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說明文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理清說明順序,才能更好地把握被說明事物的特征。

說明的方法. 常見的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位、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 ... 事物說明文這類說明文說明的對象是具體事物,說明的目地是使讀者了解和認識事物的特征,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中文名稱事物說明文特點對象順序方法 語言寫作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質分類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等概述這類說明文說明的對象是具體事物,說明的目的是使讀者了解和認識事物的特征,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文體特征無論是說明事物還是說明事理,說明的對象、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說明的語言及所反映出的科學精神,都是說明文非常重要的要素。

了解了這些,文體的基本特征就可以掌握了。

說明的對象被說明的事物。

說明對象的特征:所謂特征,就是此事物區別于彼事物的標志。

閱讀說明文的關鍵在于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

說明的順序一般可分為時間、空間、邏輯三種順序。

理清說明順序,才能更好地把握被說明事物的特征。

說明的方法常見的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位、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引資料等。

說明的語言1.準確,就是語言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

多年來中考從兩個方面設題:一是修飾、限製性詞語使用是否準確,二是語句的表述是否準確。

2.生動,形象。

科學精神無論是野外科考,還是室內研究,都需要刻苦、奉獻、實事求是的精神,還需要學術研究中的細致、耐心及大膽創新的品格。

這些在文章的字裏行間都有所反映。

分類依據說明對象和說明目的的不同,說明文可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

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

通過對具體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等作客觀而準確的說明,使讀者了解、認識這個或這類事物。

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某個抽相視理。

將抽象事理的成因、關系、原理等說清楚,使讀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這個事理"為什麽是這樣"是其主要目的。

因此,不管是事物說明文還是事理說明文都要求作者對說明的對象進行真實的介紹,這其中,我們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學精神。

寫作指導說明文寫作指導一、說明文的特點說明文是一種對事物作客觀說明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予讀者知識。

中學生對說明文的寫作最感頭痛,往往舉步維艱。

其實,說明文的寫作並非像同學們所害怕的那樣,隻要理順了頭緒,把閱讀說明文和寫作說明文結合起來,以閱讀課文為寫作借鏡的範例,多觀察、多分析、多練習,就能逐步學會選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正確而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特征。

第一,要寫好一篇說明文,首先積分清說明文和記敘文的區別。

說明文的寫作是授人以知,讓人明白,記敘文寫作目的是以情感人、讓人動情。

說明文隻是說明事物的特征,闡明原理,介紹知識,說明是手段。

說明文與議論文的區別,主要在于說明文的目的主要是說明,議論文的目的則主要是說理;說明文要求把實體事物或抽象事理本身的情況說清楚,議論文則要求提出個人對議論對象的看法或主張。

第二,要完成一篇說明文,須將說明文的特點爛熟于心。

說明文的特點主要有說明性、知識性、科學性、實用性。

隻有很好地掌握了說明文的這些特點,才能將說明文寫好。

第三,須將說明文的類型厘清楚,如果從內容上而言,說明文可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如果從表達方式上分,可以分為平實說明文和科學小品文。

?事物說明文:以具體事物為說明對象,將事物是'怎樣的'作為說明重點,對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構造、發展變化等特征,進行科學說明。

事理說明文:以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以及相互聯系的成因等為說明對象的說明文,說清'怎麽樣'和'為什麽',使人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平實性說明文:是指用平實、簡潔、明白的語言對事物的外形,內部結構,功用及種屬關系加以較客觀的說明,用詞造句一般不帶感情色彩和主觀傾向,很少使用描寫,更少使用修辭手法。

?科學小品文:它是以科學知識為內容,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情文並茂的說明文。

與其它的說明文不同的是,這種說明文具有的很強的文學性,是科學性與文學性的雙重產物,寓科學性于趣味性之中。

掌握說明文以上一些類型的特點,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面對它。

二、寫作方法:說明文寫作總的要求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質。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特征,逐漸地展開說明;其次要反映事物本身的條理,事物往往是比較復雜的,要寫出它的特征和本質,就要找出事物本身的條理,以及各部分的相互關系;介紹說明事物的特征和功用,要按先後順序;文字要確切無誤,通俗淺顯,說明文的語言特別要求準確、周密。

