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和幸福的定義@ 衣里的隨緣自在小格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通常一般所說的「快樂」都是指短時間的「暫時之樂」,例如各種感官、慾望的滿足;也包括純精神的好奇心、好勝心、愛美心的滿足。

吃一餐美食,看一場畫展,都會給你短時間 ... 衣里的隨緣自在小格擅畫者留白,擅樂者稀聲,養心者留空.....要談情就必須談長情、覺悟的情;要說愛就必須說大愛、解脫的愛。

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307181516快樂和幸福的定義?新觀念        「快樂」是甚麼?「幸福」又是什麼?幸福是快樂的同義語嗎?   「快樂」的定義很簡單,你的神經覺得「舒坦」就是快樂。

「快樂」有短時間的「暫時之樂」及長時間的「恆久之樂」。

暫時之樂具有對比,對比愈強烈,快樂也就愈大。

恆久之樂產生於內心的平靜與和諧,是一種自由自在的好心境。

  快樂等於幸福嗎?快樂要加上感激、珍惜那種感動,才等於幸福。

  快樂可以來自感官慾望的滿足,例如看一場電影、到KTV唱歌、到溫泉泡湯、或是大吃一頓。

快樂也可以來自純精神之樂,例如對真、善、美那種境界的陶醉;考試完畢、完成工作時的那種解脫和成就感;或者對過去甜蜜的回憶;或對美夢成真的期待。

  對「幸福」的定義就不那麼簡單。

幸福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之樂,是在我們有幸福的意識時才存在。

幸福是一種「感激、珍惜」的心態,一種發自內心的「甜美」的自覺,而且是在我們有幸福的意識時它才存在。

也包括由物質層次昇華到精神層次的感官之樂。

  一位媽媽說:幸福就是看到熟睡中的女兒那種安詳的神態。

  一位女兒說:幸福就是穿著媽媽手織的毛衣的那種溫暖。

  一位基督徒說:幸福就是在「謝飯」後吃到那第一口食物時的心情。

  感激和珍惜都是一種「滿足」的心態,你因而感到幸福。

  幸福是快樂的同義語嗎?幸福可以等於快樂,因為你察覺幸福時,你必然會覺得快樂。

可是快樂並不等於幸福,因為你覺得快樂時,尤其僅是來自感官的快樂,譬如吃一塊好吃的雪糕,你未必覺得那是得來不易和值得珍惜的。

所以,快樂要加上感激、珍惜那種感動,才等於幸福。

  快樂是可以「予取予求」的嗎?   按照快樂的定義,使你的神經「舒坦」就是快樂,得到快樂似乎非常簡單,你只要設法不斷地刺激大腦的「愉悅區」即可。

但是,你卻無法憑意念任意指揮你的神經使它舒坦,你僅能藉「外力」,例如吃一餐美食,使你的神經暫時舒坦,卻無法使它永遠舒坦。

而且,一旦貪求過度,譬如連續的大宴小宴,過後你的神經就會變得麻木,甚至覺得比原來更不舒坦。

曾有一個動物實驗,將微電流通入一個猴子大腦的愉悅區,另設一個猴子可以自己控制的按鈕。

猴子只要一按按鈕,電流就會接通使猴子渾身舒坦。

只見被試驗的猴子貪求那電流通過的快樂,便抓住按鈕不斷地按,而且越按越快,於是手舞足蹈、樂不可支;最後,猴子終於癱瘓在地上,動彈不得。

實驗人員再次把按鈕遞給猴子,猴子卻毫無反應。

那種情景顯示,猴子已因身心疲勞而趨於崩潰,也不再感覺通電會使牠快樂。

一個喝得酩酊大醉後醒來的人,該也有類似的景況和反應。

外力的確可以使你的身體慾望得到暫時的滿足,因而覺得快樂。

但你必須適可而止,你無法藉外力得到連續不斷的快樂。

例如,暴飲和暴食,都會使你得不償失;而且,很多使你快樂的東西還對身體有害。

