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教我們面對死亡的四種方式,你選擇哪一種? - 獨立評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生無常,若死亡是生命的必然,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這個結局? ... 以及這一、兩年來在新冠疫情中受到傷害的人,都讓我們目睹死亡的無常。

社會觀察 哲學教我們面對死亡的四種方式,你選擇哪一種? 作者 王榮麟主講 吳立萍整理 2021-09-25 人生無常,若死亡是生命的必然,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這個結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已成功複製連結 海邊有一粒沙吹進了我的眼睛,我沒有將它取出來,為的是看到大海,可是我哭了…… (Surlaplage,ungraindesables'estcoincédansmonoeil.Jel'aigardépourvoirtouslesjourslamer.Mais,jepleure……)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專任副教授王榮麟,當年到巴黎留學時,在地鐵站看到這首小詩,印象十分深刻。

相信曾經面對至親好友死亡的人,應該都可以體會這種糾結的情感。

雖然卡在眼睛裡的沙讓自己很不舒服,但還是不願意將它取出,因為這粒沙來自大海,沙是與那片大海的連結。

我們都知道死亡是生命的必然,但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這個必然的結局?特別是在疫情時代,許多人對生死有著不同於平日的體會,迫使我們必須直視這個課題。

學習哲學就是學習死亡 死亡的面貌有時很猙獰。

2020年許多知名藝人意外離世,2021年4月初49人不幸在台鐵太魯閣號意外喪生,以及這一、兩年來在新冠疫情中受到傷害的人,都讓我們目睹死亡的無常。

死亡就在我們周遭,它如影隨形,我們從一出生開始就朝向死亡邁進,不論一生如何努力,最後終究難免一死,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德.蒙田(MicheldeMontaigne)曾經說過:「學習哲學就是學習死亡。

」關於死亡,王榮麟提出兩個必須思考的問題:到底死亡使我們置身於何種困境?面對死亡帶來的困境,我們該如何自處?這不只包括自己,更包括身邊他人的死亡。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專任副教授王榮麟指出,我們一生雖然短暫,只要活得精彩有意義,不論誕生或死亡,生命都是全然美好。

圖片來源:大愛電視提供。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曾經引述佛典當中的故事:有個旅人為了躲避猛獸的追擊,一路逃到懸崖邊,懸崖旁有一棵樹,上方垂掛一條藤蔓。

他被逼著跳下懸崖,雖然馬上抓住藤蔓,但藤蔓上有一黑一白兩隻老鼠正在啃咬,下方深潭還有一隻惡龍,他如果掉下去就會立刻被吃掉。

然而危難當頭之際,他發現樹枝上滴下蜂蜜,讓他瞬間嚐到了甜美的蜜汁。

這就是人生的寫照,猛獸代表「無常」,死亡會在我們沒有預想的時候來臨;一黑一白兩隻老鼠代表白天黑夜不斷交替,最終藤蔓斷裂,我們會落入惡龍之口,也就是自然終老的死亡手裡;至於蜂蜜,則意味著人生當中少數、短暫的美好時光。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到人生結局,不是死於無常,就是死於自然終老。

由於人類對注定的死亡有自覺,加上人性好生惡死,所以會對死亡感到不安惶恐,是非常正常的事。

暫時遺忘死亡或消除死亡知覺 自古以來,人類有四種面對死亡的方式,第一種是將死亡暫時遺忘,過得好像永遠不會死一樣,消除人會死亡的「自覺」,這是一般人常有的做法。

第二種方式是消除我們因為知覺到死亡而感到的不安惶恐,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Epicurus)說:「沒有被我們經驗到的不好,就不會是對我們不好的事。

」大部分活著的人都無法經驗自己的死亡,因為當死亡降臨時,早已不復知覺,從這個角度來看,死亡就並非一件不好的事。

但這種說法有個盲點,我們會經驗到親人及他人的死亡,而且每個人都有生存的理由,或許是為了守護家人,或有必須實現的理想抱負,死亡會讓一切戛然而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死亡當然不好,也當然會令人在意。

道家的生死自然觀,也是在消除對死亡的知覺,認為生死就如同秋天的落葉、水沸騰或結冰等,是非常自然的現象,我們應該處之泰然,不用特別有情緒。

即便是苦難,有時也是促使我們成長的動力,甚至在走過那一段辛苦的歷程之後,還可以感謝曾經有過的風雨,因為它使我們更強大。

提升生命的價值實踐 面對死亡的態度之三,是儒家提出的,超越人性當中的好生惡死,昇華成為對生死價值的選擇和實踐。

荀子說:「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惡,死甚矣。

然而,人有從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

」意思是人性都是好生惡死,但有人選擇放棄生命,並不是因為想死,而是「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在某種情況下因為價值的實踐,所以選擇慷慨就義。

美國企業家賈伯斯(StevenPaulJobs)有個小故事,據說他每天照鏡子的時候都會問自己,如果今天是人生的最後一天,還會去做原本打算要做的事嗎?如果答案是不會,而且一連好幾天都是不會,他就知道生活要做些改變了,否則當死亡來臨時,人生將會有遺憾。

這好比是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如果早上讓他悟到了真理,即使晚上死亡來臨,人生也了無遺憾。

相信死亡不是終點 面對死亡的第四種方式,是否認人皆有死是注定的事實,例如當今科學家已經開始研究人類的衰老機制,也許有朝一日可以延緩衰老和死亡。

我們也可以選擇接受宗教信仰。

所有的宗教都認為死亡並不是終點,透過靈性的修養,我們有機會跨越死亡的黑暗,對來生或永世產生期待。

綜觀古今哲人對死亡及生命價值的見解,王榮麟教授表示,人生無常,所以不需要問死亡何時到來,而是要思考自己是不是已經準備好面對死亡,珍惜當下,向你所愛及愛你的人道謝、道愛、道歉。

如果幸運的話,還有機會臨終道別。

他提醒大家:英文只有26個字母,但足以讓莎士比亞寫出偉大動人的詩篇;我們一生雖然短暫,也可以活得精彩、活出意義,那麼不論是誕生或死亡,生命都是全然美好的事。

更多演講論述,請看大愛電視《人文講堂》節目:〈用哲學凝視死亡〉 大愛一台:首播9/25(六)17:00,重播9/26(日)10:30 瀏覽次數:6840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編輯推薦 遺愛與遺憾:離開這世界後,你留下的是什麼? 學習用愛好好告別:一個臨終病人的啟發 「你會死掉都是你自己的錯!」社會觀點中的健康、疾病與死亡 延伸閱讀 關鍵字: 哲學 死亡 生命 生活 葉嘉雯 大愛電視《人文講堂》 邀請社會各界精英或意見領袖,以24分鐘講演方式,分享個人故事、學識涵養與人文觀點。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葉嘉雯 大愛電視《人文講堂》 邀請社會各界精英或意見領袖,以24分鐘講演方式,分享個人故事、學識涵養與人文觀點。

熱門文章 1 【投書】被操弄的國中三年、一輩子的傷痕:「台中房思琪」資優班性侵案同學再發聲 2 【投書】我的國中生活彷彿邪教:「台中房思琪」資優班性侵案同學發聲 3 【投書】一場遲來的Metoo:我所知道的「台中房思琪」資優班性侵事件 4 「老師,悔改才會讓你自由」:台中狼師案件的另一名受害者自白 5 【投書】從校園性平案到送進地檢署,台中市教育局是好心協助還是包庇狼師?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