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本屬有錢人奢侈品? 了解4類無聊助釐清人生前路|自我管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按:疫情持續,學生哥停課、部分打工仔則變成Work from home,相信大家都會有感到無聊的時候。

且看下文對無聊現象的分享吧! 港聞娛樂生活科技國際經濟觀點體育女生熱話中國好食玩飛社區藝文格物影像更多服務登入港聞社會新聞突發偵查政情深度香港經濟天氣娛樂即時娛樂電影眾樂迷生活健康教煮親子寵物職場好生活網購攻略科技實用教學數碼生活遊戲動漫國際即時國際環球趣聞國際分析世界專題經濟財經快訊宏觀解讀地產樓市專題人訪觀點社論01觀點周報體育即時體育跑步Jumper武備志女生知性女生穿搭筆記談情說性美容手帳熱話熱爆話題開罐研數所中國即時中國大國小事藝文中國中國觀察台灣新聞好食玩飛食玩買旅遊社區社區專題18區新聞隱形香港社區伙伴藝文格物一物形而藝文哲學第二身扭耳仔影像紀實動感影像熱話攝影界請先登入享受更多會員獨家優惠及功能!登入新聞總覽港聞娛樂生活科技國際經濟觀點體育女生熱話中國好食玩飛社區藝文格物影像其他服務訂閱《香港01》周報職場無聊本屬有錢人奢侈品? 了解4類無聊助釐清人生前路|自我管理1無聊本屬有錢人奢侈品? 了解4類無聊助釐清人生前路|自我管理生活職場職場無聊本屬有錢人奢侈品? 了解4類無聊助釐清人生前路|自我管理撰文:突破出版社出版:2020-04-1110:10更新:2020-04-1718:131編按:疫情持續,學生哥停課、部分打工仔則變成Workfromhome,相信大家都會有感到無聊的時候。

很多人都會覺得「無聊」是浪費時間,但有學者指出,學懂「無聊玩樂」才能夠更投入學習或工作,而且無聊感的出現,可以有助我們選擇合適的工作。

以下內容節錄自周淑儀《無聊到底》。

無聊現象一位挪威哲學系副教授拉斯.史文德森認為:「無聊是近幾世紀一個很重要的現象。

以往無聊是貴族的生活狀態,因他們有較多休閒時間。

但現在,因科技發達物質豐富的緣故,使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也享有更多的休閒時間,更多時間去感受到無聊。

雖然沒有人能準確地無聊的演變過程,但可以肯定的是網絡活動的普及,使人的無聊發展得比以往更廣更快,甚至影響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挪威哲學系副教授拉斯.史文德森指出,科技發達使現時不同階層的人都享有更多悠閒的時光。

