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士道- 念死無常 -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經上說耕作者,所有的忙碌,無非是為了秋天的收成;一切的足跡當中,象的足跡是第一,這是用外境來比喻:一切的思惟觀想當中,最重要的是無常死想,因為由於這樣的想法,能 ...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二) 日常法師 釋 下士道-念死無常 (淺釋第三冊p1) p.74(2)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①於共下士道次修心,②於共中士道次修心,③於上士夫道次修心。

初中分三:①正修下士意樂,②發此意樂之量,③除遣此中邪執。

初中分二:①發生希求後世之心,②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 對道的總體認識清楚以後,接著進一步要趣入細部,也就是第二正取心要所要講的內涵。

透過前面的總體建立,我們已經曉得,要達到成佛必須從下士開始,然後中士再到上士,循著這個次第漸進。

下士又分三部分:第一是正修下士意樂,我們內心的認知及心理狀態要改變,第二說明修這個意樂必須達到的程度;前者是講質,後者是講量。

第三「除遣此中邪執」是令我們避免或去除錯誤。

簡單說個比喻,我們每天要吃飯,燒飯時要注意幾件事,第一個需要米,而且一定要拿(p2)到足夠的量。

所以第一質要對,第二量要足夠;第三是預防裡邊的錯誤,例如稻田裡長了很多稗子,稗子跟稻子長得很像,往往會分不清楚。

或者有時吃飯會咬到小石子,因為混在白米裡邊,你看不見,諸如此類的很多錯誤,我們要把它去除。

修行也是一樣,所以下士分成三部分,照著次第來說明。

第一是正修下士的意樂,這個「士」跟世間的無知之士有個根本的差別,現在一般的人都是只圖眼前這一世的安樂,學佛法的人不一樣,我們要努力的是未來,不是這一世。

簡單地說,這是因、果的必然性,我們了解之後,真正重要的是種因,眼前現起的都是果,已經沒有辦法改變了,真正要改變是在因地當中,現在努力種因將來自然感果。

因此現在我們跟隨佛菩薩以及祖師們的引導,真正了解世間的真相之後去修行,從下士或者共下士開始,第一是修意樂,要改變內心當中只求現世之心,轉成希求後世;第二部分依止後世安樂方便,了解了以後,重心是從果認得因,依止使得我們後世得到真正安樂的正確方法。

※﹝初中分二:①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②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初中分四:(p3)①未修念死所有過患,②修習勝利,③當發何等念死之心,④修念死理。

 今初﹞ 怎樣才能生起希求後世之心呢?第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我們沒辦法長久住,一定要死的,這一部分就告訴我們要修念死。

這又分四點來說明:第一是「未修念死所有過患」,好端端的為什麼要念死呢?此處告訴我們不修念死,有什麼害處;第二「修習勝利」,反過來說,修了念死有什麼殊勝的好處。

《廣論》上說的勝利,不是指打仗打勝了,而是說最殊勝的利益,這個勝相當於前面所說的大,是絕對的而非相對的。

曉得了不修的害處及修了的好處,那要發什麼樣的念死之心呢?如果我們不懂內涵,念死會念錯的,所以先說明要什麼樣念死的心才對。

最後再告訴我們修念死的方法、軌理。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損害之門。

】 要修行先要依止善知識,這是外緣,而我們必須得到暇滿的人身,要內外配合。

我們所忙的事情當中,有很多是虛假的,或不重要的,得到了暇滿人身真正該做的是「取心藏」,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不要說一般的人不知道,就算我們跨進(p4)佛門了,仔細想一想,心裡面真正緣的,到底是應修的心要,還是在空忙。

這不是從事相上看,而是在認知上面。

比如拜佛,有人說拜佛會健康,只是為運動而拜,那就完全錯了。

又如吃飯,修行人如果只為了口腹之欲而吃飯是不對的,但是修行必需藉重身體,所以吃飯時要食存五觀,「為成道業,方受此食」,如果你能夠存著這樣的心去吃那就對。

修行人做任何事情,內心要怎樣才是跟法相應?修行過程當中的中心是什麼?輔助的是什麼?這些都是在「道總建立」和「正取心要」裡告訴我們,這才是我們得到了有暇身,應該真正努力照著去做的精要。

