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筆記] 《被討厭的勇氣》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附PDF閱讀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專門以聽寫記錄的方式從事書籍撰寫,參與過許多暢銷的商業書刊,以及非小說類書籍的出版。

所撰寫的訪談稿,向來以臨場感及節奏感十足而頗受好評。

書 ... 關閉廣告 跟著浩爺看世界 跳到主文 旅遊。

閱讀。

知識。

環保。

信仰 部落格全站分類:休閒旅遊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May14Tue201910:39 [好書筆記]《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古賀史健附PDF閱讀版 本書採語錄式將年輕人與哲學家的對談,串連為對人生的思考。

眾人常以為「幸福」就是獲得別人的認同,最終,卻活在別人的期待裡;為了獲得認同,像滾動的石頭一樣損耗自我,直到失去原來的形狀,變得圓滑。

「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能量,而是勇敢活出生命中真實的渴望。

其中,「課題的分離」將能協助讀者有效的化解人際關係的紛爭。

PDF閱讀版: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cMaZUMyvZwpwy2HNBwy4bgmzkotABDgS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哲學家。

高中開始以哲學為志向,進入大學後,經常成為老師家中的不速之客,不時與老師展開唇槍舌戰。

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

除了專攻哲學外,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

積極從事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著述、演講,並擔任多家醫院精神科的「年輕人」心理諮商,同時也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諮商師與顧問。

古賀史健,自由撰稿人。

專門以聽寫記錄的方式從事書籍撰寫,參與過許多暢銷的商業書刊,以及非小說類書籍的出版。

所撰寫的訪談稿,向來以臨場感及節奏感十足而頗受好評。

  書摘: 第一章 否定心理創傷 過去決定現在? 只聚焦過去的原因,想要用它來說明一切,就會落入『決定論』的框架。

目的論:先有了○○的目的,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所製造出來的情緒。

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意義來決定。

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工具』;為了達成目的的手段。

不論過去經歷什麼事,你賦予它意義,就決定了你的現在。

人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

改變的第一步──知道   人生的姿態是可選擇的 現在的你感受不到幸福,是因為你不愛自己,所以把『變成別人』當作愛自己的手段。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

想法由:性格→世界觀→人生姿態,如此可由無法改變→有可能改變。

人生姿態不是天生的,是有重新選擇的可能性的。

  為何選擇維持現況 人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

即使有點不方便或不順心,但維持現況還是比較容易控制、比較輕鬆;儘管有種種的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

    第二章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失戀會否定所有關於『自我』的存在或可能性。

上班族常想:只要能換個工作,一切都能夠順利。

但就算他們真的辦到了,狀況還是極有可能沒變。

會感到孤獨,不是因為你一個人。

而是察覺到原本圍繞在你身邊的社會、團體與其他人,竟然將你排除在外,這才是真正的孤獨。

  自卑感vs自卑情結 『自卑感』與『自卑情結』不一樣 德文『自卑感』(Minderwertigkeitsgefuhl)是由『價值』(Wert)、『較少』(minder)、『感覺』(Geful),也就是與自我價值的判斷有關。

『自卑情結』(complex)一詞表示一種錯縱複雜,一種心理狀態;是指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

在『追求卓越』過程中,常產生自卑感,是一種對努力與成長來說健康與正常的刺激,用對了,可以成為成長的催化劑。

沒有人可以長期懷有自卑感的狀態。

  優越情結與自卑 『優越情結』是指不能接受自己無能為力,就會想用更加『簡便』的方式來彌補:誇大,表現的好像自己很優秀,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中。

謊報誇大經歷、崇拜名牌、攀附名流,都是藉由『我』與權威的結合,讓別人覺得『我』好像很優秀的樣子。

藉由威權的力量來膨脹自我的人,終究還是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裡,過著別人的人生。

