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信念】野比大雄與卡普曼戲劇三角溝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齣有心理動力的戲劇都有三角色:壞蛋、勇士、無辜者。

要成為拯救者能力要強,而成為迫害者則不被社會接受,因此以「受害者之姿」出現的比例最高, ...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跳到主文 不是說你的問題,是說你的故事給我聽 部落格全站分類:醫療保健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林仁廷心理師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

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

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Jan16Mon201709:26 【諮商信念】野比大雄與卡普曼戲劇三角溝通 一齣有心理動力的戲劇都有三角色:壞蛋、勇士、無辜者。

要成為拯救者能力要強,而成為迫害者則不被社會接受,因此以「受害者之姿」出現的比例最高,而且扮演容易,第一次就上手。

我覺得卡普曼要提醒的是,角色畢竟是配合情境、溝通目的演出,最重要的還是回到「決定怎麼演」。

是自己決定的結果,而不是逃避的自動化反應。

故事: 野比大雄(V)一如往常哭著跑回家,上二樓看見哆啦A夢就抱著嗚嗚噎噎說又是胖虎小夫(P)聯合起來不讓他參加棒球比賽。

大雄打也打不過胖虎,說也說不過小夫,自己就是全世界最弱的人,他該怎麼辦,靜香在旁用同情眼光看,以後怎可能嫁給他呢…大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幾乎是短篇中熟到不能熟的老戲碼。

哆啦A夢皺眉,安慰大雄要自己振作、鍛鍊體技,但他說不可能啦,又啦里啦雜說一大堆理由。

「唉!好吧好吧。

」誰叫哆啦A夢(R)是從未來幫助大雄的。

哆啦A夢噹噹噹拿出某項21世紀道具,「這個可以讓你…可是要注意…」,說明還沒結束,大雄就拿出去找胖虎小夫炫耀。

起初,道具有效,大雄(P)加入敵隊把胖虎小夫(V)打擊的落花流水讓他們不可小看,可惜後半露餡,胖虎小夫(P)搶過道具再度修理大雄(V),然後哆啦A夢(R)又來收拾殘局了。

卡普曼戲劇三角溝通(Drama_triangle) 卡普曼(Karpman)在溝通分析(TA)學者EricBerne底下作學士後研究,他分析童話故事與戲劇腳本的人物互動,並參考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在1968年發表「衝突情境下的戲劇三角溝通」。

Drama_triangle,戲劇三角溝通,一齣有心理動力的戲劇都有三角色:壞蛋、勇士、無辜者。

迫害者(P:persecuter,批評者、壞人)、拯救者(R:rescuer,英雄、好人)以及受害者(V:victim,不知情、無助者),當遇衝突情境時,當事人(事主)習慣進入某個角色逃避此困境,逃避自己該有的責任,且吸引另兩種角色成立三角關係,共謀的結果三人都受益,是曲折離奇的人際溝通模式。

就野比大雄來說,他習慣扮演受害者,無助無用無能無法自己決定,胖虎小夫是迫害者,於是他轉求拯救者哆啦A夢替他解決困境。

*野比大雄(V):當受害者可以一天到晚要哆啦A夢拯救,可以逃避責任,而他始終的問題是,不肯反省自己作改變與調整,不鍛鍊體能只求速成。

*哆啦A夢(R):過份關心大雄的需求,不幫他、看他痛苦很不好受(俗稱不忍心),成為拯救者替他解除困境,藉此解除自身焦慮。

*胖虎小夫(P):迫害者將過錯全部推給對方,避開關係責任,通常以批評、控制、權威、憤怒等面貌出現。

指責對方,自己當然不需改變。

在戲劇三角論中,要成為拯救者能力要強,而成為迫害者則不被社會接受,因此以「受害者之姿」出現的比例最高,而且扮演容易,第一次就上手。

我們文化好像也常常是三角溝通 家庭系統裡,夫妻吵架會找孩子(第三人-被放在拯救者位置)抒解緊張、尋求支持;親子間的衝突會找專家(拯救者)問清楚誰是誰非;婆婆不找媳婦溝通,反而要找親戚(拯救者)去曉以大義。

