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勰_文心雕龍導讀古中華知識美學先聲:通變論 - 吳統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約在齊朝末年,他三十幾歲時,寫成《文心雕龍》,是中華最早的一部文學理論和文學 ... 雕龍》似為《文賦》的完整專書版,行文也近賦體,風格大約介於陸機和曹丕之間。

吳統雄 English 統雄社群地圖 簡歷 研究 教學 服務 榮譽 知識光譜探索 數量思想特區 數位音樂特區 人文社會關懷 討論區目錄 站務與協助 ☰ 社群地圖 社群新聞 │吳統雄 履歷 研究 教學 服務 榮譽 │社科 第1類知識 第2類知識 第3類知識 研究方法 統計/多變項分析 投票行為與選舉預測 53237選民結構 人類取用行為新典範 取用行為國際研究團隊 │資管 管理學‧經濟學 資訊系統開發 電子商務 網路教育 數位電視 產學合作 就業進修‧甄選必勝 │文創 數位美學/數位文創導論 數位出版/電子書 視覺設計 優化網站 數位視訊/微電影 數位文創管理 大學青年‧網路雜誌 │電音 統雄數位音樂作品選 我,被禁唱的民歌手 數位音樂創作教學 統雄的音樂知識美學 歡迎聽歌.點歌.下載樂譜 │人文 公共評論 法律評論 社會評論 教育文化傳媒評論 科技科普評論 美語樂學 文學創作 萬象現代(NBA) 資訊社會 幽默人生 劉勰導讀 文學批評品析:文心雕龍 古中華寫作理論/知識美學先聲:通變論 寫作理論是基於文學美學的一種發展,古典美學定位美是因「天才與靈感」而產生的。

在文學批評、寫作理論方面,這種抽像的取向尤其明顯。

而知識美學是建築在知識論與方法論上,認為經過「瞭解美-創作美-實現美的感動」,就是實踐科學知識產生的過程。

知識美學是一種機率‧可以靠理論建構、研究方法而產生美的可能。

劉勰(465?-522?)的《文心雕龍》,是我目前最欣賞的中文文學批評著作,歷久不衰。

我年輕時代讀他的「通變論」,有可能影響了我對「知識美學」「統一與變化論」的醞釀。

劉勰南北朝時代東莞莒(今山東)人,早孤,依當時和尚僧侶十多年,所以受到佛教影響。

約在齊朝末年,他三十幾歲時,寫成《文心雕龍》,是中華最早的一部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巨著,前人評它為「體大而慮周」。

梁以後,劉勰因到東宮工作,深得太子蕭統器重。

晚年出家,更名慧地。

《文心雕龍》的命名 劉勰說:「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

…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豈取騶奭之群言雕龍也。

」意思是寫文章必須用心,就像刻鏤龍紋那樣精雕細刻,最終才能創作出美的作品。

《文心雕龍》的組織:2篇4論 《文心雕龍》分10卷,每卷5章,共50章,按照劉勰的說明,《文心雕龍》分作上、下2篇,上篇為「論文敘筆篇」是前25章,當時有韻為「文」、無韻為「筆」的說法。

談論寫作的思想與體制,體制指:詩、樂府、賦、頌…等表現與應用型式。

下篇為「剖情析采篇」是接續的24章,研究寫作的方法;最後 1章,名《序志》,敘述自己的志趣,作為全書的總結,其實是「以跋作序」的功能。

從統雄老師「知識美學」的觀點,上篇「論文敘筆篇」就是討論寫作的「意涵」;下篇「剖情析采篇」即為分析寫作的「結構」與寫作的「變化建構元素」。

民國以來的 《文心雕龍》研究,幾乎都採取《文心雕龍》內容為4部分論,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

唯華人常不重視引注,且習於子孫引用,不知這4論的命名,源出於誰。

總論 總論為前5章,說明《文心雕龍》的基本思想,是以道為根本、以聖人為老師、以儒家經典為主體、以緯書為參考、以《離騷》為變化。

文體論 文體論包括從第6的《明詩》至第25《書記》的20章,考察文體的源流演變而知本知末,解釋文體的名稱而確定其含義,選擇各種文體的代表作品而予以分類,敷陳各體寫作之理而總結共同的寫作美學基礎。

創作論 創作論是自第26的《神思》到44《總述》的19章,也是歷來受到研究者最重視的部分。

從作者感情之產生到一篇作品之完成,在過程中如何建立風格,以及應用各種修辭技巧。

  批評論 批評論是第45《時序》到第49的《程器》,共5章。

分別以時代盛衰,作家才華,評論能力,道德品質和政治修養對作為文學批評的影響因素。

  吳統雄的《文心雕龍》知識美學詮釋 劉勰原文的優點是細膩,當然,如果從現代科學理論建構上來說,就瑣碎了一點。

所以我將他的原始講述單元,與「吳統雄知識美學3論」結合,再歸納分析如下特色: -擬人化、擬生命化的取向 -破古典美學的「有氣無力」論 -立知識美學的「創作建構」聲 擬人化、擬生命化的取向 《文心雕龍》從「文章擬心」而起,作品以「龍」為象徵。

