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處出現問題,才會出現第三者?從卡普曼三角透視 ... -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周惟惟提出分手,黎皓一面對不論是精神出軌還是肉體出軌的另一半,可以看見他非常快速的讓自己進入了受害者的角色,而無法看見關係中更深層的議題,更無法聽見周惟惟的內心 ...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0
0
專欄
相處出現問題,才會出現第三者?從卡普曼三角透視《我們不能是朋友》的內心戲
雞湯來了
・2019/09/06
・2396字
・閱讀時間約4分鐘
・SR值530
・七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劈腿(7)
卡普曼三角(1)
外遇(4)
我們不能是朋友(5)
親密關係(7)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顯圖截自台視官網
文/雞湯來了王韻捷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黎皓一對著周惟惟說:「這一切都是因為褚克桓,他出現,你就變了」
周惟惟:「對!我變了,你也變了。
你的世界已經變得沒有我的空間了!」
黎皓一:「你的空間一直都在,是你走掉了!」
看似老套的小三劇情,其實夾雜著看不見的關係問題。
到底周惟惟口中所說的「空間」是什麼?黎皓一總是照著計劃來,規定一天只能吃150元,週一到週五不能睡在一起,僅管惟惟是那麼的想念他,想要更靠近他,但皓一卻一再以「約定好的計畫」來推遲惟惟。
讓惟惟不禁產生了「你的計劃比我還要重要」的感覺。
似乎原本是「共同約定」的計畫,在惟惟心中卻默默變成了「皓一的計畫」,而皓一並沒有發覺,且在後續的溝通、爭吵之中仍無法理解周惟惟口中所說的「空間」。
其實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但問題不在於改變,而是不斷地在兩人改變的過程中保持理解彼此。
檢視相處的問題:用「卡普曼三角」看人際互動
在電視劇《我們不能是朋友》中,每當黎皓一在面對周惟惟提出的問題時,他總是回答「都是褚克桓對不對……」。
這樣的答覆似乎沒有回應、理解周惟惟的需求,反而把責任歸咎於他處,更讓周惟惟心裡感到難過,覺得對方心裡已經沒有自己的空間了。
但到底是為什麼黎皓一總是認為問題是褚克桓,而不是他自己跟周惟惟呢?
這個狀態我們可以試著用卡普曼戲劇三角來看看。
卡普曼戲劇三角形是1989年由美國精神科醫師斯提芬・卡普曼(stephenKarpman)提出的人際模式互動溝通模型。
這個理論概念源自於TA人際關係溝通分析學派的理論,他認為人們在團體中會因為各種環境、情境因素,進而被迫扮演三種角色:迫害者(Persecutor)、拯救者(Rescuer)和受害者(Victim)。
迫害者(Persecutor):傾向把別人看得比較低下、較差,容易貶低別人。
拯救者(Rescuer):與迫害者相同的地方是把別人看得比較低下,但他試圖從較高的位置幫助人,他傾向認為「我必須幫助別人,因為他們不夠好無法幫助自己」。
受害者(Victim):認爲自己比較低下、較差,傾向尋求迫害者貶低自己,或是尋求拯救者提供幫助,而認為自己無法幫助自己。
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人們可能傾向快速的成為「受害者」,「受害者」經常覺得被問題壓得很辛苦,甚至到自悲自憐的地步,常常抱怨。
不過,待在這個位置是非常不舒服的,於是乎我們很可能接著轉變角色成為「迫害者」,心存責怪、自認優越、追求完美,會非常憤怒的逃離正在承受的痛苦,於是開始把問題怪罪到別人的頭上。
只要你找得到那個可以讓你怪罪的理由,就可以暫時不被懲罰,暫時不承擔責任,或是向外尋求幫助,讓別人擔任拯救者的角色。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衝突事件當中,三種角色可能都是不同人,或是在同一衝突中自己的角色也會有所轉變。
周惟惟提出分手,黎皓一面對不論是精神出軌還是肉體出軌的另一半,可以看見他非常快速的讓自己進入了受害者的角色,而無法看見關係中更深層的議題,更無法聽見周惟惟的內心訴求。
最後甚至成為了「迫害者」的角色,不斷的批評、攻擊周惟惟,更讓彼此的關係惡化,讓周惟惟更想要逃開這段關係。
當我們過於快速、簡單地為這段關係下一個定論:「都是小三的出現,才害我們關係結束」,似乎這樣就能完全撇除掉自己在關係中的責任,好像所有錯都是別人造成成的,與我無關,我才是那個最可憐的受害者。
甚至黎皓一在最後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用了不恰當的方式在辦公室向周惟惟求婚,試圖扮演一個英雄,去拯救那個你以為陷入危機的公主。
難道皓一真的認為周惟惟要的是一場華麗、鋪張的求婚;而不是一個能真實看見自己,聽懂自己說話的伴侶?
覺察到自己陷入這樣的互動模式,我們能怎麼做?
當黎皓一認為周惟惟外遇劈腿後,不斷自怨自艾,甚至做出許多言語攻擊、不當行為。
想避免卡在卡普曼三角模式之中,我們可以暫時先放下「受害者」角色所帶來的感受與情緒,再好好看一看關係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試著在關係中,練習用開放、不攻擊的態度好好溝通,我們可以試著這麼做:
停止責怪:停止責怪對方「你都變了」,取而代之的是回到當下,抱持著好奇的態度詢問對方發生什麼事?
