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點滴】六十而耳順聽言而知意 - 文匯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一是「聽」的能力,重點在「耳」字。

東漢鄭玄云:「耳順,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也」,意思是:「聽到別人的說話,就能領略 ... 導航≡  關於文匯報   雲報紙   文匯報PDF版   移動客戶端  簡體 首頁>文匯報>教育>正文 【論語點滴】六十而耳順聽言而知意 2017-03-29 在孔子成聖的六個階段中,第五個「六十而耳順」是最難理解的;歷代以來解釋紛紜,雖有討論卻難成共識。

筆者綜合了前人的卓見,以為「耳順」應含有兩層意思。

聞其言知其微旨 第一是「聽」的能力,重點在「耳」字。

東漢鄭玄云:「耳順,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也」,意思是:「聽到別人的說話,就能領略到他細微義理之所在」(須假設說者言之有物、話涵義理)。

把這道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是南宋朱熹,他說:「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他的意思是,孔子有一種聆聽能力:「當別人的話語進入耳中,本心就能直覺與之相通,這種相通絕不違反仁心,也是真知的極致,毋須做一番反思功夫方能獲得」。

(也須假設了說者言之有物)。

這種直覺能力,並不是神秘力量,而是平日文化修養和獨立思考的成果。

剛剛考畢文憑試口試,筆者發現當今考生,很缺乏這種聆聽能力。

譬如,今年有一道題目:「假如須為兒童節發行一枚紀念郵票,以下哪一項較為適合作為郵票主題?試討論並達成共識。

風箏/顏色筆。

」假如,有一位考生起頭一句為:「魯迅有一篇文章叫《風箏》......」,「耳順」的人心中就會起共鳴,聽出這句話的背後的立場:說者贊成「風箏」,原因是慨嘆「現今很多人仍然以為『勤有功,戲無益』,忽略了『遊戲原來是兒童的恩物』」。

原來,魯迅寫過一篇叫《風箏》的文章,故事裡,他不准弟弟放風箏,並且把他苦心孤詣了好幾天的風箏一腳踩扁了,又罵他偷偷地做沒出息的孩子玩藝。

魯迅後來懊悔不已,於是寫了這篇文章警惕自己和世人。

這是「耳順」的第一義。

可實踐順天而行 第二是「行」的實踐,重點在「順」字。

當今許多人以為在「知天命」和「從心所欲」之間,應該有一個「順天而行」的實踐階段。

論者謂,「六十而耳順」的「耳」字可能是衍文,即原文只是「六十而順」;不然,也應作「語助詞」解,「耳」解作「罷了」。

筆者以為,二解並不互為排斥,應可共存。

孔子55歲那年,失意地離開魯國,孤注一擲想到別國求官。

輾轉間,他來到衛國,衛靈公夫人南子很欣賞孔子,欲見孔子,孔子也想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