在整個修行過程當中難免會有錯誤,原因是由於我們認知的顛倒,而最主要的顛倒有四種--常、樂、我、淨。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的就是世間的真相,佛告訴我們世間的真相是苦諦,真真實實是苦的。

為什麼是苦的呢?因為是無常的。

真正進入修行,第一步要修的就是三十七道品當中的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我們總把身體看成是乾淨的,其實這是最髒的東西;然後我們所貪圖的快樂的感受,實際上都是苦的,這到後面會細說,所以這裡不講。

四顛倒當中,最嚴重、也是我們應該先對治的,就是執「常」的顛倒。

明明世間是無常的,可是由於我們無知,執著它以為是常的,這是第一個顛倒,這就(p5)是損害我們最嚴重的。

【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

】 無常有兩種,一種是粗的,一種是細的。

粗的無常是我們看得見的,例如這個身體是會死亡的,是會變壞的。

細的無常是心理狀態,四念處當中有觀心無常,現在並不馬上去觀,但是我們了解心的特徵是剎那生滅。

剎那並不是真的有這樣一個時段,實際上這是形容它永遠在生滅變化當中,根本找不出任何停住的時段,這個才是真正細的無常相。

現在我們只講粗的,先有了粗的認識,照著去修行,一定能夠步步深入,體會到細的。

粗的無常就是我們的死亡,平常因為顛倒不了解,總以為我們是恆常不變的,也不會想到死,這是對我們最大的損害。

我們會說:人人都會死啊!哪有不知道的!但這樣不算念死。

雖然知道人生最後的結局一定要死,但是實際上我們平常每天都不會想到會死,即使老了或生病快死了,心裡面還是不會想到會死,總是執著「今天不會死」,這就是我們平常的實際狀態。

想一想我們好像並沒有執著不會死,可是都很執著眼前的快樂,其(p6)實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今天不會死」這個常執的緣故,所以它對我們的傷害是很大的。

【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

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

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

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 心中執著不死的這種習慣性的顛倒,如果不去對治改變它,自然還是被這個顛倒心所引導,結果把應該認識的都蓋住了,因此我們總覺得好像可以永遠安住在這裡。

由於這一種心理,會希望住的地方要舒舒服服,覺得這個不好就換一個,一天到晚都是忙這些生活上的事情,我們起心動念數數思惟的,就只有眼前的快樂。

要特別注意,這數數思惟是個關鍵問題,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業是決定一切的,造業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思,思是業的主宰,因此如果平常不斷地去想怎樣使生活改善,怎麼讓錢越來越多,地位越來越高,都是忙這些名利,不會想到後世,死的時候會非常後悔。

事實上我們真正要求的不是現世,而是後世。

修行人要思惟觀察:怎樣才真正能夠種離苦得樂的正因,達到解脫乃至於究(p7)竟成佛。

我們該求的分成三部分:第一、希求後世安樂,就是現在種樂因,將來得樂果,這是增上生;第二是得解脫,因為增上生也不究竟,故要跳出生死輪迴;第三、跳出生死輪迴也不圓滿,所以要成就一切種智。

這才是我們該要的,也才有真正絕對的意義,然而由於執無常為常的顛倒,偏偏只忙眼前的安樂,不會動腦筋想辦法去修行。

即使有時候也會生起想要修行的心而去聞思修,但是目標還是為了現世。

我們現在很多人由於常顛倒沒有破除,被它所覆蓋,即使修行仍舊是為了現世,所以修善的力量很弱,而且還夾雜著其他的罪惡業,能不混雜惡趣因而純粹修善的,實在非常少,這就是沒有念死很明顯的過患。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

】 就算能夠想到後世安樂而修行,也只是三分鐘熱度,時間久一點就慢慢地塌掉了,總是拖延懈怠,不好好認真地修,不是想睡覺就是散心雜話,或為飲食而忙,不能策發廣大的精勤,如理修行,於是就毫無意義地把最珍貴的暇滿人身消耗掉了。

p.75(2)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

於此障礙,或疑作礙,(p8)起猛利瞋。

於彼過患蒙昧愚癡。

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

】 這就是執常的過患。

由於我們不知道無常的特點,被「常」的顛倒所蒙蔽,以為可以恆常住在世間,所以就對名聞利養這些東西生起很強盛的貪心;萬一自己得不到,被別人障礙或者懷疑別人障礙,便生起強烈瞋心;這些對我們有絕大的害處,而我們對這種種的害處卻蒙昧愚癡,看不見真相。