辨認互動模式:釐清彼此在溝通、爭吵的過程中扮演了什麼樣的「受害者監牢」角色,並重新核對彼此真實的態度。
澄清議題:跳脫角色後,回到溝通的事件本身。
譬如:黎皓一和周惟惟就需要繼續討論婚期延後,對彼此的意義,以及願意為彼此做的讓步、協調空間。
親密關係是沒有公式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也許我們可以試著精進溝通上的技巧,但回到現實層面,沒有絕對哪一種方法可以適用於所有的人,因此在關係上彼此傾聽、理解,慢慢的去尋找什麼樣的方式適合彼此。
延伸閱讀:
《我們不能是朋友》為什麼穩定交往中,還是會對別人心動?—從「婚姻品質與穩定交換模型」來解答
只要「你好就好」的愛情真的好嗎?從《我們不能是朋友》解答「為愛犧牲」的三個問題
你在愛情裡,是什麼風格?從《我們不能是朋友》劇中人物談起
參考資料
余蕙玲、張德芬譯(2014)。
親密關係:通往靈魂之橋(原作者:CHRISTOPHERMOON)。
漫步文化:臺北市。
本文轉載自《雞湯來了》《我們不能是朋友》外遇、小三只是關係中的假議題—從卡普曼三角透視皓一的內心戲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雞湯來了
47篇文章
・
460位粉絲
+追蹤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
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
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麥擱問啦!我講話自帶證據——孫天心解密「示證式」語法
1
4小時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8小時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獎】10項怪奇獲獎研究出爐:你賺多少其實跟你的才華沒有關係?蠍子斷尾求生,反而讓自己從此便秘?
1
2天前
太陽能光電板就是一大堆曝曬在外的電池、會污染土壤與水質?關於太陽能板的迷思全破解
2
3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8小時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全球熱浪災情頻傳!臺灣熱成這樣,竟然不符合「熱浪」的定義?
3
3天前
RELATED
相關文章
這樣聊天讓「愛情地圖」常保更新:由《我們不能是朋友》失溫的感情長跑談起
愛情的離開,是因為第三者的追求?還是另一半的不挽留?由《我們不能是朋友》談伴侶關係樣貌
你在愛情裡,是什麼風格?從《我們不能是朋友》劇中人物談起
明明不愛了卻又走不開?從《我們不能是朋友》談談「承諾」這件事
從《冰風暴》看劈腿的囚徒困局|囚徒困局系列(十)
0
4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4
0
要愛不要暴!終結家暴的方法面面觀【科科聊聊EP64】ft.現代婦女基金會督導何雨威
PanSci
・2021/11/09
・3216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podcast(77)
何雨威(1)
冷暴力(1)
家庭暴力(1)
家暴(2)
情緒暴力(2)
泛泛泛科學(79)
現代婦女基金會(1)
社工(3)
親密關係(7)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圖/Pixabay
「家暴」是社會新聞標題常見的字眼,然而你真的了解「家庭暴力」所涵蓋的範疇嗎?哪一種暴力型態在台灣最為常見?「家暴」案件數量在台灣不減反升是好現象嗎?社工又該如何介入「家暴」被害人、相對人的關係,從而改善關係或家庭?
長年關注性別議題的泛科學,本次邀請到現代婦女基金會督導何雨威,自性別、社會層面切入,與聽眾窺見「家庭暴力」背後的重重議題,也藉由她多年的社工經驗,分享如何介入、協助個案,從而理解家暴被害人、相對人以及家屬的生命歷程,讓個案走出對暴力的恐懼,令家庭、親密關係得以獲得改善。
03:05「親密關係暴力」佔家暴案例的五成
「家庭暴力」代表被害人遭受家庭成員施以身體、精神上的虐待。
何雨威也特別指出,台灣在104年針對《家庭暴力防治法》修法時,更將「經濟虐待」(經濟上的控制或脅迫)納入家暴定義中。
其中,目前在台灣常見家暴案件類型,包含:親密關係、兒少或老人,而「親密關係暴力」的案件數量最多,近乎佔總數的五成。
延伸閱讀:這真的是我要的婚姻嗎?二十個藏著「但是」的婚姻殺手
06:42不住同個屋簷下也可能發生家暴?
何雨威舉例,曾經或現在的親密關係對象,對伴侶或前任進行「跟蹤騷擾」,便可能是「家暴」發生的前兆。
她也提醒,面對較輕微的跟蹤、騷擾,例如:前任交往對象在對方摩托車上放早餐,也不應該輕忽,這都可能造成對方感受不舒服、不自在,感到自由被剝奪或限制。
08:20「威脅恐嚇」的危險之處
「親密關係暴力」中,除了肢體暴力外,威脅恐嚇也頗為常見。
何雨威提及,家暴相對人可能以小孩、寵物做為威脅理由,或甚至脅迫曝光私密照片,令被害人感到恐懼,藉以要求被害人達成自己的某些需求,例如:維持交往關係不分手、要求提供金錢,讓被害人處於孤立狀態,無法向外界求助。
10:59「冷暴力」的惡性循環如何發生
「冷暴力」屬於精神虐待中「情緒暴力」的一種類型,也常發生於親密關係之中。
相對於肢體暴力的「顯性」,冷暴力則更為「隱性」較難察覺。
何雨威也表示,她的某個個案即是丈夫會對妻子嚴厲控管,若妻子無法達到要求,丈夫便會拒絕與她交談、溝通。
個案也曾在此種「冷暴力」發生當下,順應丈夫要求,希望減少衝突,卻因而讓暴力持續發生,造成惡性循環。
16:07家暴被害人「難逃羅網」的原因
何雨威表示,國際間普遍談及家暴,仍會認為它是種「性別暴力」,當今在台灣家暴案件的被害中,仍有八成是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女性。
同時社會對女性的性別角色期待,也可能致使她們難以離開暴力關係,例如:被期許要作為「好媽媽」,而無法放下孩童離開家庭。
女性更可能因經濟無法獨立,加上家暴相對人的肢體控制、精神威脅,導致她們無法逃脫出親密關係。
延伸閱讀:《82年生的金智英》隨處可見,正如源自性別的困境平凡無奇
23:41為何近年家暴案件不減反升?
