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晨讀,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主流譯文:孔子說:「莊稼生長了卻不吐穗開花的,有過吧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論語》晨讀,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2021-02-08論語彙
【晨讀內容】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導讀學者】陳贇:華東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亞楠:南開大學哲學學院講師 【吟誦】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註:^入聲字短讀;*關鍵字重讀;~強調或語氣長讀。
【晨讀筆記】柳慧:【論語晨讀】第869天孔曆二千五百六十八年夏曆丁酉年六月二十四2017年7月17日星期一吳亞楠:各位師友,早上好。
今早與大家繼續一起學習《論語·子罕》第22章。
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本章主旨在於,孔子通過比喻,說明修德進業必要有始有終,禁其自畫而勉其日新。
此中包含的需要思考的問題主要有兩個:其一,何爲其「終」,即如何理解夫子所言之「實」?其二,如何做到有始有終? 爲了更好地回應以上兩個問題和展現本章豐富的內容,結合已有各種註解,以下的梳理展開爲三個層次: 其一,對苗、秀、實的討論。
這種討論亦可分爲兩點:一者,從比喻本身而言,《集注》所言:「穀之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榖,曰實」是也;二者,對應於進德修業而言,對於三個不同的階段的理解,則解者略現分歧,此處列舉幾種不同解釋: 1,《癸巳論語解》:「有其質而不學,苗而不秀者也;學而不能有諸已,秀而不實者也」;2,《論孟精義》:范曰:…人性質雖美而不能學,則如苗而不秀;雖學而不能成德,則如秀而不實。
3,《論孟精義》:侯曰:苗而不秀,質美而不學者也;秀而不實,學而不至於道者也。
4,《四書大全》:新安陳氏曰:…以其始學而不發達,發達而不成就者,學者不可以方苗而秀自止,當以旣秀且實自勉也。
此四種解釋,於「苗」、「秀」而言,1、2、3同而與4異;於「實」而言則各有不同。
各位師友可自取捨。
但我們此處,更當關注對「實」的理解,因爲這是我們工夫的目標所在:總結以上註解之觀點,此「實」至少可從內外兩方面以作理解:外而參之於「道」,內而有諸己而至成德。
我自己比較偏愛張栻「有諸己」的理解視角,工夫的指向更明確。
不過在張栻處,「有諸己」亦要具體對待:「所謂有諸已者蓋亦有淺深。
故善人謂其不能有諸已則不可,然謂其盡夫有諸已之道則亦未也」,所以此處之「實」嚴格表述,其意當爲「盡夫有諸己之道」。
其二,那麼又怎樣具體做到「苗而秀,秀而實」呢?對此主要的方面至少有兩點:一者,從道德主體的先天條件而言,如《論語學案》:「苖未嘗不能秀且實也,有以不秀且實者,賊其苖者也」,此處論述所透露的即是,人的先天本心本性爲始終之學所以可能之前提;二者,從道德主體自身的行爲來看,從正面說要「勿忘勿助長」、「仁在乎熟之而已矣」,從反面說,則要禁止「舍而不耘,或又揠之」、「一暴十寒」和「自畫」。
對此可參看《論孟精義》、《癸巳論語解》等相關內容。
其三,相關於此章,有一個問題仍需要再做簡單交待,即此章是否爲針對顏子而發?《譯註》中即言,「漢人唐人多以爲孔子這句話是爲顏回短命而發」,但是反對此說的亦多有人在,此處列舉兩例以作參考:1,《四書通》:或謂秀而不實亦指顔子而言,殊不知上文是於顔子已死而追惜之,此章是言學者幸不至如顔子之早死,然學而不至於成者往往有如此。
上歎顔子之學之進,此則歎學者之不能進也。
2,《四書大全》:新安陳氏曰:此章或謂孔子惜顔回,非也。
此以其始學而不發達,發達而不成就者,學者不可以方苗而秀自止,當以旣秀且實自勉也。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遂可以對此章主旨進一步具體落實之:勿忘勿助,學貴有成;勿畫勿止,盡有諸己。
以上是目前對此章的基本理解。
請陳贇老師再做批評指正和補充。
亦請各位師友再做批評指正和補充。
謝謝! 陳贇:錢穆對前人解釋的綜合:或説本章承上章,惜顏子。
或説起下章,勵學者。
玩本章辭氣,慨歎警惕,兼而有之。
按照結合上章以惜顏回的解釋,也會遇到問題,顏回究竟是苗而不秀,抑或秀而不實,似乎兩說皆有。
但又似乎於義理有問題。
故而採用朱熹的解釋,放在一般的學習或成長過程來說,似乎更具有普遍的激勵意義。
劉國慶:謝謝各位老師導讀[玫瑰][玫瑰][玫瑰]我說幾句個人看法,敬請各位師友指正[抱拳][抱拳][抱拳] 本章文字比較易懂。
苗是指禾苗的生長,秀是指禾苗的開花吐穗,實是指作物最後結果成實。
字面上,孔子在慨嘆有些禾苗沒有能夠開花,有些禾苗開花了,但卻沒有結果。
但所有的注家,都認爲孔子是在以禾喻人,甚至很多人認爲是比喻顏回。
《論語集解》引孔安國的話說: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也。
皇侃《論語義疏》:萬物草木有苗稼蔚茂,不經秀穗,遭風霜而死者;又亦有雖能秀穗,而值沴旱氣,不能有粒實者,故並雲「有矣夫」也。
物既有然,故人亦如此,所以顏淵摧芳蘭於早年矣。
《論語集注》:谷之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谷曰實。
蓋學而不至於成有如此者,是以君子貴自勉也。
牟融《理惑論》云:顏淵有不幸短命之記,苗而不秀之喻。
