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的自私自利 - 熊的儲思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人類的自私自利是研究人類社會很重要的議題,人類的這個特性跟生物追求生存的本能 ... 而每個人自私自利的程度有差別,有人完全自私自利,凡是只想到自己,甚至會 ...
論人的自私自利
論人的自私自利
一、人性自私
人類的自私自利是研究人類社會很重要的議題,人類的這個特性跟生物追求生存的本能有關,因為生物的重要目標是生存,所以追求利益很重要,食物、衣服、居住地、社會地位、權力都是所謂的利益,只要能增強生存能力的東西在人的大腦裡都可以統稱為「利益」;而生物通常是優先追求自己的生存,而不是考慮別人,所以會「自私」。
因此「自私自利」在人的心理特質中是相當重要的一部份,可以說自私自利是人性的一個重要元素。
而每個人自私自利的程度有差別,有人完全自私自利,凡是只想到自己,甚至會傷害、剝削其他人和環境去滿足自己;有人自私自利在大部分的候想到自己,但偶爾會想到別人;有人也有自私的時候,但常常會想到別人;有些人在重要的事情會優先幫自己,但在其他時候會幫忙他人,然而有時可能在某些重要時刻選擇犧牲自己幫助他人。
每個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方式都不一樣。
有的人會選擇獨立自己追求利益,有的人會選擇合作,和他人合力一起追求利益。
有的人是和他人一起合作後,和他人一起分享成果,有的人則是拿走大部分的好處。
有的人努力獲取自己能得到的利益,並且不侵犯他人的利益;有些人則是選擇剝削和搶奪他人努力的成果來滿足自己。
通常人是從環境中得到利益,並且依賴環境中人事物的幫忙才能取得利益。
較為極端的情況是,人變得更為自私自利並且對周遭的人和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一個越是自私自利的人會有幾種情況,第一、這個人只想著利用和佔有,這個人會極度的利用環境中能利用的東西去取得利益,人、工具、事物、制度等等都是會被想到作為利用的東西,同時這個人只想佔有環境的資源讓自己獨享並排除他人使用。
第二、當「利益」占用一個人大部分的思考時,這個人心理除了自己的利益,漸漸的不考慮其他的事情,不會去關心其他人和環境,也不會想著除了利益以外的其他事情;更為嚴重的情況是,這個人心中只想著犧牲、剝削、甚至是掠奪他人和環境以滿足自己。
只要有人因為利益去傷害他人,衝突和仇恨就會產生;被剝削、被侵害、被犧牲的人心中會產生不滿和仇恨,這樣的情緒帶來反抗,衝突因此產生。
歷史中許多戰爭因為國家之間和族群的利益衝突開啟,繼而引發雙方的仇恨,而仇恨又使雙方的衝突變得漫長和複雜,所謂的強權間的權力爭奪和衝突以及不同文明間的衝突都和利益有關係。
歷史中有許多人民堆翻政府的革命是源起於政府或是領導者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不斷剝奪和壓榨人民,導致人民對政府不滿增長,最成造成武力衝突。
勞工和資產階級間、或者是開發中國家和第三世界對外國企業的不滿也是一種利益衝突,在許多國家中,資產家對勞工勞動力的壓榨以及對勞工薪資福利的剝削導致勞工階層對資本家大為不滿,所以許多嚴重的抗議和罷工、甚至是大規模的示威衝突都是來自於勞資之間的利益問題;當一個外國企業進入一個國家,利用這個國家的資源來賺取自己利益,最後這個企業將大部分的利潤分配給自己,而不是分享給當地國人民和政府,並且將發展經濟產生的問題通通都歸給當地政府處理,這樣通常導致一個國家的政府和社會對外國企業不滿。
除了造成傷害和仇恨,過度自私自利的人會使的社會制度崩壞。
通常有三種情形,第一種是人利用制度做為達成自己利益的工具,卻使得社會制度原本應該發揮的功能變質,最後這個制度腐朽鏽蝕;第二種是人設計有利於自己的社會制度,並且利用這個制度鞏固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但這樣的做法會引起他人不滿,最終他人從體制外推翻制度;第三種是人不遵守制度,所以制度的功能無法發揮,最後這個制度崩解。
只要人性中仍有自私自利的元素,人類社會中就無可避免會出現嚴重自私的人,就會有人因為利害侵害他人,而爭鬥、戰爭、相互剝削和傷害、仇恨就無法停止。
同時,人類也無法看建社會制度會如想像中美好的運轉,社會和社會制度是人創造的,制度的理想只有人不斷透過行動實踐才能維持,然而人的自私自利是利用制度達成自己的利益,這樣理想的制度就不會實現,制度的資源只會被浪費,而制度的功能也得不到發揮,最後制度是被利用、揮霍而損壞。
二、管理追求利益的行為:限制論和抗衡論
人類追求自身利益是可以接受,但追求自身而傷害他人很多人都無法接受。
一方面開放讓人追求利益,另一方面卻希望追求利益的同時不要傷害別人,為了處理這個問題,人類社會提出不同的觀念和做法。
