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訂閱的時代來臨!?-職場新鮮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訂閱經濟》一書指出,世界正從產品導向轉為服務導向。

_看雜誌提供. 文:曾允盈 ... 訂閱的優缺點是甚麼?訂閱模式將如何改變工程、行銷、財務、資訊 ...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簡介緣起 臺北青年職涯發展中心 台北人力銀行 本處所屬就業服務站資訊 優良廠商 違法廠商 職場體驗實習職場體驗實習簡介 職場體驗實習平台實習生實習機會查詢 已配對機會一覽表 實習機會一覽表(已申請實習機會) 實習機會一覽表(已蒐藏實習機會) 企業一覽表(已蒐藏企業) 我的實習意向 我的實習申請表 企業實習管理 學校實習管理 成功案例 職涯地圖預約職涯發展評估職涯發展評估介紹 我要預約 查詢及取消諮詢列表 諮詢歷程 預約就業諮詢就業諮詢介紹 我要預約 查詢及取消諮詢列表 諮詢歷程 職訓課程 創業顧問諮詢 就業秘笈職場新鮮誌 職場寶典 Dr.履歷 職務分析產業職務分析 台北就業大補帖 職覺世代 職場影音 職人之路招募活動 市府職缺甄選定期甄選 專案甄選 定期甄選考畢試題 專案甄選考畢試題或題庫 千人上工就業專案 職涯成長活動 育嬰留停短期職代專區 就業+創業研習班 穩定就業補助 缺工就業獎勵津貼 二度就業婦女專區 求職求才專區 照顧服務員專區雇主聘僱本國籍照顧服務員補助辦法 照顧服務就業獎勵津貼 新住民就業服務新住民就業服務 新住民人才資料庫 影音專區 活動花絮 台北青年職涯儲值護照申請 人資必看資遣通報 就業資源說明會 中高齡職務再設計 職場學習再適應 僱用獎助津貼 失業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僱獎申請) 失業給付 移工事務雇主聘前講習及移工承接轉換 雇主聘僱移工前辦理國內招募 失業給付離職證明書 安穩僱用計畫2.0 報名招募活動 市府職缺甄選甄試簡介 定期甄選 專案甄選 定期甄選考畢試題 專案甄選考畢試題或題庫 就業+創業研習班 職涯成長活動 市府暑期工讀 場地申請使用 就業資源說明會 機關參訪 訊息發布最新消息 新聞稿 補助、試辦計畫及方案 就業環境統計數據 就業與僱用意向調查 育嬰留職停薪復職關懷結果 搜尋 登入/註冊   網站導覽 簡介緣起 臺北青年職涯發展中心 台北人力銀行 本處所屬就業服務站資訊 優良廠商 違法廠商 職場體驗實習職場體驗實習簡介 職場體驗實習平台實習生實習機會查詢 已配對機會一覽表 實習機會一覽表(已申請實習機會) 實習機會一覽表(已蒐藏實習機會) 企業一覽表(已蒐藏企業) 我的實習意向 我的實習申請表 企業實習管理 學校實習管理 成功案例 職涯地圖預約職涯發展評估職涯發展評估介紹 我要預約 查詢及取消諮詢列表 諮詢歷程 預約就業諮詢就業諮詢介紹 我要預約 查詢及取消諮詢列表 諮詢歷程 職訓課程 創業顧問諮詢 就業秘笈職場新鮮誌 職場寶典 Dr.履歷 職務分析產業職務分析 台北就業大補帖 職覺世代 職場影音 職人之路招募活動 市府職缺甄選定期甄選 專案甄選 定期甄選考畢試題 專案甄選考畢試題或題庫 千人上工就業專案 職涯成長活動 育嬰留停短期職代專區 就業+創業研習班 穩定就業補助 缺工就業獎勵津貼 二度就業婦女專區 求職求才專區 照顧服務員專區雇主聘僱本國籍照顧服務員補助辦法 照顧服務就業獎勵津貼 新住民就業服務新住民就業服務 新住民人才資料庫 影音專區 活動花絮 台北青年職涯儲值護照申請 人資必看資遣通報 就業資源說明會 中高齡職務再設計 職場學習再適應 僱用獎助津貼 失業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僱獎申請) 失業給付 移工事務雇主聘前講習及移工承接轉換 雇主聘僱移工前辦理國內招募 失業給付離職證明書 安穩僱用計畫2.0 報名招募活動 市府職缺甄選甄試簡介 定期甄選 專案甄選 定期甄選考畢試題 專案甄選考畢試題或題庫 就業+創業研習班 職涯成長活動 市府暑期工讀 場地申請使用 就業資源說明會 機關參訪 訊息發布最新消息 新聞稿 補助、試辦計畫及方案 就業環境統計數據 就業與僱用意向調查 育嬰留職停薪復職關懷結果 登入/註冊 臺北市就業服務處 就業秘笈 職場新鮮誌 職場寶典 Dr.履歷 職務分析產業職務分析 台北就業大補帖 職覺世代 職場影音 首頁 就業秘笈 職場新鮮誌 萬物皆可訂閱的時代來臨!? 職場新鮮誌 :::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轉寄好友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分享: 分享到我的Facebook 分享到我的Twitter 分享到我的Plurk 職場觀點 萬物皆可訂閱的時代來臨!? 2019-09-01 文章標籤 上班族 、 經理人 、 行銷 、 看雜誌 文章出處 看雜誌(另開新視窗) 商業模式正在轉變。