即便在性別平等意識逐漸被重視的台灣,家暴的案件仍逐年升高。
不過,何雨威解釋道台灣採「責任通報」,即不論案件嚴重程度輕重與否,皆會被列為通報,近年亦有如:情境式暴力(SituationalCoupleViolence)、或者家庭功能不全而導致的暴力(如家中經濟貧困、或有老人、精神疾病患者等家庭成員),也可能是案件數量升高的原因。
26:16社工該如何介入案件?
何雨威以多年擔任社工經驗,分享道處理家暴案件時,首要會先確認關係人之間,是否有權力控制關係,並觀察家庭的狀態,給予適當的協助。
她也提及,近年的通報案件增多,也代表被害人較勇於發聲,因此案件數字上升未必是「壞消息」,但也認為仍會有些「黑數」存在,這也是她與現代婦女基金會努力的目標,希望破除被害人對於「通報家暴」的畏懼。
28:26社工該如何輔導被害人面對家暴?
何雨威分享道,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家暴被害人脫離一段暴力關係,平均需耗費七年的時間。
因此社工在接獲通報後,更需了解被害人現今的處境,共同討論出被害人可接受的解決方針。
例如:被害人若面對暴力威脅,便須即刻為被害人找庇護所,訴諸法律協助。
如果親密關係的暴力情況有機會改善,被害人也有意願繼續經營關係,可能在前期引入安全計畫,後期則更需花時間,協助雙方建立安全的親密關係。
延伸閱讀:與另一半吵架了,這時你會怎麼做?──依附理論系列(八)
32:46「安全計畫」的功用為何
何雨威解釋「安全計畫」,意指社工與被害人共同討論,研擬出避免再遭受家暴相對人施暴的方針。
她指出,可先從被害人遭受暴力的樣態、對暴力的敏感度,思考該如何避免或預防,例如:相對人有跟蹤的舉止時,計畫可能包含要求被害人不得走小巷;若雙方仍處於親密關係中,並得以請家暴相對人一同加入,共同學習如何在衝突發生時「喊停」,並引入諮商等資源,避免再暴力再度發生,從而改善雙方的親密關係。
37:50「家暴相對人」也有得求助
如今,家暴中的加害人正統來說應被稱作「家暴相對人」,避免對相對人貼上「標籤」。
何雨威提及,如今若家暴相對人面對關係經營、家庭衝突,同樣有相關社福單位可提供協助。
她也表示,社工有很多介入可以家暴的面向,例如:被害人、相對人、其他家族成員可能都需協助,或者提升家庭的功效,如同經濟、親子養育能力,亦是社工的「全能」之處。
延伸閱讀:當深愛變成殺害:恐怖情人,要的到底是什麼?
41:20何雨威投入家暴社工的契機
大學便就讀社工系的何雨威,不僅曾在現代婦女基金會實習,這也成為她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直到今日已在基金會晉升督導。
她曾擔任社工面對個案,感受到家暴被害人的無力,甚至一度產生替代性創傷(VicariousTrauma)。
不過對她來說,理解被害人的生命,令對方發覺生命還有其他選擇,即是她堅守崗位的理由。
被害人的轉變,更能讓她深信這份工作的意義。
45:50現代婦女基金會的「包全餐」服務
除了協助家暴被害人之外,現代婦女基金會目前的服務,包含:進行家暴「目睹兒」的輔導,也在小學進行家暴的「一級預防」宣傳,教導孩童如何面對負面情緒、建立身體界線,同時也深入大專院線,與學生談如何戀愛、分手等情感教育。
基金會亦有研發針對離婚夫妻與孩童建立親子關係的方案及書籍,也在社區宣導家暴的概念,令社區也得以協助家暴家庭復原。
55:37「守護幸福分享愛」活動:捐款基金會吃美味蛋糕
現代婦女基金會目前與阿默蛋糕合作,11/19前捐款給基金會600元,即可獲得蛋糕甜點相關產品,捐款將全數使用於「受暴婦幼扶助計劃」,提供受暴家庭完整的協助與預防。
何雨威也表示,日後有機會也很有意願再回到節目,和聽眾分享情感教育、親密關係等等相關話題,希望促使大眾更加理解性別議題。
延伸閱讀
現代婦女基金會官方網站現代婦女基金會「守護幸福分享愛」完整活動內容現代婦女基金會「守護幸福分享愛」捐款活動臉書專頁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PanSci
1004篇文章
・
943位粉絲
+追蹤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麥擱問啦!我講話自帶證據——孫天心解密「示證式」語法
1
4小時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8小時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獎】10項怪奇獲獎研究出爐:你賺多少其實跟你的才華沒有關係?蠍子斷尾求生,反而讓自己從此便秘?
1
2天前
太陽能光電板就是一大堆曝曬在外的電池、會污染土壤與水質?關於太陽能板的迷思全破解
2
3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8小時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全球熱浪災情頻傳!臺灣熱成這樣,竟然不符合「熱浪」的定義?
3
3天前
RELATED
相關文章
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日劇「心理學家・成海朔的挑戰:少女為何必須失憶」背後的故事
氣候變遷下,熱帶雨林該如何及時自我更新?——《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闢謠科普兩不誤】「mRNA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這篇文到底有多少錯?上篇:破解有疑慮的引用文獻及判斷文獻可信度小技巧分享
麥擱問啦!我講話自帶證據——孫天心解密「示證式」語法
亞馬遜雨林裡上演著動物生存競賽——《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1
4
2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1
4
2
看A片會不性福,對真人沒性趣嗎?
miss9
・2020/11/18
・2798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A片(2)
勃起(6)
性教育(32)
性欲(2)
性滿意度(1)
成癮(14)
色情片(3)
親密關係(7)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A編按:網路上搜尋「看A片」的相關新聞,通常是負面居多,甚至有人將這些負面新聞的出現怪到A片頭上。
然而,A片真的有那麼大的影響力,能影響到正常生活嗎? 《看A片學性教育是否搞錯了什麼?》專題帶你一起盤點看A片的迷思,用科學研究破解大眾對A片的想像,如果你對看A片還有其他疑慮,也歡迎偷偷私訊跟我們分享!