第一種觀念是限制論:這個觀念的想法是限制人類的行為,告訴人追求利益的同時有哪些事情能做、有哪些事情不能做,透過規範人的行為讓追求利益的人不要做出會傷害人的行動。
這個觀念是較為被普遍應用的,在各個社會的律法中,常常有規定人不能因為追求自身利益做出侵害他人的事情,或者行動應該合乎某些標準,如果沒有做到就由社會制裁。
然而限制論的難題在於社會必須耗費一大部分的資源去管理律法,要有建立律法、監督他人行為、執行律法、依據律法對他人行為裁決的人;另外一個重要難題是,不是每個人都會遵守律法,有可能會出現自私自利到忽略社會規範的人,甚至是欲望強烈到為了追求利益可以不怕法律懲罰並且破壞法律,這就顯示限制論本身的限度。
第二種觀念是抗衡論:抗衡論的想法是讓每個人都有力量和權力互相對抗,如果人人都可以互相對抗,人就可以抵抗其他人的侵犯行為,甚至是嚇阻他人有侵犯別人的想法。
除此之外,如果自己也有力量和權力,不只可以嚇阻和保護自己,更可以使用力量和全力追求自己的利益。
國際關係是抗衡論應用最為廣泛的地方,一個國家為了追求利益可能使用自己的力量去侵犯他人,在歷史上被侵犯的國家可能的做法是也提升自己力量,讓自己有能力去抵抗它人,而自己有力量後更可以在國際上追求自己的利益。
在國際關係學者的討論中,這種概念又叫做權力平衡,也就是讓權力去對抗權力。
這樣類似的概念也被應用在國內,在美國人民可以擁有槍枝保護自己,這可視為一種抗衡論,因為這讓人民擁有力量可對抗他人侵犯的行為。
在國內政治中,尤其是在民主國家中,抗衡的做法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份是將政府的權力拆成不同的部分,不同的權力交由不同的機關掌理,並且讓這些機關運用自己的權力互相對抗以防止對方有過份追求權力和利益的行為;歷史上有思想家提出三權分立,將政府的行政、
司法、立法三種權力分開,並分別由三個機關掌管,讓他們彼此抗衡,這種想法普遍被應用在現代的民主國家。
第二個部分是讓民眾也擁有實質權力可以對抗政府,在古代,只有政府機關和國王才擁有政治權力,而民眾沒有實質權力可以對抗政府,因此在古代如果人民的利益被政府侵犯很多時候只有默默承受,在現代許多民主國家的民眾都擁有權力可以對抗政府,例如讓人民能投票讓某個政府官員下台,或者由人民投票決定政府的施政方向,除此之外,人民還可以透過輿論施壓、監督政府去控制和影響政府。
如同限制論,抗衡論也有許多難題,第一個問題是如果要讓人人都有力量可以互相對抗,那麼發展力量和維持力量的資源哪裡來,通常這個資源要自己找,在國際關係中,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辦法都可以讓自己擁有力量對抗他國,因為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資源培養力量。
然後這樣就帶出第二個問題,為了維持這種力量可以隨時對抗他人,社會必須浪費很多精力和資源,而這些資源本來是可以拿來做其他事情的。
第三個問題,人天生是不平等的,每個國家本來就是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力量和能力,國家有不一樣的資源和實力,要達到人人都能抗衡就必須使的每個人的力量達到某種實質均衡的地步,因此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源去分給每個人,還要有精準衡量力量的方式和標準,但人類社會的資源是有限的,精準衡量方式和標準也是難以設計的,拿軍事力量的衡量來比喻好了,士兵訓練時間長短可以當作衡量標準嗎?武器的數量可以當作衡量標準嗎?軍隊人數可以當作衡量標準嗎?所以抗衡論的實行有實際情形上的限制和難度。
就算抗衡論可以執行也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沒有發生衝突不代表未來不會發生,沒發生衝突的原因是人有力量嚇阻其他人的行動,在計算成本效益的情況下,很多人不會採取衝突,但人的心理還是在蠢蠢欲動,許多人暫時不行動不代表以後不會行動,他們只是在等待機會,萬一有一方的實力減弱,使的整體力量平衡的情勢被破壞,有人就會利用這個機會採取行動;還有一種情形是有人看重利益大於成本,這種人會願意採取衝突,通常人的思考中是看重成本大於利益,也就是所謂的重害輕利,如果一個事情成本和利益都相等,在成本優先於利益的重害輕利思考下,人不會採取行動,但是重利輕害的人剛好相反,這種人願意試看看運氣。
限制論和抗衡論的共同問題在於,兩者是透過外力限制追求利益的行為,但並沒有實際上完全改變追求者面對利益的態度,也就是沒有影響人的心理和價值觀。
如果沒有真的從內心改變一個人,就算這個人的行動一時遭受阻擋,他還是會想其他辦法達到自己的目的。
三、人性本質和利益