《訂閱經濟》一書指出,世界正從產品導向轉為服務導向。

_看雜誌提供 文:曾允盈商業模式正在轉變。

《訂閱經濟》一書指出,世界正從產品導向轉為服務導向。

何謂訂閱制?傳統產業適合轉型訂閱制嗎?對任何想轉型的企業而言,首先要思考的是,可以提供訂戶哪些新服務?如何和客戶建立長期的關係?無論媒體、軟體或零售業,越來越多企業對「訂閱」(subscription)這樣的商業模式感到好奇。

直觀來看,訂閱能有穩定的現金流,還能降低吸引新客的行銷成本。

所謂「訂閱」,原本是指支付一筆固定費用就可得到固定的商品或服務。

一般人所熟悉的訂閱服務,如早期的訂羊奶,訂報紙、雜誌、第四台,以及線上串流音樂、影片服務等。

觀察點1》產業已從產品導向轉為服務導向 Spotify2006年才創立,當時Netflix還是一家光碟出租公司,如今這兩家提供娛樂服務的公司在各自產業中,營收的占比已經非常高。

它們沒有銷售實質商品,但創造出全新的市場和服務,讓人望塵莫及。

「我們正處於商業歷史的關鍵時刻,而且是工業革命以來的全新轉變。

」雲端軟體服務商祖睿公司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左軒霆(TienTzuo),其著作《訂閱經濟》一書認為,多數產業正從過去的產品導向,轉為服務導向。

《訂閱經濟》中提到,1955年《財星》的500大企業中,至今屹立不搖的大型製造商如奇異(GE)或IBM,已經不再談主機架構、電燈或發電機,談的是提供甚麼「數位服務」,服務更是主要的營收來源。

國際數據公司甚至預估,到2020年,全球會有50%大型企業的業務重心,是創造數位加值的產品和體驗。

在知識平台PressPlay推出訂閱專欄「你的總體經濟顧問」的經濟學者王伯達,具備證券分析師執照與多年國際企業併購財務顧問經驗,長年關注經濟與產業發展,著有《民國100年大泡沫》、《美元圈套》、《預見未來》等書。

談到訂閱經濟這個早就行之有年的商業模式,王伯達認為,除了訂報紙、訂羊奶、手機月費定期扣款外,主要是科技的發達造就了各產業的轉型,如今談到訂閱制時,多半是指網路科技服務商品的銷售模式。

觀察點2》甚麼是訂閱制?其商業模式為何? 那麼,甚麼才是網路科技潮流下的訂閱制?首先,不是固定一段時間收一筆費用就是訂閱制,《訂閱經濟》指的是「企業和客戶建立長期關係的一種方式」。

