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圈子= 想清楚≠ 白費力氣」 — 排列組合進階. Q - 有熊老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Q:「為什麼排列組合,要學那麼多題目?」. “「兜圈子= 想清楚≠ 白費力氣」 — 排列組合進階” is published by 有熊老師. Getunlimitedaccess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兜圈子=想清楚≠白費力氣」—排列組合進階Q:「為什麼排列組合,要學那麼多題目?」選項A)一種軍備競賽,過去的題目大家都學過了,老師不想讓人拿滿分,只好再出新的B)因為不知道學測會出哪一種,只好全都練習C)日常生活、後續的學習裡都很常會用到這些題型,所以要會D)讓你動腦啊!不動腦怎麼會變聰明!你如果問我啊,排列組合的確在後續的學習(比如說機率),或日常生活中還算有用;但卻也不是每一種題型都用得到—誰會沒事去把甲到庚排一列?那我們學那麼多題型幹嘛?我要說,當然是D)讓你動腦啊!不動腦怎麼會變聰明!老師出學生沒看過的題目,不該是為了怕學生答對,而是怕學生「記得舊題型」,就不動腦了;同樣的,學生在學排列組合的時候,也不應該「反正我把正確的做法記起來」……記來幹嘛呢?學測又不出重複的題目。

老師應該要提醒學生「利用機會」,趁著正在學排列組合,把腦袋瓜磨利一點;心裡有什麼「好像有點卡卡」的地方,就要把它想下去—真想不透,就問!一道題目,既然我已經知道可以怎麼算了;那就去想「為什麼不能那樣算?」為了避免學生「未戰先降」,我們從從簡單到大家應該有自信、應會的問題來示範吧:這題夠簡單吧如果你沒辦法想到「法二:人挑位置」的做法,或者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算法,建議你先去看本篇的前傳:排列組合入門到進階在上面這篇文章裡,我說明了為什麼不需要去區分「排列」或是「組合」;而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甚至不需要區分「重複」還是「不重複」—重點是「你能說出整個故事(搞清楚整件事)嗎?」什麼叫「任取」?當你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該想的“不是”「這是排列嗎?是重複組合嗎?」而是想像這個「任取」是「怎麼個“任意”法」—來說說看吧,什麼叫「任取」?如果,你想像中的「任取」是「也可以取一個、也可以取兩個……」那就把它分析出來、把你想得都列出來,不要怕想錯(尤其不是在考試時)、也不該排斥多寫幾行算式。

我跟很多學生講過好幾遍「不要因為“不知道哪種算法最快”結果卡在那邊不寫」但如果你心中的「任取」是指「愛拿哪個都可以拿、也可以拿好幾個」,那你能不能讓自己寫出它的式子呢?排列組合的「一題多解」不是什麼很神奇的東西,它往往就是直指最核心的原理。

「連續進行6次“取/不取”的決策,就會等同於按「6個中取幾個」進行分析再加總的結果」—這就是二項式定理。

今天我不是要叫大家「都不要去區分“排列”、”組合”」;P也罷、C也罷、H也罷,在問題複雜的時候,它們都幫助我們「想得更輕鬆」、是很好的輔助工具。

但「人不為物役」,你的大腦才是這些工具的指揮者,不應該讓大腦的思考在第一時間被輔助工具侷限住;應該要保有、要訓練、要去提升最根本的能力—「想清楚整件事」的能力。

乘,是為什麼而乘?除,又是為什麼除?又為什麼是「3!」,而不是「3」?上面這幾題,你都有想清楚嗎?或者我更大膽一點地問:「你真的會嗎?」如果你不是正在學、正記得算法,如果我在高三的時候突然問你這一題……而你其實沒有「想清楚」它的能力的話,那你有那個自信作答嗎?你都有想正確嗎?像上面的第四題有一個「x3」,很多人只覺得好像該乘什麼,就會寫「x3!」……因為他覺得…這個章節,有!才是王道嘛……不要說多難的題目,很多學生連重複組合「該寫a的b次,還是b的a次?」都沒搞懂;或是重複排列「是Ha取b,還是Hb取a?」也很多人瞎猜。