當有人自吹自擂,不過是因為他骨子裡其實有一種強烈的自卑感罷了。

真正有自信的人,是不會自大自誇的;因為有強烈的自卑感,才會變得驕傲,刻意誇耀自己是優秀的。

  因為不幸,還是「需要」不幸? 『炫耀不幸』,藉由自己的不幸,好變得『特別』,想要高人一等。

利用不幸當成武器,好支配對方。

只要把不幸當成自己『特別』的武器,那就永遠需要這種不幸的狀態。

  脫離競爭的模式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

人際關係中一旦有了『競爭』,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無法逃離不幸。

競爭的可怕就在這,即使你一直是贏家,只要你置身競爭之中,內心就無法得到片刻安寧。

一旦脫離了競爭模式,就沒有勝過別人的必要,可以從『可能會輸』的不安中解脫,打從心底祝福別人,甚至為他人的幸福提供更積極的貢獻。

只要能感受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對世界的看法將會不同。

承認錯誤、表達歉意的言詞,還有脫離權力鬥爭,這些都不是『挫敗』   人生的任務 人生的任務」行動面的目標:一、自立           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心理面的認知:一、我是有能力的   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人生的任務:工作的任務、交友的任務、愛的任務   愛與束縛 當對方看起來是幸福的,就單純給予祝福,那就是愛。

在彼此束縛之下而結合的關係,是撐不了多久的。

人只有在感覺『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的展現自我』的時候,才能感受到愛。

『人生的謊言』:找出各種藉口來逃避人生任務的情形   第三章割捨別人的問題 認同感 得到他人認同確實是件開心的事,但不是絕對必要。

我們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期望』而活。

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 老是尋求別人的認同、在意別人的評價,到最後你就是過別人的人生。

反過來,同樣的,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

想要獲得認同時,大多數人都是以『滿足他們的期望』為手段。

  課題的分離 所有人際關係的紛爭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

因此我們必須站在『這是誰的課題』的觀點,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切割開來。

要怎麼區分這是誰的課題: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擔? 課題分離並不鼓勵放任主義,而是清楚知道對方在做什麼,在身旁守護他、盡心盡力提供一切協助,但決不介入。

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卻不能強迫牠喝水。

  割捨別人的問題 『相信』也是課題分離的行為。

相信別人,是你的課題;別人對你的期望與信任要如何反應,卻是別人的課題。

假設對方並沒有如我們希望的那樣去行動,你還能不能相信他?還能不能愛他? 必須清楚知道『從這裡開始,就不是我的課題了』,將他人的課題切割、捨棄。

讓人生卸下重擔、變得單純。

你能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另一方面,別人要對你的選擇作出怎樣的評論,這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干涉的。

坦誠面對自己的課題,不對自己的人生撒謊。

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也不要任何人介入你的。

  斬斷難題 人際關係中的『羈絆』就像是錯綜複雜的繩結,已經不是過去老套的方式可以解開的,必須要用一些全新的手法切斷不可。

明明知道用劍斬斷就好,卻始終做不到。

我們常受『回報』的觀念束縛,產生一種『我給你那麼多,你也應該回報我』。

我們既不能要求回報,也不能受它束縛。

  介入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

  真實的自己vs認同感 不想被人討厭,是人類自然的慾望及衝動,亦可稱為『傾向性』 難道我們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就必須像一顆在坡道上的石頭,不斷翻滾嗎?要像滾動的石頭一樣耗損自己,直到失去原來的型狀,變得圓滑為止嗎?最後你還是真正的你嗎?   為了人際關係上的自由必須付出代價--被人討厭。

在顧慮別人怎麼想之前,先誠實的貫徹自我。

變幸福的勇氣,也包含了『被討厭的勇氣』。

  王牌取決與「我」 因為,被父親打;所以,關係惡劣。

→王牌在父親,束手無策。

因為,不想和父親有好的關係;所以,浮現出這段毆打的記憶。

 →王牌在我。

改變『目的』,王牌在自己手上,並結合前面的『課題分離』。

人際關係這張王牌,始終是由『我』來掌握。

大多數人總認為人際關係的王牌在別人手上,所以才會在意『不知道那個人對我感覺怎麼樣』,而選擇了滿足他人期望的生活方式。

只要懂得課題分離,就會發現所有王牌都在自己手裡。

  第四章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幸福的人際關係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psychology),個體(individual)是『無法分割』之意。

對於分割精神與肉體、理性與感性、意識與無意識,持反對意見。

把別人當成夥伴,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稱為『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我們在思考什麼是『幸福的人際關係』時,最重要的指標。

社會最小的單位:我和你。

把對自我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

  積極參與產生歸屬感 完全只在乎『別人怎麼看我』的這種生活方式,其實是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我』的生活型態。

