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波操縱師 神奇的光子晶體--《科學月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光子晶體的週期結構就像那樣,只不過光子晶體是將晶體中的原子以介電質的「人工原子」取代,尺寸也較真實晶體放大了數十倍甚至是數百倍。
另外,在普通的 ...
0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00專欄萬物之理光波操縱師─神奇的光子晶體--《科學月刊》科學月刊・2015/12/21・5409字・閱讀時間約11分鐘・SR值611・十年級+追蹤欒丕綱/清華大學物理博士,中央大學光電系副教授。
研究專長為光子晶體,聲子晶體,以及超穎材料。
(左)孔雀羽毛(右上)變色龍的皮膚(Source:TambakoTheJaguar)(右下)蝴蝶翅膀自然界的光子晶體有沒有能夠抓住光,卻不消滅光子的方法?光子晶體不僅能讓光轉彎,還能讓動物展現美麗的色彩!1980年代時,人類對於光的認識已經很深入。
那時人們已懂得使用透鏡組件,藉由改變折射率與介質表面的特定形狀以控制光線的傳播方向,如使用望遠鏡觀察宇宙,製作顯微鏡觀察微生物。
人們知道單一頻率的光通過雙狹縫會有干涉現象,而光波通過小尺度的物體會產生繞射與散射。
利用光從「密介質(折射率大的介質)」傳向「疏介質(折射率小的介質)」,入射角大於「臨界角」時會發生的全反射現象,可以設計出波束分離器(beamsplitter)、波導(waveguide),與光纖。
利用光是電磁波的事實,可以藉著控制光的偏振與相位做出光學波片(waveplate)、濾波器,以及調制器(modulator)。
利用量子力學與半導體物理的知識,人們知道如何操控光子與原子的交互作用,製造出所需要的雷射以供進一步應用。
以上這些控制手段似乎缺少了什麼?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對光的控制手段可歸納為以下幾種:(一)控制光的傳播方向,(二)控制光的傳播區域/範圍,(三)控制光的強度,(四)控制光波的相位與偏振,(五)控制光的相位一致性以及傳播方向的準確度。
以上這些控制手段的共同特色就是「不能阻止光的傳播」。
雖然光子可以被原子吸收或放射出來,但若試圖阻止光的傳播,那麼光子只能藉著被材料吸收而消失,轉換為其他能量,例如熱能。
光子晶體模型。
Source:ENERGY.GOV光子晶體的發想1987年左右,雅布羅諾維奇(EliYablonovitch)與約翰(SajeevJohn)兩位科學家不約而同地思考著阻止光傳播卻不消滅光子的可能性。
雅布羅諾維奇是一位實驗物理學家,曾任職貝爾通信研究所(BellCommunicationsResearch)的研究員。
他當時思考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抑制原子的「自發輻射(spontaneousemission)」以減少能量的浪費,並增加雷射的效率。
根據雅布羅諾維奇教授的回憶,當時曾有一些研究者建議將發光的原子置於「兩面金屬牆」之間;另一些研究者則建議使用「一維布拉格光柵(1DBragggrating)」以取代金屬牆。
然而,雅布羅諾維奇博士認為這兩種方法都行不通。
第一種方法只能阻擋某一種偏振的光,因此只有一半的效果。
另一種方法雖然能阻擋朝著布拉格光柵週期方向傳播的光,但是對於朝著垂直於週期方向(此方向介質是均勻的)傳播的光卻沒有效果。
雅布羅諾維奇於是試著在紙上畫出他認為行得通的三維週期結構,並在往後的幾年中不停試著對介電質鑽洞,以找出確實可行的週期結構。
經過了好幾年的失敗,並在跟理論物理學家的合作下,在鑽了大約五十萬個洞之後,終於找出了理想可行的三維週期結構。
另一位光子晶體概念的提出者約翰,則是基於完全不同的理由而提出這個概念。