唐玄宗《顏子贊》:秀而不實,得無慟焉。
邢昺《論語註疏》云:此亦以痛惜顏子而發。
注家都以爲孔子所說「秀而不實」,是指顏回早夭。
按司馬遷記載顏回去世時二十九歲,後人考證應爲三十九歲,確實壽命不長。
但孔子是不是因爲其壽命不長就認爲他是「秀而不實」呢?如果是認爲壽命的長短代表「實」的多少,那麼顏回應該有三十九年之實吧?怎麼能夠說是不實呢?況且,顏回是孔子最好學的學生,顏回生命的三十九年,是不是已經達到了其他學生三十九年所達不到的境界?「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不會以爲顏回未能活到六十歲、七十歲,就算是不實吧?不應該如此吧? 那麼,孔子認爲的「實」是究竟什麼呢?怎麼樣才算是最後有了成果了呢?我們需要看看孔子給學生們提出的期待是什麼。
我們通過孔子對學生們問「仁」、「君子」「成人」等問題時的回答,分析怎麼樣算是達到了孔子所期望的成果。
多數情況下,孔子對學生們的要求,是達到某種特定的行爲方式,即君子之德,或依禮而行。
這種行爲方式,能夠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個人內心的和諧狀態:(樊遲)問仁。
子曰:「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司馬牛問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曰:「其言也仞,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爲之難,言之,得無仞乎?」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路問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爲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爲成人矣。
」司馬牛問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樊遲問仁。
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但對於少數學生,孔子希望他們不僅僅能夠自身維護和諧的身心關係和社會關係,甚至期待他們能夠建立或恢復理想的社會秩序: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爲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
」問知。
子曰:「知人。
」樊遲不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向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衆,舉皋陶,不仁者遠矣。
湯有天下,選於衆,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可見,孔子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是個人的修養,但在個人的修養之上,還有對實現理想的社會秩序的要求。
在這兩者之間,是有高低之分的。
這集中體現在子路和孔子的問答中:子路問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修己以敬」,是個人的行爲。
「修己以安人」,是在自身生活的場所中的人,自己周邊的人。
而修己以安百姓,就是在當時的平天下了。
這三者是循序漸進的。
後來《大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從這裏脫胎而來吧?如果對應到苗、秀、實,我們可以說,學是苗,德是秀,安人安百姓是實。
《禮記學記》中也把「化民成俗」,即安民安百姓,作爲學習的目標和學成的結果: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衆;就賢體遠,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記》曰:「蛾子時術之。
」其此之謂乎! 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勉學》中,所設定的教育子弟的目標,也是「行道以利世」、「修身利行」:古之學者爲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爲人,但能說之也。
古之學者爲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爲己,修身以求進也。
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顏之推甚至反對空讀書,不建功業:(在列舉若干位功業學術兩美的名儒後)如此諸賢,故爲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閒人,音辭鄙陋,風操蚩拙,相與專固,無所堪能,問一言輒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
鄴下諺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使汝以此爲師,令人氣塞。
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
」今勤無益之事,恐非業也。