現代的健康常識告訴你,每天吞雲吐霧,或嚼食檳榔,就比常人有更多的機會得到癌症。

如果「快樂」是有負擔或有後遺症的,就不是真正的快樂。

  「暫時之樂」與「恆久之樂」   「快樂」有短時間的「暫時之樂」,及長時間的「恆久之樂」。

通常一般所說的「快樂」都是指短時間的「暫時之樂」,例如各種感官、慾望的滿足;也包括純精神的好奇心、好勝心、愛美心的滿足。

  吃一餐美食,看一場畫展,都會給你短時間的快樂,暫時調籍你的心境。

  古人所說的人生四大樂事: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都是樂之「極致」,但仍然都是暫時之樂。

  「暫時之樂」的特點是具有「對比」,對比愈強烈,快樂也就愈大。

偶而吃一頓山珍海味,那是一種享受,但天天大魚大肉,就失去對比而不覺其樂。

人生四大樂事之所以是樂之極致,是因為具有最強烈的對比。

  和暫時之樂相對的是「恆久之樂」,那是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優美無負擔的「好心境」;儒家說那是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的境界。

推之極致,佛家稱其為「涅槃」,那是把一切放下,唯一實存的只剩下「智慧」的一種光明性,一種全然的心靈自由。

任何人都會有暫時的好心境,即使是悲觀的人,偶而也會有好心境出現,但最難就是「持久」。

常人都會有心境的起伏,沒有持續的好心境。

一個人的好心境和壞心境會交替出現,樂觀者通常有較長的好心境,而悲觀者有較長的壞心境。

一個人的修為要達到智者(君子)的層次,才能有恆長的好心境。

例如,孔老夫子在七十歲時做到了「從心所欲」,那就是一種至高的好心境,幾乎已是超凡入聖,常人傾一生之力也未必能夠達到。

  快樂的要素   有人說,快樂的要素依序為:財富、健康、美滿的婚姻、理想的工作、及孝順的子女。

真的是如此嗎?嚴格地說,這些都不是快樂的要素。

所謂要素,就是必要的條件:「財富」有必要嗎?根據統計,多數的億萬富翁都並不快樂;「健康」有必要嗎?孔子的弟子顏回又窮又多病,卻過得非常快活,孔子還稱讚他:「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

」 其實,達到快樂的要素只有一項,就是具備生活中的「智慧」。

所謂生活智慧,不是智者才有的那種形而上的大智慧,而是一個人的EQ(情緒智商)。

說得具體些,就是「樂觀和積極的人生觀」。

為什麼這樣說呢?一個具生活智慧,或高EQ的人,對人生的態度就必定會樂觀和積極;反之,一個悲觀而消極的人,也就一定EQ低落。

至於財富、健康......都是快樂之源,只能說是達到快樂的充分條件,都有加強快樂的作用。

相較之下,只有「生活智慧」,才是快樂的必要條件。

我們更強調快樂的必要條件是「樂觀」還要加上「積極」。

在街頭,你偶而會看到樂觀而懶散的流浪漢;另外,據說拿破崙和希特勒雖然狂傲,卻都是積極而不知休息的人。

樂觀和積極二者缺一,就不具備生活的智慧,就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一個人快樂與否決定於個人「人生觀」的選擇。

你選擇樂觀、積極,你就能得到快樂;你選擇悲觀、消極,你就永遠得不到快樂。

中庸之道即快樂之道 「中庸之道」給你作人處世,及享受物資慾望時的餘裕(margin),使你免於犯錯、免於縱慾的各種後遺症,因而避免了許多苦惱,同時也增加了得到快樂的機會。