通俗淺顯是為了讓讀者更好了解你筆下的事物使你筆下的東西具體化,大眾化,從而做到'飛入尋常百姓家。

說明文除了以上幾種總的方法外,還有其獨特的說明方法,這對平時訓練寫作大有裨益。

下定義,就是用最簡明扼要的語言,概要說明對象的性質與特點,以達到提示事物本質屬性的目的,它有一種比較常見的格式'什麽是什麽'或'什麽叫做什麽'。

下定義的方法一般用在科普性的文章之中,使用這種方法可以使讀者對說明事物的含義有一個明確的概念。

不會與其它事物混淆在一起。

如果將這種方法用在文章的開頭或結尾,可在全文起提綱摯領的作用,或文章的結論。

同學們使用這種說明方法時,切記不要胡亂地去下定義,免得貽笑大方。

分類法:就是根據事物的不同的特征,將事物分成若幹不同的部分。

使用這種方法可以讓讀者對被說明的對象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可以管中見豹。

還可以使文章的頭緒清楚,層次分明,容易被讀者所接受。

舉例子:這種方法同學們最喜歡使用,因為這種方法能把抽象、復雜的事物說得具體而通俗易懂,另外,這種方法同學們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全不費勁。

作比較:這種方法的運用不外乎三點:一是比較優劣,突出某個對象的特點,二是比較差異,顯示各個對象的各自特點,三是用兩個相似的事物相比較,通過其中比較熟悉的事物,推知另一事物的特征。

但是運用這種方法註意兩點:一必須是可以用來比較的,二是明確比較點,拿什麽東西去比。

打比方:如果你在寫作說明文時,遇到的事物比較抽象、復雜,難以用平實的語言闡述解釋清楚,我們就可以用打比方的方法加以說明。

但是要想打個很恰當的比方,一定要記住雙方得有相似之點,也就是說喻體要有相似之處,否則反而會弄巧成拙。

列數位:就是運用數位的數量來解釋事物,如果恰當使用數位,往往會起到'千方百計抵不過一個資料的作用。

作引用:說明文的引用,隻是作為說明的依據,有時也是為了使引文擺脫機械呆板和毫無生氣,就使用這類方法。

這種引用的材料都是名家的論述,經典材料上的說明等等。

列圖表:我們知道圖表能增強直觀感,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起到一切盡在圖表中的效果。

而且使用這種圖表說明方法。

使讀者容易于接受,並且條理清晰。

三、寫說明文容易出現的問題說明文寫作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對說明對象的特徵把握不準確,主要是沒有明確說明目的,沒有對事物需要說明的那個方面進行認真的思考。

其具體表現是,對事物的某個方面進行說明的時候,文章沒有緊緊圍繞該方面的特徵來寫,致使這方面的特徵不清晰、不突出。

就像寫記敘文離題一樣,出現了偏離主題'的情況。

(例如)我家附近的立交橋,橋身是水泥築成的。

橋面很寬,可以並排行駛七八輛汽車。

橋洞也比別的橋大,所以路面也很寬,起碼能並排走四五輛汽車。

這座橋是建橋工人冒著酷暑建的。

從一開工,他們就晝夜不停地幹,假日也沒見他們休息過。

這段短文,對說明對象的特徵就把握得不準確。

文中既對橋的形態進行了說明,也對'橋的建設者'進行了說明,使人不知道究竟要說明哪一個。

通過全文我們可以看出,小作者無疑是要對'橋的形態'進行說明。

既然這樣,那他就應該緊緊圍繞這一點,從形態的不同側面來寫,而不應該寫與'形態'無關的東西,將'橋的建設者也攪和進來。

修改的:我家附近的立交橋,是在原來的路面上建起來的。

橋身全是水泥築成的,長達200多米,橫向馬路從橋的上面通過,縱向馬路從橋的下面穿過。

這座橋的橋面很寬,可以並排走七八輛汽車,橋下面的馬路雖然窄一點,但起碼也能並排走四五輛汽車。

橋洞的兩側,各有一塊籃球場大小的空間,像半個扇面一樣,由路邊漸漸向一頭低下去……從遠處看,這座橋顯得十分雄偉。

小作者舍棄了一個方面,將筆墨集中到一點上,這樣給讀者的認識就清晰多了。

其次、對事物的特徵說明不清晰,主要是文章條理不分明,說明方法不恰當。

其具體表現是,在說明事物特徵的時候,不講究說明方法,或者把事物的幾個方面放在一起說,或者事物的一個方面還沒說清楚又去說另一個方面,結果使得哪一個方面也沒有說清楚。

