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經濟下政府、企業、產業的影響 - 名家評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想像一下,在工業時代,我們需要有機器,沒有機器沒有辦法實施工業生產,那在數位時代需要軟體,軟體像機器ㄧ樣,軟體才能驅動例行性生產,不斷投入數據, ... 總經經濟 國際經貿 企業管理 法務稅務 金融保險 社會觀察 ESG 數據科技 科技發展 名家群 名家薈萃 編採線上 名家Video 名家來了 工商財經周報 工商財經網 搜尋 工商名家見解洞悉財經 FacebookMailYoutube PulsesPRO工商名家見解洞悉財經 PulsesPRO工商名家見解洞悉財經 FacebookMailYoutube 工商名家見解洞悉財經 輸入搜尋字...搜尋 我要投稿 總經經濟 總經經濟 正視台灣產業結構失衡發展危機 戴肇洋- 2022.04.08 總經經濟 物價回不去了嗎? 經濟教室- 2022.04.03 總經經濟 兩岸和則兩利,爭則兩傷─從三角貿易創歷年新高談起 社論- 2022.03.28 總經經濟 央行這次不一樣了 許嘉棟- 2022.03.25 總經經濟 談統計的小數點 于國欽- 2022.03.25 國際經貿 國際經貿 日圓的避險貨幣光環為何失色? 社論- 2022.04.08 國際經貿 亞洲第二季展望:迎來轉折點 名家廣場- 2022.04.07 國際經貿 台灣最該擔心的地緣政治風險有哪些? 名家廣場- 2022.04.06 國際經貿 從俄烏戰事看人民幣發展方向 社論- 2022.04.02 國際經貿 美中爭戰下台韓半導體產業的風險 社論- 2022.04.01 企業管理 企業管理 家族傳承要先確認資產真實現狀 名家廣場- 2022.04.06 企業管理 你的產品不是你的產品 胡恒士- 2022.04.06 企業管理 善用大獲利、大配息、大減資的現金 社論- 2022.04.04 企業管理 從產業及股東層面看電信業的併購效益 名家廣場- 2022.04.01 企業管理 以創新思維因應人才危機 黃齊元- 2022.03.30 法務稅務 法務稅務 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5月上路後如何勞資雙贏 寰瀛法律- 2022.04.08 法務稅務 企業不可不知的碳費與碳關稅 寰瀛法律- 2022.04.06 法務稅務 不要怕去法院勞動調解 寰瀛法律- 2022.03.25 法務稅務 修財劃法不能縱容地方政府卸責 經濟思維- 2022.03.23 法務稅務 沒有申請加班,就不能請領加班費? 寰瀛法律- 2022.03.18 金融保險 金融保險 金融世界下的戰爭與和平 黃崇哲- 2022.04.01 金融保險 高配息與高殖利率的迷思 林燦澤- 2022.03.30 金融保險 逐步開展的中小企業籌資與純網路證券商 名家廣場- 2022.03.29 金融保險 TRF到底誰賺到? 名家廣場- 2022.03.28 金融保險 買防疫保單就像買樂透? 黃惠聆- 2022.03.21 社會觀察 社會觀察 痛苦指數升高了 經濟教室- 2022.04.10 社會觀察 拿捏防疫和經濟成長的平衡點 社論- 2022.04.09 社會觀察 少子化與高齡化趨勢對台灣產業未來的影響 名家廣場- 2022.04.08 社會觀察 薪資物價螺旋上升可能捲土重來? 社論- 2022.04.07 社會觀察 拜登政府的政策作為和期中選舉 社論- 2022.04.05 ESG ESG 見微知著推動淨零排碳需有更周延的規則與配套 社論- 2022.04.10 ESG 遠距醫療─醫療模式或環境永續選擇? 名家廣場- 2022.04.07 ESG 還是老問題—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孰重? 名家廣場- 2022.04.07 ESG 什麼是碳權的國際接軌? 名家廣場- 2022.04.07 ESG 政府的淨零排放路徑,有路還是沒路? 社論- 2022.04.03 數據科技 數據科技 股東數、股權集中度是股價溫度計 呂淑美- 2022.04.08 數據科技 協助產業跨進數位經濟時代,須政策創新 社論- 2022.04.06 數據科技 後疫時代資料中心華麗轉型 名家廣場- 2022.04.03 數據科技 節能風吹進數位邁向綠色運算 名家廣場- 2022.04.03 數據科技 工業智慧技術點亮高雄未來 名家廣場- 2022.03.23 科技發展 科技發展 LCD供需落差大2022年TV面板迎挑戰 產業分析- 2022.04.10 科技發展 數位孿生技術讓新加坡智慧城市升級 名家廣場- 2022.04.01 科技發展 被砍單?