而章名多取生命現象,如:神思、體性、風骨、情采、聲律、養氣等,故在推論過程中,有 擬人化、擬生命化的取向。

破古典美學的「有氣無力」論 美學一詞雖是歐洲近代產物,但美學的實質研究,自古已有。

古代東西隔萬里‧古典思維一點通 統雄老師曾歸納西方古典美學思想為:「美」的產生與傳播是個人化的、自由聯想的,歸結創作的基礎是「讀書破萬卷」、依靠「天才與靈感」,亦即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而人類認知與行為的一致性,使得古代的中華創作者,也有相近、乃至相同的看法。

劉勰在《文心雕龍》的文獻研究中, 評論了 6篇當時史上的著名文學批評論著:曹丕的《典論·論文》,曹植的《與楊德祖書》,應場的《文論》,陸機的《文賦》,摯虞的《文章流別論》,李充的《翰林論》,以及其他的次要寫作理論,認為他們全部都「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也就是比較淺薄,不夠完整。

他對當時寫作理論基礎的「古典美學」是不滿意的。

曹丕、陸機代表的中華古典美學 劉勰評論的對象, 其中只有《典論·論文》,《與楊德祖書》,《文賦》流傳至今,而曹丕、陸機的著作,更被認為代表了中華古典美學的寫作理論。

他們的觀照是什麼呢?劉勰只有結論,沒有分析,所以由統雄老師來補充說明。

曹丕《典論·論文》的「有氣無力」論 曹丕《典論·論文》的核心是:「 文以氣(先天的才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個人化的),不可以力(後天學習工法)強而致。

」 正好與西方古典美學不約而同:「美」的產生與傳播是個人化的、依靠「天才與靈感」,是不可說、不可傳授的。

曹丕這篇短文,留下了許多歷史名句,如: 「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貴遠賤近,向聲背實」 「闇於自見 ,謂己為賢」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另外,他也首先訂出了文體四科:「奏議宜雅(奏章、公文應典雅),書論宜理(論說文應講究邏輯),銘誄尚實(碑銘及頌文應真實),詩賦欲麗(純文學要求美)。

」更區別了應用文與純文學的不同取向。

陸機《文賦》的創作過程論 陸機《文賦》是以「單篇」型式出現, 中華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統的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作品。

他最主要的貢獻是提出創作過程論: 「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 於一瞬」、「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就是多讀、多看、多想,以產生對創的靈感。

和西方古典美學所認定,創作的基礎是「讀書破萬卷」、依靠「天才與靈感」,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又是跨文化的雷同。

陸機自己的寫作方式是純「賦」體,講究對仗、用韻、用典,非常華麗,但難免有「勉強」之感。

統雄老師覺得曹丕以散文為基礎,但「對句」因境況需要而出,感覺更自然有力。

劉勰雖然評陸機「巧而碎亂」似乎仍受他影響不少,《文心雕龍》似為《文賦》的完整專書版,行文也近賦體,風格大約介於陸機和曹丕之間。

統雄老師也認為,如果一定要挑《文心雕龍》的毛病,也是劉勰自己的評語「巧而碎亂」。

立知識美學的「創作建構」先聲 劉勰的最重要貢獻,就是提出了「如何建構好文章」的觀念,也就是在古典美學的主觀褒貶外,有了知識程序、研究方法的「潛在」認知,所以可視為提出知識美學的先聲。

從「知識美學3論」觀察,第29章「 通變」:就是劉勰的總論。

通變論的核心訴求:「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無方」,就是美學建構的2向面:「統一與變化」。

在「統一向面」的「意涵元素」,有:原道、徵聖、宗經、神思、體性、風骨諸篇。

劉勰的理論有可以擬人化之處,這些篇都是討論「思想」,前3 篇偏重「理性」,這部分反映劉勰具備「文以載道」的理念,而後4篇強調自由想像力的「感性」,他的寫作理論也包括抒情與議論,是載道工具與純文學並重的。

「統一向面」的「結構元素」,主要是章句、鎔裁、練字3篇,也分別表現了科學知識:觀照、一致、簡單的3條件。

就擬人化而言,這幾篇就是人的「骨格」。

劉勰討論「變化向面」的「意涵元素」,主要是各種修辭技術,包括:辭采、 比興、誇飾、 宮商、聲律等5篇。

擬人化處,前3篇是描述「肌膚」,後2篇是呈現「聲氣」,也反映出他對「韻文」的關注,以及溝通文字與音樂,及於歌曲的努力。

劉勰,文心雕龍全文 寫作理論的比較分析 王國維「人間詞話」導讀 寫作理論的應用          本站Google排行榜‧全球冠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