約翰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那時的他是一位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University)的年輕助理教授。
當時他所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光在介質中的傳播停下來。
故事先回到1958年,當年服務於貝爾實驗室(BellLabs)的凝態物理學家(condensedmatterphysicist)安德森(P.W.Anderson,197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從理論上發現了一個很驚人的現象,後來被稱作安德森局域化(Andersonlocalization):在一個充滿隨機分布的雜亂位能(randompotential)的材料裡,電子可以因「多重散射(multiplescattering)」而被困在其中無法移動。
根據量子力學,支配電子的各種行為的是薛丁格方程式(Schrödingerequation)──這是一個波方程式(waveequation),因此安德森局域化現象其實是一個波現象,與電子的粒子性似乎並沒有直接關係。
科學家們理解到這一點後,忍不住好奇的問:這樣奇特的波現象會不會也發生在光波與聲波系統?如果有,能不能觀察到?約翰的博士論文所研究的就是局域化現象,因此他對於安德森局域化的理論內涵有很深的理解與掌握。
對應於電子系統的隨機位能,在光學系統內所要準備的是具有隨機分布的凌亂折射率的透明介質。
然而,研究者發現,理論上要達到把光完全困住的結果,所需要的介質樣品必須非常大,而且在實驗上很不容易把這個現象,與光在傳播過程中介質對光能量的逐步吸收效應區分出來。
約翰於是建議先做出週期性的介質,再將介質的週期稍微弄亂一些,如此在某些頻段就可以用較小的介質樣品將光完全困住。
雅布羅諾維奇與約翰目前分別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ofToronto)的教授。
根據雅布羅諾維奇的說法,當年他們在學術界頂級的物理期刊《物理評論通訊》(PhysicalReviewLetters)各自發表了他們的第一篇光子晶體研究論文,兩篇論文的刊登日期相隔不到一個月。
當他們聽說了彼此獨立提出了相似的研究概念後,就相約吃午飯,並一起為這個概念取名為光子晶體(PhotonicCrystals)。
現今看來,這個既含有「光子」又含有「晶體」的名字取得十分誘人。
這個說法從每年有眾多光子晶體相關的研究論文被發表就可以看得出來。
另一個觀察指標則可以簡單地經由Google搜尋查到,這兩位先驅的第一篇光子晶體論文目前分別累積了13725次與9582次引用次數。
不過,在論文發表後,他們的論文並未立刻引起其他研究者注意。
事實上,雅布羅諾維奇此論文發表後的頭三年,完全沒有其他人引用,前五年也只被引用兩次,而且這兩次還都是雅布羅諾維奇教授自己引用的。
然而,進入90年代後,半導體製程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們很容易製作尺寸從數百奈米至數微米的週期結構,而電腦運算資源的大幅成長,也讓人們很容易從理論上去計算出所設計的光子晶體的光學特性。
這兩方面的重要發展促使了光子晶體的研究無論在數量與速度上,都以指數函數的方式隨時間成長。
光子晶體基本性質講了那麼多故事後,那麼到底光子晶體的定義是什麼呢?背後的物理原理為何?所謂的光子晶體,其實就是「介電質的週期結構(periodicstructureofdielectrics)」。
所謂介電質(dielectrics),即非金屬的材料;而所謂週期結構,就是在空間上無窮次重複的圖樣(repeatpatterns)。
化學課本告訴我們:「完美的固態晶體具有週期性的原子排列」。
光子晶體的週期結構就像那樣,只不過光子晶體是將晶體中的原子以介電質的「人工原子」取代,尺寸也較真實晶體放大了數十倍甚至是數百倍。