具有生活智慧的人,也就是高EQ的人,就會經過理性判斷,在生活上經常採取中庸之道,就連面對「樂觀和積極」的理念時也不例外。

例如,一個人應該隨時保持樂觀的態度,但也不是漠視任何危險的那種鴕鳥式的「絕對樂觀」。

一個人做事要積極,但同時也要考慮到「效率」;在態度上更要從容,不要魯莽。

舉例說,一個辛勤的柴夫,不能只顧砍柴,也不要忘記在休息時把柴刀磨利。

一個人做事積極而沒有效率,就不足為取。

很多東西,譬如財富,過與不及都不會使人快樂。

根據統計,最富有的人多半不快樂,管理龐大的財產使他們傷神。

窮人則維持溫飽都有困難,當然也不會快樂。

研究者顯示,唯有居中的「中產階級」能夠享受物慾,同時也擁有錢財帶來的自由,是社會上最快樂的一群。

適度的名、利,適度的「感官之樂」,都會給人帶來快樂而無負作用。

但是,一個人只要需索無度,快樂很快就變成痛苦;就會「樂極而生悲」。

「中庸之道」也包括「對人寬宏,對物捨得」。

當你對人寬宏,就會減少許多人際間的摩擦,甚至得到意想不到的善意回饋。

當你對物捨得,就不再斤斤計較,不再為物所困,就會擁有「大自然皆我所有」的那種豁達的胸襟。

所以,「中庸之道」才是快樂之道;適度則樂!一到極端就會適得其反,快樂就會變成苦惱。

  當下的快樂   快樂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人認為「回憶」最樂。

尤其是老年人,如果他們在年輕的歲月留下許多歡樂及令他感動的回憶,就可以在年老時經常回想那些美好的時光,因而感到快樂。

曾有一個故事說到一個快樂的老人,當別人問起他快樂的秘訣,他說:「快樂的秘訣就是準備一本照相簿,裡面藏有你過去所有珍貴的、難忘的鏡頭,包括某次狂歡的生日派對,某次難忘的旅行,某次你得到網球冠軍……總之,一切美好的記憶。

然後,每天都去翻一次這本照相簿,你就會天天快樂無窮。

」 也有人認為「期待」最樂。

你看一對情侶在下一次見面前的相互思念,他們想像著見面時的種種樂趣,心中就會充滿了甜美。

而且,那種感覺還可以經過想像而無限地擴大。

另外,花錢也可以買到期望,有人不斷地買樂透彩券,就是要買那種「想像自己中獎」的快樂。

沒錯!回憶過去與期待未來都給人快樂,但卻都是虛幻的快樂,都不是品質最高的快樂。

相較之下,只有「當下的快樂」才是最真實的快樂。

你到了巴黎凱旋門,與其照一堆照片後匆匆離開,回家後才去欣賞那些照片,何不多花點時間駐足觀賞那宏偉的建築及凱旋門上壯麗的人物浮雕。

那種親臨其境的立體感和藝術感,絕非事後從照片上的回憶可比。

令你快樂的事都是美好的,回憶與期望當然都不例外;但總該排個優先級,要多多體會每個當下那種真實的快樂,不要讓「想像」的快樂喧賓奪主才好。

  幸福是一種理性自覺   快樂是一種非自主性的「反應」,而幸福則是出於理性的「自覺」。

「幸福」是在我們有幸福的意識時才存在;如果你不自覺幸福,既使人人都羨慕你的福氣,你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幸福的感受是出於理性地,對自己不同時空,兩種身、心狀態的比較。