(GlennCarstens/Unsplash)回想起我的第一段無聊時光,應該是中一中二的時候。

當年每逢暑假,就愛晚上偷聽收音機,每當聽到DJ深情地說話,及很感情的歌曲,當下我就會聯想一下自己將來的愛情故事。

有時甚至代入歌曲中而哭泣。

當然有人會形容這就是少年無愁強作愁,但我會形容這是我無聊地漫遊內心世界的成果。

記得當時的我會獨自看天空中的星星,在同自己傾心吐意。

當然也有找朋友煲電話粥,無無聊聊地傾東傾西。

回想起當時的無聊善感,也會徊心微笑。

不知你第一段無聊時光是何時?是怎樣過的?當一個人感到無聊的時候,也是去漫遊內心世界的機會。

(《小時代》劇照)「無聊狀態」的類別無聊(Boredom)是一心靈狀態,到此境界的人都是因為感到外在環境枯燥乏味,又或者覺得有點厭煩、無意義,想與外界減低接觸。

情形就似當我們應接不暇地回應上司和客人的不同需要時,我們或會不斷地做,但心裏感到無聊,及不知道為什麼做這些。

如果常常身不由己,我們的專注力下降,百無聊賴,較容易犯錯。

日子久了,或會失去動力及方向感。

為了逃避沉悶境況,一般人會即時做一些有趣的事如上網或發白日夢等。

但有趣的事往往很短暫,所以他們一般會不斷轉變做不同的有趣事。

外國研究「無聊」已經接近一個世紀,但對「無聊」情感定義仍然是很難找到清楚界定。

一些學者只粗略地將「無聊」狀態分為以下兩種,一是「一般無聊」狀態,即是因精神疲倦而進入無聊狀態。

就如我們每天坐上八小時在電腦前工作,我們或會感到沉悶而進入無聊狀態暫避。

無聊也可以分成是「一般無聊」和「深層無聊」兩種。

(《當你沉睡時》劇照)而另一種是「深層無聊(hyperboredem)」狀態,就如我們在同一地方工作數年,工作平淡,與身邊的人沒什麼爭執,也沒什麼驚喜。

當我們每天對生活沒什麼期盼,也沒什麼反感,這種既沒有不滿,亦沒有投入生活的狀態,就很容易使人感到生活既沒刺激,亦沒不滿的無聊狀態。

想要改變,也不知該如何改變。

多數人也不懂描繪此狀態,只是以不同的活動如打機,做運動等去逃避這種感覺。

一位社會學者馬丁。

杜勒曼(MartinDoehlemann)曾將無聊分為四種:+20(1)情境性的無聊(2)厭倦性的無聊(3)創新性的無聊(4)存在的無聊(1)情境性的無聊當我們等人、等車或坐車時,感覺沒什麼必要做,心靈和思想上也有空間,這段時間或會出現無聊感。

在1926年,英國的心理學家A.HudsonDavies在《英國醫學雜誌》指出進入情境無聊狀態,是因人精神或心靈上疲勞,沒法集中注意力的狀態。

另一位研究人類行為學家Berlyne(1960)認為,無聊感出現是因個人的內在專注力不足。

原因可能是他們主觀地覺得四周環境太單調,而產生無聊沉悶感。

當我們等人、等車或坐車時,感覺沒什麼必要做,心靈和思想上也有空間,這段時間或會出現無聊感。

(MarielRodriguez/Unsplash)其實我們或多或少也曾感覺過「情境性的無聊」。

我愛坐地下鐵時,看看車廂內不同的人在作什麼。

近年最多見到的境象就是,一些衣着斯文的上班族會專心地看手機iPhone;年輕一些的就愛聽着Headphone在打PSP。

當然也不少得一些只是發呆地看着車廂中的電視的人。

這或許就是各人無聊的方式,各式其式。

總之就是找些較輕鬆的事做下就可以消除這種無聊。

又或者透過想像,發白日夢,來改變情境帶來的沉悶乏味,回復精神,過渡沉悶的境況。

(2)厭倦性的無聊當我們不斷做仔細或重複做同樣的工作時,就容易失卻對此事的熱忱及目標,就較易進入厭倦性的無聊狀態。

就如學琴的過程,身邊有不少朋友長大之後才學琴,但每當要練琴時,就會出現厭倦的感覺,則在練習時會想左想右,沒法集中精神練習。

有時需要練習一會後稍作休息,待回復精神狀態,方可繼續。

當我們不斷做仔細或重複做同樣的工作時,就容易失卻對此事的熱忱及目標,就較易進入厭倦性的無聊狀態。

(ElijahM.Henderson/Unsplash)有外國研究指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無聊,可能是因男性較愛追求外界刺激事物。