另外,在普通的半導體晶體物質中,導電須依靠電子通過週期性的位能;而在光子晶體中,光傳播是靠光波通過具有週期性變化的介電常數/折射率的介電質材料。
在半導體的研究中,人們很早就知道,週期位能對電子傳播的影響就是產生了能帶結構(energybandstructure)與能隙(energybandgaps),後者又稱禁制帶(forbiddenbands)。
也就是說,可以在半導體中傳導的電子,它們的能量分布是一段一段的,而這每一段被稱為一個能帶。
與此類似,在光子晶體中可傳播的光,其頻率的分布也是一段一段的,每一段稱為一個「頻帶(frequencyband)」。
夾在相鄰的兩個頻帶之間的則是頻隙(frequencybandgaps)或帶隙。
根據量子力學,光子的能量與它的振動頻率成正比,比例常數是普朗克常數h,因此我們也稱光子頻隙為光子能隙。
典型的週期介電質結構(左)一維多層膜(中)介電層上之二維空氣柱(右)三維介電質「材堆」(woodpile)結構。
光子頻隙為何會出現頻隙?這不是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此處提供一個比較直覺的看法。
當光波在週期結構中傳播時,會經歷多重散射,散射後的各分波與入射波一起疊加成總波場。
這些分波疊加後在空間中形成建設性干涉與破壞性干涉的許多區域。
在二維與三維的世界裡,破壞性干涉的區域若是形成各自分離的「孤島」,波能量仍可藉由連通的建設性干涉區,繞過這些孤島而傳播。
反之,當建設性干涉的區域彼此互不相連,它們自己形成孤島時,波能量將無法傳遞。
若在一整段頻率範圍內波能量都無法傳遞,則這一段頻率範圍就形成頻隙。
以上雖然說明了頻隙是波的一種破壞性干涉的效應,但很難從直覺上看出這個結果。
頻隙可以很容易藉著不算太複雜的數值方法以電腦程式計算出來,但是幾乎不可能僅僅藉著用筆就推導出它在頻率軸上的正確位置與寬度。
光子晶體的應用設計出這種有頻隙的光波介質,除了能將光波擋住,讓它傳播不了以外,有什麼積極性的應用嗎?答案是:有的。
通常用來製造光子晶體的方法,就是在一塊完整的介電質上周期性的打洞,或是用許多介電質小球或介電質柱子排成週期結構。
利用光子晶體的頻隙特性,只要選擇將週期性做局部的破壞,就可以製造出許多有用的奈米光學元件。
例如在介電質中製造「點缺陷(pointdefect,基本方法是在某一個該打洞的位置不打洞)」或「線缺陷(linedefect,少打一整排洞)」,就可以將光波侷限在該缺陷附近以形成「共振腔(resonantcavity)」或是「光子晶體波導」。
(左)點缺陷應用於共振腔(中)線缺陷應用於波導(右)光波能量在直角轉彎的光子晶體波導中的分佈情形。
傳統波導是利用全反射將光侷限在波導中,若是波導的轉彎角度過大,全反射條件就會被破壞,導致漏光。
然而,光子晶體波導藉由頻隙效應將光鎖在波導內,工作原理與全反射無關,因此可以大幅度改善傳統波導大角度轉彎的光能損耗問題,實現光迴路的微小化。
這使得在小尺度製造出「積體光路」以取代傳統「積體電路」變得可行,換句話說,使用光子取代電子作為資訊傳輸與處理媒介的可能性將大幅提高。
基於這種可能性,雅布羅諾維奇甚至在一篇介紹光子晶體的科普文章中,稱光子晶體為「光的半導體」。
利用同樣的原理,也可以製造出橫截面是含有點缺陷與週期結構的光子晶體光纖,用以輔助或取代部分傳統光纖。
負折射應用除了頻隙效應,光子晶體的傳導頻帶其實也有妙用。
透過光子晶體頻帶所提供的特殊色散關係(dispersionrelation),光波在某些頻率範圍內表現出不尋常的傳播行為。
而其中最有趣的就是負折射。
當光由真空進入介質中,若折射波折向法線的同一邊,則根據司乃爾定律(Snell’slaw)可定義此介質具有負的折射率。
目前至少有兩種方式可實現負折射。
第一種是利用光子晶體在「頻帶邊緣」(bandedge)的特殊色散關係製造出「負群指數」(negativegroupindex),其類比於半導體能帶理論中電子的「負等效質量」(negativeeffectivemass)。
