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和過猶不及——孔子的處世之道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道,即道理,指處世哲學。

後用「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處世態度。

「中庸」既是一種倫理學說,同時也代表了一種思想方法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中庸之道和過猶不及——孔子的處世之道 2020-12-19論語微閱讀 中庸之道: 子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論語·雍也》【鸚鵡學舌】孔子說:中庸作爲一種不偏不倚之道,是至高無上的,只可惜,人們失去它已經很久了。

【畫蛇添足】孔子之孫子思,繼承爺爺之道,乾脆作了《中庸》。

《中庸》乃四書之一。

過猶不及: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子貢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鸚鵡學舌】子貢問孔子:師和商這兩個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師做事容易過分,而商做事容易不足。

子貢說:那就是商好一些嗎?孔子說:過猶不及(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畫蛇添足】師與商是子貢的同學,同爲孔子的學生。

師,複姓顓孫,名師,字子張,耿直仗義,偏激好勇,所以孔子說他做事容易過頭。

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性格陰鬱,以文學著稱,孔門十哲之一。

孔子爲什麼說他做事容易不及,不好考據。

子貢也真可愛,竟然向老師請教這樣的問題,要老師當面直接評價他的兩個同學。

相關焦點 處世的智慧:中庸之道和過猶不及 中庸之道【原文】子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論語.雍也第六》【今譯】孔子說:「中庸作爲一種品德,是至高無上的。

人們缺少這種品德已經很長時間了。

」曾國藩看過後對手下說,那此人本來就是靠這些來生存的,你這樣做無疑是奪了他們的生存之道,他們必然會想盡辦法習難你、報復你、置你於死地。

曾國藩的一番話讓手下恍然大悟,進而冷汗淋漓!事物的作用力都是相互的,你共給予對方的作用力大,對方反饋給你的反作用力也大!這個道理處世時也適用。

我們不去惹事,是非就會少很多。

如果經常處在主動的狀態去指責人,那麼一定備受關注,並因此而成爲衆人指責的焦點。

中庸之道說起來順口,做起來難,你可知中庸之道的理解難點在哪兒 1、中庸之道:過猶不及,避免偏執,不走極端「中庸」是孔子著名思想之一,「中庸之道」可以看成是一種爲人處世的法則,講究做事不極端,避免偏執。

在孔子思想裡面,所謂的中庸,講究爲人處世「不偏不倚」,指做事做得剛剛好,不會用力太過,但是也不會不及。

何謂「中庸之道」 道,即道理,指處世哲學。

後用「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處世態度。

「中庸」既是一種倫理學說,同時也代表了一種思想方法,強調內心之「中」與外在之「節」的準確契合,以達到「和」的大功用;而「中」的基本原則是適度、無過不及、恰到好處。

中庸之道是由孔子最早提出來的。

《論語》所載雖然不多,卻是儒家學說中最基本的內容。

如《論語·庸也》所載: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孔子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要人做一個八面玲瓏的人嗎? 孔子的中庸之道旨在告誡人們「過猶不及」,這裡的「中」是適中的意思。

同時,孔子的中庸之道也並非叫人做八面玲瓏的人。

八面玲瓏之人雖然人人都喜歡,但是孔子卻認爲這種人是「德之賊」。

爲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看孔子中庸之道的具體含義。

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荀子》記載,孔子到魯桓公的廟堂參觀,見到一種傾斜的器皿。

孔子問守廟人,守廟人說此乃「宥坐之器」。

孔子答:「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 中庸之道與待人處事 >之道。

中庸之道的本質是什麼?中庸之道是一種道德境界、一種思想方法、一種處世哲學、也是一門做人的藝術,是人們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中庸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智慧,但中庸並不是我們民族唯一的智慧。

每個置身於中國文化視野中的社會成員,無論你願不願意,承不承認,你都無法擺脫那與生俱來的中庸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

因此,正確地認識中庸之道,並加以合理的應運,既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無可迴避的文化責任。

孔子「中庸之道」的另一面:其實他既想做狂士,還想做狷者 中國人的中庸人格自非孔子開始。

事實上,在孔子之前,儒家思想的萌芽已經在周朝出現。

周公在寫給兒子伯禽的家訓中就有類似於「中庸之道」的人生處世的智慧。

伯禽被封到魯國做國君,在臨行前,父親周公給他寫了一篇家訓。

做人,講究一個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孔子的弟子子貢有一次問孔子,子張和子夏那一個人好一點,孔子評價說,子張辦事過頭了,子夏辦事又趕不上,這樣都不好。

