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不聽、不談,可是它依舊存在 美國最敏感的種族歧視議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而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觀察,難免不夠精準仔細,但我想在美國人正視結構性的不平等,並且繼續花上漫長時間,逐一改善之前,「種族多元平等」仍然只是個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生活風格
生活
不看、不聽、不談,可是它依舊存在──美國最敏感的種族歧視議題,一個「局外人」的觀察
陳亭潔/Hello!Anita老師
2017/12/18
36659
PhotoCredit:Shutterstock
誠然,美國的種族議題,是一個高度複雜且敏感的議題。
而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觀察,難免不夠精準仔細,但我想在美國人正視結構性的不平等,並且繼續花上漫長時間,逐一改善之前,「種族多元平等」仍然只是個瑰麗(但當然仍值得努力)的遙遠目標。
在台灣的時候,每每我們學到美國的文化和歷史時,我總是會看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詞出現;在近十多年好萊塢的主流電影中,也總是可以發現多種不同膚色的人,彷彿很「正確剛好」地有著各膚色族裔的「主配角群」,看起來其樂融融地相處在一起。
所以,彷彿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也認同「美國比任何國家都更尊重其他文化」這個後來發覺,其實並不正確的說法。
而當我在美國當交換學生時,指導老師特別為我們上了一堂關於美國種族的課──他讓我知道,與其說是「文化大熔爐」,其實多數的美國社會學者、甚至一般人,都認為美國其實更像一個「巨型沙拉碗」──因為不同的族裔、族群,其實雖然在大都會地區常常比鄰而居,卻仍然各自保有自己的文化、想法和價值,而不是完全地「融合」在一起。
「正因為我們的不同,豐富了這個國家。
」猶記得老師如此說著。
但時光飛逝,接下來真正在美國生活多年之後,我這才感受到,不論是小時候的「大熔爐」印象,或長大後學到的「沙拉碗」說法,都還是太過樂觀且單一。
一切和我的想像出入很大,原來在「種族歧視」或「種族不平等」這個敏感問題上,美國雖然改變也進步了,但我依然發現它,以另外一種「隱而不顯」的形式存在著:
經濟的階級,複製種族的不平等
其中一個很明顯的「不平等」,在最現實的收入上。
儘管近幾十年來的「美國夢」,總是強調:「不分性別、族群、宗教與你來自何方,每個人在美國,都有平等的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並且習慣將「成功」與「努力」劃上等號。
然而事實上,由於先天資源的多寡之別,美國白人與黑人的「經濟階級」,差距從2000年起,正快速地不斷拉大中──根據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PolicyInstitute)2016年9月的調查報告顯示,如今美國黑人與白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已經達到近40年來最嚴重的地步。
EPI的報告指出,這與美國多數大型企業,仍長期掌握在白人手中;同時黑人族群較集中的城市或區域,商業發展在近年與大都會區出現嚴重落差,有很大的關係。
在學校裡,多數的美國當地白人,也仍然佔有相對優勢。
這更會造成一個不斷「複製階級」的過程──由於經濟上的相對富裕,白人從小便能獲得相對較好的教育,同時也有較高的機率進入高等教育體系,出社會後進入知名企業上班賺取較好的收入──然後再將這樣的經濟優勢,傳承到下一代。
教育資源、管道的「先天不均」,白人學童明顯更有自信
在我實際任教於美國的學校後,更親眼見證到這樣的情形不只是「統計數字」,而是確實存在於教學現場:
例如在同一個班級中,來自白人家庭的學生,往往可以在課餘時間參加各式社團活動、科學營或研討會等,或者進一步按照興趣研修才藝與其他學科;反觀黑人族裔的學生,則往往需要協助照顧家中幼童(父母多從事需要輪晚班的勞動工作),或出外打工,無法有這樣的餘裕。
或許也因為如此,許多白人同學從小便顯得「見多識廣」、「多才多藝」,就連在課堂報告時,他們的演講能力與肢體表達,也明顯比其他族裔的學生有自信得多。
後來我從和學生們聊天的過程中,發覺美國的「白人種族優越感」其實仍然存在,只是轉化為「隱而不顯」,甚至表面看似「誇獎」的型態出現:
