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知識分子,角色抑或態度?看「哲學有偈傾」2018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西歐知識分子則來自法國的知識分子(intellectuals),intellectuals指在科學或學術上傑出的作家、教授及藝術家,批判政治,關心人民。

葉啟政先生指出:. 雜誌目錄瀛寰字謔穹蒼茫茫港講李商隱藝術印象港講文藝睇戲熄燈德尼思化的方格子什麼叫做知識分子,角色抑或態度?看「哲學有偈傾」2018:知識分子有種責任?後感戈登探長FollowApr20,2018·9minread著者:戈登五夜講場—哲學有偈傾2018:知識分子有種責任?港台節目「哲學有偈傾」一向高質,每集都邀來對該領域頗有洞見的嘉賓討論,雖然沒有嚴謹的系統對話,反而更有火花,細心聆聽,亦可思考各人站於不同的「人文關懷」立場論述,甚有趣味。

香港難得有這種「貼地」學術型節目,既沒有把知識過於簡化,也非故弄玄虛的高談「名詞」,因此雖然我懶於為文,也得嘗試把一些淺薄的看法,加以整理,作節目以外的延伸討論。

有關這集節目內容的爭論,主要集中在馬嶽先生和其他三位討論者對「知識分子」定義的不一,幾乎是由節目開端至終結仍然糾結於此,直至最後也沒有共識。

由於這集的內容概要,海白已經撰下非常詳實的文章,我就不再重複了:「哲學有偈傾」返來啦!可惜…身為「好青年荼毒室」迷妹,有豬文和阿泉做主持的節目「哲學有偈傾」第二輯,當然要支持(撒花)!期待已久的回歸首集討論的題目是「知識分子有種責任?」,嘉賓邀請了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先生,有少許可惜的是,如果以中文小組討論模式而言,整…medium.com看畢節目,似乎較多人認為馬嶽先生偏離主題,因為他提出了和傳統主流對知識分子之界定(亦即其他三位討論者的看法,把知識分子分作「公共知識分子」和「學院知識分子」)相異的觀點。

但是,與其說馬氏離題,我覺得倒不如思考:馬氏為什麼會嘗試打破固有「知識分子」的框架?那就是說,馬氏定義知識分子是一種「態度」而非角色的「人文關懷」是什麼?他說出這樣的話,甚至論述得不太完整的原因在哪?還好,這不是在做節目,面對這個大問題,不必即時回答,我可以慢慢梳理想法,再用文字書寫出來。

下文我們先回顧中國傳統「士階層」、現代西方知識分子的普遍定義,並加上我在近年看見臺灣學界提出「期待性知識分子」的概念,嘗試交出自己的答案。

圖源蘋果日報余英時寄語港人:盡量的反抗不能有幻想什麼是中國傳統「士階層」?談知識分子,為什麼要講中國古代的「士」?雖然知識分子之概念來自西方,卻不代表華語界全盤接受這一套說法,除了全盤割裂中國傳統之說,大多總會由傳統中取得某一種認同、追溯,可供當下借鏡,或多或少也有其影響。