就如前一陣子,Google香港街境剛上網,我老公第一時間叫我一起觀看,但當時是晚上12時30分了。

由於他實在太興奮,故沒理會是幾點鐘也找我分享他的發現。

這樣並不奇怪,奇就奇在我身邊朋友的老公,也是如此。

我發現男士一提到外間的有趣事,就會喋喋不休,但一旦提到人際的事,他們大多有厭倦性的無聊表情,則沒什反應,講東講西。

而女士則剛好相反。

外國亦有研究發現,學歷高但任職職位相對低的人,亦有較強的厭倦性的無聊。

我想情形就似一位大學教授,到一間小學任教,這種大材小用的狀態,也許會使人感無聊萬分。

最近有一則有關社交網站Facebook的報導,也很能表明休閒娛樂活動也會引起厭倦性的無聊。

有網友指Facebook上的無聊玩意,阻礙了他與朋友的真正溝通或過其他生活,故他們決意註銷了自己的Facebook帳戶。

他們形容最初註銷了Facebook帳戶時,感覺好像與世界斷了聯繫,常記掛那些即時更新。

後來他們才明白自己根本沒必要花那麼多時間,去知道上百人在幹什麼。

現在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與朋友接觸及看書、放狗。

最近有一則有關社交網站Facebook的報導,也很能表明休閒娛樂活動也會引起厭倦性的無聊。

(AustinDistel/Unsplash)其實,這種透過建立自己部落、分享相片、和網友談天論地或玩小遊戲的網絡活動,的確可增加生活的樂趣又可與別人保持聯繫。

但要緊記,這種不用太花腦筋又不花錢的活動,也能使我們的精神不知不覺地溜走了,使我們不知不覺地感覺厭煩,對生活更感不滿足。

近年,我輔導不少年青人,聽到他們或多或少在哀鳴「生活只是努力讀書,學琴補習?」可能他們因做得太多重覆而不感樂趣的事,很早就出現厭倦性的無聊狀態,如無心向學,只想待在家中休息,看電視等。

他們大多不是成績不好的學生,他們只是不知努力學習為的是什麼,於是乎索性什麼也不做,只在想着自己想作什麼。

其實,這種透過建立自己部落、分享相片、和網友談天論地或玩小遊戲的網絡活動,的確可增加生活的樂趣又可與別人保持聯繫。

(JESHOOTS.COM/Unsplash)了解自己厭倦性的無聊,並學習適當地滿足了「無聊玩樂」的需要,才能較易投入學習,要讓父母及年青人明白這道理,實在十分難。

但如果這些“無聊玩樂”的慾望長期被抑壓,就會使他們沒心機去完成其他正經的事。

生存在世上,不多不少也會為不同的事物而努力追求。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1970)認為人有五個層次的需要:(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愛與歸屬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5)自我實現的需要現今香港物質豐富,多數人在第一二層的需要也得到滿足;反而多數人就在第三層愛與歸屬中得不到滿足。

當我們想追求的東西得不到時,我們常徘徊在放棄與追尋的掙扎狀態。

這時候厭倦性的無聊感就出現,引導我們去尋找所缺失的東西。

【相關圖輯】港人赴日打工 熱數8大恐怖職場文化 網民:連辭職都不敢!(點圖放大閱讀)↓↓↓+4(3)創新性的無聊「創新性的無聊」是來自我們要面對一些新挑戰,新任務或新環境,又或當接任了某項任務,但又沒有能力能做好時,我們一般也會感無聊及不知所措,結果多數是找無聊事去逃避面對此挑戰或任務。

如近年,發現身邊不少的朋友或學生,為了保持自己的競爭力,不斷增值,好適應社會的要求。

在一年接一年地學習,他們有感讀書很無聊,但又無奈地去讀。

之前看到一項調查,指出不少香港年輕人擔心讀完書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心感不安無奈。