(例如)所謂'搭架子'就是在動筆寫作之前,對主題提煉及材料安排進行的思考。

寫文章時,要根據材料提煉主題,並對材料進行合理安排。

確定了主題之後,還要看材料是否都能很好地說明主題;材料的安排要符合表現主題的需要。

這是對構思過程的形象說法'搭架子'進行的說明。

從小作者對'搭架子'所下的定義來看,他對說明對象的特徵把握得還是比較準確的。

可接下來的說明,卻把"主題提煉'和'材料安排'混在一起說,就顯得有些模糊、混亂了,無法給人一個清晰的認識。

既然'搭架子'是對'主題提煉'和'材料安排'兩方面的思考,那麽在說明的時候,就應該用分解的方法將兩方面的問題分開來講,將一個講清楚再講另一個。

隻有這樣,才能做到條理分明。

而且也便于集中精力把問題講清楚。

修改所謂'搭架子',就是在動筆寫作之前,對主題提煉及材料安排進行的思考。

對主題的提煉,首先應該從全部材料出發,從中提煉出一個具有概括性的主題。

然後,還應該翻過頭來,看看現有材料是不是都是與主題十分吻合的,需不需要增刪。

材料的安排,也就是文章的結構問題,主要是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將材料有機地排列、組合起來,以達到表現主題的目的。

四、說明文的寫作練習說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顯示著一個人的知識水準和思維的精確性、明晰性、條理性。

要準確地運用說明方法,必須有清醒的頭腦,細微的觀察能力和豐富的知識儲備。

此外,還需註意以下幾點:1.要抓住特征說明事物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這是這一事物區別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質、最主要的方面。

因此,要介紹清楚這一事物,必須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準確性可言;不單寫作說明文如此,閱讀說明文也同樣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認識作者介紹的事物。

2.要選好說明角度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樣性。

從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同一事物,就會發現,它的特征不止一個。

事物特征的多樣性,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正因為如此,要求我們在說明事物時要根據不同的寫作目的、讀者對象,選好角度,確定重點,有詳有略地進行說明。

3.要合理安排說明順序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點準確、清楚地說明,還必須根據事物本身的條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選取合理的順序來進行剖釋。

所謂合理,是指在根據事物的特點和符合認識規律的前提下所採取的一種便于說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說明順序。

常見的說明順序有:(1)以說明某一事物構造為主的說明文,常按事物構成部分的組合順序或人們觀察事物的先後順序來進行說明;(2)以說明某一事物發展過程為主的說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時間順序來進行說明;(3)以說明某些事物相互關系及其特點為主的說明文,往往按照先整體後局部來進行說明;(4)以說明科學實驗為主的說明文,往往按照實驗本身的順序進行說明。

最後指出,合理的順序有一定的彈性,需要多實踐、勤總結積累。

4.要恰當地使用各種說明方法恰當地、靈活地使用多種說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介紹清楚、剖釋生動。

常用的說明方法有:概括說明;定義說明;詮釋說明;分類說明;舉例說明;引用說明;比較說明;數位說明;圖表說明;形象說明等等。

選用哪種方法要從需要出發,還要看作者本人的寫作習慣,但大都是綜合運用各種說明方法,使文章生動形象,便于讀者對介紹事物(或事理)的認識和理解。

4.要運用準確、簡明的語言說明〔例文〕水在地球上,水是分布最廣的一種物質。

可以說,地球上到處都是水的寓所。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水呢?有人粗略地估計,認為整個地球的水量,包括空中、地上、地下的水,總共將近14億立方公裏。

水是無色透明的液體,可為什麽大海是藍的,而湖水是碧綠的呢?原來這是陽光給它們染上的。

陽光中的紅光、橙光和黃光這些較長的光波被不同深度的水吸收了,藍光、紫光和一部分綠光的波長較短,一遇到水面便四面散開或反射回來。

所以湖水藍中透綠。

海水更深,散射、反射的藍、紫光更多,就泛碧藍色了。

比較純凈的水加熱到100℃就會沸騰,降低到0℃以下就要結冰。

在高山上,隻要加熱到80℃以上水就會沸騰;海平面上,隻要72℃左右水就沸騰;礦井裏,水到100℃以上才沸騰。

在大自然中,水無時無刻不在動,不在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基本存在三個地方:空氣裏、地下、地表;它的基本形態是三種:氣態、液態和固態。

