上帝,再次回到上帝面前,並且有分於基督的生命不再活在罪惡之中。

人類藉著「回應基督之愛」的行動得以與基督結合,並且因祂的受苦而獲益,將基督的完滿道德作為生活的準則。

[8] 對亞伯拉德的批判[编辑] 雖然亞伯拉德強調上帝的愛是成就救贖的源頭,然而他的理論卻拋棄了上帝的公義以及贖罪之真正含意。

亞伯拉德的救贖觀完全沒有「法律行為」的意義。

根據亞伯拉德的說法,當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難而死之時,發生改變的是罪人受到基督之愛的影響,在純粹道德中並沒有提到「死在罪惡與過犯之中」的人類要如何真正的悔改。

因此有些批判者將之謔稱為「主觀理論」。

單以上帝愛的屬性涵蓋整個救贖過程,又以人的主觀來解釋基督之死,將基督的死與其他歷史上英雄烈士的感人事蹟相提並論,容易陷入異端的模糊界線中。

[9] 加爾文:預定論[编辑] 加爾文主義預定論(英語:Calvinisticdoctrineofpredestination),又稱預選說,是加爾文主義神學理論體系的中心理論和加爾文主義者的主要信念。

神恩獨作(英語:monergism)是指基督教神學中,信仰上帝的人通過聖靈的工作而無需個人行為配合,從而達到得救的理論。

這個理論自聖奧古斯丁以後,主要見於加爾文主義(例如歸正宗和長老宗)和其「不可抵制的恩典」教條。

加爾文主義者將其「預定論」適用於其救贖論,認為上帝以其恩典指定某些人得救的永恆命運,而留下其餘的人為他們自己的罪甚至人類的原罪得到永恆的詛咒。

前者稱「無條件的揀選」,後者稱「遺棄」。

加爾文主義認為,一個人必須被上帝所預定,蒙有效的呼召(更新/重生)而得到神賜給他的信心,然後才會願意相信耶穌基督,或者說想要去被稱義。

加爾文主義者相信上帝在創世以前揀選了祂要拯救的人,使被揀選者最終進入神的國;他們同時相信上帝不予拯救的其餘人將下地獄。

加爾文主義神學的創始人約翰·加爾文認為「選民」永遠不會失去他們得到的救恩,雖然他們不能確定自己將會得救,但是這上帝預定的人在社會上負擔重責大任,在工作上有傑出表現,在世間的榮耀是來自天命。

加爾文亦認為預定論和自由意志不矛盾,兩者是並行不悖的。

反对預定論的宗派[编辑] 东方基督教 东方正教会 东方正统教会 东方亚述教会 西方基督教 罗马天主教会 新教 信义宗 循道宗(卫理公会) 對加爾文的批判[编辑] 信义宗[编辑] 信義宗(路德派)一向拒絕加爾文主義的「預定受罰論」,認信文獻《協同書》摘要清楚指出,加爾文此教導是「褻瀆上帝而且可怕的錯誤」。

他們認為,根據《新約聖經》彼得後書3:9、提摩太前書2:4,已經清楚教導上帝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改悔,獲得拯救。

普救论者[编辑] 普救论认为,上帝要拯救全世界,耶稣是为全人类死的,所有人都会得救,包括许多没有信耶稣就死掉的人也会得救。

这种观点既然相信耶稣会拯救全人类,自然也无所谓“预定”与“不预定”,故有反对加尔文主义预定论之嫌。

支持加尔文主义预定论的神学家则认为这明显与圣经中大量描述的众多不信的人下地狱的经文冲突,如启示录21:8、启示录20:14、马太福音10:28、马太福音5:30、马太福音13:40-42、25:31、25:41、25:45-46等等,且诗篇37:10,20明确指出恶人要灭亡,并不是像普救论者说得那样“全人类都得救”。

罗马天主教会[编辑] 对于救恩,天主教与阿民念主义者一样,认为救恩能够失去。

天主教相信“任何大罪都能使人丧失称义之恩;能够重新得着:借着告解圣事。

所以要坚持到底,直到最后一口气,因没有必然把握”。

而反对这种观点的教派则认为《约翰福音》第10章第27至29句是指救恩不能失去[10],《约翰一书》第5章第13句是指信徒可以知道自己被拣选有着永生的把握。

[11]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麥葛福編著、楊長慧譯,(2003年),《基督教神學原典精華》,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57。