聽說看A片會「再起不能」,失去對真人的興趣,破壞夫妻和諧。
既然這樣,那賓館裡怎麼還會放A片呢?這中間肯定有什麼問題!讓我們一起來破解謠言啦!
A片(或稱色情片、動作愛情片等)多受歡迎?數據會說話!全球最大的色情片網站之一Pornhub的數據顯示,該網站的瀏覽人數每年成長,2018年甚至近350億人次,雖然主要是男性(74%),但觀賞A片的女性比例也持續增加1。
而有多少比例的人在看A片呢?據美國調查,約46%男性和16%女性,在過去一週內曾看過A片1;而義大利的高三生,更有8%的人每天都在看A片2(年輕人就是不一樣啊!菸~)
歷年來Pornhub觀看者的變化。
圖/參考文獻1。
BUT,看A片會對人類的生、心理造成影響嗎?
儘管有新聞報導認為,泛濫的A片和性功能障礙,如:勃起障礙(erectiledysfunction)有關。
那科學理論、臨床調查支持這種說法嗎?
A片似乎太容易使人成癮了?
看A片對身心有害的理論很直觀——因為它太好看了。
現在的A片取得便利、分類詳細、又是幾乎無限的內容,提供了極為便捷、自由的使用。
而看A片與「物質成癮」很像,都會刺激大腦的獎勵迴路、爆發多巴胺,讓人類溺愛其中3。
圖/Pixabay
而眾所皆知,A片裡的情節能超乎常理、脫離真實的世界(如:時間停止器等),若持續、習慣在A片中獲得高強度的愉悅;觀看者在脫離螢幕後,面對3D現實性生活,可能會因大腦無法獲得足量的多巴胺,出現性交障礙、性慾減退等困難3。
乍聽之下,看A片成癮的神經學理論很合理。
但實際調查起來,卻不是醬子簡單。
對性的影響,看A片只是其中之一
勃起障礙:A片看太多會再起不能?
勃起障礙,指性行為過程中,男性陰莖無法達到足夠硬度插入,或無法維持硬度直到射精5。
據調查,約三分之一的年輕男性(18-40歲)有此困擾4。
曾有名24歲的病人,因勃起障礙、對妻子缺乏性慾而求診。
他在治療前半年期間,每日約花5小時觀看A片,同時伴有酗酒、自殺傾向。
在醫療建議下,他戒斷A片的習慣、隨後回報勃起障礙的症狀消失了2。
乍聽之下,勃起障礙和看A片有因果關係,但需注意,此類議題難以研究,因為不少案例帶有複雜的影響因素,如前述患者同時有酗酒、自殺變因,難以釐清A片和勃起障礙的關係。
同時,觀看A片是「因」或是「果」?實難判斷。
患者可能因為看了太多A片導致勃起困難;也有可能是勃起困難後,只好尋求A片的刺激。
而在大型的調查裡,也並未達成共識。
克羅埃西亞的研究團隊,在2011年針對克羅埃西亞(947人)、挪威(219人)、葡萄牙(1,571人)的男性訪查,但僅有克羅埃西亞的男性在統計上顯示出勃起障礙和觀看A片有正相關(該國特殊的國情嗎?)2,4。
到目前為止,筆者搜尋的文獻裡,沒有較為一致的定論。
性慾的變化:A片看太多將永久進入聖人模式?
在上述的A片危害論裡,有種說法是「因為A片比較刺激好看,所以對現實性生活沒有興趣」。
然而,各項大型的調查結果,出現了多元、有趣的結果。
針對1,163名義大利高三生的調查,約10%認為看A片讓他們減少對現實生活中性伴侶的興趣6。
而成年男性(18-40歲)的大規模調查,卻沒有類似的發現2。
但一個關於女性的研究卻發現(754人,18-76歲),在長期的戀愛關係裡,頻繁地看A片讓她們增加了對性伴侶的渴望2。
儘管神經學上的推論,頻繁的觀看A片可能會讓人對現實性伴侶的慾望降低;但在真實的世界裡,和科學家的想像完全不一致啊!
性滿意度的變化:A片看太多伴侶不性福?
