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隱形殺手-後十字韌帶斷裂 -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實由受傷機轉往往可以判斷,在外國後十字韌帶斷裂病人較少,通常是被汽車擋泥板撞到或跌倒時膝蓋撞及地面。

但在台灣,前十字韌帶受傷和後十字韌帶受傷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大人社團 康健知識庫 癌症問康健 康健線上學習 康健嚴選 康健出版 康健影音 書香花園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電子報 首頁 看文章 專欄 醫生這樣說 一個隱形殺手-後十字韌帶斷裂 收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瀏覽數43,251 2021/01/15· 作者/葉文凌 ·出處/Webonly 放大字體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真正達到忍辱負重,堪稱「人體阿信」。

它的負重軸線是6個自由度,也就是在X、Y、Z軸上,均須承受旋轉和移動。

因此,膝關節需有承受重力壓迫的構造(如軟骨),也需有承受扭力的構造(如半月板),至於應付四面八方的位移,主要依靠動態穩定者(即肌肉)和靜態穩定者(即韌帶)。

這兩者理論上雖可互補,事實上彼此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肌肉是單一方向收縮、易疲勞、易受制約,偏偏又力量強大,恰如一頭易暴怒的蠻牛,若沒有適當導引,反而容易造成力量負荷不均;韌帶則恰如「膝蓋的阿信」,永遠默默承受力量,雖然沒有肌肉的勇猛,卻永遠不會疲勞。

(推薦閱讀:韌帶撕裂=球季報銷非得開刀?復健醫師:再生有望)膝關節的韌帶分為4大組:前十字韌帶群、後十字韌帶群、內側韌帶群、外側韌帶群。

除後十字韌帶外,其他三者受傷時往往症狀明顯,輕則膝蓋腫脹,重則疼痛不已,令人寸步難行。

主因是後十字韌帶位於關節內、滑膜外,受傷時血液未必會流入關節內,因此後十字韌帶受傷時,症狀未必很明顯。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偏偏後十字韌帶又是膝關節最強大的韌帶(強度約為前十字韌帶的2倍),一旦受傷,症狀又不明顯,傷者膝關節的位移和壓力會遽增,尤其以髕股骨關節為甚。

此時,軟骨碎片會一直釋放至關節內,終至誘發外傷性關節炎產生。

屆時軟骨會有廣泛性破壞,即使再治療後十字韌帶損傷也於事無補。

所以理論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豈不美哉!但是,事實與想像存在很大的距離。

首先、發現不易要確診後十字韌帶斷裂並不容易,平均診斷時間落在受傷後6個月。

問題是,許多人直到換人工關節時才發現,甚至已經痛了幾十年也不知道。

好事者以為做一下核磁共振(MRI)就能診斷,只不過,後十字韌帶斷裂後癒合力極佳,在MRI是十分不明顯且易誤判。

其實由受傷機轉往往可以判斷,在外國後十字韌帶斷裂病人較少,通常是被汽車擋泥板撞到或跌倒時膝蓋撞及地面。

但在台灣,前十字韌帶受傷和後十字韌帶受傷比例大約是2:1,主因在於機車車禍,因為車禍時膝關節往往是第一受力處,力量由前往後,所以後十字韌帶就應聲斷裂。

其次、手術難度高後十字韌帶構造複雜,並非單一結構,而是由26~28股纖維交叉纏繞而成,並且在股骨端附著處和脛骨端附著處為傘狀結構,但中央纏繞處宛如緊繃的繩索,呈現上下寬、中間窄的雙頭香菇型結構。

因此,手術幾乎無法複製這種生物力學結構,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執行「多股韌帶重建手術」,但是因後十字韌帶緊貼著神經血管,手術風險極高。