第二種方式是製造一種在每一個晶胞(unitcell)中包含有共振器(resonators)的金屬性光子晶體。
適當選取頻率範圍,可使此介質的等效介電常數、磁導率以及折射率皆為負值。
光子晶體的負折射現象。
(這不是反射,藍色的線條為法線。
)2000年10月,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College,London)的彭德里(J.B.Pendry)教授在《物理評論通訊》上發表一篇著名的文章,證明一塊折射率為-1的負折射介質板是一個「完美透鏡」,具有放大「消逝波(evanescentwave)」的神奇能力,可將波源「完美成像」而超越繞射極限。
此文發表後,立即在學術界掀起了負折射研究的熱潮。
在研究者的持續努力下,負折射的現象已證明確實存在,且Science期刊基於其應用潛力(例如新式的讀寫頭等),將相關研究選為2003年的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更有甚者,這方面的研究後來重新取了一個名字,現在被稱「超材料」或「超穎材料」,是當前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
超材料研究目前最受矚目的研究方向是可超越繞射極限的超級透鏡,以及可以將物體隱藏起來的隱形斗篷。
這兩方面的報導常可在新聞中看到。
具體的細節可以參考筆者從前寫的一篇文章。
上述各種研究所談的都是光波或電磁波,但其實聲波或彈性波的特性與電磁波非常類似,可使用同樣的手法處理。
藉著製造週期性的彈性材料,例如週期性的混搭兩種彈性係數與質量密度不同的材料,也可以製造出「聲子晶體(phononiccrystals,或稱soniccrystals)」,像控制光波一樣地控制聲波與彈性波(例如使用頻隙效應做防震)。
此外,若是把「聲波共振器」做週期性的排列,人們也可以做出聲波版本的超材料,可用以設計聲波版的超級透鏡或聲波斗篷。
上述的介紹或許會讓讀者以為這些能控制光的週期結構都是人造的,這個觀念其實錯了。
現在科學家們已在許多生物的身上發現了光子晶體。
簡單舉幾個常見的例子:孔雀的羽毛、蝴蝶的翅膀,以及變色龍的皮膚,都被發現隱藏著特定的週期結構。
換句話說,光子晶體就是牠們得以美麗以及迅速變化偽裝的秘密。
光子晶體以及相關的聲子晶體以及超材料研究,在當前依然非常火熱。
許多概念已經釐清,某些夢想已經實現,還有一些設計的元件已經有小幅度的商業化。
本文只對光子晶體概念做了最粗淺的介紹,有許多近年來的重要發展,例如光子晶體在太陽能電池研究中的應用,都沒有辦法仔細介紹。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試著從參考資料以及相關的網路資料中去進一步的尋找想知道與想學習的材料。
參考資料Yablonovitch,E.,Photoniccrystals:semiconductorsoflight,SciAm.,Vol.285(6):47-51,54-5.,2001.欒丕綱,〈現代光學隱形術—從隱形斗篷到變換光學〉,《科學月刊》,508期,277頁,2012年Teyssier,J.etal.,Photoniccrystalscauseactivecolourchangeinchameleons,NatureCommunications,Vol.6:6368,2015.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15年5月號延伸閱讀:同步輻射光源解密超短脈衝雷射改變世界什麼?!你還不知道《科學月刊》,我們46歲囉!入不惑之年還是可以當個科青數感宇宙探索課程,現正募資中!相關標籤:介電常數光子晶體半導體司乃爾定律固態物理干涉折射率散射繞射能帶負折射週期性結構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科學月刊225篇文章・