過頭和趕不上都不好,那孔夫子的意思就是,中庸才是最好的。

自然之道近乎中庸自然界中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有天敵,沒有誰說能夠獨占食物鏈的頂端,其他的生物都對它沒有威脅的。

大自然早已算好,不會讓哪種生物稱霸食物鏈,毫無敵手的,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自然界的生物都是生生相剋,雖有強弱之分,但是始終不會有生物是無敵的存在。

你知道成語「過猶不及」的來歷嗎? 「過猶不及」這個成語大家相信都知道,但它出自什麼典故,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這句話最早是出自於《論語.先進第十一》,原文是——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中庸之道具體來說是什麼意思?中庸之道的詳細解析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是《中庸》的基礎,又難又不難。

小編現在就給各位想學《中庸》的人科普一下,希望大家能夠愛上中庸的學問。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

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 中庸之道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中庸之道,中:折中;庸:平常。

儒家的一種主張。

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則和態度。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

」近義詞有:不偏不倚,反義詞有:厚此薄彼、偏聽偏信,中庸之道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拙讀《論語》第一百四十九篇:孔子第一次講中庸之道 原文:子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主流譯文:孔子說:「中庸作爲一種德行,是最高尚的了!拙的譯文:孔子說:「不偏不倚的一般道理(即中庸之道)作爲一種品德是最高尚的。

民衆少有這樣的品德很長時間了。

」拙的體會:其實之前孔子多次提出過中庸之道的論述,他對中庸之道一直都很提倡,只不過他鮮有用中庸字眼而已。

人人都在說的中庸之道,到底何爲中庸之道?原來就是爲人處世之道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小編認爲古人已經很好的爲我們解答了出來,在國學經典之中,有很多書籍,都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人做事,小編今天想要說的,就是《中庸》一書之中,告訴我們的做人做事的方法;既然都說了是《中庸》一書,那麼這個爲人處世之道就是中庸之道,何爲中庸之道呢? "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談爲人處世,恰好就好 欹器通過欹器的"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告訴弟子爲人處世要懂得處"中",也可以說不偏不倚,也就是要懂得中庸之道。

"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其實就是告訴我們過猶不及的道理。

在《論語》有一段對話,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誰更賢能,孔子回答是子張有些過、子夏有些不如。

子貢就說是不是子張強一些,孔子說過猶不及,過了和不及是一樣的,潛台詞其實就是不偏不倚最好。

還記得當年我配眼鏡的時候,作在板凳上,帶一副黑色的古怪的好似機械戰警專用品的鏡架,大夫把一片片度數相差不大的小鏡片插到古怪的鏡架上。

簡論「中庸之道」內涵和現實意義 中庸之道,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它要求我們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待人待物至誠至善,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中庸之道,看似是爲人處事的大道理,而把它運用到具體之處,則如天鵝絨襯托下的水晶,處處閃現著美妙的光芒。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

《友說國學》第12集: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孔子說:「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道也。

」一個聰明睿智的人,應該做到大智若愚;一個功勳卓著的人,應該做到謙遜禮讓;一個武功蓋世的人,即使無人能敵,也應該心存敬畏、不去和人爭強鬥狠;一個富可敵國的富翁,應該保持謙和低調、謹小慎微。

元玉淺談歷史:被尊爲聖人,孔子及後世儒家所遵行的「中庸之道」 但是他在哲學上也吸收了《易經》和《老子》中道的概念及史伯的「一」及其「和」、「同」觀念,從而提出了儒家所特有的「中庸之道」的方法論,一以貫之子其所著重發揮的政治倫理和認識論學說之中,表現了某種辯證同一的思想。

這些思想後來經過新興地主階級思想家的改造,便成了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思想,孔子也因此被封建統治者尊爲聖人。

孔子的處世之道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爲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

  有人問他:「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孔子給出的答案讓我們乍聽起來有點出乎意料,其實這正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處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這裡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

  他當然不贊成以怨報怨。

中庸之道,萬古之慧 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子張做得過分,子夏做得不足,那麼兩人都不好,「過猶不及」就是孔子對子張的評價,可以說這裡面便包含著中庸的思想。

「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即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

意思是說去除偏激,選擇正確的道路。

端莊沉穩、守善持中的博大氣魄和「一以貫之」的堅定信念就是其具體表現。

商湯的開國大臣伊尹對中庸之道很是了解。

調和悲喜,執兩用中,觀孔子和龐朴論中庸之道的啓示 《中庸》有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當喜怒哀樂這些感情未表現出來之時,稱作「中」;如果表露出來並且適度而合乎禮節,則稱作「和」。

中,是爲人處世時態度的平常自然的本性,和,則是天下要普遍遵循的原則。

順應「中和」之道,可謂順應自然的和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