〔評析〕這篇文章給人第一印象是'散',其主要毛病是沒有按一定的中心組織材料、安排順序,隻是東抓一點,西抓一點,一個方面才說了幾句,又急急忙忙去說另一方面。

結果是哪一方面都沒有說明白。

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的質的規定性,一個事物的特征是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標志。

我們要說明一個事物,必須抓住這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說明的事物準確地清晰介紹給讀者,讓人們對這事物有確切明白的了解。

但事物與事物間的情況又各不相同,有的事物的形態、性質、發展等比較單純,我們說明這類事物時,不妨將面展得開一點;有的事物的形態、特點等復雜而多樣,往往有很多方面的特征。

我們在介紹這類事物時,不可能在一篇說明文中面面俱到,隻能根據需要,一次談一兩個特征。

寫這類事物的說明文時,更應該註意把握一個明確的說明中心,並以此安排說明順序。

水'這篇文章主要毛病就是沒有抓住一個要說明的中心,並以此組織材料、安排順序,從而給人的感覺就是文章散而亂,什麽問題均沒有說明白。

比如水是一種液體,並且具有無色、無嗅、無味的特征,可以這樣來說明:〔例文〕水水是什麽樣的物體呢?水是液體。

石塊和木塊有一定的形狀,無論放在桌子上或者盒子裏,它們都不會改變自己的形狀,都是固體。

水就不同,放在圓杯子裏就成為圓形,放在方盒子裏就成了方形,它沒有一定的形狀。

水是無色透明的。

有人說水是白色的,這話錯了。

拿水同牛奶比較一下就會明白,牛奶才是白色的,水是什麽顏色也沒有的。

如果把一根筷子插入牛奶裏,我們就看不見它。

再把一根筷子插入清水中,我們能夠透過清水看見插入的筷子。

水是無嗅、無味的。

怎樣來區分無色透明的燒酒和水呢?光憑肉眼是毫無辦法的。

隻要聞一聞,嘗一嘗就能正確無誤地區分了。

燒酒有酒的氣味和味道,而水卻什麽氣味,什麽味道也沒有。

因此,在正常的情況下,水是無色、無嗅、無味的液體。

〔評析〕這篇說明文抓住了水是無色、無嗅、無味的液體'這一特征為文章的中心,圍繞這個中心組織材料,選擇了比較說明的方法,拿水同木塊、石塊比形狀,拿水同牛奶比顏色,拿水同燒酒比氣味、比味道。

相互比較以後,水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顯示。

在說明事物過程中,為了突出有些比較抽象、陌生,一時難以講清的事物的特點,增強說明效果,常常要採用比較的說明方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人們在認識事物中常用的一種思維方法,把大家熟悉的事物或通俗易懂的道理去和抽象的、陌生的作比較,使大家對事物有所了解,讓讀者產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理解過程,最終充分認識事物的特征。

這是因為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以在同另一事物的比較中顯現出來。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比較的先決條件是要找出比較事物之間可以值得比較的共同點,然後方能通過比較的方法來同中求異,說明事物的各自特點。

換言之,在進行比較時,必須有相同之點才能作比。

就拿上文說吧!在就物體的形態來比時,把水和石塊、木塊相比;就物體的顏色來比時,把水和牛奶來相比。

倘若反過來,把水和牛奶放在一起比形態,把水和燒酒放在一起比顏色,豈不引起一片混亂!另外,還要註意到;被比較的事物是說明的對象,用作比較的事物是應該大家相當熟悉和非常具體的。

比如上面選用的牛奶、石塊等都是熟悉的和具體的,所以大家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如果用作比較的事物比要說明的對象還要難以理解,是陌生的、是抽象的,那麽,根本就無法達到說明的目的。

相關詞條邏輯順序空間順序作比較下定義說明順序中國石拱橋其它詞條ADRCRMG2020HTCDroidDNA上海市徐匯中學半妖少女卡巴斯基同謀大滷麵奧特之父守財奴我的PS搭檔散熱器機械加工永井大磐石艦航海王劇場版:Z蘇軾蒂芬妮亞閱讀空氣2事物說明文@華人百科事物說明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