做單股手術已令外科醫師承受巨大壓力,搞個3、5小時並不稀罕;雙股重建手術已少有人做;多股手術根本緣木求魚。

自然,手術得不到良好結果。

(推薦閱讀:「啪!」十字韌帶斷裂,該開刀還是復健?)再者、附屬結構傷害頻繁後十字韌帶損傷和外側副韌帶以及後外側韌帶群損傷,互為表裡。

當這兩者一起遭受損傷時,其治療的標準流程卻一直有所爭執。

爭執點有幾處:先治療誰?後十字韌帶應該怎麼重建?外側副韌帶及後外側韌帶群損傷,要重建哪幾條?需不需要先治療骨骼變形?更令人困擾不已的是陳舊性後十字韌帶損傷,因為軟骨多半已磨損嚴重,即使重建韌帶也得不到好結果,通常必須移植軟骨,加上各種輔助治療才有成效。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最後、手術後植入的韌帶癒合不易因為膝關節往後移動力量遠大於往前,因此手術後,後十字韌帶往往會逐漸鬆弛,尤其是單股重建手術,約有60~70%的機率會鬆弛。

即使是雙股韌帶重建,仍有10%會鬆弛。

所以必須在手術時保留原有受傷韌帶的殘端,讓植入的韌帶植入物與原有韌帶一起癒合,如此可以減少未來韌帶鬆弛。

目前手術治療重要性已漸漸凌駕於非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方式,是以關節鏡雙股後十字韌帶重建手術進行,並保留原有殘端,為最佳治療方式。

後外側結構在此手術下僅約10%需再重建。

但因許多未能及時診斷的案例,在發現時已經退化嚴重,無法以單純韌帶手術治療,只能施行人工關節置換,只是這類患者往往年約50歲、還處於十分活躍的年紀,根本很難接受自己必須換人工關節。

所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首要之事。

(本文作者為羅東博愛醫院執行副院長暨骨科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會榮譽理事長葉文凌) 看更多 文章關鍵字 韌帶斷裂 膝關節 十字韌帶 韌帶 膝蓋 運動傷害 後十字韌帶 羅東博愛醫院 羅東博愛醫院為宜蘭縣規模最大的區域教學醫院,致力追求優質醫療,提供全人、高品質、有特色的專業服務。

本院秉持核心價值:尊重生命、追求卓越、誠信當責、人文博愛與精進醫術,期望為大眾帶來盡善盡美的健康服務。

有效的阻力運動 要看強度還是看訓練量? 失眠怎麼辦?正念帶你找回好眠 爆發力Up》想提升運動表現、減緩疲勞 碳水化合物你吃夠了沒? 更多文章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PICC如何為慢性感染症患者提升生活品質? 熱門文章 1. 「三立海董」林崑海傳口腔癌逝,享壽68歲 此疾病患者恐少活20年,口腔出現5徵兆要當心 4. 常吃乳酸發酵高麗菜,減少壞膽固醇! 2. 2種糖千萬不要碰!會造成腸道變差、血糖升高 5. 走路就能降低體脂 健身專家:每週走路搭配2運動,加速燃脂、照樣增肌 3. 私密處搔癢、有異味? 6招自我保養預防感染 6. 台大醫院小兒外科主任:我很幸運,走著進急診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食安 別再誤會香腸了!營養師:若正常飲食不會致癌,且亞硝酸鹽有益心血管、可抑制肉毒桿菌汙染 最新專題 Omicron懶人包》你我都可能確診,這些事你要知道! 【康健借問站直播】營養學博士吳映蓉X翁德志|腸保養終極指南!用好菌抗憂鬱X肥胖X失眠 【康健借問站直播】吳奕璇|去濕作戰!眩暈、瘦不了、高血脂...你是高濕危險群? 【康健借問站直播】陳亮妤|莫名不適都因為它?一起搞定自律神經 【康健借問站直播】林岱樓|持續性耳鳴?小心潛在的壓力X心血管異常X腫瘤 【康健借問站直播】營養學博士吳映蓉X翁德志|腸保養終極指南!用好菌抗憂鬱X肥胖X失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