1846位粉絲+追蹤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RELATED相關文章「阿凡達療法」:改善幻聽的替身科技猴痘疫情多國爆發,專家表示「存在隱憂」泰瑞的顏色是真的!?——鴨嘴獸的生物螢光當Omicron已成為日常,下一個迫切問題:到底有沒有後遺症?會永久破壞某些器官嗎?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蹲下去,站不起來的退化性關節炎16小時前眼睛缺油易疲勞——認識乾眼症及預防叮嚀16小時前泰瑞的顏色是真的!?——鴨嘴獸的生物螢光16小時前人工智慧會比我們聰明嗎?面對AI的潛在隱憂與未來展望——《霍金大見解》120小時前科學宅的戀愛契機:「同類交配」理論64天前思考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誰發現量子力學?52022/06/03時間是甚麼?國內物理學家與哲學家怎麼看?42022/06/07控制進食時間與熱量,小鼠可以更長命?32022/05/2321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210文明足跡社會群體老派「氣口」之必要!臺語歌的悲涼唱腔如何煉成?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2022/01/19・5024字・閱讀時間約10分鐘+追蹤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陳子萱美術設計|林洵安臺語歌曲,臺灣命運的寫照「愛拚啊才~會~贏~~~」人們熟悉的〈酒後的心聲〉、〈舞女〉、〈心事誰人知〉,其花俏轉音、顫音和悲涼哭腔,成為臺語老歌的基調。
但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陳培豐研究員發現,這種日式演歌的唱腔風格,並不是臺語歌曲的「傳統」,而是在二戰之後,臺灣人主動傾靠日本文化的結果。
「研之有物」專訪陳培豐,他將臺語歌謠視為「臺灣人的自畫像」,從中勾勒庶民社會對自身處境、歷史過往的理解。
臺語老歌的道地「氣口」「我也來到他鄉的這個省都,不過我是真打拚的,媽媽請你也~保~重~」經典的臺語歌曲〈媽媽請你也保重〉,不只臺語歌手葉啟田、蕭煌奇、洪榮宏,連S.H.E也唱過。
但不論是臺語唱將或偶像團體,若沒帶上濃濃的哭腔、轉音和連綿顫音,好像就少了原本的「那一味」。
這種「氣口」究竟何時開始?坊間常認為,臺語老歌滄桑悲涼的「日式演歌唱腔」,來自日本殖民時期的同化,但中研院研究員陳培豐不以為然。
不同於多數以歌詞為分析文本的歌曲研究,他從抽象的「唱腔」著手,耗時六年,完成《歌唱臺灣》一書。
陳培豐發現,日治時期的臺語歌謠,其實是以本土「歌仔調」唱腔為主;一直到戰後國民黨統治下,演歌風味的黏稠唱腔才出現,逐漸成為今日臺語歌曲的「傳統」。
1958年的〈媽媽請你也保重〉,翻唱自日文歌曲〈俺らは東京へ來たけれど〉(雖然我們來到了東京),唱出農村青年遠赴都市打拼的鄉愁,唱腔已融入大量轉音、顫音的演歌風格。
影片/YouTube戰前「閨怨女」,臺灣味的歌仔調1914年,亞洲第一座合乎標準的錄音室在東京現身,預告流行歌曲工業即將在日本如火如荼展開。
隨著殖民地身分,日本的新民謠運動也在1920-30年代,飄洋過海。
新民謠歌詞描寫臺灣事物,但多以日式曲調、日文傳唱,因此主要流傳在臺日人之間,僅是「專屬日本人的臺灣歌謠」。
對識字率不高的臺灣百姓而言,白話說唱、故事性豐富的臺語歌仔戲,才是正港的「流行歌」。
因此在1930年代之後,當臺灣人製作的臺語流行歌曲開始現身市場,唱片公司延攬藝旦與歌仔戲班來錄製唱片,打入了庶民生活。
流行歌曲工業的現代化物質基礎,包括唱片、資金、設備,也漸漸在島嶼落地生根。
當時的暢銷歌曲多是抒發「閨怨女」情懷,充滿對愛情的思慕與渴望。
例如〈望春風〉,即是由出身歌仔戲班的歌手純純一舉唱紅。