比方說,同學們會不自覺地歸類「亞洲人數學很好」,「非裔美國人很會跳舞、運動都很強」(這些是好的方面,更多言者或許無意,偏見歧視的論點就不多說了);但卻沒有人會特別去說白人同學哪一方面特別厲害。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不論族裔,許多同學都已理所當然地認為白人同學「樣樣都應該要比較優越」,因此沒有什麼需要「聚焦強調」的──白人學生不需要「誇獎」,因為他們已經是「評斷好壞的標準」。
許多白人同學從小便顯得「見多識廣」、「多才多藝」,就連在課堂報告時,他們的演講能力與肢體表達,也明顯比其他族裔的學生有自信得多。
圖/JoeFloodCCBY2.0
壓抑到表面看不見,但是歧視依然存在
必須強調,美國從南北戰爭,到歷經長年的「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走過無數的族群衝突與和解,在不同族裔(尤其黑白人種間)享有同樣公民權利與法律保障上,其實早已遠較過去進步太多。
也由於走過血淚歷史,美國將「種族歧視」看得格外嚴重:除了在法庭判例上,個人、團體或企業若是針對少數族裔,進行歧視待遇或甚至言語攻擊,除了必定挨告(美國律師行業是很發達的),並多會被民事法庭判處高額賠償外,更會受到嚴重的輿論撻罰──這一點,和台灣的「網路公審」有點相像。
另外,像是近幾年美國開始「流行」的"hatespeech",即假借言論自由的名義,傳達種族歧視的內容──雖然美國政府基於《憲法第一修正案》,沒有辦法強制介入、管束取締此類活動,但多數民眾仍會自己號召左鄰右社,抵制和抗議此類行徑。
以上種種,固然是民權、公民意識進步與尊重多元文化的正面示範,但同時間,當「種族歧視」或「疑似種族歧視」後果往往十分嚴重時,卻也同時會讓它變成一種極為嚴重的指控(在美國,若隨意指稱他人「有種族歧視之嫌」,自己也要有被反告「誹謗」或「妨礙名譽」的準備),於是到最後,甚至會讓「種族」變成一項禁忌話題──
在我觀察中,如今有許多美國人、尤其美國白人,常常「矯枉過正」到表現得像一根針一樣,成天把「不要種族歧視」掛在嘴邊,每一個人講話更特別小心,一談到「種族」、「族群」,就緊張地先思考要如何「政治正確」地表達,自我審查哪些話語可能會造成種族歧視,哪些事情可能會變得敏感。
這麼一來,很多人雖然看似「遵守社會規範」,但實際上,只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意見,把所有關於種族的議題都當成禁忌,避然不談而已。
而一旦當有心人士煽動、或是族群衝突的社會事件發生時,這些壓抑到表面看不見,其實依舊存在的情緒,總會再度浮上檯面──而且甚至會因為長期的壓抑,反而爆發得更為激烈。
正視結構性的不平等,身為教育者的課題
每當說到美國的種族歧視,我們總第一個會想到的黑人族群與白人族群之間的糾葛,而由於自2016年以來,美國種族仇恨、對立的情況由於眾多「警察執法過當」、「政客激進言論」等事件而越演越烈,如今相關的議題討論與應對方式,在美國的學校裡也變得格外重要。
最近在一次教師會議中,我們請到了一位專門研究「種族認同」的知名學者來演講,她說目前美國的種族歧視,主要還是以針對黑人(非裔美國人)的壓迫為主。
(針對亞裔和拉丁裔的歧視,是另一個大主題,日後再補充)她舉例:「比方說,有一個白人直直朝你走來時,你可能會覺得無所謂,甚至還能和他打聲招呼;但是,如果今天換作是一個黑人朝你走來,你卻可能會下意識地夾著自己的包包,並且盡量快速通過。
」
不光只是普通人,如果今天一群人被懷疑犯罪時,警方最先開始調查的,也多半是黑人為主──根據紐約市警方紀錄,2009年黑人和西裔被警方攔路盤查的比例,相當於白人的9倍,近年也有7倍左右的巨大差距。
而警方(與其支持者)則往往以「非裔族群暴力犯罪與謀殺犯罪率,均與盤查率呈現相近比率」作為辯護。
但事實上,一方面警方盤查率高,但黑人因此被逮捕的比例並沒有明顯提高──代表多數時候是不當盤查;二方面,單談「犯罪率」而不談造成犯罪的原因(如許多非裔社區長期處於美國的貧窮線下,當地青年高失業率等),更是忽略了白人相較於黑人族裔,具有「先天優勢」的結構性傾斜。
所謂「先天優勢」的例子,在教學現場也常常可以見到──除了前述的「經濟差異」造就學習資源的不均之外,這位演講者更指出,我們如今所習慣的「教學模式」,其實本質上便是由白人所制訂的規則──而且最初的雛形,還是以訓練工廠員工的方式管理學生。
比方說,上課時要坐下來、舉手才能發問,就連課桌椅都規矩地擺放整齊。
然而,是誰規定上課一定要安靜地坐在位子上,才能學習?誰說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在搗亂?
