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要飲青紅蘿蔔湯常嘆冷氣煲湯加淮山補氣 - TOPick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以香港人常喝的青紅蘿蔔湯,可加入扁豆、赤小豆、薏米助祛濕,另外五指毛桃、淮山則可扶正補虛。

不過邱宇鋒提醒,所謂夏天適宜進食清涼食物,也要 ... 夏天要飲青紅蘿蔔湯 常嘆冷氣煲湯加淮山補氣 健康 17:26 2017/08/01 分享: 熱門 1萬消費券 抗疫資訊通 金宵大廈2 快速檢測 COLLAR 升中面試 小一派位 靚太安樂窩 校長專欄 超市大搜查 近日天氣十分悶熱,在室外一會兒就已汗流浹背。

在中醫角度,不同食材有寒熱之分,因此夏天自有適合的湯水食材有助清熱。

TOPick訪問了註冊中醫師邱宇鋒,分析不同湯水食材的功效,以及適合甚麼體質的人。

1.在炎熱天氣下,哪些食材適合煲湯? 天氣酷熱,飲食要順應四時,可適量進食清涼的食物,冬瓜、節瓜、苦瓜、黃瓜、青紅蘿蔔、白菜都是理想選擇。

如要煲湯,可選擇有清涼解暑作用的材料,如冬瓜、荷葉等。

至於煲湯水的食材配搭,就悶熱潮濕的夏季而言,常會配搭兩類食材: 第一:祛濕 例如扁豆、茯苓、赤小豆、薏米,針對夏天濕重、周身困重、頭脹、乏力、消化不良、大便稀爛的人。

第二:補氣 因現代香港都市人的生活多坐少動,愛嘆冷氣,普遍形成脾虛氣虛的體質,徵狀包括胃脹、消化不良、易疲累等。

而因夏天出汗多,體力消耗大,容易形成氣陰兩虛的身體狀態。

因此在煲清熱去濕解暑湯水時,最好能適度加入有健脾補氣功能的藥材,例如黨參、黃芪、五指毛桃、淮山等,補中益氣,扶正補虛。

以香港人常喝的青紅蘿蔔湯,可加入扁豆、赤小豆、薏米助祛濕,另外五指毛桃、淮山則可扶正補虛。

不過邱宇鋒提醒,所謂夏天適宜進食清涼食物,也要因應個人身體情況及脾胃運化功能,切勿多吃,尤其體弱脾虛者更不要吃得太頻密,畢竟性質偏涼的食材或藥材會對正氣及脾胃功能造成一定影響。

2. 哪些食材要避免加入? 太滋膩的補陰藥如熟地、花膠、玉竹等,如非身體病情需要,不建議在夏日使用,以免滋膩礙胃,影響消化。

3. 中醫所指的中暑與西醫有何不同? 中醫所謂的感暑或中暑,意思較傾向類似西醫的熱衰竭(heatexhaustion),而不是由於核心體溫失控而造成的西醫中暑(heatstroke)。

中醫在盛夏的感暑或中暑,多數是指陽暑,隨會有渾身灼熱、心煩、大量出汗外,暑熱侵襲最容易導致氣陰兩虛,會表現為全身乏力、口乾、胸悶氣促、冇胃口、胃脹噁心、夜睡不寧等表現。