有一句知名的商業陳述可以說明何謂訂閱制:「顧客想買的不是鑽孔機,而是牆上那個孔。

」可以這樣比喻,傳統企業專注在賣鑽孔機,訂閱制企業賣的不只是鑽孔機,而是讓你持續用最快、最低成本的方式得到牆上的孔。

過去多數企業是生產產品,找到有需求的客戶,這段關係就結束了,直到下次購買才會再有聯繫。

雖然企業掌握了品牌和產品,但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到顧客,也沒有任何工具可以快速追蹤。

想了解顧客對自己的產品滿不滿意,成本很高。

訂閱制最大的優勢是更能了解用戶的使用習慣與偏好,進一步改善體驗。

《訂閱經濟》中談到幾個訂閱制和傳統商業模式最大的差別:一、新的商業模式聚焦在體驗和價值,原來的商業模式聚焦在產品。

二、產品(服務)不再是單一定價,而是能做到客製化服務和客製化定價。

三、顧客變成訂戶,不只在意一次性的銷售,而是如何和客戶建立長期的關係。

四、顧客獲得的價值不是固定的,而是會隨著時間越來越高。

不斷因為顧客的回饋調整服務,是訂閱制很重要的價值。

單純只是賣給既有顧客一樣產品,而不重視顧客的反饋,為顧客提供更好的體驗,那訂閱恐怕有可能淪為會員制而已。

觀察點3》媒體「付費牆」你願意花多少錢看新聞? 提到「訂閱」,多半人會想到媒體,但傳統的「訂戶」和網路科技時代的「訂閱」有何不同?確實有越來越多媒體做訂閱制。

《連線雜誌》(Wired)前總編輯克瑞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2009年曾經出版《免費》(Free)一書,深入剖析免費的「價格效果」,靠免費可以得到甚麼收益,這樣的媒體思維已經行之有年。

在過去,報紙、廣播、電視當道的大眾傳播時代,讀者的確一直都在接受「免費新聞」,只要購買電視、收音機、報紙,就可以獲得免費資訊,媒體活下去的方式多數來自廣告主。

《免費》一書中寫到的媒體情況,記錄了當時媒體業者思考的方式。

巨變來自科技,個人使用的小型錄音機、攝影機在1970年代末期開始普及;第一個全天候長時間播放的專業新聞頻道CNN在1980年成立,爾後新聞台越來越普及蓬勃;媒體和大眾對於新聞內容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更重要的是個人記錄裝置和網路,持續影響所有人。

也就是說,因為技術的里程碑,人人都可以是記者和攝影師,人人都可以是一個「自媒體」。

製作內容的門檻下降,新聞時常供過於求。

在網路媒體世代,更有許多互動方式,包括即時發表意見、觀眾之間的即時討論等,是傳統媒體很難做到的,科技早就改變了媒體的生態。

王伯達也提到,臉書崛起的時候,品質雖不能和《紐約時報》相比,但臉書因為演算法,可以提供每個人最在乎的內容,對一般人來說更有意義。

在資訊的供給大於需求的情況下,所有內容都是免費的,甚至連《紐約時報》在這個浪潮下,也曾經把付費閱讀的專欄改成免費。

然而,近幾年不可忽略的現象,就是越來越多歐美媒體出現了「付費牆」(Paywall),也就是對線上內容實行付費閱讀的模式。

除了《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大報外,包括《連線雜誌》、《彭博商業週刊》、《大西洋》等知名雜誌,甚至不少網路原生媒體Quartz、BuzzFeedNews也加入戰局。

華文媒體中,《端傳媒》2015年在香港創辦上線,2017年實行付費訂閱制。

台灣《蘋果日報》網站今年4月1日起正名為《蘋果新聞網》,7月4日宣布網路內容開始收費,是台灣四大報中,第一個做訂閱的紙本媒體。

《蘋果新聞網》宣布訂閱制起跑10天,累計付費會員跨過10萬人門檻。

多數媒體從完全免費到現在付費牆林立,十年內甚麼事情改變了?在社群平台當道、手機成為資訊內容主要載體的時代,除了媒體逐漸發現依賴廣告主的商業模式,可能會產生越來越多廉價的資訊內容,原創、有深度的內容反而會被束之高閣以外,早在2012年,Google已經超過全美報紙和雜誌加起來的廣告數量,社群媒體拿走絕大部分的廣告,媒體原有的商業模式岌岌可危,「付費訂閱」似乎成為這時候媒體拯救財務的處方箋。