關係之間有很多情緒,不想直接面對又要解決問題,於是進入戲劇化的三角溝通。

而受害者真的就是受害者嗎?卡普曼是演員公會的一員,也研究演技,他認為當事人是遁入該角色,「演出」了受害者的樣子,不一定是真的無助無能,因為三角關係會變化,野比大雄藉道具之力反過來成為迫害者,胖虎相對轉為受害者,關係變化似戲劇張力,達成某種目的,卻取代或逃避所有人要面對的個人責任。

(請參看民視/三立八點檔,一下好人變壞人,壞人又變好人的) 戲劇三角以當事人慣有的角色開始(三擇一),呼喚其他兩者共同組成三個臭皮匠,共謀把一個衝突情境搓湯圓,逃避直接溝通,他們都以潛意識行動(actingout),不一定講的清楚動機是什麼,但定有逃避個人責任、衝突張力及利己謀利的利益盤算;他們在玩一種溝通遊戲,以心理籌碼判斷情勢、交換利益,躲開非社會期許,共同演出(他們以為的)成人適應行為。

戲劇三角關係是很間接的溝通,雖不用面對自己,但容易誤會更深、陷入習慣,且「演久了會變成真的」,當事人不斷自我暗示、自我預言的結果,真成了一輩子的受害者,變成性格的一部份,永遠等待救援,或與拯救者互相依存,形成病態關係。

『妳知道妳為什麼需要「戲劇性的劇碼」?因為妳無法面對妳內在深沈的痛,而那痛會導引到憂鬱症。

所以妳會繼續創造一些戲劇化的劇碼,讓自己藉此感覺活力,而且不需要去面對妳內在的傷痛。

』李宜靜《愛與性的奇蹟課程》   兩種治療模式:AceyChoy及MiltonErikson的作法 AceyChoy的認知調整 卡普曼的分析,是提醒我們別輕易落入那些位置,結果為了演出該角色,本末倒置,忽略了真正議題及可能潛力。

溝通模式分析是認知層次的後設理解,在改變策略上,AceyChoy(1990)提出「贏家三角模式」,先覺察自己在哪個位置,想溝通/表達什麼,再根據角色作調整,以結果達成為目標,而非找出問題打擊自己: *受害者角色:接納自己易受傷的那部份,鼓勵自我覺察與運用策略作問題解決,將迫害者的批評視為改變的挑戰,尋求教練指導而不是要拯救者代勞。

*迫害者角色:由於這角色易被譴責,必須在不被處罰的情境下,鼓勵該角色反思慣用批評、攻擊行為的理由,自問如果不指責對方,還可以怎麼做? *拯救者角色:可以表達關心,可以當教練在旁陪著對方,但不替他作。

圖片來源:網路 MiltonErikson的治療:讓受害者成為拯救者 在《大雄的恐龍》長篇故事裡大雄無視背後風神翼龍的追擊,拉住竹蜻蜓停止運轉的胖虎,死命不放;大雄在競技場中危機一刻挺身擋在靜香和恐龍之間…當捨我其誰時,大雄反而展現了勇氣,成為「拯救者」。

另一種改變是,探討什麼讓我們出現截然不同的面貌?如果情境中有人比受害者更需要協助呢,受害者的位置就讓人了?MiltonErikson在《不尋常的治療》一書中,就設計情境,調整三角等式以治療精神病人。

治療者故意成為某程度的迫害者,鼓勵案主拯救另一個受害/無辜者,他假意迫害一隻領養的狗,然後授意精神病人必須每天來他家照顧狗、餵狗(迫害只是讓狗陷於生活困境:沒人餵狗),治療者還以狗的第一人稱寫信感謝病人,讓病人在實際行動及言語確認下從V轉成R。

當位置切換角色也切換,反而激發了病人照顧者的能力,歷經數年,間接產生復原力,病人生活適應,不再需要住院治療了。

Erikson和Choy的改變途徑各不相同,一個走自我覺察,與自我直接溝通,一個走情境設計及潛意識溝通,但相同的是,他們相信「位置或角色」都只是其中一種表現,都有改變的可能,如果我們可以演受害者,當然也可以演拯救者。

我覺得卡普曼要提醒的是,角色畢竟是配合情境、溝通目的演出,最重要的還是回到「決定怎麼演」。

是自己決定的結果,而不是逃避的自動化反應。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資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pman_drama_triangle。