^雷歷,(1996年),《基礎神學》,楊長慧譯,香港:角石出版有限公司,305。

^約八34 ^《出埃及記20:2》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

^薛思捷,《聖經要道》,聖臨出版社,第四版,頁51 ^章力生,(1991),《系統神學──救恩論》,卷陸,香港:宣道出版社,146-47。

^奧爾森:《神學的故事》,386;鮑凱索:《基督教信仰之研究》,217。

^雷歷,《基礎神學》,337;周聯華,(1991),《神學綱要》,卷二,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354;麥葛福編著,《基督教神學原典精華》,237。

^奧爾森:《神學的故事》,391;鮑凱索:《基督教信仰之研究》,218。

^《约翰福音》第10章第27至29句:“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

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

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

” ^《约翰一书》第5章第13句:“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神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

” 来源[编辑] 书籍 GustafAulén.《歷史性信仰:基督得勝論ChristusVictor》.1931.  PaulInns.《慕迪神學手冊》.1994.  吳羅瑜編著.救贖,救恩.《聖經神學辭典光碟版》.1999.  沈介山.《信徒神學》.2000.  馬有藻.《基要信仰概論》.1989.  章力生.《系統神學──救恩論》卷6.1991.  麥葛福.《基督教神學手冊》.1998.  麥葛福編著.《基督教神學原典精華》.2003.  奧爾森.《神學的故事》.2004.  雷歷.《基礎神學》.1996.  鮑凱索.《基督教信仰之研究》.1992.  外部链接[编辑] 英文維基百科ChristusVictor的中文翻譯:基督得勝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编辑] 相關人物 希波的奥古斯丁 坎特伯雷的安瑟莫 愛任紐 俄立根 亞他那修 亞伯拉德 相關文献 《希伯來書》 其他宗教有關“救贖”的內容 救贖 救贖論 救世主 基督教主题 查论编亞伯拉罕諸教中的彌賽亞/基督犹太教中的弥赛亚君王身 份犹大支派大卫王后裔→以色列民族政治军事领袖(受膏者之一)→弥赛亚时代创建者经 典希伯来圣经《塔纳赫》末世论七十個七→重建圣殿→弥赛亚复兴以色列基督教中的耶稣基督身 份圣子→道成肉身(出身·以马内利·受浸)→人类的救主→千年王国创建者→...经 典希伯来圣经《旧约圣经》+《新约圣经》(含耶稣的教导)=《圣经》全书事 迹道成肉身→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完成宝血救赎之功→复活→显现→升天→...末世论假先知和敌基督兴起(“神迹奇事”惑众)→中东和约的订立和撕毁→敌基督自我神化亵渎圣殿→宗教政治军事经济合一的邪恶强权→大灾难(含攻击以色列的中东战争、宗教战争、世界大战、哈米吉多頓)→耶稣再临和审判伊斯兰教中的爾撒圣人身 份伊斯蘭教的先知→未死而被安拉接走(猜测十字架上的是某替身)→马赫迪的助手经 典希伯来圣经《讨拉特》(“失真”)→新约圣经或其四福音书《引支勒》(“失真”)→《古兰经》为准末世论犹太假麦西哈旦扎里(独眼)→宗教政治军事领袖马赫迪(被十二伊玛目派认为即隐遁的伊玛目)→爾撒再临→反犹圣战→伊斯兰教征服地球 查论编基督教神學页面分类系统神学聖經神學 默示 正典 聖經研究 解經 律法與福音(英语:LawandGospel) 释经学 神论 聖父論(英语:Paterology) 基督论 圣灵论(英语:Pneumatology) 三位一体 聖父 聖子(位格合一、道成肉身、耶稣、邏各斯、基督中心論) 圣灵 那靈 上帝中心论 不變性 无动情性 宇宙论(英语:Biblicalcosmology) 創世 天使 天使等级 人论 堕天使 撒旦 神義論 救赎论 赦免 收養(英语:Adoption(theology)) 確據(英语:Assurance(theology)) 赎罪 洗礼 改宗 信念 宽恕 