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中的「無常」是在說什麼?領悟無常,原來是消苦的法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佛學其中一個重要思想是「無常」(Impermanence)。
無常可以由一顆花說起,眾所周知,花是由種子長成,或以佛學的語言來說,種子是花的 ...
佛學中的「無常」是在說什麼?領悟無常,原來是消苦的法門284月,2020in 靜觀
PeterChan(ByInvitationOnly)
無常,因爲因緣和合而生
佛學其中一個重要思想是「無常」(Impermanence)。
無常可以由一顆花說起,眾所周知,花是由種子長成,或以佛學的語言來說,種子是花的因(Cause)。
但種子自身是不足以變成花的,還需其他數之不需的條件配合,例如肥沃的土壤、陽光、雨水等等,種子才能長成花,這些條件可以稱作緣(Conditions)。
當因、緣俱足,花就「因緣和合而生」,即是說當有了因和適當的緣走在一起,果(Effect),即是花就生成了。
這聽起來沒甚麼特別,但想深一層,花的因和緣又是另外一些因緣和合而生的果。
比方說,一粒種子的因是另一朵花;肥沃的土壤、陽光、雨水等緣,各自又有背後的因緣,例如說土壤之所以肥沃是因為有人施肥;而且「有人施肥」這件事背後也有自己的因緣;這些因緣背後還有另一些因緣,一直如此類推,無窮無盡……免費心理學電子書-培養習慣良好的習慣,是充實生活的基石,可是培養習慣往往知易行難。
樹洞香港綜合心理學研究,結集成書,助你為建立理想生活踏出一步。
你會學到︰習慣背後的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如何克服缺乏意志力的問題
立即下載
由這個角度看來,萬物是互相依存的。
如 CarlSagan 所言:「如果你想由頭造一個蘋果批,你必須創造整個宇宙。
」如此世界觀下,世上無一物自足而存——即是不依賴其他條件而獨立存在。
故萬物都是無常,因為任何物件存於世上,都必依賴一些條件,當這些條件不復存在,該物件就會消失了。
那為甚麼我們知道這些條件終有一日不復存在?因為這些條件是依存於另一些可變的條件之上呀!任何人、事、物都是因合適的條件滙聚而生,因條件消散而滅,這就是緣起緣滅了。
女士們收到一束鮮花會感到很開心,但花凋謝時也不會太傷感,因為我們能接受鮮豔的花無常而短暫的性質。
可是如果不是一束花,而是我們珍重的人與事呢?佛學角度分析人痛苦的一大主因,是人誤把無常的當成恆常。
理智上我們一早知道人有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可是往往在人心深處、感受的層面上,我們會把重要的人視之為一個應然存在的獨立個體,鮮有考量他們終會逝去。
而當無常到臨,奪走我們深愛的人、健康、記憶,這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就成是苦了。
無常之苦與無常去苦
無常或許很殘酷,但在佛學觀點下,這畢竟是世界真實的面貌。
所以要達致真正的去苦,必然要接納無常,而靜觀能讓我們直接觀察、體會到無常。
例如當我們仔細觀察念頭時,並不難發現感受、想法不斷在變化,這是其中一種對無常的體會。
而當我們直面無常,可能會發現它不只有殘酷的一面,同時也是很能消苦的體驗:因爲痛苦亦是無常,負面情緒亦是處於不停流變的狀態。
痛苦亦是無常
當人遭遇絕望的情景,很可能會以為痛苦將一直存在,認為事情和自己的感受並不會好起來。
這種對未來的絕望感,而不是事情本身,往往才是令痛苦加劇的主因。
但實際上,痛苦、情緒和其他事物一樣同樣受無常制轄,都是某些條件剛好滙聚在一起才會出現,當條件不復存在便會消失,這就是無常消苦的一個進路。
在做靜觀的過程當中,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不快的感覺,會發現它們的強度、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時時刻刻都在變化,鮮有永恆不變的痛苦。
遇上難關的人就像身處滂沱大雨之中,而覺得雨永遠不會停下,但當我們了解天氣如何運作,就會知道天氣狀況不斷在變化,並無一個永恆狀態——情緒亦是如此。
放開「理所當然」的執念
第二,無常能助我們放開世事「應然如此」的執著,以致去苦。
無常意味著所有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因為適當的條件在一起才擁有,並無所謂必定如此,也無保證我們會一直擁有這些東西。
所有事物就像「期間限定」的食品一樣。
我們可以做最好的事,就是在它們存在的時侯好好的用心品嚐。
如果「期間限定」食物下架,我們蹤然傷感也不驚訝,因為這畢竟這就是「期間限定」的運作模式 – 對於「期間限定」的食物我們能順其自然來去。
學習無常,就是學習以「期間限定」的角度看待我們珍惜的東西。
如此的處世態度,通俗的說法就是「隨緣」。
在流行文化中,「隨緣」、「佛系」常被誤解等於消極的態度。
「隨緣」意味意識到自身的渺小,每件事都需要無數自身能控制的條件配合才能成就,就像一顆花需要陽光、土壤和燒水的照顧者才能長成。
但當陽光、土壤這些緣 – 或謂條件 – 都充足的時侯,花能否長成不是就取決於你是否為它燒水嗎?