陳培豐指出,三零年代臺語歌的閨怨女形象,對於歌者與聽者,都頗有共鳴。
這些藝旦或出身歌仔戲班的歌者,多數生長於貧困、被送養與決定婚配,歌中那嚮往自由戀愛的閨怨女,如同自己的化身。
對於庶民聽眾,閨怨之情則反映出被殖民者渴盼自由的心情。
臺灣人民、底層歌女、歌詞人物,在日治時代的臺語流行歌曲中,共構交織出相似的生命情感。
戰前臺語流行歌曲的唱腔,則多為「歌仔調」,音節清脆、平直,因為以丹田發聲,充滿抑揚頓挫的顆粒感,曲風或演唱都保有濃厚的「臺灣味」;日式演歌唱法還未出現。
整體來看,戰前日式風格的新民謠,沒有直接影響臺語歌曲,「日本/知識菁英」與「臺灣庶民」仍為兩條平行線。
第一首臺灣人用臺灣話製作的臺灣流行歌曲是?以時間來看,第一首發行歌曲為1931年的〈烏貓行進曲〉,但1932年〈桃花泣血記〉搭配電影,傾訴自由戀愛的渴望,更受歡迎。
而戰前的臺語流行歌多半是傳統歌仔戲唱腔,清亮高昂、頓挫分明,每個音直接到位、不刻意轉音裝飾。
影片/YouTube純純堪稱是臺灣流行樂壇第一位天后。
她原本是歌仔戲班演員,後來被臺灣首家唱片公司「古倫美亞」延攬,錄製了多張臺語和日語唱片,唱紅多首1930-1940年代臺語經典流行歌,如〈望春風〉、〈雨夜花〉、〈跳舞時代〉、〈桃花泣血記〉等。
圖/Wikimedia戰後威權統治,演歌唱腔道出悔恨與悲情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臺灣百姓歡天喜地,盼著重回「祖國」懷抱。
但人們始料未及,迎來的竟會是劇烈衝突與動盪不安。
接踵而來的語言政策、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土地改革,如同一場場大海嘯,島嶼宛若經歷另一場「再殖民」。
臺語流行歌的意象,也從日治時期的「閨怨女」,在戰後初期搖身一變成為「苦戀女」。
〈賣肉粽〉、〈收酒矸〉,唱出年輕人沒頭路、通膨率高漲的蕭條之景;〈苦戀歌〉,映射本省臺灣人被祖國「欺騙」、「拋棄」的悔恨之情。
〈望你早歸〉、〈安平追想曲〉、〈河邊春夢〉等苦戀的無奈,瀰漫於1945-1955時期的臺語歌,歌詞和社會集體情緒疊影互文。
陳培豐描述當中的意象轉折:「戰前是渴望自由戀愛不可得;戰後終於成就愛情了,結果卻是憧憬破滅,充滿被騙的悲傷心碎。
」戰後短短的十年內,臺語流行歌曲開始轉向模仿日式演歌唱腔,唱腔悲情滄桑、帶有大量轉音、顫音,反映出威權體制的重重禁錮下,人民轉而懷想起過往的時代。
「絲滑」、「黏稠」的連音,帶修飾性的轉音與顫音,這種悲情滄桑的唱腔基調,從此蔓延在臺語流行歌曲。
「亦日亦臺」的「港歌」唱腔,展現臺灣人的認同流動壓抑、悲情與茫茫不安的社會氛圍,除了來自威權統治,也和1950年代以後的土地改革有關。
「臺灣作為殖民地,近代化和工業化沒有被一起引入。
戰前的臺灣只進入近代化、工業程度低;一直到戰後大批農民被迫離鄉,這是臺灣人在歷史上的第一次經驗。
」陳培豐說。
大量農村子弟離開家鄉,走向工廠與都市,引發島內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在這種背景下,臺語歌曲開始大量翻唱日本的「港歌」,同時也以自創方式推出〈港都夜雨〉等作品,象徵青年離鄉的漂泊無依。
對於當時的本省青年來說,戰後初期歷經被國家「欺騙」的各種無奈——政治、族群階層上遭受打壓;禁說方言政策下,被迫成為「失語的一代」;因為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只能離鄉討生活。
農村子弟漂浪都市的滄桑,都藉由港歌裡的大海茫茫、路途迢迢,表露無遺。
然而,為何當時流行樂會取用海港做為意象,而不是城際遷移依靠的公車或火車?陳培豐解釋,出航和大海帶有濃厚的疏離、阻隔與漂泊感,以「海港」挪用作為文化符碼,更能戲劇化營造出「有家難返」的困境,引發社會共鳴。
翻唱港歌的風潮下,開始出現大量男性歌手粉墨登場;歌曲場景從閨怨的「室內」,轉為海港「室外」。
日治時期的流行歌曲如〈望春風〉、〈雨夜花〉被冠上「臺灣民謠」稱號,重新錄製發行,但唱腔也逐漸融入演歌味。