《說文解字》對「士」的定義為:士,事也。

數始於一,終於十,從十一。

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

段玉裁注: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稱士。

白虎通曰。

士者,事也。

任事之稱也。

故傳曰。

通古今,辯然否,謂之士。

士是具有才能的人,並以一為萬物之始、十為萬物之終。

「通古今,辯然否」,說明中國「士階層」,向來有對時事進行批判的性格,亦有和現代知識分子相通之處。

余英時先生對中國「士階層」、中國知識分子素有研究,他曾說:「『士志於道』——這是孔子最早為『士』所立下的規定。

用現代的話說,『道』相當於一套價值系統。

」孔子,是「士」的最高典範。

《論語.里仁》提出「士志於道」,先秦諸子作為士之典範,雖然政治主張各有不同,論述常有衝突,但其共同點是以天下為己任,對社會政治有一理想的訴求,希望弘道於世。

余英時先生指出,「士志於道」,不止適用於先秦諸子,也適用在後世各派的知識人。

「現代觀念中的『知識人』,必然同時也扮演著社會批判者的角色。

」勞思光先生則言:「孔子之學為『重德』之學。

孔子之精神方向可稱為『德性之學』。

」又,如徐復觀先生提出:「中國文化精神的指向,主要是在成就道德而不在成就知識。

因此,中國知識分子的成就,也是在行為而不在知識。

換言之,中國人讀書,不是為了知識;知識也不是衡量中國知識分子的尺度。

」此即重視道德的實踐,具有捨身取義的使命感,為中國傳統「士階層」的特色。

《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此句更能看出中國傳統「士階層」對「道」的尊敬,像范仲淹提倡的「士當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可見道德實踐正和社會大眾的息息相關。

《喬芙蘭夫人》AnicetCharlesGabrielLemonnier,IntheSalonofMadameGeoffrin,Oiloncanvas,126x195cm,ChâteauduMalmaison,Rueil.中國傳統「士階層」≠現代西方知識分子余氏在〈士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一文又說:「如果根據西方的標準,『士』作為一個承擔著文化使命的特殊階層,自始便在中國史上發揮著『知識分子』的功用。

」不過,中國傳統「士階層」雖和西方知識分子有相似之處,卻不能劃上等號。

相較中國傳統「士階層」,西方知識分子以專業知識介入公共事務的自主性、批判性明顯得多。

西方近代出現的知識分子,東歐源自俄國和波蘭,俄國知識分子(intelligentsia),指沙皇時期從西歐留學回國的俄國人,為改革國家出力;波蘭的知識分子,1860年代知識分子構成的社會階層,勇於批判社會,以國家大事為己任。

西歐知識分子則來自法國的知識分子(intellectuals),intellectuals指在科學或學術上傑出的作家、教授及藝術家,批判政治,關心人民。

葉啟政先生指出:「西方傳統所界定的知識份子有共同的地方——對社會具有強烈意識,對政治是採批判的態度,往往是不滿於現狀的。

這種特徵目前被認為是代表知識份子的基本風範。

」所謂「知識分子」,除了獻身於專業工作之外,還必須深切地關懷著國家、社會以至世界上一切有關公共利害之事,這種關懷又必須是超越於個人(包括個人所屬的小團體)的私利之上。

甚至有人形容,「知識分子」具有一種宗教承擔的精神。

西方近代知識分子的起源和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關係最為密切。

康德曾給啟蒙運動的精神下了一個簡明扼要的界說,或更能了解西方現代知識分子的內涵,即:「有勇氣在一切公共事務上運用理性。

」民國知識分子群像回歸當下,知識分子的轉型?說了這麼多,到底跟馬嶽先生背後的「人文關懷」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可以看見,從中國傳統「士階層」以至西方現代知識分子之定義,都明確地以「專業知識」為必要條件,有了這種能力,再勇於介入社會公共事務,就是知識分子了。

但是隨著時代的轉變,大眾教育的普及,以香港為例,只要曾經接受九年免費教育,普遍來說,其了解、掌握的知識即使比不起十八世紀的西方知識分子,也遠比中國古人厲害多了。

上了大專學院,在知識分科專業化的當下,如果有認真讀書,其專業知識也該稱得上是知識分子了吧?馬氏是否意識到知識分子必須轉型的問題?當大家擁有的知識都普遍地遠超過去之人,當大家都可以說自己是「知識分子」的時候,當大家都有這種必要條件的基礎,「專業知識」之外,似乎需要更加講求大眾平等自覺的「態度」。

因此,像典型傳統定義的公共知識分子,楊照先生批評臺灣大學教授沒有知識分子的「態度」:大學教授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背景,他工作的主要內容也是吸收、研究、傳播知識,所以每一個大學教授都是「知識工作者」,但大學教授卻不必然就是「知識份子」。