的確,很多緣都非為自己控制,但與此同時,亦有些緣只為自己所控制,我們的每一個決定、行為,都在為其他事情創造條件。
對他人而言,這是他們無力控制的緣,但自己卻有能力掌控。
總括而言,隨緣的人知道他們是巨大的因果網絡的一部分,很多東西不是自己能控制,卻不會忽視自己於整個網絡獨有的位置。
所以,「盡人事、聽天命」比「消極」更能正確地反映「隨緣」所代表的人生態度。
自身的無常:把痛視為一個觀察對象
對於身外物的無常,我們易於接受;身邊人的無常,則沒那麼容易。
但對部份人而言,自身的無常才是最難。
在印度哲學的觀點中,領悟自身的無常不只是理智上知道自己難逃生老病死,更代表著體悟到自身並非一個獨立、恆存的個體。
我們談過成長思維,並藉靜觀發現原來我們的身份比想象中柔軟,有更大改變的可能。
我們不妨想深一層,自我中有一個不變的部分可以稱之為自我的核心嗎[1]?如果想法、情緒、感覺就是「我」的話,因它們時時刻刻都不斷在變化,所以看來「我」亦受無常制轄。
改變對「自我」概念的認知,會隨之改變我們對痛苦的看法。
不妨如此理解:負面情緒、肉體的痛楚,這些是「痛」,但當我們以為它們是自己恆存的一部分,認為有這些感覺是不能接受的事,那樣痛就變成苦了。
就好像失戀感到傷心是自然反應,但如果迫使自己不能感到傷心,那可能最大的痛苦就不再是失戀,而是不能驅除傷心了。
另一方面,因為無我說明痛並不是自己,所以這種觀點給予我們一種選擇:就是和痛保持一段距離觀察它,順之而來,由之而去。
這種由「我痛」到「我在感受到痛」的觀點轉換,就是讓痛不成苦的關鍵。
本文節錄自《心志訓練:以靜觀學習掌控腦袋的實證訓練法》
現已在香港各大書店有售
[1] 另一些哲學觀點,尤爲是西方哲學會認爲自我的而且確有一個核心,例如基督教的靈魂觀會認爲靈魂就是自己的核心。
如果從這些哲學觀點出發理解「無我」,可以把作背後感受一切感覺的個體,或謂意識,視之爲自我的核心。
如此上述討論便和這些世界觀相容不勃,因爲上述只討論這些可被觀察的對象是否自我的核心。
上一篇
下一篇
LeaveaReply
取消回覆Youremailaddresswillnotbepublished.Requiredfieldsaremarked顯示名稱*
電子郵件地址*
個人網站網址
發佈
{"email":"Emailaddressinvalid","url":"Websiteaddressinvalid","required":"Requiredfieldmissing"}
善良是先天或後天?同理心能拯救世界嗎?
信仰的力量與迷思:3個宗教心理學現象
你真的患上了情緒病嗎?誰來定義「正常」、情緒病?
更多文章...
回到頂部
Search
x
延伸文章資訊
- 1無常與因緣
無常與因緣. 簡繁轉換- 繁體. 弟子 疾呼. 佛法講無常,也論及因緣;萬法萬物,無不繫於因緣而相依共存,無常的觀念更推使著莘莘佛子走向覺道。 在因緣具足,法緣成熟 ...
- 2因緣觀vs無常觀@ 岳林品質大觀園 - 隨意窩
因緣觀vs無常觀因果有賴因緣聚合,所有的現象都係因緣而生,也會為因緣而滅。我們的身、心、環境,也一直隨著因緣而改變。聖嚴法師認為: 1.因緣和因果容易混淆不清: ...
- 3佛學中的「無常」是在說什麼?領悟無常,原來是消苦的法門
佛學其中一個重要思想是「無常」(Impermanence)。無常可以由一顆花說起,眾所周知,花是由種子長成,或以佛學的語言來說,種子是花的 ...
- 4176 第十八課無常 - 星雲大師全集
因為世間一切萬法無一是常住不變的,因此說「無常」。 無常是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的真理。依物理學來說,宇宙世間一切事物沒有一樣是靜止的,既然是動 ...
- 5因緣生滅念無常- 證嚴法師 - 佛弟子文庫
因緣生滅念無常 ... 佛陀常教誡弟子要時時「念無常」 ... 我們如果能接受佛陀的教義,體認世間的無常,心中才能保持平靜。 生離死別,是人生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