科技大廠與小廠的兩樣情 吳筱雯- 2022.04.01 科技發展 低軌道衛星引爆全球商機 產業分析- 2022.03.27 科技發展 企業上雲3+1項成功關鍵 產業分析- 2022.03.27 名家群 名家薈萃 編採線上 名家Video 名家來了 工商財經周報 工商財經網 名家評論工商名家見解洞悉財經 總經經濟 總經經濟 正視台灣產業結構失衡發展危機 戴肇洋- 2022.04.08 總經經濟 物價回不去了嗎? 經濟教室- 2022.04.03 總經經濟 兩岸和則兩利,爭則兩傷─從三角貿易創歷年新高談起 社論- 2022.03.28 總經經濟 央行這次不一樣了 許嘉棟- 2022.03.25 總經經濟 談統計的小數點 于國欽- 2022.03.25 國際經貿 國際經貿 日圓的避險貨幣光環為何失色? 社論- 2022.04.08 國際經貿 亞洲第二季展望:迎來轉折點 名家廣場- 2022.04.07 國際經貿 台灣最該擔心的地緣政治風險有哪些? 名家廣場- 2022.04.06 國際經貿 從俄烏戰事看人民幣發展方向 社論- 2022.04.02 國際經貿 美中爭戰下台韓半導體產業的風險 社論- 2022.04.01 企業管理 企業管理 家族傳承要先確認資產真實現狀 名家廣場- 2022.04.06 企業管理 你的產品不是你的產品 胡恒士- 2022.04.06 企業管理 善用大獲利、大配息、大減資的現金 社論- 2022.04.04 企業管理 從產業及股東層面看電信業的併購效益 名家廣場- 2022.04.01 企業管理 以創新思維因應人才危機 黃齊元- 2022.03.30 法務稅務 法務稅務 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5月上路後如何勞資雙贏 寰瀛法律- 2022.04.08 法務稅務 企業不可不知的碳費與碳關稅 寰瀛法律- 2022.04.06 法務稅務 不要怕去法院勞動調解 寰瀛法律- 2022.03.25 法務稅務 修財劃法不能縱容地方政府卸責 經濟思維- 2022.03.23 法務稅務 沒有申請加班,就不能請領加班費? 寰瀛法律- 2022.03.18 金融保險 金融保險 金融世界下的戰爭與和平 黃崇哲- 2022.04.01 金融保險 高配息與高殖利率的迷思 林燦澤- 2022.03.30 金融保險 逐步開展的中小企業籌資與純網路證券商 名家廣場- 2022.03.29 金融保險 TRF到底誰賺到? 名家廣場- 2022.03.28 金融保險 買防疫保單就像買樂透? 黃惠聆- 2022.03.21 社會觀察 社會觀察 痛苦指數升高了 經濟教室- 2022.04.10 社會觀察 拿捏防疫和經濟成長的平衡點 社論- 2022.04.09 社會觀察 少子化與高齡化趨勢對台灣產業未來的影響 名家廣場- 2022.04.08 社會觀察 薪資物價螺旋上升可能捲土重來? 社論- 2022.04.07 社會觀察 拜登政府的政策作為和期中選舉 社論- 2022.04.05 ESG ESG 見微知著推動淨零排碳需有更周延的規則與配套 社論- 2022.04.10 ESG 遠距醫療─醫療模式或環境永續選擇? 名家廣場- 2022.04.07 ESG 還是老問題—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孰重? 名家廣場- 2022.04.07 ESG 什麼是碳權的國際接軌? 名家廣場- 2022.04.07 ESG 政府的淨零排放路徑,有路還是沒路? 社論- 2022.04.03 數據科技 數據科技 股東數、股權集中度是股價溫度計 呂淑美- 2022.04.08 數據科技 協助產業跨進數位經濟時代,須政策創新 社論- 2022.04.06 數據科技 後疫時代資料中心華麗轉型 名家廣場- 2022.04.03 數據科技 節能風吹進數位邁向綠色運算 名家廣場- 2022.04.03 數據科技 工業智慧技術點亮高雄未來 名家廣場- 2022.03.23 科技發展 科技發展 LCD供需落差大2022年TV面板迎挑戰 產業分析- 2022.04.10 科技發展 數位孿生技術讓新加坡智慧城市升級 名家廣場- 2022.04.01 科技發展 被砍單?科技大廠與小廠的兩樣情 吳筱雯- 2022.04.01 科技發展 低軌道衛星引爆全球商機 產業分析- 2022.03.27 科技發展 企業上雲3+1項成功關鍵 產業分析- 2022.03.27 名家群 名家薈萃 編採線上 名家Video 名家來了 工商財經周報 工商財經網 首頁數據科技數位經濟下政府、企業、產業的影響 數位經濟下政府、企業、產業的影響 名家廣場 2020.10.28 Facebook LINE Twitter Telegram WhatsApp 文/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前國發會主委陳添枝 我從四個方面引領大家進入數位時代經濟挑戰:一是談數位經濟的本質,;二是談數位的資本主義,是否為一個新的資本主義且內涵為何;三是談企業與員工關係,每個人都要工作,工作場域中的「企業與員工」關係,也正產生巨大的變化,最後談一下政府的角色。