要改善這種因暑熱傷氣而出現氣陰兩虛的失調,可從補氣及養陰兩方面入手。

古人有一道藥方叫生脈散,裏面有人參、麥冬、五味子,可作為參考。

益氣養陰茶飲建議: 材料:太子參10克、麥冬10克 製法:用沸水沖泡15至20分鐘,代茶飲用,每日一次。

功效:針對盛夏暑熱傷氣,有補氣養陰功效。

注意:感冒忌服,體質偏熱者可用花旗參代太子參,如口乾較嚴重可加烏梅一顆,有生津作用。

【延伸閱讀】夏天潮濕易全身疲累 中醫拆解感暑徵狀 【延伸閱讀】口氣臭面油多 中醫拆解體內有毒10大徵狀 【延伸閱讀】流感來勢洶洶中醫教分風寒及風熱感冒 相關文章 夏天潮濕易全身疲累 中醫拆解感暑徵狀 17:36 2017/07/20 夏天潮濕易全身疲累 中醫拆解感暑徵狀 流感來勢洶洶中醫教分風寒及風熱感冒 18:16 2017/07/21 流感來勢洶洶中醫教分風寒及風熱感冒 口氣臭面油多 中醫拆解體內有毒10大徵狀 17:36 2017/07/27 口氣臭面油多 中醫拆解體內有毒10大徵狀 中醫拆解謬誤檸樂煲薑能否治感冒? 12:46 2017/07/31 中醫拆解謬誤檸樂煲薑能否治感冒? 你可能感興趣 夏天潮濕易全身疲累 中醫拆解感暑徵狀 17:36 2017/07/20 夏天潮濕易全身疲累 中醫拆解感暑徵狀 流感來勢洶洶中醫教分風寒及風熱感冒 18:16 2017/07/21 流感來勢洶洶中醫教分風寒及風熱感冒 口氣臭面油多 中醫拆解體內有毒10大徵狀 17:36 2017/07/27 口氣臭面油多 中醫拆解體內有毒10大徵狀 最高瀏覽 【袁嘉敏爆料】IG鬧爆鍾培生父子 袁嘉敏揭豪門秘密:在鍾家真是場噩夢 15:38 2022/04/01 【袁嘉敏爆料】IG鬧爆鍾培生父子 袁嘉敏揭豪門秘密:在鍾家真是場噩夢 【鍾袁一戰】袁嘉敏聲稱鍾氏父子有古怪要求 選港姐入行全裸拍《鴨王》成名 17:29 2022/04/01 【鍾袁一戰】袁嘉敏聲稱鍾氏父子有古怪要求 選港姐入行全裸拍《鴨王》成名 【發霉廚具】為慳錢長期用發霉竹筷子木砧板一家四口黃曲霉素中毒全患癌 15:11 2022/04/01 【發霉廚具】為慳錢長期用發霉竹筷子木砧板一家四口黃曲霉素中毒全患癌 昔日新聞 電子報 會員專區 訂閱/續訂 主頁 即時新聞 財經 理財 科技 中國 國際 商業 大灣區 ESG 移民百科 博客 TV TV 財經台 地產台 家庭台 健康台 名家 財金猛人追蹤 名家專區 研究報告 趨勢分析 投資 即時行情 市場拆局 新經濟 板塊攻略 大市 專訪 財金教室 行情 報章 周刊 實戰區 財智薈 報章 要聞 評‧析‧天下 金融 中國 國際 投資理財 地產 港聞 政治 評論‧世情 行政人員 工商 副刊 置業家居 投資理財周刊 昔日新聞 專欄 投資 樓市 香港 中國 國際 商貿及科技 副刊 知識 新經濟 宏觀 財金 業績 財富 消費 科技 地產站 即時樓市 新盤專頁 二手專頁 睇片揀筍盤 買賣樓攻略 家居生活 資助房屋 視頻新聞 實用工具 海外置業情報 TOPick 話題 健康 親子 娛樂 新聞 休閒消費 觀點 TOPickTV 靚太生活雜誌 Band1學堂 醫‧健 中小企 業界頭條 商管策略 數碼轉型 大灣商機 行內熱話 博客論壇 特約 iMoney智富 股樓投資 理財智慧 名人薈萃 環球政經 iMTV+ hket訂戶/會員專區 TOPick會員專區 iMoney會員專區 hket電子書書架 iMoney雜誌 RSS 其他版本: 文字版 揭頁版 集團網站 集團招聘 私隱政策 內容授權 常見問題 使用條款 訂閱條款 廣告查詢 聯絡我們 免責聲明豁免條款 香港經濟日報版權所有©2022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複製連結 {tit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