《不尋常的治療:催眠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的策略療法》JayHaley,心靈工坊,2012。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林仁廷心理師 林仁廷心理師的社會心理講義 林仁廷心理師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生活綜合個人分類:諮商擇學理論此分類上一篇:【諮商信念】簡論「人格功能:榮格的心理類型」 此分類下一篇:【諮商信念】:憂鬱症心理解析:(上)形成與病程 上一篇:【夢境】18:學生輔導 下一篇:日常心理極短篇【11.面具與馬戲團】 歷史上的今天 2018:日常心理極短篇【113.放手】 2018:【獨立評論@天下】「眾怒」的群體心理學(下)『網路公審』的新式威權 2018:【NPO專欄】放下「無法立即助人」的焦慮,別再盲目安慰「事情一定會變好」/心理師的助人3原則 2017:【夢境】23:困在火車站 2017:【夢境】22:潛水者 2017:【夢境】21:最後一天校車 2017:【夢境】20:雇槍手自殺 2017:【夢境】19:歐洲驚魂 2017:日常心理極短篇【11.面具與馬戲團】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我的連結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文章分類 00.心理諮商指南(2) 如何找心理諮商(9)心理師職場生存(10) 01.給男人的愛情講義(3) 給男性的約會指南(9)給男人的愛情講義(8)給男人的婚後講義(4) 02.社會心理學的社會觀察(7) 親子教養(20)張老師月刊(24)雜誌、網路專欄發表(30)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37)情緒教育課(22)文化心理議題(7)社會心理觀察(44) 03.諮商小說與故事(2) 諮商類型小說(40)諮商故事反思(19) 04.諮商信念反思(3) 內在人性反思(36)諮商實戰經驗(41)諮商擇學理論(33) 05.小私塾:演講與訓練課講義(2) 演講講義(9)教育訓練講義(14) 06.心理師的電影與書籍(2) 電影、心理與人生(11)書籍閱讀語錄(22) 07.圖文短篇(3) 會心一刻(5)心理師診療日記(9)心理師語錄(4) 08.小小說創作(3) 日常心理極短篇1-101(101)芬蘭明信片小說(13)日常心理極短篇102-200(82) 09.個人夢的紀錄(2) 作夢,有解釋(46)作夢,不解釋(72) 未分類(3)未分類文章(2) 文章搜尋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22九月(3) 2022八月(3) 2022七月(2) 2022六月(2) 2022五月(3) 2022四月(1) 2022三月(3) 2022二月(4) 2022一月(1) 2021十二月(6) 2021十一月(4) 2021十月(2) 2021九月(3) 2021八月(4) 2021七月(2) 2021六月(7) 2021五月(7) 2021四月(4) 2021三月(5) 2021二月(5) 2021一月(19) 2020十二月(5) 2020十一月(8) 2020十月(3) 2020九月(8) 2020八月(4) 2020七月(5) 2020六月(4) 2020五月(7) 2020四月(4) 2020三月(3) 2020二月(5) 2020一月(20) 2019十二月(5) 2019十一月(3) 2019十月(3) 2019九月(8) 2019八月(6) 2019七月(6) 2019六月(12) 2019五月(8) 2019四月(8) 2019三月(6) 2019二月(5) 2019一月(17) 2018十二月(9) 2018十一月(9) 2018十月(10) 2018九月(8) 2018八月(10) 2018七月(11) 2018六月(8) 2018五月(14) 2018四月(14) 2018三月(15) 2018二月(13) 2018一月(15) 2017十二月(12) 2017十一月(16) 2017十月(14) 2017九月(17) 2017八月(11) 2017七月(14) 2017六月(21) 2017五月(12) 2017四月(10) 2017三月(19) 2017二月(8) 2017一月(16) 2016十二月(11) 2016十一月(16) 2016十月(12) 2016九月(16) 2016八月(15) 2016七月(18) 2016六月(14) 2016五月(17) 2016四月(15) 2016三月(15) 2016二月(15) 2016一月(12) 2015十二月(20) 2015十一月(8) 2015十月(7) 2015九月(12) 2015八月(1) 2015六月(2) 2015一月(1) 所有文章列表 最新留言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