即時數據驅動的經濟 數位經濟的核心,不是數位技術,而是數據(data);與其說數位經濟(digitaleconomy),不如說數據驅動的經濟(datadriveneconomy)。

就好像工業時代的核心是機器,不是工業技術;機器的出現,才啟動一個新的時代,技術則是不斷演進的。

用即時的數據生產和提供服務,才是數位經濟。

用歷史數據規劃或指引生產,是舊經濟。

  就整個經濟活動領域來看,最大的變化其實是「數據」,過去數據在生產與交易活動中,從來沒有那麼重要,現在的數據變得非常重要。

在整個生產或是交易活動中,過去只講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現在多了一個要素「數據」,它不是一種技術的變化,不是工業4.0,數據也不是工業化下的產物。

數據在過去也經常被使用,如農業時代的二十四節氣,春耕秋收,都是長年累積,簡單可應用的數據。

但現今社會經濟發展,使用的資料龐大太多,而且最重要都是即時發生的數據,被納入生產與交易活動當中。

過去經常使用歷史的數據、累積的數據來分析應用;現在我們用的都是立刻發生、即時性的數據,這些即時性的數據在整個數據經濟活動中非常重要,而且因為它的即時,才有很大的重要性。

在數位時代,即時數據才有價值;舊數據價值有限,除非它是商業機密,或經過處理,變成知識。

一個旅客在通關時,知道他是新冠病毒帶原者有高價值,通關以後才知道此事,價值遞減,某個時點以後,價值為零。

把即時數據分析納入當下的生產與提供服務,才是數位經濟;用歷史數據規劃或指引生產,則為舊經濟,所以未來的即時數據,時機點變得非常重要。

數據沒有排他性跨域使用價值不減 就生產活動而言,過去我們講經濟學的生產要素都有排他性,就是如果我正在用而別人就不能用;但作為一個生產要素,數據沒有排他性,異於資本、土地、勞力等投入。