舉例:歐洲所使用的地圖,美洲在左邊、亞洲在右邊,地圖正中央就是歐洲;中國所使用的地圖,歐洲在左邊、美洲在右邊,地圖正中央就是中國。

所以當中國人看到歐洲版的世界地圖時,覺得自己好像被排擠,有種難以形容的彆扭。

然而『地球儀』又是如何呢?所有地方都可以是中心。

你是共同體的一部分,不是中心。

」 所謂歸屬感並不是待在那裡就能得到,必須自己主動積極參與共同體才能獲得。

  一旦知道世界有多大,就會了解自己現在受的痛苦根本是『咖啡杯裡的風暴』,只要離開杯子,連狂風暴雨都會變成微風。

人際關係中遭遇困難、找不到出口時,首先要『傾聽更大共同體之聲』。

在害怕關係崩壞的恐懼下過日子,其實只是為別人而活,是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不稱讚、不責罵 稱讚這種行為含有另一層意義,就是『有能力者給無能力者的評價』。

人際關係不應存有『縱向關係』,而應該都是『橫向關係』──雖然不同,卻是平等。

以縱向來看人際關係,認為自己比對方高一等或低一等,就發生介入了。

  『鼓勵』是基於橫向的協助關係。

如『謝謝』、『真高興』、『多虧有你』,表達『感謝、敬意或喜悅』。

人在聽到感謝的話時,就明白自己對他人是有貢獻的。

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時,才會有勇氣。

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同體有益時,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我們不以『行為』,而是以『存在』來看待人。

不須要求別人有什麼直接的行為表現,只要對方沒事、活的好好的,就覺得慶幸與感恩。

(思考:性命危急保住性命) 至少可以和一個人建立橫向關係,真正對等的關係,以此為起點。

  第五章:認真活在當下 分辨可以改變與不能改變 社會意識是把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

需要『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貢獻他人』。

所謂的『肯定自我』,是明明做不到,卻要暗示自己我可以、我很強,這種想法也會連結到優越情節上,算是欺騙自己的生活方式。

『接納自我』是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而且盡最大努力朝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己。

就如課題分離一樣,要分辨『可以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

關於我們『經歷了什麼』,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如何應用他』,卻是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去決定。

  「主啊,求你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納無法改變的事物;            賜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東西;            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差異。

」                                            神學家尼布爾《寧靜禱文》   信任 『信任他人』是不附加任何條件。

附加了擔保的條件,那是『信用』。

『信任他人』是自己的課題;而『背叛』是他人的課題。

分辨自己能做到的與不能做到的。

  奉獻 別人成了你的夥伴,表示你在所屬的共同體有安身的地方,也就是你能獲得一種可以安身的歸屬感」 不是想著別人可以為我做什麼,而是我可以為別人做什麼,並付諸實現。

只要有這種奉獻的感覺,眼前的現實會變得完全不同。

  「人生的任務」 行動面的目標 一、自立 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心理面的認知 一、我是有能力的 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接納自我 信任他人 貢獻他人   真正了解並達到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目標,至少需要『現在歲數的一半時間』。

  十個人只有一個人討厭你,缺乏人生協調,眼中就只有討厭的人,而且把這種感受用來評斷『全世界』。

誤把焦點放在無關緊要的一小部分,甚至打算用狹隘的觀點來評論全世界。

工作太忙是人生謊言 『工作太忙所以無法兼顧○○』,這只是人生的謊言。

以工作為藉口,逃避其他責任而已。

  幸福就是奉獻 所謂的幸福,就是貢獻感。

真正擁有貢獻感的時候,並不需要別人的認同,因為當你實際感受到『自己對某人有用處』時,就不必刻意尋求他人的認可。

透過認同需求所獲得的貢獻感,是不自由的。

不論是特別好還是特別壞,是為了得到他人的關注,脫離普通的狀態,成為『特別的存在』。

我們沒有必要故意誇耀自己的優越性。

  把握當下,舞動剎那 人生不是一條線,而是一連串的點,一連串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當下』。