臺語流行歌曲隨著不同歌曲類型,出現濃淡不一的演歌唱腔。
陳培豐指出,戰後大量翻唱日本老歌,以及「亦日亦臺」的唱腔形成,透露出人們情感上追懷、寄情於昔日政權,透過流行文化上形塑出共同體。
流行歌曲成為本省人重新定義我群的方式。
以基隆港為背景的〈港都夜雨〉,唱出孤身前往都市打拚的無依,以及威權體制下「沒有未來」的茫茫感。
影片/YouTube我口唱我心,中下階級的悲苦與時代記憶流行歌樂不僅僅只是娛樂,還乘載了庶民百姓的集體記憶,彷若一個時代的紀實寫真。
1960年代,臺語歌的「再日本化」來到巔峰。
當時,臺日兩國同樣步入高速經濟成長,社會發展軌跡相似。
日本「望鄉演歌」訴說離鄉子弟的鄉愁,在臺灣大量被翻唱。
〈孤女的願望〉、〈媽媽請你也保重〉、〈黃昏的故鄉〉,一首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臺語歌,如同一頁勞工奮鬥詩篇,刻劃本省籍農村男女隻身離鄉打拚的孤苦不安。
但陳培豐強調,臺語歌並非全盤復刻、抄襲日本曲調,而是在重新填詞下,經歷文化內化與再詮釋,甚至比原曲更為滄桑。
因為,相較於日本青年有「集團就職」,系統性將農村勞動力輸出至都市;臺灣農村青年則各自踏入看似充滿機會的大城市,實際上卻常陷於自生自滅的悲涼處境。
翻唱自日本的望鄉演歌,多半比原曲更悲涼,反映臺日青年的不同處境。
臺語流行歌手會加上絲滑感的轉音、顫音,融入日式演歌唱腔,這種亦臺亦日的唱腔,逐漸成為臺語歌曲典範。
影片/YouTube綜觀來看,在本土化、民主化之前,本省臺灣人親身經歷了島嶼的滿目瘡痍。
無法「我手寫我口」的底層人民,沒有太多工具寄託情感,臺語流行音樂承接了彼時社會文化的困境,折射出無數勞動庶民的悲苦,成為本省中下階級的時代紀錄。
「他們只能把舌頭當作表達靈魂的工具。
」陳培豐感歎。
悲涼滄桑的臺語唱腔,反映的是臺灣戰後經濟上工業化與都市化、政治上再殖民化的社會變遷。
可以說,臺語老歌不只是本省人的音樂文化,更是當時中下階級、社會邊緣人、失語世代的自畫像。
臺語老歌很「俗」?國家與知識菁英的品味界定「這是一種『社會音樂』,唱出社會底層的世界,在他們最孤苦無依的時候,陪伴許多庶民百姓。
」陳培豐這麼解讀:「我們覺得很『俗』,也正是因為臺語歌就是在中下底層間生成。
」俗在於歌曲唱出的庶民滄桑。
但陳培豐也指出,主流對品味雅俗的界定,正是臺語歌被知識份子和當權者的長期邊緣化結果。
戰前的流行歌曲工業為殖民者移植的現代產物,臺灣因缺乏現代設備,許多音樂人只能渡海赴日錄製。
但這批日本現代音樂的引入者,包括左派知識份子,一心傾慕殖民母國的現代化,汲汲營營透過歌謠教化大眾。
最終知識菁英陷入「落後」與「進步」的二分思維,一邊高舉摩登啓蒙音樂之大旗來教育庶民,一邊批判臺語歌謠庸俗,與群眾越離越遠。
「很多人以為戰前的知識份子都在唱〈雨夜花〉,」陳培豐説:「實際上不是,他們欣賞的是西洋古典或日本音樂,菁英和庶民是兩個平行時空。
」而來到戰後,臺語歌曲則遭遇當權者的文化圍剿。
1960年代,臺語歌幾乎被全面驅逐出主流媒體。
歌手必須經過證照考試,才有資格登上電視,但考試指定曲不會有臺語歌,且多是節奏快速的進行曲,不利唱腔綿延的臺語歌手發揮。
最終,「歌星證」制度等同對臺語唱腔宣判死刑,也界定了由國家規範的「好歌」美學定義。
臺語歌的存續,本身就具有反叛意義綜觀戰前戰後,臺語流行歌曲如同一部勞農階級的簡史——進城打拼的農村子弟、流離遷徙的苦力勞工、忍受資方剝削的工廠女工⋯⋯都可以在歌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它的唱腔轉變,反映著戰前戰後臺灣人如何調適、改變與自我描繪;它的滄桑悲涼,映射出被工業化與再殖民化歷程拋下的庶民心聲。
在知識份子拿起筆,以「我手寫我口」抵抗威權與不公之前,本土中下階層百姓,便以「我口唱我心」,用最原始的抒唱、最悲涼的唱腔,道出自己與這座島嶼的辛酸血淚。
「不管是戰前或戰後,臺語歌始終在知識菁英與國家權力的藐視下掙扎。