對自己的長處,就生起猛利的我慢,處處瞧不起別人。

貪、瞋、癡、慢、疑都是根本煩惱,由於這些根本煩惱,下面嫉妒等隨煩惱就跟著來了。

在法相上把煩惱分成根本煩惱和隨煩惱,根本煩惱有六種--貪、瞋、癡、慢、疑、不正見,不正見分開來又有五種,下面會細說。

由根本煩惱所引生的叫隨煩惱,隨煩惱有二十種,分大、中、小,這裡就不細說,諸位如果要了解,可以去看唯識法相、百法明門,上面有很明確的說明,後面在中士的地方也會講一些。

【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根。

】 (p9)又因為被種種的煩惱所使而造惡業,由於煩惱跟惡業每天不斷地增長,將來一定會在三有當中感果。

所以總說「諸有」,這個「有」就是我們輪迴生死的因,也就是十二因緣當中的「有支」。

我們由於顛倒,明明是無常的,卻執著為常,所以不會如法去修行,由煩惱所使而造種種惡業,造了業,就會感得生死輪迴的果報,這個叫「有」。

這裡為什麼不講十二因緣當中的「有支」而講「諸有」呢?因為三界輪迴有各種名稱,或者叫「三有」,或叫「四有」、「九有」、「二十五有」,這裡不細說,眼前我們也沒有了解這個的必要,諸位如果將來深入的話,對這些都會有正確的認識。

由於被煩惱蒙蔽,以致我們造了在諸有輪迴生死的業,這是很強盛的力量,由於這股業的力量,一定會引發將來感生惡趣,受猛利的大苦。

由於煩惱的驅使,我們身語意不但會造十惡業,也會趨近造作「謗正法等諸不善業」。

正法告訴我們世間的真相,是無常、苦、空、無我,可是我們現在顛倒了,壞的(惡業)拼命造,好的(正法)反而捨棄它。

好的方面是我們應該照著這個正確的方法去做的,這個正確的方法另外有一個代名詞叫做甘露。

甘露是不死之藥,在世間是不可能有甘露的,實際上只有佛法才能夠使我們真正從生死輪迴當中解脫出來,所以我(p10)們稱它為「甘露正法」,這個才是好的、妙的。

修學佛法,我們才能夠獲得增上生跟決定勝,這個最殊勝的命根。

可是現在由於常顛倒,把這個唯一能對治煩惱及業的正法放棄了,這是多麼地可惜,這都是不念無常的過患。

【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有過此暴惡之門。

】 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前世造善淨之業所感得的暇滿身,應該好好地努力,但是我們卻被常顛倒所蒙蔽,所以造了在諸有輪迴生死的業,如果增上生及決定勝的命根一旦斷了,就會被這一生所造的惡業牽引到三惡道中。

「炎燒非愛」是形容地獄裡的極端痛苦,絕對不是我們喜歡去的。

所以說「何有過此暴惡之門」,再沒有比這個更糟糕的了。

所以修行的第一步應該了解無常,古人也一再告誡我們「痛念無常」,不但要念,而且是要痛念,因為當我們感覺到痛的時候,就會逼迫我們,不痛就不會有逼迫感;如果我們真正了解無常的話,實際上這的確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平常有很多痛苦的事是痛一下停一下的,但是無常從來沒有停過,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我們現在被常顛倒蓋住了,如果不努力的話,還有比這個更嚴重的嗎? 【《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暴於此。

」】 (p11)《四百論》這個偈是說,三世當中根本沒有人能做得了主的,只有一樣東西可以做主│-「業」。

在生死輪迴當中,唯一能主宰的是業,而業是每個人自己造的,一切都是業所感的。

所以這裡告訴我們,世間是個無常相,而唯一能做主的是業,業又是我們自己造的,所以「自死無教者」,業緣成熟時,死主不請自來,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或教唆。

