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也無法滿足伴侶」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 女人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一些孩子長大之後,便比較容易發展成缺乏安全感的人, ... 而一段讓人感受到安全感的依附關係,需要照顧者能夠提供給嬰孩三大要素:適時出現、敏感 ... 芝麻開門 最新文章 特色專題 關於回家吧 家裡有什麼 百家風景 先照顧自己 家的風格學 美味餐桌 親密臥室 如何養寶寶 練習當家長 想對家人說 三明治世代 家的心理學 長照生活 毛孩窩 可愛的鄰居 女人迷 WomanyShop 性別力 女人迷香港HK 臉紅紅 性別駭客松 產品 課程 女人迷 性別力 回家吧 臉紅紅 透可室 「小時候不能滿足爸媽,長大後也無法滿足伴侶」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16 2021.12 Thursday 宜可愛 讓生活更有愛 或許有人覺得儀式感有些矯情,但有時就是多那一步,比如在雨天幫自己畫顆太陽。

心燦爛了,眼界也更大了。

了解更多 回家吧I’mhome 2020/06/22 關係 「小時候不能滿足爸媽,長大後也無法滿足伴侶」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by貓心—龔佑霖 2020/05/13   小時候,你沒有從父母身上獲得足夠的關照,長大後可能會選擇和你父母相似的伴侶,尋求你所冀望的愛。

早在我們呱呱墜地以來,最需要的,莫過於與人連結。

依附理論在談的,就是與人連結的必要性。

而一段讓人感受到安全感的依附關係,需要照顧者能夠提供給嬰孩三大要素:適時出現、敏感覺察、給予支持。

在孩子感到恐懼,失去安全感時,照顧者能夠適時地出現在孩子身旁,覺察到他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並為他的需求給予物理上與精神上的支持。

如此一來,孩子便能重新獲得安全感,這就是安全感形成的過程。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照顧者,都能給予孩子恰當的支持,有一些父母,必須要孩子滿足自己一些條件之後,才會給予孩子支持,而這個支持,也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只是父母一廂情願,認為孩子需要的。

這一些孩子長大之後,便比較容易發展成缺乏安全感的人,要不是需要極力討好人,好換取別人留在身旁,那就是會變得異常獨立,很難和其他人有親近的交流。

圖片|來源立基於父母價值觀上的支持有一些孩子,他們的父母總是會用斥責的語氣對待他們,把自己生活中的挫折,轉移到他們身上。

這些父母,總是毫不留情地對孩子說:「在外面吃個飯,弄得桌子亂七八糟的,我們家的臉都要被你丟光了!」「一定是上輩子欠你太多,這輩子要回來討債的,所以我才會養你養得這麼辛苦,整天要幫你把屎把尿的,我的時間都被你花光了。

」 延伸閱讀:「也不想想是誰那麼辛苦」為什麼家人關係中,最不缺的就是「嫌棄」對孩子來說,他們還沒有發展出認知思考的能力,他們只會一味地吸收父母的責怪,不斷戰戰兢兢地討好父母,深怕惹父母生氣,就會遭致父母的責怪,而產生了莫大的罪惡感。

他們依然需要父母的支持,但除非能夠順應著父母,成為父母的魁儡,父母才會給予他們支持。

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的自我信念,就會發展出「我是一個糟糕的人,我沒辦法滿足父母的需求。

」這些孩子,內化了父母的情緒,對他們而言,父母開心與否、難過與否、憤怒與否,都是自己造成的,他們深信著一定是自己不好,所以才會讓父母如此對待他們。

順應或反抗,其實都是為了得到支持在這樣的孩子裡頭,有一群人,會嘗試去摸清楚父母的價值觀,順著父母的意思做,因為他們擔心,如果自己不這麼做的話,就沒有辦法得到父母的愛了;有另一群人,則是在內心渴望得到父母關愛的同時,表面上卻強硬地和父母抵抗,他們的強硬只是他們的面具、保護自己的工具,他們頑強地爭執著,希冀能夠透過抗爭,大聲擾嚷著他們的需求,以免被父母忽略或拋棄。

第一群人,他們長大之後,就會變得對人際關係異常地焦慮,他們喪失了自我,總是找那些和他們父母類似的人交往或做朋友,在這些關係裡頭,他們重現了「小時候總是努力壓抑自己情緒、順應父母的情節」,在長大後依然無法維持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那道界線,讓對方予取予求,不敢對對方說不:因為他們害怕自己一旦說不,對方就會拋下自己而去。

他們總是在這樣的關係中不斷隱忍,直到受不了而爆炸為止。

第二群人,他們也是很容易對人際關係感到焦慮的人,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他們像小時候頑強地和父母對抗一般,頑強地和伴侶與朋友爭執,對於對方的任何疏忽,都會變得異常害怕,害怕自己被對方拋棄,但卻透過憤怒來掩飾自己的害怕:對對方生氣,是希望能夠藉此喚起對方的注意,獲得對方的支持。

我在〈建立關係裡的安全感:面對爭執,你選擇隱忍或爆發?〉一文裡,談的就是這兩種人,而這兩種人殊途同歸,隱忍順從或極力呼喊,都是因為害怕失去對方,因而產生了高張力的情緒。