數據也會有折舊,說不定折舊很快,但讓數據變成知識,可免於折舊,甚至歷久彌新。

因為數據沒有排他性,數據可以跨公司使用、跨域使用、跨業使用,且價值不減,讓整個生產活動本質產生非常大的變化。

數位時代的企業數位時代的企業跨業經營、跨域經營將是常態,傳統的產業領域概念也將被打破。

如UberAPP平台,包含了駕駛、店家、消費者三種人都在使用同一套系統,定義Uber為交通公司?餐飲公司?還是什麼公司?更搞不清楚這公司是誰的、屬於哪一國的公司,他的數據從哪裡流到哪裡,都搞不清楚;數位化產生了新的空間在引導這樣類型的活動。

數據轉譯成知識才能創造價值 數據在數位時代變得非常重要,廣泛的搜集數據,並沒有明顯報酬遞減(diminishingreturns)現象。

但對生產活動來說,如果只是搜集許多數據並沒有價值,一定要將數據整理分析,產生為有效知識;也就是說「生」數據必須透過搜集、整理與處理後,才能變成有用的「熟」數據。

再將這些數據應用到生產和服務上,才能創造廠商特別的競爭優勢。

這種優勢因廠商而異(firmspecific),不易模仿和複製,而且應用數據的優勢,創造更多的數據,強者愈強,使這種優勢可以持久維續。

在數位時代,沒有數據優勢,很難競爭。



  數據轉譯成資訊再轉譯成知識,最後才會成為生產活動的一部分。

數據經處理後變成「熟」資料,或資訊,然後結合專門領域的know-how,轉化成為有用的知識,可用於生產和服務上,因此數據驅動的經濟基本上是一個知識經濟(knowledgeeconomy)。

以數據驅動生產或服務,需要有一套流程或路徑,體現在軟體上。

軟體是實現數據驅動的載具,就好像機器是人造力量(非牛馬之力)的載具一樣。

想像一下,在工業時代,我們需要有機器,沒有機器沒有辦法實施工業生產,那在數位時代需要軟體,軟體像機器ㄧ樣,軟體才能驅動例行性生產,不斷投入數據,就不斷地進行生產。

雖是重複性的生產活動,但每次生產時都使用不同的數據,其結果就會有相當程度的不同,相對於傳統的生產活動不斷重製同樣的產品,現在每次造出的東西都可以不同。

所以數位時代的企業,軟體占資產的比例越來越大。

因為軟體能體現廠商特有的優勢,而且軟體是廠商專有而非泛用。

如果用軟體類比機器,那數據就是石油;但石油是同質的,數據則是廠商專屬。

這個石油要挖才有,如同數據需要搜集,且搜集之後要想辦法讓它變得有用,這個數據才會變成生產要素。

資本主義其實就是機器主義 資本主義出現就是因為機器,機器的誔生產生資本主義。

以數據驅動的經濟,即是數位(資本)主義或數據資本主義,經濟的型態也將完全改觀。

從農業時代看工業時代,就是多了鐵做的牛頭與馬頭,這就像是我們從現在看數位時代ㄧ樣。

機器的出現產生資本,這個資本可以不斷地被累積,資本累積就是資本主義與農業時代最大的差別,因為農業時代所有的生產因素都無法累積,資本是可以累積的,資本累積越多,生產能量越大,財富越多。

資本主義下的經濟成長,就是資本設備的累積結果。

資本主義下的大國,不一定是土地大的國家。

因為只要累積資本就可以無限的提升生產力,國家與市場的概念就脫離農業時代的範疇,小國也可以變成很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我認為在數據驅動的經濟下,也會產生同樣的事情,數據的累計可以產生很大的力量,但數據的力量不必然和數量成正比。

知道怎麼用數據才是關鍵,數據累積要有能力轉換成資訊再轉換成知識,知識累積會變成未來發展最大原動力,但數據累積不必然帶來經濟成長,數據之間還需要再經過兩個轉換過程才會變成知識,透過知識累積才會帶動經濟發展動力。

  資本主義來臨時,生產關係產生很大的變化,資本變成生產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勞動力多如牛毛,無產階級的收入相對下降。