這種比較通常產生於下意識,但其結果必須經過理性的檢驗再回歸感性,因而使你感動,甚至感受強烈的心靈震撼。

譬如你缺少一雙新鞋子,在選購鞋子時忽然發現有人缺少的卻是一雙腳,因內心的感動而倍加珍惜你的一雙會跑路的腳。

一對一路上挨餓受凍,由戰區逃出來的兄弟倆,當他們在自由區嘗到第一口白飯時,想到過去的艱辛而不僅感激零涕,那第一口白飯也特別香甜。

幸福的感受也常常發生於養兒育女時。

當你自己也做了父母,便會想到父母養育自己的恩情而心生感激,那就是幸福。

  靜態及動態的幸福   幸福有兩種狀態:即靜的及動的狀態。

靜的狀態是個人的良好生存狀態(well-being),或稱「泰然狀態」。

動的狀態則是出於個人對兩種情況,例如過去和現在,加以對比而實時產生的一種感動(touching)。

人在「泰然狀態」下具有較高的生命和生活質量,包括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心境。

當一個人能夠感覺到充分的自由,生命不受威脅,生活雖不富有,也能遠離貧窮;於是,心靈常處於一種安全、舒適,也就是泰然的狀態。

一個人能夠長時期處於泰然狀態,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恆久之樂」的基礎。

反之,人就是處於一種病態的,也就是不幸的生存狀態(ill-being),譬如長時期的煩惱、巨大的壓力、負債或破產。

一般人都很容易感受到動態的幸福,例如「金榜題名時」的強烈震撼;如果一個人同時在心中還有「十載寒窗」那種對比,就會感覺得來不易而認為那是一種幸福。

相反的,如果他覺得「志在必得」就未必感覺那是一種幸福,但仍會認為那是一種人生至樂,因為金榜題名本身就是一種至高的榮譽。

至於人生四大樂事中的「久旱逢甘雨」和「他鄉遇故知」,其本身就充滿了強烈的對比和震撼,所以會給人一種充沛的幸福感。

對於靜態的幸福,則多數人都不會察覺。

例如,一般人不會覺得「平安就是福」,甚至覺得那種平凡的狀態是寂寞,是無聊。

其實,人的生活和工作本來就有相當的固定性和習慣性,所以每天例常的日子本來就是平淡無奇。

也就是說,唯有覺醒的人才能感受到平淡中的幸福,而多數人都是沈睡者,都不能覺察到身邊的幸福的。

禪宗大師鄭石巖啟示我們說:「如果我們有好的覺察,每天在生活和工作中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事,使原本平淡的生活變得多采多姿。

」   聰明的人才幸福嗎?   一個人要名利雙收,必須絕頂聰明,也就是要有極高的IQ。

但如果僅僅想在生活上感到幸福,只要有生活的智慧,也就是較高的EQ即可。

一個人的聰明和他是否幸福是無關的。

一個高IQ的人可能很會賺錢,但他未必會把錢用在正當的地方,所以有錢未必能提高他的生活質量而使他幸福。

一個人能否感覺到幸福,該用他的EQ來衡量。

一個人對幸福的自覺,是和他的EQ成比例的。

低EQ的人註定一生一世都是沈睡者,一個人的EQ要到達某一程度他才會覺醒和知福,還要有更高的EQ他才會惜福。

一個懂得惜福的人就必定能夠幸福。

一個IQ極低的白癡,因為無知而沒有煩惱,他也可以生活得很幸福;但常人無法假裝糊塗,也就無法獲得「無知之樂」。

兒童的純真也是無知之樂,通常也是無法學習的;成人能夠恢復純真,拾回赤子之心的是極少的。

所以,一個聰明的人還要有較高的EQ才會擁有幸福。

而社會上有許多聰明而EQ不夠的人,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反而成為不快樂的人。

  古人對物慾和快樂的看法   自古以來的中外哲人多半對「物慾」持負面看法,主張節制物慾,專注精神之樂,他們都算是溫和的禁慾者。

古代的物資是不發達的,一般百姓是貧窮的,而人心是貪婪的,所以主張禁慾有其正當的時代背景。

古代另有一派絕對的禁慾者,他們主張戒絕一切物慾,追求心靈的提升;個人也對人生以「苦行」的方式來修行,卻經常因為無法戰勝慾念而產生深切的自責,反而把人生弄得痛苦不堪。

和絕對的禁慾者相反的是縱慾的一派,他們大部分是有錢的貴族,強調物慾的享受,每天過著大吃大喝的糜爛生活,但心靈上並不快樂,他們和絕對禁慾者正好是相反的極端。

凡是「極端」就會有極大的偏失,就是不足以取的。

東方的佛家要你放下一切我執,物慾當然也包括在內,而且是主要的我執。

所以佛家的要求,尤其對僧侶本身,近乎禁慾。

儒家的看法雖然比較中性,仍然主張安貧樂道,主張節制物慾,也是溫和的禁慾者。

歷史上只有道家主張有限度地享受物慾,對物慾有較為正面的看法。

道家都是自然主義者,反對禁慾,也不縱慾;主張要順應自然,認為人類應該和自然保持和諧,道家最高的理想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晉朝的陶淵明隱居田園,不求富貴聞達,也不拘泥於物慾享受,日常以耕讀飲酒自娛,就是歷史上最和諧的人物,也因而擁有最圓融的人生。