我們得到了暇滿的人身,真正唯一該做的就是好好努力修行,現在我們居然不去做,還高高興興地吃飯睡覺,天下再沒比這個更糟糕的了。

如果能真正了解這一點的話,就不會再追求世間的東西。

就世間的享樂而言,現在我們是進步了,但以佛法來說是徹底的錯誤,不過這是以深一層的概念去看,一般世俗不大容易了解。

【《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

」】 《入行論》也說一旦無常到來的時候,沒有一樣東西保得住的,所有的東西都要捨棄,但是我們並不了解,因此一直忙世間的事情,愛的就貪,不喜歡的就瞋,而造種種惡業。

這裡引用祖師、佛菩薩的論,重新再點醒我們,不修念死有這麼大的害處。

但光知道不修念死的過患還不夠,還要進一步了解修念死會產生什麼效果,修念死是有好處的,而且是絕對的好處。

(p12)【◎第二、修習之勝利者。

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

】 現在看修念死無常有什麼好處,假定我們心裡真的能夠想著快要死了,譬如確定明天或今天就會死了,請問在這種狀況之下,你還會去忙世間的東西嗎?沒有一個人會去忙了。

通常世間人曉得要死了,慌張得要命,非常苦惱,這個不是我們所要修的念死。

修行正法的人,如果真正了解了一定會死,就會發現一個事實--死的時候周圍的親戚朋友乃至所有的財物,沒有一樣能帶得走,所以對這些帶不走的、對我們死的時候毫無意義的事情,就不會去貪愛了,因為它們對我們一點用處都沒有,可是布施有很大的好處,於是本來非常貪愛拼命追求的,現在不但不會貪愛,反而願意捨出去,這就念死的特點,讓我們自然會這樣做。

講個小故事,這是世俗一個譏諷的笑話。

有一個人欠人家債不肯還,有一天債主找上門來,實際上他有很多錢,但他不肯還,兩個人就吵架。

正在那個時候來了一個強盜,他知道身上的錢保留不住了,就馬上把錢全部還給債主。

這個故事多可笑!因為他曉得放在身上根本留不住,現在還掉了,就不欠債了。

說不定他還要放債,如果被搶了是搶別人的,會不會這樣啊? (p13)這雖是個笑話,但是可以告訴我們,假定我們眼光看得遠大的話,應該會這樣去做。

世間人以為學佛法的人是迷信,實際上佛法是有正確的道理的,只是我們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見事實的真相;當真正看見真相的時候,一定會照著這樣的方法去做,不但能遮止貪,還會進一步去布施持戒。

「施等」就是從布施開始,還有持戒、忍辱、精進等等,這些才是真正堅固的、實在的利益,世間的都是虛假的、騙人的、不實在的。

【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裡,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

】 當我們看見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是虛假不實的,沒有什麼意思,就像「扇揚諸空殼」。

現在的人可能不太了解這句話,因為現在是工商業社會,而大師寫這本書的時代,主要的是農牧社會,即使住在城市裡的人,也曉得民間的生活情形。

民間收割稻子的時候,有的穀子是很實在的,但有些穀子裡邊是沒有米的,農家會用自然的風,或者是用一種人造的農具來吹,凡是這種空殼的,一吹就吹走了。

這個比喻世間的名利,就像那沒有米的空殼一樣,表相是有的,裡邊根本沒有實質上的東西,都是欺騙我們的。

了解了這個,眼前的種種壞事情我們就不會去做(p14)了,而且會如法去修行。

【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

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

】 這麼一來的話,就不會常忙無關緊要的諸有的事情,而是很認真、精進地修善法。

真正的微妙善法就是佛法,所以從皈依開始,這一切才是真正的、微妙的善淨之業。

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不堅固的,應以這個不堅固的身體去修實在堅固的事業。

由於這樣努力的結果,就能夠使我們步步地向上,生生增上,一直到真正最奧妙的、最殊勝的佛果,不但救自己,還能夠以這個道理去幫助、引導所有的眾生,試問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有意義的事情?能念死就有這麼殊勝的利益;不念死有這麼大的過患,兩者一對比就比出來了。

內容了解了以後,下面再以佛經來證明這個道理,因為佛弟子真正確信的是佛,能夠衡量的最標準的內涵是佛經,理論我們已經了解了,還要有正確的標準去衡量這個內涵。

p.76【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

」】 經裡邊以種種的比喻來讚美念死,現在就引《大般涅槃經》,這是大乘經典,(p15)而且是世尊最後要走時所說的經,通常涅槃前所說的經典是最精要的。

經上說耕作者,所有的忙碌,無非是為了秋天的收成;一切的足跡當中,象的足跡是第一,這是用外境來比喻:一切的思惟觀想當中,最重要的是無常死想,因為由於這樣的想法,能使我們不造種種惡業。