就像一圈又一圈的跳舞,跳著的每一個瞬間,成為一連串的剎那。

就如登山如果是一條路,那如果沒登上頂峰,中間的剎那如何解釋? 在半路上無法達到目的地的人生,是『變動的人生』;而舞動剎那的人生,是『實現性的人生』。

「當你跳舞時,你的目的不是到達地板的特定位置,而是享受過程中的每一步。

」 「Whenyoudance,yourpurposeisnottogettoacertainplaceonthefloor.It'stoenjoyeachstepalongtheway.」WayneW.Dyer   聚光燈匯聚在當下 就像在舞台上,將聚光燈打在你所在的地方,你是看不到其他地方的。

為『此時、此刻』點上閃亮的聚光燈,就看不見過去,也看不到未來。

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和『當下』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未來會如何,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

將燈光聚焦在『此時、此刻』,是為了認真而謹慎地專注在當下可以做的事。

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當下。

只要『貢獻他人』這顆引導之星還在,就不會徬徨,不會失去方向。

    心得: 16年前一個盛夏的營會中,一位牧師跟我說「關心,本來就是單向的。

」一直無法理解,直到讀完這本書...... 『被討厭的勇氣』出版5年來,長期佔據各書局暢銷排行榜前幾名,眾人期望在人際關係的紛爭與情緒中找到出口,究竟購書背後的動機,是希望找到「面對的勇氣」,或是只是希望「不被討厭」,值得我們不斷的詢問自己。

許多讀者就像本書中的年輕人,對談過程中,充滿了對阿德勒心理學概念的矛盾,覺得不解,就此只讀了一半。

誠摯的建議,這本書的閱讀,務必在短期內從頭到尾讀完,以了解其整體的理念,若是只看了前面而忽略後面,容易出現理解的偏見與錯誤觀念,如:前半本書強調「割捨與他人的問題」作為入門,若只讀到這裡容易落入自我主義概念,而忽略了後半本書歸納朝向的最終方向「幸福感就是貢獻感」。

雖然本書最終朝向「幸福感就是貢獻感」,然而入門的「課題分離」,卻是對於我個人來說最實用、感觸最深。

人際關係的紛爭,都是干涉了別人的課題,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

當付出了心力、選擇了相信,將自己的精神與情感投入後,期待對方如何反應,甚至希望對方也能彼此相待,卻總是事與願違,令人傷心又難過,這是許多人都經歷過的。

然而,當我們清楚知道,相信別人,是我們自己的課題;別人如何反應,是別人的課題。

將課題分離,知道「從這裡開始,就不是我的課題了」,將他人的課題切割、捨棄。

讓人生卸下重擔、變得單純。

即使別人的反應不如我們預期,那又如何,那已是別人的課題了。

我們追求幸福,書中提及幸福感就是貢獻感。

可能許多人購書背後的動機,是希望不被討厭、尋求認同感、尋求幸福,然而,透過他人的認同需求所獲得的貢獻感,是不自由的。

自己的課題,是自己能夠選擇改變的,王牌在自己手中;他人的課題,是自己無法改變的;別把自己的幸福,藉由認同需求交在他人手中。

「主啊,求你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納無法改變的事物;            賜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東西;            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差異。

」                                            神學家尼布爾《寧靜禱文》 文章標籤 讀書筆記 好書 讀書心得 筆記 心理勵志 被討厭的勇氣 勵志書籍 究竟出版社 被討厭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浩爺 跟著浩爺看世界 浩爺發表在痞客邦留言(1)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進修深造個人分類:好書筆記此分類上一篇:[好書筆記]《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約翰‧漢尼斯附PDF閱讀版 此分類下一篇:[好書筆記]《21世紀的21堂課》哈拉瑞 上一篇:[巴黎自助]民宿Bonjour走入時尚浪漫之都|同場加映艾菲爾鐵塔購票攻略 下一篇:[好書筆記]《21世紀的21堂課》哈拉瑞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文章分類 好康分享(1) 好康分享(1) 國外旅遊(2) 去世界,住民宿(4)旅遊資訊(3) 好書筆記(1) 好書筆記(6) 綠色視野(1) 海綿城市(0) 未分類文章(1)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動態訂閱 最新留言 文章搜尋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20二月(1) 2020一月(1) 2019十一月(3) 2019七月(1) 2019六月(1) 2019五月(4) 2019四月(4) 所有文章列表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新聞交換(RSS) POWEREDBY (登入) 站方公告 [公告]MIB廣告分潤計劃、PIXwallet錢包帳戶條款異動通知[公告]2021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公告]新版部落格預設樣式上線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1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