而看A片和性滿意度的關係,也結果了得到多元的結果。
多個大型調查發現,似乎僅有男性會因為看A片而感到性滿意度的下滑,女性則否2。
而針對異性戀伴侶的研究,丈夫觀看A片程度和妻子的性滿意度呈現負相關;但妻子觀看A片程度和丈夫的性滿意度卻沒有相關2。
目前似乎顯示,觀看A片對性滿意的影響,並非簡單的關係,必須考量性別、戀愛關係狀態等。
看A片也有好處
看A片,也可以很有正面意義(或理由)。
每個人對性都可能產生不安,而看A片可減少對性的不安感3。
而夫妻一起觀看A片,似乎也對彼此的感情有所幫助。
今年(2020)在《性與婚姻治療雜誌(JournalofSex&MaritalTherapy)》的一篇研究顯示,與伴侶一起觀看更多A片後,她們的親密關係越來越多,同時性親密感也隨之增加7。
跟伴侶一起看A片,親密關係更緊密。
圖/pixabay
看來,看A片也不都只有壞處呢,而A片迷思中所描述的壞處,也不全是A片惹得禍。
參考文獻
1.JoshuaB.Grubbs,MateuszGola(2019)IsPornographyUseRelatedtoErectileFunctioning?ResultsFromCross-SectionalandLatentGrowthCurveAnalyses.TheJournalofSexualMedicine.https://doi.org/10.1016/j.jsxm.2018.11.004
2.AleksandraDianaDwulitandPiotrRzymski(2019)ThePotentialAssociationsofPornographyUsewithSexualDysfunctions:AnIntegrativeLiteratureReviewofObservationalStudies.JournalofClinicalMedicine.https://doi.org/10.3390/jcm8070914
3.DanieleMollaioli,AndreaSansone,FrancescoRomanelli,EmmanueleA.Jannini(2019)SexualDysfunctionsintheInternetEra.《SexualDysfunctionsinMentallyIllPatients》p163-172
4.IvanLandripetPhD,AleksandarŠtulhoferPhD(2015)IsPornographyUseAssociatedwithSexualDifficultiesandDysfunctionsamongYoungerHeterosexualMen?TheJournalofSexualMedicine.https://doi.org/10.1111/jsm.12853
5.勃起功能障礙。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6.DamianoPizzol,AlessandroBertoldo,CarloForesta(2016)Adolescentsandwebporn:aneweraofsexuality.InternationalJournalofAdolescentMedicineandHealth.DOI:10.1515/ijamh-2015-00037.CharlieHuntington,HowardMarkman,GalenaRhoades(2020)WatchingPornographyAloneorTogether:LongitudinalAssociationswithRomanticRelationshipQuality.JournalofSex&MaritalTherapy.https://doi.org/10.1080/0092623X.2020.1835760
你知道恩愛原來也有分類型嗎?一起來看A片裡學不到的性愛溝通小知識!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1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104160
2021/02/18
回覆
qq
miss9
169篇文章
・
622位粉絲
+追蹤
蔣維倫。
很喜歡貓貓。
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
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email protected]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麥擱問啦!我講話自帶證據——孫天心解密「示證式」語法
1
4小時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8小時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獎】10項怪奇獲獎研究出爐:你賺多少其實跟你的才華沒有關係?蠍子斷尾求生,反而讓自己從此便秘?
1
2天前
太陽能光電板就是一大堆曝曬在外的電池、會污染土壤與水質?關於太陽能板的迷思全破解
2
3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8小時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全球熱浪災情頻傳!臺灣熱成這樣,竟然不符合「熱浪」的定義?
3
3天前
RELATED
相關文章
「性教育復仇者聯盟」正式合體!跟著臺灣吧走入「西斯的101號房間」feat.臺灣吧蕭宇辰【科科聊聊EP79】
當你談戀愛時,大腦發生什麼事?
親情、友情、愛情都是愛?解壓縮愛情三元論,讓你知道這些愛大不同
為何初戀最讓人難忘?一切都和「蔡加尼克效應」有關!
能看A片前你有多懂性?一起「上車」來場非18禁的性教育之旅【泛泛泛科學EP42】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0
0
三大理論看懂《想見你》陳韻如、黃雨萱、李子維心境
雞湯來了
・2020/02/20
・6916字
・閱讀時間約14分鐘
・SR值518
・六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悲傷調適歷程理論(1)
想見你(1)
生命歷程理論(1)
親密關係(7)
親職化(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想見你》集穿越、懸疑、愛情於一體,劇情看似超脫現實,卻非常有深度。
我們不妨以「親職化」、「悲傷調適歷程理論」及「生命歷程理論」分別剖析劇中主人翁陳韻如、黃雨萱、李子維的內心世界,用另一個方式了解這個故事扣人心弦的原因。
警告:本文有劇情描述,介意者請自行迴避
Part1:習慣給,不敢要?從親職化看陳韻如討愛心境
《想見你》雖把故事視角放在黃雨萱與李子維之間的穿越與愛情,但將鏡頭轉到陳韻如身上,我們可以試著理解,為何她不斷對李子維討愛又傷害自己?其實這可能和陳韻如的成長背景有關,甚至我們身邊可能就有許多「陳韻如」——這些被家庭綁住的「小大人」,都試圖在親密關係中找自己。
照顧家人的情緒,是我的日常-親職化如何形成?
「陳思源起床了」
「媽你又宿醉?又睡在客廳…」
韻如每天上學前,不僅要打理自己,還要叫醒弟弟、準備早餐,甚至還要照顧酒店上班晚歸的媽媽。
因為父母不在崗位,韻如不僅要照顧家人生活作息,同時也要關照家人的心理狀態,「姊代母職」就是韻如的日常。
親職化(Parentification ),通常是因為父母爭執、忙碌、離異等原因,漸漸造成「父母缺位」的狀態,最後由年長的子女補位成為「偽家長」。
尤其許多人直覺認為女性是照顧功能的「優先人選」,因此很多時候會由長女擔任此角色。
家庭內的角色互補乍看是孝順的一種表現,但很可能造成孩子承擔過重的壓力,形成「自我分化」不足的現象。
也就是說,他們會在成長過程中,一直糾結於自己父母的關係,難以活出自己。
(延伸推薦:家庭如何影響一個人?)
小大人長大後,要如何得到愛?