惡業是來自對三界當中的一切貪愛。

煩惱的根本最主要的是無明,在無我之上執著我是真實有的,也因此自然就會生起慢心,對喜歡的就會去貪,貪不到就瞋,而不了解真實相就是癡,因此造作惡業;然而只要無常想生起來,這些都可以擋住。

【如是又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而為讚美。

】 「死念」就像是一根大鐵椎,可以一下子把我們想了半天沒辦法解決的東西敲破;雖然我們的煩惱非常重,這個死念一旦提起來,就能把它破除。

不但惡的破除,而且能夠當下使我們造種種勝妙的善業,所以以種種的比喻來讚美它,這是《涅槃經》所說的。

【《集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能趣死王無見位。

」】 (p16)《集法句經》是很多聖者把世尊平常教誡的話,一點一滴集錄起來的。

這部經也說:我們的身體就像瓦器一樣,隨便一碰就破掉了;所有一切世間的東西也都如同陽燄一般。

陽燄就是夏天天氣很熱的時候,你到馬路上向遠處看去,會覺得好像有水在流動,實際上根本是虛假的。

世間所有的現象,無論你覺得快樂或痛苦的,實際上根本是虛假的,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

而這些猶如魔花、刃劍,或者呈現好的相狀來引誘你,或者用恐怖來威逼你;假定你死念真正生起來,它們就騙不了你。

既然不被這些所引誘,就「能趣死王無見位」,業是我們自己造的,我們造了善業、淨業就能跳脫生死輪迴,死王(就是閻羅王)就找不到你了!這就是念死真正殊勝的利益。

【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能遠離欲。

」】 世間的真相就是生、老、病、死,「生」我們自己看不見,但是衰老以及病苦我們看得見,這是每一個人絕對無法避免的痛苦。

當然有的人年輕就死掉了,雖然不必受衰老之苦,可是年輕就死比老苦更痛苦。

在死的時候,不管你心識怎麼執著不肯走,你也必須離開這個世界。

既然看見了世間的真相,我們當然要想辦法去斷除,可是斷除要有條件,腦筋不好或愚痴的人是做不到的,必須腦筋好還(p17)要勇健才行,所以說勇士才斷除得了。

古人也說「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要有這種條件才能出家,所以有機會出家,的確是宿生種了非常殊勝的善根。

大家總以為家是好得不得了,實際上是最可怕的牢獄。

【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之時。

縱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

故心執取不死方面,是為一切衰損之門。

】 總之,無論我們從任何角度去看,要想解決生死輪迴中的種種痛苦,都必須要修行,而修行必須要的條件,不但是要得到人身,而且必須是暇滿的人身,所以暇滿人身有非常殊勝的意義,也非常難得。

一般來說,我們輪迴六道,極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惡趣當中,就算偶爾暫時生到善趣(人、天、修羅),也不見得有暇修行。

有暇一定是人,但人並不表示有暇,這一點我們要清楚。

假定得不到暇身,就算在善趣當中還是沒辦法修行,暇身是這麼難得,又有這麼殊勝的利益,怎能不珍惜!我們好不容易得到了,但是往往沒有如理去修行,就是因為覺得還不會死,所以還有很多世間的事情要忙,一切的衰損都是由此而來的。

【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門。

】 (p18)能夠對治執取不死這種想法,就是憶念死。

我們平常心裡根本不會現起我會死這個念頭,總是處於認為自己不會死的這種習慣狀態當中,一天到晚忙世間的事情。

能夠去思惟會不會死已經比較好了,我們是連想都沒想過,比他說的這個狀態還更差一等。

因此,我們必須要設法針對這個問題去加以解決,這個正對治的方法就是念死,所以說念死是獲得一切圓滿的門。

【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

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

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發起定解而正修習。

】 通常我們總覺得好像有很多高深的大法要修,實際上修念死才是真正最重要的。

如果我們認為念死是沒有什麼深法可修的人才修的,那就錯了!念死是根本,如果修不好的話,去修再深廣、再大的法都沒有用。

藏地有一位了不起的大祖師密勒日巴尊者,他說過一句話:「低處修時高處到,慢慢修時快快到。

」低處是指基礎,你能從基礎一步一步上去,這樣一定能修到上面。

平常我們都會急求果報,所以他叫我們慢慢修,這個慢並不是拖拖拉拉的,而是不要急求果報,照著次第修,結果反而到得快,原因就在這裡。

那麼應該怎麼修呢?並非因為它是基礎,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修一修就好了,(p19)而是必須永遠、恆時地修持。