當數據變成生產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時,勞工的下場也一樣悽慘。

農業時代每個人都是在土地上工作、附著在土地而上,生產活動與家庭活動連接在一塊。

工業時代後產生改變,男人被徵招到工廠做工,離開了家庭;而更重要的是機器不斷增加、生產力不斷的提升、勞動力的價值就減少了。

資本與勞動對抗產生所得分配問題,是資本主義帶來最大的改變。

現在數據變成生產中最重要的生產元素,而且可以無限累積,跨公司、行業、領域使用,勞工價值就更低。

就世界幾個市值超過兩兆的公司員工數比較,如Microsoft、Apple、Google都只雇用十幾萬的人,Amazon為高達84萬人與AT&T為247,800人,是因需要第一線低薪服務人員,跟過去傳統工業時代的大公司僱用人數與薪資完全不能相比。

數位時代的大企業和舊經濟相比,雇用人數相對稀少。

在他們系統下的公司,如Uber或UberEats所提供的工作,也大都是低薪的工作。

數據和知識運用影響企業存在價值 當數據變得完整,可以串通交易活動,交易成本就減少甚至消失了,廠商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所以不需要企業,也不需要中介商。

廠商存在的價值,只在它擁有的廠商專屬知識(firm-specificknowledge),知識將變成是企業生存的基本條件。



如當所有家庭都可以變成旅館時,旅館就沒有存在的必要,Airbnb就會把所有旅館取代掉。

如果說數據越多越好,則擁有最多數據的企業自然形成獨占。

數據獨占很難處理,因為數位市場不易分割,而且是跨越國界的。

要把Google分割和把StandardOil分割是完全兩回事。

工業時代的獨佔者逼消費者付出高價,數位時代的獨佔者則竊取消費者隱私。

數位經濟也將使商品與服務的關係改變。

消費者要的是即時的服務,而非商品;商品只為提供服務而存在。

傳統上,我們製造非常多的商品,這些裝置本身都是提供服務的載體,到數位經濟時代,這些載體的需要可能越來越少,甚至完全不需要載體,像音樂可直接下載聆聽,不需要CD。

製造商品的需求會減少,這個是好事,讓我們對資源的使用減少、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改變,所有生產活動的目的都是要創造服務,而不是要創造商品,如果商品無法帶動服務作為一個載具,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商品最好是可以與時俱進,不同的時間可以傳送不同的服務。

再者因廠商擁有數據,產生廠商與消費者之間資訊不對稱,使廠商可以對消費者實施價格歧視,或針對願付較高價格的消費者,提供較好的服務;並排除只願付低價享受服務的消費者。

廠商甚至可以形塑消費者的偏好。

廠商詐取豪奪消費者的資訊,就是《監控資本主義》一書關心的問題。

新型商業模式重塑僱傭關係 即時生產與即時消費是數位時代最佳的商業模式,據此也引起僱傭關係的巨大變化。

數據的流通、數位平台串流,未來僱傭關係可能呈現沒有雇主或者沒有固定雇主的常態。

勞動市場也將跟隨劇變,對家庭、社會關係產生重大影響。

農業時代僱傭關係基本上是終身的;工業時代僱傭關係雖非終身但基本穩定;數位時代的僱傭關係基本上是不穩定,僱傭關係多元化,勞工的選擇機會增加,保障減少。

工作型態的改變,可能也使工作和家庭不必絕對分離。

過去農工時代,講求專業分工,而數位時代所要面對的是跨領域問題且更加即時處理問題,未來企業與部門裡,相同知識背景的人才組合將不再有價值,不同知識領域的員工組合才有價值,因此企業人才的多元化是必然趨勢。

有能力整合多元知識的人才,是企業最珍貴的人力資產。

未來擁有專門知識的人,也可能可以不再受雇於任何企業,而在市場上獨立提供服務。

沒有固定雇主的自由業者亦將增多,僱傭關係將改變。

為了在自由市場競爭,企業只在乎知識工作者,他們的知識和其他知識工作者有加乘效用,是企業的無形資產。

其他工作者,無論藍領、白領隨時可以被替代。

藍白之分並沒意義,對雇主來說都只是勞工。

如外送平台,FoodPanda與UberEats是創造媒合平台製造工作機會,提供消費者與外送人員間供需的選擇,消費者是透過兩家公司平台使用委託外送員送餐,外送員是接受消費者委任,並不屬於兩家外送平台公司的正式員工,形成新型態的僱傭關係,這也將影響勞工保障相關法律的適用。