當親職化兒童(ParentifiedChildren)日漸長大,開始發展親密關係時,常因為在原生家庭中習慣為別人付出,成為把伴侶的需求放在前面的人。
面對自身需求,卻不知道如何訴說,最後產生自責、內疚與負向情緒,變得憂鬱。
就如同陳韻如在家庭中負擔了照顧媽媽、弟弟的職責,自己渴望被愛、被在乎的需求從未被滿足,性格逐漸變得壓抑,瀕臨崩潰邊緣。
親職化聽起來很宿命論,先有被傷害的童年,再有失望的親密關係,而且好像無力去改變,但也有學者用正向觀點看待這樣的情形。
他們認為,親職化兒童(ParentifiedChildren)若是在成長歷程中習得自我覺察、調適技巧,則會因為體貼、善於觀察需求和樂意幫助的個性,成為職場上的助人工作者,充分發揮其人際覺察與同理支持的能力。
如何在親職化後仍保有自己?自我覺察與調適之道
不論我們是否有親職化的現象,或多或少我們都在家庭裡承接了一些重量,需要承擔責任與期望。
這時不妨利用以下幾點,瞭解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
1.自我覺察:審視自己與父母的關係
回頭檢視自己與家庭的關係,不論是瞭解或是諒解與家人的關係,都助於我們逐漸茁壯,走出自已的路。
試著先瞭解小時候自己是否有承接過多的家務,或是時常需要分攤父母的情緒,這些任務對你過去的生活有什麼影響?你是怎麼面對這些困境的呢?(相關推薦:藉遊戲看見我在親密關係中的模樣)
2.調適:嘗試原生家庭畫出界線
基於與原生家庭的關係,這些「陳韻如們」即使提早成為「小大人」,卻有可能長大後很難「轉大人」,這是因為他們難以切割過去的經驗。
面對這樣的情形,不妨試著與原生家庭畫出界線,找出喘息的空間,活出自己。
在具體行動上,可以試著拉開與父母「物理與心理上的距離」,例如:搬出家裡、經濟獨立,甚至是努力釐清父母對自己的情緒勒索,設定自己幫助家人的底線,讓自己可以嘗試畫出界線。
Part2:摯愛死亡失落何時結束?伴黃雨萱走過悲傷的哀悼歷程
《想見你》劇中,男主角王詮勝因為空難而離開,女主角黃雨萱在外人眼裡看起來很堅強。
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只是把生活過得如男友離開前一樣,就像他從沒離開過。
以下用「悲傷調適歷程理論」分析《想見你》黃雨萱的故事。
「如果我知道王詮勝其實沒有那麼愛我的話,那我好像也可以不用那麼愛他」-《想見你》黃雨萱
根據研究發現,調適悲傷失落其實是有一定的歷程與階段的,人們時常無法理解為什麼這麼久了還走不出來?好像調適好了怎麼過幾天又掉到低谷了?這些都可以透過心理學家提出的「悲傷調適四階段」來理解。
藉以看見失落的旅程可能會有的模樣,更有意識地去面對失落帶來的不舒適感。
王詮勝的死,黃雨萱為何難以釋懷?
「非預期」與「不明確」的死亡是讓人格外難以承受的原因-悲傷治療大師J.WilliamWorden
根據悲傷治療大師J.WilliamWorden所寫的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一書,逝者死亡的形式也會影響生者的哀悼歷程。
相較於老人生病臥床的死亡,王詮勝「非預期」與「不明確」的死亡也是造成黃雨萱格外難以承受的原因之一。
空難離世的王詮勝,由於搜救人員找不到屍體,雨萱沒有看見屍體,也就無法真正的相信詮勝的死亡,若有似無的抱持著詮勝可能還存活著的希望,讓雨萱走在路上都好像看見了詮勝一般。
瞻仰遺容是不論何種宗教的葬禮都存在的禮儀之一,而葬禮存在目的不只是為了往生者送終的禮儀,更多時候是為了讓留下來的人可以有一個儀式好好說再見。
悲傷有哪些階段?在不同階段我們能做什麼?
「悲傷不該被干擾」——心理學大師Freud
佛洛依德(Freud,1917-1957)認為悲傷是一種自然的過程,他曾經在〈哀悼與憂鬱〉一文中寫道:「悲傷不該被干擾」。
過去,我們會藉由各種宗教儀式讓生者可以順利完成各種階段的哀悼歷程任務。
但因為時代的演變,交通、通訊變得如此便利,訊息的傳送如此快速,越來越多人難以透過傳統的社會習俗來經驗悲傷後的哀悼歷程。
在Instagram查看這則貼文
你是李子維,還是王詮勝?都不重要了…..你就是你,始終沒有離開過的你。
#想見你#中視#衛視中文台
想見你(@somedayoroneday)分享的貼文於PST2020年1月月15日下午8:30張貼
失落的痛苦如此難以承受,難以逃避,不如我們改以「適應」悲傷的角度來看待,感受自己在悲傷調適歷程中的每一個當下。
以下我們提供一些方法,不論處於哪個階段,都可以嘗試看看。
1.體認失落
面對親友的死亡是一件非常難以接受的事情,那會讓生者感到非常的不真實,就像在劇中儘管雨萱知道王詮勝已經發生空難了,但仍很難相信王詮勝的死亡,生活中依然會想像他再次出現在眼前,所以必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要讓生者「清楚的認知到失落已經真實的發生了」,才能接續處理失落後的悲傷情緒。
2.體驗情感
在悲傷的情緒當中,大部分的感受都是令人感到相當不舒服的,其中包括:憤怒、愧疚、焦慮與無助、悲哀……等等,多數人不願面對這些不舒服的感覺,習慣以逃避的方式處理。
在劇中可以看到黃雨萱時不時的懷疑王詮勝劈腿,焦慮的找朋友確認王詮勝劈腿的問題。
此時,可以試著以文字的方式書寫感受與情緒,讓這些感覺具象化,嘗試主動面對情緒,或許前幾次會非常的不舒服,但經過幾次的練習,情緒可以更快速地被消化出來。
3.幫助生者繼續活下去
如果是生者的伴侶,通常會共同決定生活中的大小事。
當失去了伴侶這個角色,生者會頓時失去最重要的生命支持,此時容易因情緒起伏過大而影響決策,因此盡量不要在這段期間做出重大決定。
4.找尋失落的意義
失去摯愛的你可能會有十萬個不能理解的理由,透過不斷問「為什麼」來尋找逝者死亡的原因。
這些失落影響你的自我價值感,頓時就像無助的小孩一般。
我們必須理解,「尋求意義的『過程』」和「所追尋的意義」都是同等重要的。
給自己一些獨自空白的時間,找尋這些失落的意義吧!