在我所教的學校中,不少同事都私下提醒過我,要小心部分「愛搗亂的壞學生」──而被點名的這些學生,絕大多數都是非裔美國人。
而確實,他們在我課堂上時,也常常隨興地站起來表演,或是直接挑戰我教學的方式與內容。
但當我試著認真去了解這票孩子時,才發現他們並不是「打定主意要來亂」的,而是他們有表演的熱情,他們在大家面前從不怕生,更特別喜歡別人注視著他們。
於是之後我的課堂內容有些改變──當我在說故事時,他們可以主動出來幫我表演故事情節。
由於這群孩子的個人魅力和表演慾頗佳,總是讓我們的課程增艷不少。
一個局外人的觀察:真正的「公平」,絕不是一蹴可幾
誠然,美國的種族議題,是一個高度複雜且敏感的議題。
而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觀察,難免不夠精準仔細,但我想在美國人正視結構性的不平等,並且繼續花上漫長時間,逐一改善之前,「種族多元平等」仍然只是個瑰麗(但當然仍值得努力)的遙遠目標。
尤其近年特別讓人憂心的是,在美國族群間的平權、平等運動,總像是在原地打轉──每當開始出現進步,又會因為一些爭議事件的發生(例如:白人警察槍殺黑人)而退回原點,甚至更糟。
幫我們上課的學者,本身正是一位黑人女性,她在「下課」之前,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她說:「只要這個世界上有不同的族群,就很難做到真正的公平。
」
的確,人皆有私心,且「物以類聚」──不論用什麼方式「分類」,其實一旦開始區分「你我」族群,便很難達到真正的公平,也無法真正杜絕(哪怕只是隱藏著的)歧視問題。
但或許我們可以從正視結構不平等的現況,從真正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做起。
當然,沒有哪一個種族能真的完全了解身為另一個種族的滋味;也沒有任何人,必須完全照著對方的想法走──但只要越來越多人開始正視問題,並且真正關心、接納每一個人,同時關注彼此的「相同」勝於「相異」之處,相信隨著時間流逝,如今這個不平靜的世界,還是能夠逐漸變得更加單純、美好與和平。
執行編輯:鄧紹妤
核稿編輯:張翔一
美國
歧視
階級
種族
教育
公平
關聯閱讀
面對歧視,可以卑微也可以勇敢──我和家人在美國遭遇的真實案例
當黑人小孩指著黑娃娃:他是醜娃娃──「崇白」的美國與台灣社會,需要更多的種族敏感度
作品推薦
若不打從心裡尊重人才,何來真正的「文創」?──從皮克斯參訪,看見台灣文創的悲歌
透過美國小學生的作業單,看見自己一年前羞赧的成長軌跡
參考資料
TOP
陳亭潔/Hello!Anita老師
陳亭潔,八零後的台灣平凡大學生,身為新聞系,養成觀察周遭的習慣。
曾經指著留學生大笑香蕉人(外黃內白),但決心出走,前往美國學校當起交換生之後來才明白「只有在你揚名國際那一剎那,你和你的國家才不會被歧視」。
目前在舊金山的雙語特許小學中教中文,也喜歡利用自己身邊的資源不斷學習。
看更多
上一篇
【尼加拉瓜的日子】Nubia與我──謝謝妳,陪我守護對尼國的倔強信任
下一篇
【圖文】從平安夜到BoxingDay,英國人的聖誕假期怎麼過?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現場Live
被撕裂的美國:因趁火打劫而失焦的平權議題,與關心精品店被砸更勝黑人權益的貴婦們
時事CurrentAffairs
震驚北美華人社會,亞特蘭大連環槍殺事件:「黃色狂熱」下,駭人的仇恨犯罪
影劇Film
《艾蜜莉在巴黎》醜化東歐女性再被「炎上」──這些影劇文化偏差,也曾讓「受害當局」不開心?
生活Life
2018挽袖挺臺東名人對談廣告大師何清輝
退學生逆襲成馬雲的老師,下一站,前進元宇宙|廣編企劃
熱門文章
1
看日劇的都是老人?黃金時代回不去了?──採訪日劇專家、譯者,分析收視疲軟的「內憂外患」
2
身為混血兒的母親,我為何噙著淚水讀完《沒有媽媽的超市》(CryinginHMart)?
3
老闆的三大特徵,你也遇過嗎?成為主管後,我才參透的「職場向上管理術」
4
日本「自行人間蒸發」的人,與幫你逃離工作和家人的公司
5
台大生搶下田?一堂拒收「公主、王子病」學生的選修課──專訪台大生傳系副教授闕河嘉(上)
6
沒有人一生順遂,你要學的是《克服倦怠》:「人生的進步,往往從下坡開始」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延伸文章資訊
- 1要改善種族平權,先承認有種族歧視 - 哈佛商業評論
要改善種族平權,先承認有種族歧視. How to Promote Racial Equity in the Workplace. 族裔 · 羅伯.李文斯頓Robert Livingston · ...
- 2種族教育:教學法與實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
范德比大學傳授種族、種族歧視主義,與種族正義相關課程教師的最新研究揭露五種 ... 藉此「在課綱中提供空間讓學生以能夠改善壓迫的方式,克服危機」(2000,p.7)。
- 3面對不同族群的仇恨與歧視,如何教孩子發聲保護自己 - 親子天下
培育多元文化理解力. 但解方並不僅只是勇於發聲、為自己爭取權益。綜合聯合國兒童基金基金會、倡議種族平等30 ...
- 4不看、不聽、不談,可是它依舊存在 美國最敏感的種族歧視議題
而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觀察,難免不夠精準仔細,但我想在美國人正視結構性的不平等,並且繼續花上漫長時間,逐一改善之前,「種族多元平等」仍然只是個 ...
- 5怎樣解決種族歧視? - 雅瑪知識
怎樣解決種族歧視? · 1、立法。 好像美國這搐的國家是有法律反對種族歧視的,而且學校教育也是教大家要反對種族歧視。 · 2、立法是治標,治本的辦法一個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