  現代人的快樂   在古代那種物資不充裕的環境,加上專制君主在各處攻城略地引發的大小戰爭,人民能夠連續數年的豐衣足食已經算是太平盛世。

物資的缺乏加上戰爭頻仍,在古代那種環境主張溫和的禁慾是有其合理性的。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世界上的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都物資充沛;富裕的「中產階級」,包含所有的高知識分子,已經是社會的主流。

更拜自由經濟之賜,一般民生用品都物美價廉;中產階級在溫飽之餘,更可以擁有各種家用電器,像冰箱、電視、冷氣、音響,甚至個人計算機、行動電話,都早已不是奢侈品。

今天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和物資享受早已超越古代的帝王,在這樣不尋常的狀態之下,我們該如何審視古人對物慾的看法?又該怎樣來界定合理的物慾享受而不至流於縱慾的極端呢? 古人說「知足常樂」,是要你安貧而知足,所以那是禁慾式的知足。

到了物資豐裕的今天,禁慾式的知足已不合時宜。

我們應該以「中庸之道」來衡量「知足」,把安貧的知足修正為中產階級的知足,也自然避免了禁慾或縱慾的極端。

所謂「中產階級的知足」,就是要以中產階級的收入「量入為出」,做為生活的準則。

作一個保守的中產階級,你不必擁有豪宅名車,但你仍可以擁有幾十坪大小的私有住宅,及喜美、或嘉年華那種大眾化的交通工具;你也可以擁有幾乎是人手一機的行動電話,和可以連上因特網的手提電腦。

以中產階級的收入,你已經可以擁有私宅和轎車,及一切現代化科技產品的便利,為何還要追求更多的財富呢?一個人能夠消耗的物資非常有限,再多的財富你也無法真正地享受,豪宅名車只是超出實際需求的一種虛榮而已。

現代化的生活,有其優點,當然也有缺點。

三、四十年前我們仍過著較為清貧的生活,習慣於粗茶淡飯。

一般來說,我們在那個時代反而吃得較為健康,而且每天都要做許多體力勞動(例如騎腳踏車上學和上班),也自然就有了運動。

但是,人是好逸惡勞的,到了現代化的今天,我們有了各種代替體力的大型家電用品及交通工具,加上市售的稍微加溫即可食用的成品食物(processedfood);人都變得養尊處優了,生活得反而不如過去來得健康。

所以,今天我們有錢去吃喝,但要選擇健康食品;減少了生活中自然的勞動,就要代之以特意的運動。

今天我們能夠以「中庸」的眼光來看待「物慾」,應該知道健康的身體仍是重要的快樂之源;有了好身體,你才能享受物慾。

  真正的快樂   古代的哲人都告訴我們「真樂」是一種精神之樂。

而且,真樂並非是暫時的興奮,而是一種持久的、寧靜無郁的心境。

真正的快樂建立於一個人的自悟、自信和自重之上,它是個人經過內心自省的成果。

真樂是一種對生命的滿足與喜悅,是一種恆久之樂。

古人定義的「真樂」標準極高,那種境界已達智者的層次。

精神之樂給一個智者最大的滿足;相對的,物慾之樂已經微不足道。

像莊子那種逍遙的境界,可以上達天人合一,完全摒棄物慾,常人是很難望其項背的。

常人能夠做到一個「覺醒」的人,已經是社會上的少數。

一個人能夠有恆長無郁的好心境,稱得上是智者的,怕只有人類的億萬分之一了。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能夠稱為智者的也只有孔子、莊子、陽明子等少數幾個人而已。

所以,我們應該退而求其次,設想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夠有十分之八、九的時間具有好心境,也就算是擁有恆久之樂了。