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爲人;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以此得勝,寧有益乎?光陰可惜,譬諸逝水。
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間焉。
當然,修身利行、行道利世不限於「化民成俗」,有更爲寬廣的意涵,顏之推說: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工巧則致精器用,伎藝則沈思法術,武夫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書。
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差務工伎,射則不能穿札,筆則才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以此終年。
孔子對顏回有行道天下的期待,在論語中有許多證據: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哀公、季康子到孔子那裏選拔學生,孔子都念念不忘顏回: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季康子問:「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
」可見,孔子期待弟子們的「實」,是行道天下,建功立業,而不僅僅是忽忽無事、壽終正寢。
陳贇:顏回雖早逝,但如以未建功業爲未實,則立德本身便不獨立,反而依賴功言了。
若此,便無法理解船山,錢穆對管寧的讚賞。
袁梅:同意陳老師認爲放在一般的學習或成長過程來說的理解。
劉國慶:@陳贇我的看法:修德本身確實依賴於功業。
否則就是華而不實了。
個人之德,如無外在建樹,意義很少。
馬震宇:秀爲文、實爲質;(顏回)生前秀、死後實,爲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苗生生不息)。
鄒俊:如程子言,顏子之與聖人,相去一息。
[抱拳]本可不日而化[強]————預習資料:【論語註疏】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孔曰:「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
」【疏】「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表情]正義曰:此章亦以顏回早卒,孔子痛惜之,為之作譬也。
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也。
【論語集注】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夫,音扶。
穀之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穀曰實。
蓋學而不至於成,有如此者,是以君子貴自勉也。
【論語正義】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孔曰:「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
」 o正義曰:《説文》:「苗,草生於田者。
」艸謂穀也。
《倉頡篇》:「苗,禾之未秀者也。
」何休《公羊 莊七年注》:「苗者,禾也。
生曰苗,秀曰禾。
」秀即{爫下禾}也。
《説文》:「{爫下禾},禾成秀也。
」凡禾黍先作華,華瓣收,即為稃而成實,實即稃中之仁也。
苗而不秀,秀而不實,謂年穀不順成也。
翟氏灝《攷異》:「牟融《理惑論》云:『顔淵有「不幸短命」之記,「苗而不秀」之喻。
』禰衡顔子碑云:『亞聖德,蹈高蹤,秀不實,振芳風。
』李軌《法言》注謂『王戎之子萬有大成之風,苗而不秀。
』《梁書》徐勉因子悱卒,為《答客喻》云:『秀而不實,尼父為之歎息。
』」是六朝之前,人皆以此節謂為顔子而發,自必《古論語》家相傳舊義。
案:《漢沛相範君墓碣》:「茂而不實,顔氏暴顛。
」茂秀義同。
唐玄宗《顔子贊》:「秀而不實,得無慟焉。
」漢唐人説皆如此。
皇疏云:「又為歎顔淵為譬也。
」邢疏云:「此章亦以顔淵早卒,孔子痛惜之,為之作譬。
」説並得之。
o註:「言萬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
」 o正義曰:《法言問神篇》:「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鳥乎?」《後漢書章帝八王傳贊》:「振振子孫,或秀或苗。
」皆以此章喻人早夭也。
人早夭,故成德亦有未至。
——【當值義工】——輪值理事:任大援晨讀主持:柳慧、歐陽慧一 文本吟誦:柳慧內容分享:丁躍偉、耿雅鵬、柳慧、歐陽慧一、杜英、朱麗君、崔聖、竇廣娟、張楠、郭利琴、樓一家、江宏澤、楊蓓、鄧曉颺、王莉、湯兆寧
相關焦點
《論語詞解》第18篇:夫、夫人、夫子
『論語示例』命矣●(見論語6·10)亦可以弗畔矣●(見論語6·27;12·15)●仁者(見論語6·30)惟我與爾有是●(見論語7·11)吾知免●(見論語8·3)
論語12.15: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12.15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重出。
夫,音扶。
約,要也。
畔,背也。
君子學欲其博,故於文無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動必以禮。
如此,則可以不背於道矣。
程子曰:「博學於文而不約之以禮,必至於汗漫。