5.將情感從逝者身上移轉
藉著新關係的發展,生者可以將情感轉移,但前提是生者清楚明白自己的狀態!有些人不願意找尋新關係,因為可能會覺得對死者不敬;有些人會非常快速的尋找下一任伴侶,以尋求替代的慰藉。
快與慢都沒有對錯,但都需要注意,自己是否真的處理好上一段感情,準備好進入下一段關係了,過快進入下一段關係可能將上一段關係的悲傷情緒帶入下一段關係中,使新的關係混雜著複雜的情感遲遲不願開啟新關係,也可能為自己的人生畫地自限。
6.給予充分的時間與空間盡情悲傷
哀悼的歷程需要時間,而且是漸進式的,甚至會反覆來回。
或許對於其他家人而言會迫切地想要你趕快振作,對你說一些「不要再想了」、「死者一定也不想要看到你這樣」等等的話。
但悲傷真的需要時間,就好好的讓自己悲傷吧!
7.適當的求助專業人員
當你覺得自己一個人真的無法負荷,卻又不想要麻煩身邊的親朋好友時,適時的求助專業人員是既不可恥且有益身心健康的行為!
有意識地知道自己處於哀悼歷程的階段位置,能夠覺察自我的狀態,也會更能夠接受自己的情緒。
此外,當情緒被體認得更清楚,也就不會將不同的事情的情緒混雜在一起,造成很「阿雜」的混亂感。
儘管過程中會有許多不舒服的感受,但有意識的覺察自己的狀態也許就能給自己帶來一些安穩,知道自己終有一天能找到一處放置這些悲傷,並且以有意義且不再痛苦的方式回憶、紀念他。
Part3:無法改變的輪迴?生命歷程觀點開啟自我能動性
《想見你》劇中子維試圖改變韻如的死、挽回俊傑自殺,甚至阻止過去的自己搭上死亡班機,但最後結果卻依然。
你是否也曾像子維一樣,經歷各種努力,卻只換來結果的不如預期,甚至會產生「如果我再早一點、再努力一點,或許事情就會不一樣」的懊悔感?那麼,如果時間倒轉,究竟能不能改變人生的軌跡?讓我們從生命歷程理論(LifeCourseTheory)來探討。
生命歷程理論(LifeCourseTheory)是社會科學家們透過客觀的方式紀錄人們生命故事,說明了人的一生受到「個人能動性」以及「社會結構與他人」的影響。
而就是因為當個人主宰自己生命的同時,無法脫離社會結構與他人的左右,因而產生一些無能為力、懊悔的時刻。
現在「我」的決定影響未來「我」
解釋「個人能動性」最好的例子是,當雨萱穿越到1998年的韻如上,她可以輕而易舉的改變家人關係、同儕關係,甚至讓子維愛上她。
明明「她們」面對的是一樣的人跟環境,但關鍵在於雨萱的性格、年紀、經歷,以及她出現在1998年的「目的性」,都和韻如有所差異。
當雨萱面對韻如的弟弟,可以毫不留情地訓他、裝大姐救他;在面對同學時,也可以自在面對,不再把自己關起來,只做個乖乖唸書的好小孩。
這些不同的「選擇」,皆影響了1998年「韻如」生命故事的發展。
即便如此,「社會結構」和「他人」卻由不得我們控制,一次次的阻攔我們的努力。
前者指的是大環境背景或是該時空背景下的特定事件,使得大環境產生巨大改變,如設施損毀、學校、工廠運作停擺,甚至是家破人亡,例如:921大地震。
這世代的烙印恐剝奪了個人的「選擇權」,成為無奈,但又無法改變的「命運」。
「我爸媽也一樣,表面上給我選擇的機會,但其實早就做好決定。
」子維跟韻如交換「高中畢業就要移民加拿大」的秘密,說明了「他人」也會干涉個人能動性。
圖/想見你FB
《想見你》雖然沒有足以改變所有生命軌跡的大時代背景,但充分展現無法逃離「輪迴」的無力。
每個人進行選擇時,不但會受到他人的選擇影響,同時也會影響他人的選擇,正是個人與他人生命故事相互牽動與交織,因而產生無法改變、努力也沒用的無力感。
子維/詮勝、雨萱/韻如、芝齊/宗儒的生命故事中的每一項決定都影響著彼此,更加穩固這無法逃離的輪迴。
三個方法,讓我們走出生命中的無奈輪迴
透過生命歷程理論我們理解,生命中必然會出現某些努力過後仍無奈的事件,但也可以分別從理論中的三個層面:「個人能動性」、「他人」與「社會結構」一一解套生命中的難解、不完美的無力。
1.個人能動性:培養為自己做決定的勇氣
過去的選擇造就現在的我們,因此當我們面對生命中大大小小的選擇時,更應該勇於為自己下決定,並且為決定負責,這代表的是:放下其他選擇,相信這是最正確的決定、不將決定權交給別人,以致於未來責怪他人。
就像在機場的詮勝知道自己將會搭上死亡班機,也有老子維的勸說和另一班飛機的選擇,他仍決定登上原班機,因為他堅定地知道自己為何做此選擇。
能夠做出一個好決定,取決於平常規劃思辨的能力,當要進行一個選擇與決定時,不妨試著拉長至五年、十年後的視角來看,或是問自己這不同的選擇分別會有什麼後果。
思考清楚後,不論結果滿不滿意,這將會是最好的決定。
2.他人:將重要他人納入我的規劃中
面對他人生命與自己的交互影響,若只執著在自己對於未來的想像,恐怕會使身旁重要的「他」對於我們未來的規劃感到無所適從,甚至不領情,這反而影響我們的規劃。
因此當我們在規劃未來或進行選擇時,也要將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一併思考於其中,例如:家人、伴侶、朋友等。
在規劃時也與他們討論,讓彼此互相了解對於未來的想像,同時也找到彼此都可接受的平衡。
試想若雨萱跟詮勝在面對去上海的爭辯中,可以一起評估雙方想要的未來或是當中的挑戰,而不是堅持在自己想像中最好的安排或驚喜,或許結局將會扭轉。
3.社會結構:彈性面對意外,在結構中肯定自己的努力
面對社會結構的無可奈何,或是突如其來意料之外的大事件,我們應該在計畫中保有彈性,在面對改變時具備機動性,在不如預期中仍然看見並讚賞自己的努力。
正如面對無法阻止、改變詮勝登上死亡班機的子維,仍發現了那時候的詮勝比當年的他,更勇敢、更相信雨萱,發現努力雖然不一定能全盤轉變,但可能會有微小的改變。
文/雞湯來了張芷晴、王韻捷、黃珮甄
校稿/雞湯來了蔡季葦、榮淑媚、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侯季吟、蔡麗芳(2013)。
職化蘊含著正向力量?弱勢家庭子女親職化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輔導與諮商學報。
35(2),25-46。
吳嘉瑜(2005)。
小大人長大了-當親職化兒童成為治療者。