但它一直以最親切直接的方式,擁抱跟自己一樣被邊緣化的社會底層。
」陳培豐語帶感性地說:如果我們不知道臺語歌一路走來有多心酸艱苦,就會用知識階級的眼光、品味,持續誤解和歧視它。
「那些默默打拚努力的人,出外人、艱苦人、做工人、舞女、行船人,他們一直存在,卻長期被社會主流忽視,我想為他們寫一部歷史。
」臺語歌曲內涵來自底層人民強韌的生命力,陳培豐耗費六年完成《歌唱臺灣》,期盼以臺語流行歌曲銘刻的時代記憶,貼近理解被主流歷史輕忽、鄙視的無名庶民。
圖/陳培豐數感宇宙探索課程,現正募資中!相關標籤:台語日治時期日語歌仔戲流行歌演歌老歌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2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fierycloud2022/01/19回覆被這篇一提,所以可能不少是,戰時能留在日本的各殖民地地主家庭菁英被遣送回原鄉,然後地主家庭土地又被重分配的狀況?因為其實當時的藝術創作與教育,也是頂層消費?否則,分到地主土地的佃農,其實應該是多數?#2windmill2022/01/19回覆我喜歡聽《思慕的人》,尤其是五月天阿信翻唱版本。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40篇文章・
321位粉絲+追蹤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RELATED相關文章《疫苗先鋒》書評:認識AZ疫苗的更多細節你害怕打疫苗嗎?帶你破解「疫苗猶豫」──《疫苗先鋒》書評BioNTech如何完成全球第一支COVID-19疫苗?——《光速計畫》書評「LivingwithCOVID-19」,臺灣準備好與病毒一起生活了嗎?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蹲下去,站不起來的退化性關節炎16小時前眼睛缺油易疲勞——認識乾眼症及預防叮嚀16小時前泰瑞的顏色是真的!?——鴨嘴獸的生物螢光16小時前人工智慧會比我們聰明嗎?面對AI的潛在隱憂與未來展望——《霍金大見解》120小時前科學宅的戀愛契機:「同類交配」理論64天前思考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誰發現量子力學?52022/06/03時間是甚麼?國內物理學家與哲學家怎麼看?42022/06/07控制進食時間與熱量,小鼠可以更長命?32022/05/23
延伸文章資訊
- 1光子晶體簡介
所謂的光子晶體就是週期性的介電質分佈的結構。可以區分為一維﹑二維和三維[圖一]。因為要研究光子晶體的特性所以我們必需要靠一些理論來描述和預測它的行為。
- 2光子晶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光子晶體是由周期性排列的不同折射率的介質製造的規則光學結構。這種材料因為具有光子帶隙而能夠阻斷特定頻率的光子,從而影響光子運動的。這種影響類似於半導體晶體 ...
- 3第一章簡介(Introduction)
光子晶體(Photonic crystal)是在二維或三維空間中,. 讓材料折射率或介電常數產生週期性變化的結構,這種結構類似原子在固態. 晶體中排列,因此如圖1-1所示,類似電子於 ...
- 4(2) 光子晶體在積體光學上之應用(Applications ... - RCAS-Sinica
光子晶體的基本架構為在一維、二維、或三維上具有週期性排列的介質所組成,其中一維的架構即是一般所謂的光學多層膜,它被廣泛用在光學鏡片上,由週期排列的多層介質膜 ...
- 5超導光子晶體缺陷模態性質及應用
合兩種寬度使得光子晶體侷限電磁波的範圍提升,也調整其範圍來產生缺陷模態,. 並利用轉移矩陣法(TMM),來研究其元件之特性,並利用透射率的分布情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