博學矣,又能守禮而由於規矩,則亦可以不畔道矣。
」
出自《論語》的18條4字常用語:盡美矣,未盡善也
《論語》是儒家文化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的語言寶庫。
現在人們常用的許多成語短句都能在《論語》裏找到他們的身影,有些延續了原義,有些隨着時代發展演化成引申義,還有些演變成了反義。
現將出自《論語》的四字常用語歸納整理18條,共同交流學習。
拙讀《論語》第二百三十篇:孔子談禾苗開花結果的事
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主流譯文:孔子說:「莊稼生長了卻不吐穗開花的,有過吧!吐穗開花了卻不結果實的,有過吧!」拙的譯文:孔子說:「種子長成了秧苗卻不吐穗開花是有的!禾苗吐穗開花了卻不結出結實的穀子也是有的!」拙的體會:這是孔子在比喻人的修行修德。
憲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爲仁矣?子曰:可以爲難矣
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爲仁矣?」子曰:「可以爲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邢疏:此章明恥辱及仁德也。
憲,謂弟子原憲,問於夫子曰:「人之行,何爲可恥辱也?」「子曰:邦有道,穀。
邦無道,穀,恥也」者,穀,祿也。
孔子答言:「邦有道,當食祿。
君無道而在其朝,食其祿,是恥辱也。
」
一起學《論語》15.5衛靈公篇——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衛靈公篇——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子曰:「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獨舉舜以爲言者,舜紹堯之後,法度彰、禮樂著,盡循堯道,任五臣之賢,此其所以能無爲也。
夫舜亦何所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所謂「篤恭而天下平也」。
朱子曰:無爲而治者,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爲也。
獨稱舜者,紹堯之後,而又得人以任衆職,故尤不見其有爲之跡也。
恭己者,聖人敬德之容。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
摘自:《論語·爲政第二·第十一章》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譯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的知識時,能有新的收穫,就可以當老師了。
」
孔子《論語》全集:清艷脫俗的寶寶名字,太美了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言行爲主的言論匯編一、《論語歸仁出自孔丘《論語.顏淵第十二》:克己復禮爲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寓意:「歸」表示榮歸、歸去來兮、凱旋歸來;「仁」表示仁者、博愛。
2.怡如取自《論語•鄉黨》: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
讀《論語》,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和豐富我們的詞彙
《論語》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的思想性,還在於它的文學性。
《論語》爲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塑造人物的藝術以及敘事、抒情、說理的文學技巧,豐富了我們民族語言的藝術寶庫。
讀之,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
《論語》寫人,不傳其形狀,但現其精神,遺貌傳神,口吻畢肖,所及人物,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聲口。
一部《論語》竟然藏有60個成語典故
【出自】:《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出自】:《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出自】:《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中國文化經典國學-論語第九篇《子罕篇》本文帶譯文註解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什麼是「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一次,在急診科實習的林森浩,遇上了一名昏迷患者,那人的妻子在旁邊焦急萬分,直到醫生說了句「沒事」,家屬才放下心來。
林森浩自此收穫了學醫的動力,並在一次自願獻血活動中表示:「愛心是一個醫務工作者必不可少的。
」
《論語》:帶你脫胎換骨的智慧典籍(八)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詳解:「聞聖人之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地「承擔」,就要開始「見、學、行」「聖人之道」。