馬氏之說,其實和顏崑陽先生談「期待性知識分子」非常相似,後者更具嚴格思考。

顏氏曾在2006年寫出〈台灣當代「期待性知識分子」在高度資本化社會中的陷落與超越」,提出「期待性知識分子」的觀念:他是「變動性」的社會身分,關鍵就在是否能以「理想性價值」自我「期待」,故謂之「期待性知識分子」。

換言之,「知識分子」此一社會身分之實現可為辨識,乃以「從業主體」之價值「自覺」為目的因與動力因。

「期待性知識分子」不同於傳統的知識份子,並非依賴社會階層或個人身分,而是講求以「理想性價值」作恆久的自我實踐,若無法堅持,則失去知識分子之本質,不再是知識分子。

顏崑陽先生近照因此所謂「知識分子」,我認為應該接受孔子「士志於道」的規創性界說;只是在以科技為文明,專業分工日細而階層流動頻繁的現代化社會,「道」的實質內容不宜只界定在儒家政教道德的窄域中。

現代社會,凡在常態中的人都有所從業,故而我將「道」定義為各所從業者的理想性價值,自我期待並實踐之的基本精神;至於「理想性價值」實質內容,則因各不同事業的本質而定。

其中,以「知識」本身的研發為業者,例如各高等學府及學術研究機構密集的人材社群;或以「知識」為依據而用之於社會實踐及專業生產之行動者,例如政治、社會、文化評論家,以及政府部門、各種生產單位的策劃、諮詢專業人士。

前者明體,可期待為「專業學術型」知識分子。

後者達用,可期待為「社會實踐型」知識分子。

這兩者也非截然畫分,兼事者並非少數。

這類人最具有條件被社會期待與自我期待成為真正的「知識分子」。

顏氏把知識分子劃分為兩型,「專業學術型」和「社會實踐型」,並指出兩者並無對立,可以並行。

然而不論那一型,都是講求「態度」,即是以心中的「理想性價值」作為追求之目標。

不論是何種職業、何種階層,只要關鍵在於他能否在該位置有所自覺,對社會公共實踐有一追求。

簡單來說,不就是具有理想、批判思考地各司其職嗎?沒有誰比誰更高,也不是誰有更大能力,誰有更多責任的問題。

馬氏的說法歸根究底,會否就是如此呢?無論是否如此,我仍然認為在知識普及的時代,在人類知識水平愈來愈高的未來,馬嶽先生之說具有衝擊傳統知識分子定義的力量,頗有意義。

香港這麼多擁有專業知識的人士,為公共說話的又有多少?「態度」或許比其他條件都更加重要了!這集「哲學有偈傾」的簡介也一再點出這個問題:但似乎在廿一世紀,我們不必再抱持這種「先標籤社會上某類人為知識分子,再對之投射種種期望」的習慣。

也許所謂「知識分子」,不必是一種社會身分或角色,而是一種態度。

作為公民,每個人都有參與公共事務的責任。

所以,相信一小撮人,不如相信每一個人。

最後,引述殷海光先生的名句以作自勉,也勉勵每一位「期待性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時代的眼睛。

這雙眼睛已經快要失明了。

我們要使這雙眼睛亮起來,照著大家走路。

港講文藝,以香港人為主體,靜觀眾鳥爭鳴,內思百家之漏,撰述己見。

隨意圍觀拍打,歡迎留言討論,感謝!若有任何建議,隨時至德尼思化FB專頁私訊交流。

德尼思化雜誌社文藝平台,集結四方好手,以求百家爭鳴。

399中文哲學香港知識分子哲學有偈傾399 claps399德尼思化雜誌社文藝平台,集結四方好手,以求百家爭鳴。

Writtenby戈登探長Follow德尼思化創辦人:隨筆評論,港講文藝|文章散見《立場新聞》、《關鍵評論網》|圖文IG:https://www.instagram.com/delis.ver德尼思化雜誌社文藝平台,集結四方好手,以求百家爭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