輔導季刊,41(4),29-36。
吳嘉瑜(2005)。
倒轉的親子位置—「親職化」兒童之相關文獻探討。
輔導季刊,41(1),21-28。
張虹雯、郭麗安(2000)。
父母爭吵時的三角關係運作與兒童行為問題之相關研究。
中華輔導學報,8,77-110。
張博雅(2007)。
家庭系統-三角關係的概念介紹。
諮商與輔導,259,41-45。
黃宗堅、呂旭亞、洪素珍(2006)。
剪不斷,理還亂?大學生情侶之親子三角關係及其親密關係適應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劃成果報告。
黃宗堅(2010)。
大學生親子三角關係配對類型及其親密關係滿意度:一個對偶資料的分析研究。
中華心理學刊。
52(1),25-46。
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2011)。
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手冊(第三版)(原作者:J.WILLIAMWORDEN)。
心理出版,台北。
陳易甫(2018年4月24日)。
緣分還是命定?從植劇場荼蘼談相連的生命與個人生命軌跡。
巷仔口社會學。
2020年2月14日,取自於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8/04/24/chenyifu-2/
曾慶玲(2007)。
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以生命歷程理論剖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Giele,JanetZ.andGlenH.ElderJr.(1998).MethodsofLifeCourseResearch: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pproaches:SAGEPublications.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雞湯來了
47篇文章
・
460位粉絲
+追蹤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
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
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麥擱問啦!我講話自帶證據——孫天心解密「示證式」語法
1
4小時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8小時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獎】10項怪奇獲獎研究出爐:你賺多少其實跟你的才華沒有關係?蠍子斷尾求生,反而讓自己從此便秘?
1
2天前
太陽能光電板就是一大堆曝曬在外的電池、會污染土壤與水質?關於太陽能板的迷思全破解
2
3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8小時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全球熱浪災情頻傳!臺灣熱成這樣,竟然不符合「熱浪」的定義?
3
3天前
RELATED
相關文章
氣候變遷下,熱帶雨林該如何及時自我更新?——《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闢謠科普兩不誤】「mRNA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這篇文到底有多少錯?上篇:破解有疑慮的引用文獻及判斷文獻可信度小技巧分享
麥擱問啦!我講話自帶證據——孫天心解密「示證式」語法
亞馬遜雨林裡上演著動物生存競賽——《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022年搞笑諾貝爾獎】10項怪奇獲獎研究出爐:你賺多少其實跟你的才華沒有關係?蠍子斷尾求生,反而讓自己從此便秘?
繁
简
延伸文章資訊
- 1【潛意識溝通課程】卡普曼戲劇三角理論&賦能三角重點整理
一齣有心理動力的戲劇,通常都有三個角色:壞蛋、勇士、無辜者。 【迫害者(P:persecuter,批評者、壞人)、拯救者(R:rescuer,英雄、好人)以及受害者 ...
- 2「要想幸福生活,跳出戲劇三角」-不做拯救者做幫助者 - 人人焦點
卡普曼戲劇三角(簡稱戲劇三角)是溝通分析心理學(TA)里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告訴我們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中常常出現的三個角色:拯救者、受害者和迫害者 ...
- 3相處出現問題,才會出現第三者?從卡普曼三角透視 ... - 泛科學
周惟惟提出分手,黎皓一面對不論是精神出軌還是肉體出軌的另一半,可以看見他非常快速的讓自己進入了受害者的角色,而無法看見關係中更深層的議題,更無法聽見周惟惟的內心 ...
- 4被網友霸凌怎辦?「戲劇三角」拆解酸民心態:他們保護的是自己
他指出,當人處於受傷的情境,有時很容易陷入一種「可憐的我─可惡的你」的情緒之中,接著將自己帶入「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的三角形思維框架。
- 5迫害者、受害者與拯救者。這三個角色可能同時套用在一個人身上
心理學中的經典理論「卡普曼戲劇三角」(Karpman Drama Triangle),對此有一套精闢的解釋。 理論中將人際互動區分為三種角色:迫害者、受害者與拯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