得榮耀(英语:Glorification(theology)) 恩典 不可抗拒的恩典 Imputation 称义 Lapsarianism Meansofgrace 治死罪(英语:Mortification(theology)) OrdoSalutis 预言 復和神學 赎回 重生 悔改 死人复活 拯救 成圣 成神论 与基督联合 罪論 亚当 人論 人的堕落 自我中心 原罪 罪 神義論 全然败坏 教会学 圣礼 宣教学 教政体制(会众制、主教制、长老制) 教会会议 Conciliarity 末世论 历史主义(英语:Historicism(Christianeschatology)) 理念主义(英语:Idealism(Christianeschatology)) 时代论 未来主义(英语:Futurism(Christianeschatology)) 末世预言实现论 千禧年主义(千禧年前论/千禧年后论/无千禧年论) Adventism 敌基督 默示 启示论(英语:Apocalypticism) 圣约神学(英语:Covenanttheology)/新圣约神学(英语:NewCovenantTheology) 末世 神的國 地狱(阴间、火湖) 最后的审判 新天新地 新耶路撒冷 被提 耶稣再临 灵魂睡眠 大灾难 天使战争 歷史神學 基督教神学史 加尔文主义与阿民念主义的争论史 使徒时代 Canon 教父學 政教合一 半伯拉纠主义 聖像破壞運動 经院哲学 托马斯主义 會議至高論(英语:Conciliarism)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 虔敬主义 大觉醒运动 实践神学 辨惑學 圣经律法 輔導學 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伦理学 讲道术(英语:Homiletics) 禮儀學 宣教學(英语:Missiology) 道德神学 教牧神学(英语:Pastoraltheology) 反調 政治神學 解放神學 處境神學 聖經神學 舊約神學 新約神學 保羅神學 教派传统 东正教神学(英语:EasternOrthodoxChristiantheology) 否定神学·Cataphatictheology·经纶·Essence–Energies·和子说·Gnomicwill·Metousiosis·Phronema·Phyletism·Proskynesis·Sobornost·Symphonia·Taborlight·Theoria·成神论·诞神女 天主教神学 赦罪·宗徒繼承·聖母升天說·聖傳主義·大公会议·圣像画敬奉·圣母无染原罪·赎罪券·婴儿洗礼·基督教礼拜仪式·Mariology(英语:圣母论)·弥撒·現代主義·自然法·教宗无谬误·司祭職·炼狱·守十四日派(英语:Quartodecimanism)·真實臨在·Sacerdotalism·圣礼·圣人·道茂學派·圣餐变体论(英语:Transubstantiation)·越山主义·解放神学·圣母卒世童贞 圣公宗神学(英语:Anglicandoctrine) Anglo-Catholicism·EvangelicalCatholic·高派教会·低派教会·Latitudinarian 新教神学 普遍承认的新教神学 Adiaphora·Assurance·Believer'sbaptism·Priesthoodofthebeliever Theologyofotherprotestanttraditions:Faithhealing·Glossolalia 阿民念主义/卫斯理主义 Christianperfection·Conditionalpreservationofthesaints·Impartedrighteousness·Lordshipsalvation·Prevenientgrace 信义宗神学(英语:TheologyofMartinLuther) Twokingdoms·LociTheologici·十字架神学(英语:TheologyoftheCross) ConfessionalLutheran·Haugean·LutheranOrthodoxy·Lutheranscholasticism·新路德主义 加尔文主义 FreeGracetheology·神恩独作·预定论·五个唯独(唯独信心·唯独恩典·唯独圣经·一切荣耀归于上帝·唯独基督)·取代论·全然败坏·加尔文主义五要点 其他传统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再洗礼派·时代论·福音派·基要派·弥赛亚犹太教·五旬节派·虔敬主义·原始主义 