我們看《密勒日巴尊者傳》就知道,他從基礎一步一步地上去,到後來很有成就了,他仍舊是隨時想到:我什麼時候死不知道,我要馬上去修。

平常我們會習慣性地心裡就懈怠下來了,不知不覺地忙這個又忙那個,要睡覺、要吃飯、要聊天……,但一想到死,馬上所有的東西都能夠對治掉了。

所以在修法的儀軌當中,就算已經修起來了,下一座再修的時候,還是得從頭把前面的再提一下。

如果覺得前面的基礎不夠,要常常提策再加強它,一旦基礎夠了,稍微一提馬上現起。

念死是最初策發我們修法的主因,中間還是靠它策勵,後面還是如此,所以是一直用得上。

對於這個道理,要以全部精神去思惟,發起對念死的定解,有了這個定解去修的時候,自然能夠照著次第一步不差地漸次增上。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

】 已經了解不修念死有什麼壞處,修了有什麼好處,接著必須了解要發什麼樣念死的心,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還是不行。

我遇過一位學《廣論》的同學,他也蠻想修行,可是他很怕死,一想到死就害怕得要命,這就是不了解應該發什麼念死之心。

我們第一步是要策勵自己去念死,偏偏他一想到死就怕得要命,在這種(p20)狀態當中,他當然不敢修了,關鍵就是不了解我們要發什麼樣的念死心。

假如你們自己或者周圍的人也有這種錯誤的話,就更能體會道次第對我們是何等地重要,以及宗大師對我們無比的恩德。

沒有人像宗大師具備這樣的功德,他能夠層層推進,絲毫無差,委屈婉轉地把我們該修的指出來,並把可能發生的錯誤一一先告訴我們,這樣我們修行的時候才不會走錯。

【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

若爾者何?謂由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

故於彼事雖生怖懼,暫無能遮。

】 一般人對於我們眼前所有的東西--財物、親友、名聞利養,乃至於自己,都非常執著,唯恐這些東西會消失,因此對於死是非常害怕的。

這種情況就是對於我們真正要修的念死的道理根本不了解,實際上我們所要修的念死,並不是去害怕死了以後要離開這些東西。

而是要了解我們現在所感得的果報--這個身體以及我們身體所依的世界,都是由於我們無明,不了解事實的真相,於是生種種煩惱,進而造種種業所感的果,這是因果必然的法則,一旦感得這個身體以後,要想不受生死輪迴的苦是不可能的,所以對「死」這件事情,你恐怖也沒有用,(p21)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

p.77【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即便沒亡而應恐怖。

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所怖畏。

若未成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生畏懼,臨終悔惱。

】 我們真正應該擔心的是什麼呢?既然我們了解了一切都是業感果這個道理,那眼前的果報是沒辦法改變了,因為這是過去的業因所造成的;但是將來的果報是看我們現在所造的,假定我們會墮落惡趣的業還沒有懺除;雖然希望去善趣,而善淨的因還沒有造,這兩點還未做到就死了,那才是我們應該恐怖的。

如果對這個感到恐怖、擔心,就會策勵自己防止造惡、努力行善,這樣的擔心就是對的、應該的。

所以我們了解了業果法則以後,就知道擔心死時與親友財寶離別是沒有用的,擔心惡業未懺善業未造就對了。

由於這個擔心,我們就會趁現在可以修的時候趕快修;現在努力地修,到死的時候就不怕了。

現在這個身體會死是必然的,只要我們趁未死之前不造惡,已經造的惡把它懺悔清淨,並且儘量造種種我們可能做到的善業,若在這種狀況之下死去的話,由於我們這一生造了很多善因,將(p22)來一定感得理想的身體,所以我們死了,離開這個不好的身體,去一個非常好的地方,這有什麼好害怕?不但不會害怕,而且會很高興。

所以我們真正應該擔心的事有兩點:總的是不能脫離生死輪迴,特別是在害怕墮入惡趣,這是最可怕的,這才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其中有何益。