培養跨域知識人才提升企業競爭力 數位時代也將員工區分為知識工作者及勞工,知識工作者是找數據、看數據,解決問題的人,數據越多,生產力越高。

勞工是和機器(生產設備)協作的人,機器越厲害,勞工越沒價值。

知識工作者和勞工的分別,是知識經濟下的不同階級。

知識工作者的產出和也將不受限於工作時間與工作地點,因此不需要固定時間和場所工作。

勞工因為必須和機器協作,因此沒有時間和地點的彈性。

在傳統勞力密集產業,勞工的工作技能也能透過數據累積和運用(如AI),使老師傅經驗價值減損,勞工要得到勞力以外的報酬,只能靠手藝和創新,後者在少量生產的場合較有價值,以及無法數位化的藝術才有價值。

  企業的競爭力來自知識創新與應用,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好的企業,擁有知識的人將為外國企業工作,他們甚至不需跨境移動,即可為外國公司工作。

國家競爭力來自知識累積與應用知識能力,不是數據累積。

大國在數位經濟時代具有先天優勢是錯誤的假說,就好像石油儲藏量大的國家,不一定有品質好的石油公司一樣。

政府沒有適當手段,防止人才外流(braindrain),將影響國家競爭力。

政府角色應做好數據治理 數位經濟時代,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數據治理(datagovernance),亦即數據的收集、管理、運用,包括公務數據與私人數據,政府收集越多數據越好,因此無須反對政府收集資料,但數據的管理和運用才是關注的重點。

政府可以用數據來造福人民,也可以用資料來監控人民,這涉及「監控資本主義」問題,是政治問題。

如果無法確保政府不會濫用資料,只好禁止政府搜集資料。

我們學經濟的非常擔心自由經濟市場基本假設的遭到顛覆,自由市場經濟是假設人民比政府知道的多,如果這項假設不成立,市場經濟優於計畫經濟的假說就不成立。

  數位經濟時代,政府與人民關係的建立,有三個關鍵點:第一為信賴關係,人民和政府的信賴關係至為重要,否則很多東西無法運作,如果人民信任政府會善用數據,就會提供正確的數據,如果人民相信任政府會惡用數據,就會掩藏或扭曲數據。

數據雖多但品質不良,只會誤導政策,如人民健保資料若被政府惡用,政府有效控制疫情的所有手段都會破功。

第二為信賴關係建立在制度和法規之上,因此政府數位治理的相關制度和法規必須要謹慎規劃建置。

第三為政府若擁有完整數據,人民遵法成本下降,違法動機降低,社會整體的生產力上升。

現在政府知道的事情比過去多得多,因為數位化原因,在稅徵及個人的經濟活動、收入、交易,政府能看到的數據比過去多,所以逃稅會更困難、不守法被抓到的機會越來越高。

政府對於數據基本態度與基本邏輯,應該是影響未來數位時代中,政府與人民關係最重要的元素,政府如果認為所有數據皆屬於國家,那就是極權的政體,政府如果認為所有數據屬於人民,那就是另外一個極端,如歐盟在制定的個資規範GDPR,認為所有數據屬於個人不是政府,政府只能保管、借用數據,政府永遠不會擁有數據的所有權。

政府數據統籌應設立專屬機構與數據長 數據依其特性可分成三種,第一種是環境數據,像是天氣、交通、水文、物價等,這不屬於私人,對所有人都有用,屬公共財,政府應該盡量搜集、鼓勵使用。

第二種是個人數據,屬個人所有,非經個人同意,不能搜集、運用;要搜集、處理、運用非常麻煩,未來該如何管理各國仍在調適中,如歐盟現在制定新法律與中國科技應用間個人資料保護的對抗。