人的心靈影響人的思考和行為,世界上的人類事務都脫離不了人心,因此影響人對利益的態度不能只從控制行為下手,更要根本的從影響人的心靈開始。
而討論人的心靈就要討論一個古老的基本問題:人性的本質,因為人性的本質攸關人的心靈的可塑性以及人會如何面對利益。
對人性本質的討論有兩大主軸,人性本善論和人性本惡論。
人性是善還惡中指的是人性中有沒有良好的特質,這些特質影響一個人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
人性本善論談論人的心靈特質有良好的特質,人天生就有道德觀念,例如看到家人需要幫忙會伸出援手,或者很小的孩童做錯事會害羞的低著頭;或者人具有理性,遇到事情會去了解和衡量狀況並做出最好的選擇,具有理性的人在追求利益時會考慮對他人的影響而採取對他人傷害最小甚至沒有傷害的方式。
人性本善論相信人類仍然具有良好的一面,人在追求利益的同時會考慮到他人,因此人性本善論相信只要將人良好的一面激發出來,人就可以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追求利益的行為。
人性本惡論認為人的心靈天生沒有良好的特質,人不具備理性,也沒有具備道德觀念,人是依生物本能行動,人會追求生存和尋求滿足自己的慾望,在追求的過程中並不會考慮他人,所以人有可能因為追求利益侵犯他人。
人性本惡論下,只能透過教育讓人學習道德觀念,希望後天的學習改變人的心靈,透過改變心靈而控制人追求利益的行為,更為悲觀的性惡論認為教育也無法改變人的心靈,只有透過律法規範和嚇阻。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是惡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是善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天生的心靈性質,而每個人的心靈性質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心靈本質在面對利益的態度和處理方式都不一樣。
社會面對不同的心靈性質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有些可以用道德自我管理、有些需要透過外力約束,無論以何種方式,最終都需要透過影響心靈去控制人的行為,減少追求利益可能對人的傷害。
張貼者:
習焉而察bearbear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標籤:
板主的思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Atom)
關於我自己
習焉而察bearbear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網誌存檔
►
2015
(9)
►
六月
(2)
►
五月
(1)
►
四月
(3)
►
二月
(1)
►
一月
(2)
▼
2014
(53)
►
十二月
(3)
▼
十一月
(4)
談政治
教育的三個問題
論人的自私自利
論戰略-戰略的本質和內涵
►
八月
(46)
標籤
大國
(1)
中東
(12)
古人的重要思想
(1)
亞洲
(6)
東南亞
(2)
板主的思想
(9)
非洲
(3)
南亞和中亞
(2)
美洲
(6)
軍事
(3)
國際新聞
(44)
歐洲
(21)
延伸文章資訊
- 1「自利」與「自私」確實是兩件事 - 要Fun看這裡
「自利」(self love)與「自私」(self interest)確實是兩件事! 圖片出處自利是自我提升, ... 甲跟乙不都是在自利嗎?但差別在於,甲是自利損人,乙是自利利人啊。
- 2「愛自己」不等於自私自利 - 今天頭條
很多人也將愛自己與自私自利相混淆,甚至會覺得「愛自己」,是不好的。 對於那些還不愛自己的人來說,搞清楚愛自己和自私自利的區別很重要,以免 ...
- 3自利與自私的區別是什麼? - 鳳梨問答
自利是無私奉獻(要有條件達到)得到的社會給予的應得回報,預想之中。自私是不願意無私奉獻或無能力為社會做貢獻,夢想得利或眼紅他人得利。
- 4愛自己和自私自利的區別(二) - 每日頭條
圖片來源於網絡自私自利有什麼後果?自私自利者的人生哲學是什麼呢?自私自利者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自己身上,變本加厲地將別人排除在他的生活之外, ...
- 5自私与自利的区别 - 百度知道
自私是从心理上讲的,及精神自利是从物质上讲的,及唯物其实大致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从不同的角度去说的. 已赞过 已踩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