基督教主题首页 查论编神學 神的概念有神論形式 自然神論 惡神論 單一主神論 赫密士主義 輪換主神教 非有神論 單拜一神教 一神論 神秘主義 萬有在神論 泛自然神論 泛神論 多神論 唯靈論 神即宇宙論 概念 神 神性 神的性別 男神 女神 守護神 一神神學各個宗教 亞伯拉罕諸教 猶太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巴哈伊信仰 佛教 印度教 耆那教 錫克教 瑣羅亞斯德教 概念 絕對 梵 流出說 邏各斯 上帝 身份 魔神 支撐神 時間神 三一神論 亞他那修信經 約翰短句 同質論 同本體論 本體相類論 基督人格 互為內在 三位一體盾 三位一體公式 三位一體 教父的三位一體 三位普救論 末世論各個宗教 佛教 基督教 印度教 伊斯蘭教 猶太教 道教 瑣羅亞斯德教 概念 死後生命 天示主義 天國 婦女神學 佛教 基督教 印度教 伊斯蘭教 猶太教女性主義 摩爾門教 女神 神名 基督教 印度教 伊斯蘭教 耆那教 猶太教 其他概念 太一 亞里士多德派 基督教及伊斯蘭教的神性 二一神論 巨匠造物主 神性獨一 神顯 自神論 外星神學 大屠殺神學 基督教的神格 後期聖徒 宇宙的偉大建築者 大靈 否定神學 奧林妣 開放有神論 人格神 現象定義 斐洛的觀點 過程神學 天 不動之動者  各個宗教基督教 歷史 概述 正典 術語 基督論 聖經 教會學 倫理 罪論 彌賽亞主義 聶斯脫里主義 哲學 實用神學 索菲亞哲學 救贖論 印度教 阿亞瓦芝 毘濕奴派 伊斯蘭教 認主學 先知 聖書 天使 宿命論 末世論 猶太教 先知書 阿加達 宗教團體 卡巴拉 哲學 查论编天主教及其羅馬大公教會組織、教宗、教義和儀式傳統教会历史(英语:HistoryoftheCatholicChurch) 耶稣 十二宗徒 早期教会 教宗历史(英语:HistoryofthePapacy) 大公會議 十字軍東征 傳教使命 東西教會大分裂 西方教會大分裂 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 各國的羅馬天主教(英语:CatholicChurchbycountry) 聖座外交 教宗国 梵蒂冈城國 制度法典 教宗 樞機團 樞機 主教 宗主教 大總主教 督主教 首席主教 都主教 總主教 領銜主教 主教團 教廷大使 教區 教區正权主教 助理主教 輔理主教 榮休主教 副主教/主教代表 自治監督區 自治會院區 宗座代牧區 宗座監牧區 宗座署理區 軍中教長區 自治傳教區 個別教長管轄區 東方禮教區 司鐸 總鐸區 蒙席 陛下专职司铎 名誉教长(英语:HonoraryPrelate) 宗座总书记官(英语:Protonotaryapostolic) 執事 教理 天主 三位一體 降生成人 聖宠 欽崇 原罪 七罪宗 萬民四末(英语:Fourlastthings) 救赎 天主十誡 教會四規(英语:CommandmentsoftheChurch) 至一、至圣、至公、宗徒传承教会 大公教會 宗徒传承 信理(英语:RomanCatholicdogma) 灵魂与肉体(英语:Catholictheologyofthebody) 山上寶訓 七大聖事 圣洗圣事 堅振聖事 圣体圣事 告解圣事 终傅聖事 圣秩圣事 婚配圣事 聖母論(英语:Mariology) 天主教圣母论(英语:RomanCatholicMariology) 圣母论研究史(英语:HistoryofRomanCatholicMariology) 聖母瑪利亞 称号 圣母卒世童贞 聖母無染原罪 圣母蒙召升天 聖人聖母论(英语:Mariologyofthesaints) 教宗聖母论(英语:Mariologyofthepopes) 敬礼圣母(英语:VenerationofMaryinRomanCatholicism) 神學家(教會聖師)大亞爾伯特·圣盎博罗削·圣安瑟莫·帕多瓦或里斯本的聖安多尼·圣托馬斯·阿奎那·聖亞他那修·希波的圣奥思定·該撒利亞的巴西略·可敬者伯達·羅伯·白敏·聖伯爾納鐸·聖文德·圣伯多禄·卡尼修斯(英语:PeterCanisius)·聖加大利納·金言聖伯多祿(英语:PeterChrysologus)·金口若望·亚历山大的圣济利禄·耶路撒冷的圣济利禄(英语:CyrilofJerusalem)·彼得·达米安·聖厄弗冷·聖方濟各·沙雷氏·教宗額我略一世·額我略·納齊安·普瓦捷的依拉略·圣依西多禄·圣热罗尼莫·聖若望·達瑪森·十字若望·圣劳伦斯·布林希(英语:LawrenceofBrindisi)·教宗良一世·聖亞爾豐索(英语:AlphonsusMariade'Liguori)·聖女小德蘭·聖女大德蘭·亞維拉的若望(英语:JohnofÁvila)·宾根的希尔德加德·納雷科的聖額我略教宗方济各2013年教宗选举秘密会议·就职典礼(英语:PapalinaugurationofPopeFrancis)·神學理論(英语:TheologyofPopeFrancis)·《信德之光》通諭(英语:Lumenfidei)·《福音的喜樂》勸諭(英语:EvangeliiGaudium)·《愿祢受赞颂》通諭·所宣圣者(英语:ListofsaintscanonizedbyPopeFrancis)·国际访问(英语:ListofpastoralvisitsofPopeFrancisoutsideItalyandVaticanCity)·牧徽·住所歷任教宗本篤十六世·若望保祿二世·若望保禄一世·保祿六世·若望二十三世·庇護十二世·庇護十一世·本篤十五世·庇護十世·良十三世·庇護九世修道会本笃会·熙笃会·聖衣會·奧斯定會·加多森会·道明會·方济会·聖母升天會(英语:Assumptionists)·嘉布遣兄弟會·耶稣会·慈幼會·主徒会·圣十字架会(英语:CongregationofHolyCross)·圣母忠仆会·圣母圣心会·司鐸祈禱會(英语:OratoryofSaintPhilipNeri)·玛利诺外方传教会·白冷外方傳教會·巴黎外方传教会·宗座外方傳教會·主业会·聖母聖心愛子會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 「教會定義(英语:Subsistitin)」 《天主的啟示》教义宪章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英语:GaudiumetSpes)》牧職憲章 《教會》憲章 《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 《禮儀(英语:SacrosanctumConcilium)》憲章 個別教會按禮儀劃分拉丁禮教會 羅馬禮 安博禮 薩拉姆禮(英语:SarumRite) 摩爾阿拉伯禮 安立甘習例 各东方礼教会 亞歷山大禮 科普特禮天主教會 衣索比亞禮天主教會 厄立特里亞禮天主教會 安条克禮(英语:AntiocheneRite) 马龙尼礼教会 敘利亞禮天主教會 叙利亚-玛兰卡礼天主教会 亞美尼亞禮 亞美尼亞禮天主教會 東敘利亞禮(英语:EastSyrianRite) 加色丁禮天主教會 敘利亞-瑪拉巴禮教會 拜占庭禮 白俄羅斯希臘禮天主教會 阿尔巴尼亚希腊礼天主教会 保加利亞希臘禮天主教會 克羅地亞和塞尔维亚希臘禮天主教會(英语:ByzantineChurchofCroatia,SerbiaandMontenegro) 希腊拜占庭礼天主教会 匈牙利希臘禮天主教會 義大利-阿爾巴尼亞禮天主教會 马其顿希腊礼天主教会 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 與天主教會共融的希臘禮羅馬尼亞教會(英语:RomanianChurchUnitedwithRome,Greek-Catholic) 俄罗斯礼天主教会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 斯洛伐克希臘禮天主教會 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 會議活動 大公會議 世界主教會議 聖體大會 世界青年日 亞洲青年日 其他 .catholic  基督教主題  天主教主題  梵蒂冈主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基督教救贖論&oldid=71062977” 分类:​基督教神学分支基督教救赎论救赎论基督教神学争议隐藏分类:​使用Pathnav的條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estiSuomiFrançais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한국어Lietuvių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bokmål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தமிழ்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