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對不起」、「不好意思」前,我們該了解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道歉言語行為中要使用「不好意思」或是「對不起」,主要受到該冒犯事件的嚴重程度影響,而程度的判斷者主要是說話人。

如果冒犯程度高、事情較嚴重, ... 最新消息 每月講座 線上課程 關於說吧 關於我們 關於師資 關於課程 學習資源 教學文章 Blog Podcast 常見問題 聯絡我們 最新消息 每月講座 線上課程 關於說吧 關於我們 關於師資 關於課程 學習資源 教學文章 Blog Podcast 常見問題 聯絡我們 教「對不起」、「不好意思」前,我們該了解什麼? 吳珮文2020-10-01 生活在台灣,時常可以聽到「不好意思」或是「對不起」這樣的詞語。

謝佳玲(2010)指出,「不好意思」和「對不起」是華語道歉行為 的道歉核心語,不過,這兩個詞並非只能用於道歉,在請求和拒絕中也能使用。

相關研究對「不好意思」和「對不起」有三個共識: 「不好意思」的使用頻率比「對不起」更高,使用場域也比較多元。

在道歉言語行為中要使用「不好意思」或是「對不起」,主要受到該冒犯事件的嚴重程度影響,而程度的判斷者主要是說話人。

如果冒犯程度高、事情較嚴重,那麼會使用愧疚詞義更高的「對不起」,反之則使用「不好意思」。

從意義上來看: 「對不起」與英語的Sorry意義頗為類近。

除了道歉功能外,也常用來表示遺憾、請求包容。

「不好意思」的意涵則與英語的Excuseme類似,具有傳達謙敬及請求協助的功能。

\ 張莉萍(2011)也指出,在語篇功能上,「不好意思」的功能分別是開啟新話題、引起注意、打斷他人發言、表示插話功能等。

比如 :「不好意思,打個岔」。

如何判斷「不好意思」和「對不起」的使用時機? 既然「不好意思」和「對不起」都有這種使用的多元性,我們該如何判別使用時機呢? 研究認為「對不起」多用於冒犯已經產生的道歉行為,「不好意思」則多用於預防潛在冒犯的請求和拒絕行為。

換言之,雖然在某些場合 與「不好意思」可以相互替代,但是「對不起」的傳統道歉意涵和強度較高,因此在需要正式道歉的情境,依然無可替代。

我們以《當代 》第三冊第二課的兩筆道歉言語行為為例: 1 何雅婷: 廣告上不是寫八折嗎? 店員: 不好意思,是八折起。

那件八折,可是這件打九折。

何雅婷去百貨公司買外套,她誤以為所有商品都是八折,店員為了因即將發生的糾正行為而對何雅婷造成的冒犯,做了預先的道歉。

但是, 何雅婷的誤解可能來自於公司廣告的因素,或者是何雅婷本身的理解能力不足,兩者都並非店員本身造成的錯誤,因此,店員使用了「不 好意思」,而不是「對不起」。

何雅婷買下那件外套後發現有瑕疵,隔天她便拿回櫃位要求退換。

但因為她把發票弄丟了,店員拒絕讓她 退換,此舉讓何雅婷很不高興。

於是有了第二個例子: 2 何雅婷: 我昨天是刷卡買的,你們應該查得到資料。

再說,衣服有問題也不是我的錯。

店員: 對不起,對不起。

請等一下,我去問問店長。

站在店員的立場,公司規定沒有發票不能退換,何雅婷弄丟了發票,明顯違反了公司的規定,店員的確是可以不讓她退換的。

但是何雅婷 認為雖然沒有發票,但有刷卡紀錄可查,理論上是可行的。

最重要的是,衣服的瑕疵並非何雅婷所造成的,店員了解到自己理虧,因此連 用了兩次「對不起」,來表示較深的歉意,並且提出補救措施「我去問問店長」,希望能緩和何雅婷的氣憤,修補與何雅婷之間的關係。

道歉語的核心語義 在前述中提到,「不好意思」和「對不起」都是道歉的核心語,也可以稱道歉語。

那麼,「道歉」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Goffman(1971)指出,在交際活動中,道歉是一種言語上的彌補行為,是一種表示禮貌的社會行為,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為了消除矛 盾,對自身的冒犯行徑向對方給予補償,從而回復社會和諧; Leech(1983:125)認為,道歉可以視為一種自我承認,用來平衡說話者和聽話者,嘗試修補雙方的平衡關係; Brown&Levinson(1987)認為,道歉行為的產生是由於說話者發現自己冒犯到了聽話者,並限制了聽話者的自由行為,因此道歉是 用來補償聽話者的面子的。

道歉作為一個禮貌行為,與面子有著很大的關聯。

BrownandLevinson(1987)認為「面子」是一個人的「公共自我形象」(public self-image),所謂的「禮貌」就是「人們在互動中展現對他人面子尊重及維護所採用的方式」。

一般來說,言語內容對別人的強制和干 擾程度越高,則對面子的威脅就越大。

BrownandLevinson(1987)主張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有兩種面子的需求: 1 積極面子(Positiveface):獲得他人的認可、讚許和尊敬 2 消極面子(Negativeface):擁有自由、不受他人控制或強迫 這兩種面子需求可能在日常生活交際互動中受威脅而失去。

根據面子威脅的觀點,請求會損傷交際對方的消極面子,道歉行為則有害說話者的積極面子,因此,日常交際時,交際的雙方皆會採取一 定的禮貌策略,比如:積極地照顧聽話者的需要、注意聽話者,或是消極地道歉、使用敬語、避免強迫等策略,以降低對彼此面子的侵犯。

說到禮貌,現代漢語中禮貌的內涵首先是「尊重他人」,其次才是「顧全自己」。

顧曰國(1992)主張除了個人的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以 外,華人社會還具有強調群體和諧,日常交際講求以和為貴,待人接物應該謙虛、委婉,以避免衝突等的特性。

許多華語的道歉語,比如 「對不起」、「不好意思」、「抱歉」和「請原諒」等,都兼具有禮貌的功能,用以展現對聽話者的尊敬。

其中又以「對不起」和「不好 意思」的使用最為廣泛,具有緩和言語中的強迫感或面子威脅性,安撫聽話者和展現禮貌的功能。

教學時應注意的重點 面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華語學習者,我們在教授「對不起」、「不好意思」時,要從兩方面著手: 掌握道歉、請求的共性; 凸顯華語道歉語「對不起」、「不好意思」與學習者母語語用上的差異。

我們可以從共性著手,然後點出差異。

比方說,學生因為擠不進電梯而晚了五分鐘進教室,按照人際互動與課室規則,遲到不僅違反課室 規則,還會影響老師上課,故進入教室時,學生應該對此表達歉意。

有時候,學生會認為要是自己進教室時對此表達歉意,可能是另一種 影響老師上課的行為。

與其如此,不如把嘴巴閉上,快快入座。

這時,我們就要從華人對禮貌的觀念入手,告訴學生多少還是要跟老師表 示歉意,什麼都不說有時候是一種不禮貌。

只是,在臺灣母語者的使用認知上,遲到五分鐘,既不是嚴重的遲到,也不是會造成身體或財 產嚴重傷害的行為,因此說「不好意思」即可,不需要說到「對不起」。

這一點差異就必須提醒英語母語者。

「對不起」和「不好意思」都是很基礎、很常見的詞語,希望我們在教授這兩個詞語時,能更理解它們背後蘊含的意義、策略與文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