用依附理論的名詞來說,這兩種人,都是所謂的焦慮依附,他們同樣害怕失去關係,所以才會展現出這兩種模式。

切斷連結,就不會受到傷害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選擇緊密地與人連結,有另外一群人,他們內心知道,要關愛是不可能的,於是他們對於要向父母靠近這件事情感到害怕,害怕那些吵了之後卻得不到安撫的場景,猶如自己被遺棄了一般。

「既然結果都是被遺棄,那麼我還不如自立自強。

」他們試著疏遠父母,也疏遠他們內心的需求,他們不去滿足父母,也不與父母抗爭,而是藉由冷漠與漠然,把自己放得遠遠的,看著這一切在自己眼前事不關己地發生。

他們把情緒壓到最低,進而麻木,不再去感受,也不再觸碰自己的內心。

這一些人,在長大之後,他們不追求別人的認同,但也無法真摯地與人連結,感受到由衷地快樂。

他們覺得自己是很糟糕的人,既然自己不可能滿足父母,當然也不可能滿足自己的伴侶或朋友,所以當他人試圖與自己親近時,便會喚起幼時父母責怪自己的那一層恐懼,進而使得內心再次啟動那層冰封的隔離機制,讓自己變得漠然而毫無情緒,以免在對方太靠近自己時,也會責怪自己、批判自己。

他們深信,自己是不可能滿足其他人的,他們的內心必然汙穢不已,必然會在與人親近後,再次重現被責怪的處境。

這一種人,就是依附理論上的逃避依附,他們相信別人靠近自己,只會看到自己有多糟糕,既然無法滿足他人,他人必然離開自己,那麼就冰封自己,讓他人不能靠近自己,就不會讓自己面對無法滿足他人而被拋下的傷痛了。

推薦閱讀:「想找個跟爸爸一樣的男朋友」父母依附關係,如何影響孩子交友? 圖片|來源找到生命中,能夠給予自己支持的人那麼,焦慮依附和逃避依附,到底該怎麼辦呢?這得重回一剛開始,我提到的安全感形成機制。

有一種人,他們在自己出現恐懼感、不安全感時,父母確實能給予他們安全感三要素:適時出現、敏感覺察、給予支持。

儘管父母依然會有自己的價值觀與想法,但他們並不會過分掌控孩子的價值觀,也不會過度疏遠自己的孩子,而是維持在「你好,我也好」的適度平衡裡,他們安撫、支持孩子,但不讓孩子予取予求,也不用威脅、恐嚇的話語來遏阻孩子,而是溫柔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這裡,會陪伴你,但是爸爸、媽媽並不等於你,沒有辦法代替你過你的人生,所以很多事情,還是要一步一步讓你嘗試去面對,但是爸爸、媽媽,會給你適度的支持,讓你在面對困難的時候,還有人給你物理上與心理上的支持。

」這一些孩子長大之後,通常會有著滿滿地安全感,與人交際時,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也不會過份對對方予取予求,或是放任對方自生自滅,他們維持著人際的彈性,在伴侶和朋友威脅、侵犯到自己時,勇敢地離開這段關係,在伴侶和朋友遭逢困境時,給予他們安全感三要素,透過適時出現、敏感覺察、給予支持來陪伴他們。

然而,焦慮依附和逃避依附的人,在找尋伴侶或友伴時,卻常常找尋和他們父母類似的人,因為他們的成長經驗,讓他們以為,處在那樣的關係裡面才是正常的,所以討好的人選擇了需要討好的關係,對抗的人選則需要對抗的關係,冷漠的人選則需要冷漠的關係,卻沒有發現到,原來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群可以讓他們感受到「你好,我也好」的人,可以創造雙贏的關係。

然而,如果焦慮依附和逃避依附的人,能夠和這群有安全感的人多來往,他們便會看見世界上有著不同於過往價值觀的關係存在,不必討好、不必抗爭、不必漠然,就能夠好好地維持彼此的關係界線,對方能夠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同時也會權衡彼此之間的關係狀態,透過與安全依附的人相處,焦慮依附和逃避依附,多了一種她們未曾看過的選擇,而這也是我建議這些人去做的:試著傾聽你們內心的聲音,找到一段可以不需要被罪惡感、恐懼感、冷漠感綁架的關係,你可以舒適地處在這樣的關係裡,感受到彼此都能平等傾聽彼此的心聲,是多麼讓人舒服的一件事情。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童年經驗造就了你 「我就爛、我超爛」常常自我懷疑的人,可能與童年經驗有關 「沒做錯什麼,但總是先說對不起」容易產生罪惡感,可能和童年經驗有關 「好好抓住,才能好好放手」你之所以沒有安全感,可能和童年經驗有關 「喝一杯就沒事了啦」是什麼讓我們做一個壓抑的現代人? 關係 童年 童年經驗 焦慮依附 依戀型態 焦慮型依戀者 親密關係 關係 關係心理學 最新 成長 治療 長大後 小時候 執行編輯 雅彤 核稿編輯 AudreyKo 吾思傳媒致力提供公開平台,提供多元與共融視角,本文代表作者觀點,幫助更多人成為自己,歡迎你投稿。

作者 貓心—龔佑霖 臉書粉專:貓心—龔佑霖心理作家。

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相關系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 看更多留言 如果你也相信文字的力量,邀請你以知識為支點,撐起世界。

本網站中所有內容均由女人迷womany.net與其他權利人依法擁有其智慧財產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或發現女人迷文章有侵權疑慮,請來信與本公司相關部門人員接洽,我們會儘快回覆。

womany貼心客服 02-2377-5999 [email protected] 文章列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