但其實所謂重複排列,就是要去想像題目本身(甲有a個、乙有b個)「每個甲可以有b個選項、但只能選一個、而且一定得選;而某個乙可能被很多甲選中、也可能都沒被選到—這樣,是b的a次(每個甲有b個可以選,共作了a次選擇)」把題目的情境想清楚,其實就會寫了,而不是一看到題目,趕快「我記得……」,然後把數字抓起來亂湊。

而老師可以做的,比如說搭配像上面這張圖,不論學生寫對還是錯,你就用不滿、或很質疑的口吻問他:「乘這個3!做什麼?為什麼要乘這個?來說一下,你為什麼要乘」如果學生沒有想清楚,你就點破他,然後叫他「至少要發現“其實我沒想清楚”」—很多學生以為自己歪著頭「嗯…」然後湊一下數字,就叫作「想過了」,但其實只能算「回憶學過了什麼」、不叫「思考」。

而學生終於「真的很清楚」的那一次,他會用很肯定的口氣回應你的質疑、說明他這麼算的理由;(一種「你省省吧,我知道我是對的」的神情)那你就一臉理所當然地說:「嗯,對,很好,就是要想清楚。

」我一直在講「把事情想清楚」,這是排列組合最重要該學的能力,而想要訓練這點,可以1.從「題組」去觀察,不同的題目算法的差異,對應到它現實情境的差異2.讓自己多接觸「不同的思考路徑」比如說這一個題組,我相信大部份的學生,如果學完排列組合,應該都會看到。

如果你排列組合學完了的話,會寫吧?這題組會答對的人應該不少,但你知道每一題之間的差異和關聯嗎?除了前四題是有關聯的,後四題也一樣可以用「分層展開推論」的角度發現它們的關係。

我就不在圖上說明「為什麼要乘3!」了,這個讓你們自己想,不懂的就問老師或同學吧!另外,你看像第7、第8這兩題,其實它們是沒有特殊算法的,就是得討論。

有的學生會把第8題「不小心當成重複組合」—但那其實也不是什麼「不小心」,就是沒有去「事整件事想清楚」如果說H6取3的話,那是相當於「三張畫O的紅牌,分給6個不同的人,每個人可以拿不只一張」,但是這題裡,每件物品並不能同時進入兩堆之中,所以根本不合適。

第8題只能用討論的,但它討論出來,卻能再展開延伸到第5題的重複排列:你自己,有試著像這樣,捨棄已經學過的速解,重新「想像發生的事」,然後「尋找可能的分析方法」嗎?基礎問題熱身完了,後面是進階題嘍……同樣的,什麼叫「任取」?你要怎麼展開討論?有的問題呢,想清楚後,會有機會發現「哦,其實這就是用xx方式可以速算嘛……」但有時候呢,你會發現要「很花力氣想」否則很難從這個思路上,找到適用速算法的方式更有的時候,「分析」所占的比重,根本就已經遠勝過「學過的P、C、H」包括現在開始流行起「程式教育」,要寫程式,就一定要能解析當前的需求、要能分析而建立出流程,並在腦中按步展開它來確認是否想得正確—那絕對不會是「這題就是用P幾取幾」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的。

其實學排列組合,應該要練習這樣的分析能力;因為現實是很混沌、很不單純的。

而要練習「分析問題」又不一定要靠排列組合;比如說這一題國小數學:「假設三角形周長40,並且三邊皆為整數,滿足此條件的三角形共有幾種?」如果不要看提示,先試著分析看看吧……提示:若以「最大邊」作為討論核心,則「最大邊另兩邊」→最大邊x3>三邊和→最大邊>周長/3你有自己建立分析它的方法嗎?加油,要越學越聰明喲~~Morefrom有熊老師Follow跟大家分享「怎麼教數學」Lovepodcastsoraudiobooks?Learnonthegowithournewapp.TryKnowable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有熊老師230Followers跟大家分享「怎麼教數學」Follow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