對於這個「承擔」的開始,「子在川上」發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
其他語錄,都是簡單的「子曰」,爲什麼這裏偏偏多了「在川上」?「川」,不是一般的河流,而是指河的源頭,這裏更指代「承擔」「見、學、行」「聖人之道」的開始。
「聞聖人之道」,就是「見、學、行」「聖人之道」的開始、源頭,因此才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這「在川上」,無論是否實指孔子真的站在某條河的源頭,都更重要地指向「承擔」「見、學、行」「聖人之道」的開始。
子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曰:「是聞也,非達也。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
《論語·學而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經文簡釋★曾子說:「恭慎端肅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誠敬莊嚴地追祭遠逝的祖先。
蓋重喪慎終者,以喪盡其禮,恭慎端肅,執孝事父以至終也。
隆祭追遠者,以祭盡其誠,莊敬端嚴,秉孝懷祖以至遠也。
能慎終者,其孝亦必篤;能追遠者,其愛亦必誠。
上行下效如是,四方百姓皆然,民德世風歸於淳厚,國安邦寧天下平矣。
———— END ————
《論語》「朝聞道,夕死可矣」該怎麼理解才對?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資料圖圖源網絡)「知道」的矛盾我們先來看看學界主流的意見。
朱熹《集注》:「道者,事物當然之理。
苟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
朝夕,所以甚言其時之近。
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聞道,雖死可也。
』又曰:『皆實理也,人知而信者爲難。
死生亦大矣!
《論語》求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原文】2·11子曰:「溫故而知新(1),可以爲師矣。
」故字有兩解。
一曰:舊所聞昔所知爲故,今所得新所悟爲新。
一曰:故如故事典故。
六經皆述古昔,稱先王。
知新謂通其大義,以斟酌後世之製作,如漢代諸儒之所爲。
可以爲師:依前解,時時溫習舊得而開發新知,此乃學者之心得。
有心得,斯所學在我,能學即能教,故曰可以爲師。
若分溫故知新爲兩事,故是外面所得,新仍是外面所得,總之是記問之學。
學生必讀國學經典:《論語》中的110個成語典故
」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出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清明時節讀《論語》:在儒家的山水裏慎終追遠
8、慎終追遠《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守喪盡禮,祭祀盡誠,以追念遠祖,民間的習俗就會趨於淳厚樸實。
)9、述而不作《論語·述而》不要胡亂樹立自己的學說,免得貽笑衆人。
24、知者樂水《論語·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賞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態,他的心靈也如同水一般清瑩透澈。
一起學《論語》14.18憲問篇——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其,大概。
被,通「披」。
披髮,就是「披散着頭髮」,這是夷狄之俗也;華夏人則是束髮而不披髮,因爲無大故則不披髮。
「披髮」或說是「辮髮」。
左衽,外衣大襟朝左邊開,這是夷狄的服飾習慣;華夏則是朝右邊開,只有去世的人穿的壽衣才是朝左邊開。
衽即衣衿。
溝瀆:溝渠、溝道。
錢穆:「當知信義亦爲人道而有,苟無補於人道之大,則小信小義不足多。
延伸文章資訊
- 1子罕-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顯示統計 修改檢索內容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子罕檢索類型: 段落. 條件1: 包含字詞"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符合次數:1. 共1段落。第1頁,共1頁。
- 2文化課教材(高級):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1)者有矣夫;秀而不實(2)者有矣夫!」 · 【註釋】 (1) 秀:稻、麥等莊稼吐穗揚花叫秀。 · 【語譯】 孔子說:「禾苗成長後而不能 ...
- 3論語經典名句詳解:苗而不秀,秀而不實 - 每日頭條
今天,「苗而不秀」與「秀而不實」大多用來比喻才質雖好但沒有成就,或指有聰明才智而不努力,也可表示沒有真才實學。 不過在這之前的兩章,都是關於孔子 ...
- 4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论语名句 - 国学梦
『苗而不秀者』,苗是已经生了苗,长出苗来了,但是「不秀」,秀是指出穗子,像稻榖它有稻穗,如果长了苗而不出穗,这样就不能结果。『秀而不实者』,这是讲有的已经出了 ...
- 5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