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選食鹽】岩鹽海鹽比餐桌鹽更健康?營養師拆解營養價值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岩鹽、海鹽含天然礦物質,比餐桌鹽更健康?TOPick請來「Nutri Life營養顧問中心」註冊營養師楊盈希(Hayley)講解三者的分別,以及對人體的影響, ... 【嚴選食鹽】岩鹽海鹽比餐桌鹽更健康?營養師拆解營養價值【內附詳情】 健康 17:01 2020/04/17 分享: 分享: 熱門 1萬消費券 金宵大廈2 超市大搜查 抗疫資訊通 快速檢測 COLLAR 升中面試 小一派位 靚太安樂窩 校長專欄 ▲註冊營養師Hayley表示,不建議以鹽作為礦物質的主要來源,只需要平日飲食均衡。

岩鹽、海鹽含天然礦物質,比餐桌鹽更健康?TOPick請來「NutriLife營養顧問中心」註冊營養師楊盈希(Hayley)講解三者的分別,以及對人體的影響,並推介多種天然調味料,讓大家吃得更健康。

岩鹽、海鹽: 因天然曬乾或結晶而成,故保留較多雜物,包括礦物質。

但只含微量礦物質,主要有鉀、鈣、鎂、鐵等礦物質,不足一天所需的份量。

岩鹽、海鹽若來源不乾淨,可能存留污染物和有害物質。

鈉含量與粗鹽、幼鹽相若。

餐桌鹽(幼鹽): 因為經過蒸溜,礦物質已所餘無幾,有害物質也會於過程中流走。

粗鹽、幼鹽: 只是切角不相同。

烹煮不同食材用不同粗幼度的鹽,如:醃肉多用粗鹽,焗曲奇多用幼鹽。

相同容量的粗鹽,由於縫隙較多,鈉含量較幼鹽少。

岩鹽VS海鹽VS餐桌鹽 Hayley表示,岩鹽、海鹽與平日食用的粗鹽、幼鹽並無太大分別,成分中約有90%是氯化鈉。

營養師:不用透過鹽額加補充礦物質 Hayley指出,「若要靠鹽含有的礦物質,補充平時所需的營養,那要吃很多很多很多鹽。

」所以,一般也不建議以鹽作為礦物質的主要來源,只要平日飲食均衡,不用透過鹽額加補充礦物質。

鹽每天食用上限=1茶匙 Hayley表示,一般人每天最多只會食用1至2茶匙鹽,即使含礦物質,也無法發揮其作用。

她提醒,要留意鹽的食用份量,因為是高鈉食物,不要因為標榜天然,而多用了岩鹽和海鹽。

食用過量,會增加腎臟負荷,並引致高血壓。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天攝取鈉的上限為2,000亳克,相當於一茶匙鹽。

美國心臟協會也建議,最理想是每天攝取低於1,500亳克鈉,即少於一茶匙鹽,尤其是高血壓人士。

該協會更曾發表研究指,每天減少攝取1,000亳克鈉,已有助降低血壓。

低鈉鹽較健康? Hayley表示,低鈉鹽用「氯化鉀」取代「氯化鈉」,故含有較少鈉質。

若嫌低鈉鹽味道不夠嫌,用多了鹽,變相並無減少鈉的攝取量。

一般人可選用低鈉鹽,但腎病患者身體較難排走鉀質,食用前應咨詢醫生意見。

同時,也不建議腎病患者選用減鹽、減鈉的豉油。

她又指,港人攝取鈉質的主要來源是醬料及湯水等,據食物安全中心的資料,包括豉油、蠔油、湯水、火腿、肉腸、燒味、鹵味等。

建議多用天然食材調味 Hayley建議,多用香草、檸檬汁、黑椒、薑、蔥、蒜頭等天然食材調味,或選用含有谷胺酸的菇菌類、蕃茄。

因為有咸味的調味料大多含有鈉質,吸收過多鈉會增加腎臟的負荷。

習慣吃太咸,一旦味覺適應後,會吃得愈來愈咸。

外出用膳時,較咸的食物,脂肪相對較高,有損健康。

她建議減少用鹽,轉用天然食材調味,讓味蕾慢慢適應過來。

想知道常見食鹽的鈉含量,請看【上一頁】 想知道食鹽的檢測結果,請看: 【消委會】一文看清14款食鹽不含金屬污染物 售價由2.9元至56.5元 【消委會測試】逾6成食鹽檢出金屬污染物可損兒童神經 兩成海鹽有微塑膠 TOPfit推出食物資料庫,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令您食得有營又健康立即查看:bit.ly/2UJP4dx 記者:黃泳欣 食用安全 鈉 健康問題 營養師 最高瀏覽 【移英生活】兒子上學因一句話涉種族歧視遭老師警告 林子博:人與人之間應多點同理心 11:55 2022/04/21 【移英生活】兒子上學因一句話涉種族歧視遭老師警告 林子博:人與人之間應多點同理心 【沒血緣的愛】單身漢拾荒獨力湊大棄嬰 養女25年後賣公司陪父遊歷報親恩 15:30 2022/04/20 【沒血緣的愛】單身漢拾荒獨力湊大棄嬰 養女25年後賣公司陪父遊歷報親恩 【移民退學潮】名校生移民送機成習慣 「無論經歷多少次離別都不捨」 00:00 2022/04/21 【移民退學潮】名校生移民送機成習慣 「無論經歷多少次離別都不捨」 昔日新聞 電子報 會員專區 訂閱/續訂 主頁 即時新聞 財經 理財 科技 中國 國際 商業 大灣區 ESG 移民百科 博客 TV TV 財經台 地產台 家庭台 健康台 名家 財金猛人追蹤 名家專區 研究報告 趨勢分析 投資 即時行情 市場拆局 新經濟 板塊攻略 大市 專訪 財金教室 行情 報章 周刊 實戰區 財智薈 報章 要聞 評‧析‧天下 金融 中國 國際 投資理財 地產 港聞 政治 評論‧世情 行政人員 工商 副刊 置業家居 投資理財周刊 昔日新聞 專欄 投資 樓市 香港 中國 國際 商貿及科技 副刊 知識 新經濟 宏觀 財金 業績 財富 消費 科技 地產站 即時樓市 新盤專頁 二手專頁 睇片揀筍盤 買賣樓攻略 家居生活 資助房屋 視頻新聞 實用工具 海外置業情報 TOPick 話題 健康 親子 娛樂 新聞 休閒消費 觀點 TOPickTV 靚太生活雜誌 Band1學堂 醫‧健 中小企 業界頭條 商管策略 數碼轉型 大灣商機 行內熱話 博客論壇 特約 iMoney智富 股樓投資 理財智慧 名人薈萃 環球政經 iMTV+ hket訂戶/會員專區 TOPick會員專區 iMoney會員專區 hket電子書書架 iMoney雜誌 RSS 其他版本: 文字版 揭頁版 集團網站 集團招聘 私隱政策 內容授權 常見問題 使用條款 訂閱條款 廣告查詢 聯絡我們 免責聲明豁免條款 香港經濟日報版權所有©2022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複製連結 {tit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