第三種是物品(商品)數據,像機器、商品本身產生的數據,一般為企業所有,應鼓勵搜集、交易、加值運用。

第一種跟第三種數據比較不敏感,我們迫切需要處理第二種個人數據搜集、處理、使用的問題。

以台灣的角度來談數位時代,政府需要一個專責機構,能夠統籌所有資料管理,日本現在的新首相也成立設數位廳因應數位管理的需要。

台灣在現行體制下,由各個部會自行管理數據,衛福部有健保相關數據,交通部有交通數據,內政部有犯罪數據等等,部會之間的數據資料,因使用目的的法規受限,原則上無法相互流通。

除非因特定政策目的,而被依法授權搜集,部會不能收集個人數據,使用數據上僅限於法律授權的範圍。

數據若不做水平整合,無法有效被利用,政府首先應該要處理這個問題。

政府應有單一機構可以整合所有個人數據,並在法律授權範圍內,進行跨領域使用。

政府應設有數據長制定和推動數據政策,決定搜集什麼數據、做什麼樣的使用、什麼情況下允許其他部會使用、或企業使用,這都是數位時代很重要的議題。

如果政府合法收集的數據無法統籌運用,將無法提高服務人民的效能。

>>訂閱名家評論周報,關心全球財經大小事 延伸閱讀 因應「拜登新秩序」,台灣必須及早擬定方案日韓宣告2050碳中和台灣停滯將陷貿易壁壘政府打房攻心為上螞蟻問題在於競爭與監管當話術奏效時,當話術用盡時 關鍵字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陳添枝 相關主題內容 社會觀察 從防疫談專業領銜 總經經濟 金融市場密切關注人民幣匯率和Fed動向 上一篇監控資本主義下世代的課題下一篇人工智能影響經濟發展與社會公義 熱門 人口下滑比你想得快 2022.03.27 被砍單?科技大廠與小廠的兩樣情 2022.04.01 央行這次不一樣了 2022.03.25 善用大獲利、大配息、大減資的現金 2022.04.04 戰爭、封城與通膨 供應鏈斷鏈危機再現? 2022.04.07 戰爭、封城與通膨 供應鏈斷鏈危機再現? 訂閱名家評論報 每周一早上10:00發送,讓您掌握熱門時事評論、嚴選名家好文,歡迎訂閱。

已送出,請至您的EMail信箱收取訂閱確認信,按下確認連結以完成訂閱。

名家評論工商名家見解洞悉財經 客服專線:(02)2306-3848業務專線:(02)2308-7111#6611     #6612#6613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2:00、13:30~18:00 FacebookInstagramMailTelegramYoutube 財經要聞財經 稅法 國際 大陸 證券產業 科技 金融 基金 房市 證券投資上市櫃 期貨動態 權  證操盤心法 法人透視 台股逐洞賽 金融理財保險天地 保險達人 發票對獎金融見聞 稅務法規 信用卡年級理財 外匯探搜 基金通 房地產房市快訊 房市亮點 房市專題專家看房 大老闆聊天室 產業快訊智慧機械 大健康金融.理財 房市.建材 科技.綠能消費.時尚 產學.管顧 社企.公益 生技醫療生醫快訊 生醫觀點 生醫趨勢 數位專題 人物面對面  星期人物  戰略高手  職場達人新聞熱點  人事異動站  人物剪影 工商書房書房嚴選  名人書單  雜誌精選全球財經周報  好書推薦  商訊出版電子書 樂活美食   愛車   養生   休閒   時尚   風格 付費專區工商頭條 全版閱讀 線上讀報 展覽工商時報展覽網自動化機械暨智慧製造展台南品味週臺南國際綠色產業展 友好網站翻爆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 名家評論工商名家見解洞悉財經 客服專線:(02)2306-3848業務專線:(02)2308-7111#6611     #6612#6613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2:00、13:30~18:00 FacebookInstagramMailTelegramYoutube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2022工商財經數位股份有限公司ChinaTimesGroupAllRightsReserved. 請寄 [email protected],陳碧芬收 請勿一稿多投 本報對來稿有刪修權 來稿將刊於工商時報及旗下網站群,並收錄於中時電子報資料庫。

因紙本版面有限,來稿若報紙未能刊登,將於工商時報網站及旗下網站使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