媒體要轉型訂閱制,是證明價值的方式,但只是存活的第一步。

王伯達談及定位的重要,「你的內容必須是讀者認為不可或缺的,如果可有可無,很難跨越到收費的部分。

積極公布數據的媒體如《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都和個人投資內容比較相關,有自己特定觀點的例如《紐約時報》,也是因為川普上任之後快速累積讀者。

和讀者特定利益攸關,或立場重疊,將影響訂閱的意願。

」以王伯達的訂閱專欄「你的總體經濟顧問」為例,對習慣線上學習的讀者而言,想要了解總體經濟的脈動,會發現台灣沒有其他太多同性質的媒體可參考,因此能做出區隔。

「你的總體經濟顧問」至今訂閱者約1,700人,以個人投資者、金融從業人員、專業機構投資人居多。

從去年9月開闢專欄至今,每月的留存率都在九成以上。

王伯達同時經營臉書和YouTube頻道,以便接觸更多潛在訂戶。

觀察點4》除了媒體哪些產業適合做訂閱制? 然而,傳統產業也適合轉型訂閱制嗎?是否有不適合做訂閱的產業?訂閱的優缺點是甚麼?訂閱模式將如何改變工程、行銷、財務、資訊科技等部門的運作?甚麼是以顧客為核心的營運架構?不只適用於內容產業,國外也有很多訂閱制的軟體服務。

例如主要從事多媒體製作類軟體開發的美國電腦軟體公司Adobe,在2011年分析師會議上宣布轉型為訂閱制,因為沒有任何一家軟體業者這樣做,他們宣布的隔天股價因此下跌。

但是十年後,Adobe也開始涉足多樣化網際網路應用程式、市場行銷應用程式、金融分析應用程式等軟體開發,股價上漲約有十倍。

《訂閱經濟》認為,訂閱制也有機會翻轉零售業的遊戲規則。

因為在美國,許多實體零售店陸續關門,電子商務的銷售占整體零售超過13%,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電商反其道開實體店。

因而書中認為,關鍵在於零售業必須做到顧客優先,必須先做好數位體驗,再開設實體店面。

《訂閱經濟》舉例一家超過七十年的樂器公司芬達(Fender),在吉他產量下降三分之一後,芬達分析一年內有九成的人買了吉他之後就不再繼續學,於是芬達想,如果能讓這些新手繼續玩,降低流失率,他們就有機會成為終身顧客。

芬達推出線上影音教學服務,用訂閱制的方式,推出前花了一年的時間開發資料分析平台,讓員工可以即時看到所有數位產品的使用行為資料,不只賣吉他,而是持續和顧客對話,期待買的人都越玩越好,成功建立起長期訂閱模式。

本期封面故事同時和讀者分享兩個台灣的案例:知名水果訂閱電商「果物配」創辦人張智翔,和第一家民生用品訂閱電商「訂悅家」創辦人王秋鎮不約而同談道,訂閱模式適合「非耐久性」,或「需要重複購買」的商品。

無論定期配送水果,或居家生活用品,了解每一個顧客需要產品的頻率、客製化顧客的喜好、延長持續訂購的誘因、提供產品本身以外的價值,才是零售業發展訂閱的關鍵。

對任何企業而言,也許可以從幾個問題開始思考,包括:我可以提供訂戶哪些服務?訂戶是否得到我們預期中他們所需要的資源?我們的會員會持續訂閱多久?有辦法讓他們持續訂閱嗎?如何透過觀察訂戶的使用模式,知道將資源投入到哪些地方?哪些訂戶有流失的危險?如何留住他?釐清以上問題後,或許您就可以評估商品訂閱制的可能。

已選取職缺: TOP 您的畫面閒置過久 30分0秒後,將自動登出 是否要延長操作時間? 延長     登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