他們的出路一是漫無目的地繼續學習。

又或者待在家中,以互聯網去無聊消遣,從而舒緩心中的不快及無奈。

很多香港年輕人有感讀書很無聊,但又無奈地去讀。

(SteinarEngeland/Unsplash)他們或會覺得讀書與工作也無所為,因兩者也非他們想要做的事,但他們想做什麼?學什麼?他們也不知道。

就在這種沒法下定決心的狀態下,創新性無聊感就出現,好使他們搞清楚自己想怎樣。

當然有時我們為了生活,只好在社會上暫選一個身分,好讓自己可繼續尋索可發揮的地方。

無論是以正職或是業餘方式去試一些新工作,心中難免有點不確定或不知前路之感。

這種無聊狀態,也會使人不敢以身體力行方式去嘗試新的路向。

如果他們因欠缺勇氣去創新,而依循舊方式生活,日子久了他或會因工作欠缺刺激及滿足感,而再度陷入無聊之中。

我記得早年在一間會計公司作暑期工,上司只是安排我處理一些核對的工作,由於這種工作對我來說十分沉悶。

當時每天就找方法去解悶同時又能完成工作,當然在不太集中的狀態下做核對工作,常常出錯。

當時常被上司提點。

上司在我離職時,問我:「將來想讀什麼科?」我話:「唔知,可能會試下會計。

」她二話不說又話:「你不好選讀會計啦!你受不了悶。

」當時我感訝異及有少許不忿她睇死我。

之後當然沒有選讀會計,亦發現原來自己真的受不了核對的沉悶。

有時我們為了生活,只好在社會上暫選一個身分,好讓自己可繼續尋索可發揮的地方。

(JesúsRodríguez/Unsplash)原來無聊感的出現,可以有助我們選擇合適的工作。

後來才發現不少朋友或年青人,也有此經驗。

在做某種事情時,明明覺得沉悶及沒趣,但因旁人覺得好就勉強自己去適應一段時間,若仍覺沉悶乏味,才會找其他合適自己的工作。

在轉變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因創路而來的無聊感,但當找到合適的工作定位,這種無聊感就會減少。

(4)存在的無聊當我們進入了深層無聊狀態(hyper-boredem),亦即「存在的無聊」狀態,情況就難處理很多。

因有深層無聊的人,會感到人生漫無目的,無所為追求什麼,也無興趣與別人溝通,對好多人與事也無所為,什麼也覺無意義。

由於進入深層無聊狀態的人,不是因外在環境的一時不快,而是來自他們內心對人生各種側疑。

當他們對身邊的人和事不斷尋問有何意義時,但又不能即時找到答案,日子一日一日地過,他們內心的不滿足也日增,他們或會更往內心深處去思想人生為何,這種狀態就是存在的無聊。

有深層無聊的人,會感到人生漫無目的,無所為追求什麼,也無興趣與別人溝通,對好多人與事也無所為,什麼也覺無意義。

(MariaTeneva/Unsplash)精神分析學家奧托·費尼謝爾(OttoFenichel)在1951年出版的《思維的組織與病理學》(OrganizationandPathologyofThought)中,描述這種深層無聊狀態是由於人的生存願望及內在驅動力受到抑制,就會導致明顯的無目標感,而感到「極度無聊」。

他指出有這種無聊狀態的人,較易感到生存沒意義,生活厭煩,對身邊的人或事也欠缺投入和熱心,他們不太有興趣去了解四周環境或自己的將來。

這種無聊狀態如聖經裏〈傳道書〉作者的描述: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

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

風往南颳,又向北轉,不住的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裏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

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

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這裏很細膩地描寫當人到了深層無聊地帶,或會看到生活循環的無奈,體會到人生的虛空的狀態,這種內心深處的無奈及空洞,的確很難以做某些事去消除它。

▼▼▼【相關文章.按圖放大率先預覽】▼▼▼【文科生】做傳媒先要接受人工低? 選擇5大行業前該先考慮…+10《無聊到底》封面。

(突破出版)書名:《無聊到底》作者:周淑儀出版社:突破出版【搵工】廚師及美容師都榜上有名? 10大靠血汗支撐的夢想職業!年紀唔細行為舉止仍幼稚? 10項特質成熟人士才擁有!|自我管理【搵工】公務員夠穩定、代購狂去旅行 網民盤點10大夢想職業!不放棄友誼?人工月月清? 9件事成長後或感後悔|自我管理邊聽歌邊工作好嗎?什麼音樂有助提升工作效率?教你揀歌3大準則在家工作失上班動力? 4招增「儀式感」營造辦公氣氛|自我管理容易怠倦、一肚餓就嬲 8個特徵判斷你是否高敏感人士|自我管理【本文獲「突破出版」授權轉載。

】職場心理突破出版社心理學心理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