那短時間的壞心情,表示一個人即使碰到很大的不幸,也不會鬱鬱終日,而能於極短的時間恢復好心境。

古人那種純精神的真樂難求!我們也該定義一個廣義的真樂來替代:只要是沒有負作用或後遺症的快樂,包括精神與感官之樂,都算是真樂。

在這樣廣義的「真樂」標準之下,人人不必以聖人為標竿,仍能做一個快樂的凡夫。

你只要能夠大部分時間保持好心境,仍舊可以保有一些「喜怒哀樂」的人性弱點而不必自責;你只要把重點擺在精神之樂,在好心情之下有節制地享受物慾,那就是真正的快樂。

  達到幸福的快捷方式   在「如何克服煩惱,建立好心境」一文中,提到「使命感」是直達「好心境」的快捷方式,那當然也就是達到幸福的快捷方式。

馬斯洛(Maslow)的金字塔,將人性需求大分為三類:從底層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到中層愛和被尊重的需求,都是一般世俗的慾望;而在金字塔頂端的創造與實現(creationandfulfillment)的需求,是人性中所能達到的最大的滿足,也是人生的登峰造極,那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一般來說,一個人要先把肚子填飽並免於恐懼,才會進一步要求愛與被尊重,以及要求更進一步的自我實現。

但詭異的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卻可以超越世俗的需求,直接跨過金字塔的底層和中層而達於頂層。

世上有這樣的人物嗎?古人有安於貧窮的顏回,今人有終生為窮人服務的特裡薩修女。

他們都找到了達到幸福的快捷方式,直達金字塔的頂層。

  結語   古人之所以崇尚節慾,不把物慾、感官之樂看成是真樂,因為當時的社會背景是貧窮的,而人心是貪婪的,「適可而止」的標準極難界定。

雖然本文以現代富裕的社會為基礎而推崇包含物慾的真樂,也極力申述合理地享受物慾的正當性;我們仍要強調,人生最大的快樂來自「創造和實踐」。

人生只要具備了個人特殊的意義和目標,就會激起我們的使命感和對生活的熱情。

而個人針對目標不斷地奮鬥和實踐,其本身就是持久之樂,那也是達到真樂最快速的快捷方式。

不論你是要享受含物慾的真樂,或者希望有一個創造和實踐的人生,首先你必須從沉睡中「覺醒」,作自己的主人;否則,本文對你就毫無意義。

  討論問題   1.你認同本文對快樂和幸福的定義嗎?否則,說說看你對快樂和幸福的特殊認知? 2.有人說,如果你認為那叫做幸福,那便是幸福;例如,一個守財奴每天數他的鈔票就快樂無窮,你覺得那是幸福嗎? 3.人隨著本性尋求的快樂,例如吃、喝、嫖、賭,為什麼總是有害的居多呢? 4.一個人如果「身在福中不知福」,那也算是幸福嗎?他是不是不知惜福而很容易把他的福氣丟掉呢? 5.快樂和痛苦的感覺一定是相反而不能並存的嗎?你覺得「不幸中之大幸」那種感覺是痛苦還是快樂呢?還是都有? 6.道家都是「樂觀而消極」者,你覺得他們那種「海闊天空」的生活是真正的快樂嗎? 7.鴕鳥把頭埋在沙子裡就會覺得既安全、又快樂,你怎樣看待那樣的快樂? 8.既然人生最大的快樂來自「創造和實踐」,你覺得每個人都該有這樣的抱負嗎?是否有時反而會導致一個失敗的人生呢?                lai0126/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lai0126989's新文章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其實孩子不笨,是你把他變笨了!快停止做「這8件事」!《功德銀行》小心!有人偷吸你的能量人最偉大的力量,不是創造而是自省。

何謂"不值得定律"?覺得自己很寂寞?心理師證實:享受孤獨的10大優點全球富豪都看好素食是未來飲食趨勢珍古德博士:吃肉代表著恐懼、痛苦、死亡晚上鍛煉就等於沒病找病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累積|今日loading...... 關鍵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