如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後法起諸苦,臨終畏懼而蒙昧。

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修作白淨業,安住正法誰畏死。

」《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

」】 《本生論》也說:世間的一切都是以往造業所感的果報,無論你怎麼努力都留不住,這是勉強不來的。

既然如此,你害怕也好,擔心也好,都沒有用。

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去觀察世間的真實狀態,觀察之後,並不是要怕死,而是怕造了惡業,沒有造善業。

如果這兩點不認識,沒有如理取捨的話,以後會感得很多苦報,這才是應該憂愁恐怖的。

假定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那將來會後悔的事情千萬不要去做,然後很認真地造種種白淨業(就是清淨的善業),如果我們都照著正法去做了,還怕什麼死呢!這才是我們應該要努力的。

(p23)《四百論》也說:假定了解我們一定會死,而且對前面這個道理產生了決定的定解,就曉得什麼是應該怖畏的,什麼是不該怖畏的,照著這樣去做的話,死主來了也不怕,這個才是我們要發的念死的心。

【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著。

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不得生。

】 前面談到如果是因為害怕在死的時候,生前所喜愛的一切都將離開我們,這樣的怕死是錯誤的。

現在照著正確的方法想:不管眼前的東西多好,我們都隨時會死,這些一定會離開我們的,既然這樣,忙它幹什麼呢?我們真正重要的不是忙眼前世間的種種,而是應該忙將來後世的好處,想清楚後就不會再貪著眼前的。

實際上仔細去觀察就會發現,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專忙眼前的,這就是我們的致命傷。

理解了上面所說的之後去修持,就能遠離由於執著現世所產生的種種憂惱,一旦這個力量生起來,而且不斷地增強,會策勵我們修行,臨終就不怕死了。

我們之所以修念死,就是要發這一種心。

簡單地再說一遍,念死並不是害怕死了以後,眼前所有的好東西都捨去,而是了解了死主一定會來,那麼在沒有死之前,應該好好地、善巧地利用這個暇滿(p24)人身,千萬不要造惡業,如果造了惡業要努力懺悔淨除,一定要以全部精神來造善淨之業。

由於現在淨除罪障、集聚善淨的資糧,就會感得將來的利益,這才是我們應該去努力的,而不是擔心眼前的,這個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

了解了念死的道理以後是正修念死;念死的心生起來,自然會策勵我們做真正該做的事情--為後世的利益而忙,這個就是增上生道的特點。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

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

此中有三:①思決定死,②思惟死無定期,③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 念死的法則有三個根本,每個根本又分成三種因相,共有九種因相。

透過三根本九因相,策勵我們發起決斷的誓願去修行。

思決定死、死無定期、死時除法外餘皆無義,就是念死的三個根本。

【◎初中分三: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卻退者。

】 「思決定死」分三個因相,這裡注意「思惟」兩個字,平常我們在修行過程(p25)當中,先會去聽聞,聽聞以後再去討論一下,大概也能夠把握得住聽聞的道理,但是我們非常欠缺思惟,這就是我們的致命傷。

當然,目前的重點是在把學的道理弄清楚,所以重點在「聞」,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忘記這只是第一步,聞了以後還要去認真思惟,透過思惟就不會停在聞的階段,否則聽懂之後,覺得自己了解了就不向上跨了,實際上聽懂以後不向上跨,等於沒懂。

我常常舉這個比喻:我們要從這裡到高雄去,地圖拿到了,你也看清楚了,然後說:「我知道了,我到高雄了。

」如果這樣,這張地圖給我們的價值就只是戲論。

所以我把「思惟」這兩個字在這裡特別提一下,我們繼續學下去會更清楚為什麼思惟對我們這麼重要。

但是如果我們聽聞後,理路還不清楚就去思惟的話,同樣會出毛病。

中國古代有一句話,「思而不學則殆」,要學會以後再去思惟,如果還沒有學會就死死地去思惟的話,一定會出毛病的。

【謂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尚須捨此身,何況諸庸夫。

」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

」】 《無常集》說:即使是佛、獨覺(緣覺)、聲聞等聖者,尚且得把這個身體捨(p26)掉,何況是我們凡夫!關於這點我順便講一下,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

依小乘來說,佛就是降生在娑婆世界的這個色身,實際上這是佛的化身,就是跟我們有緣,應化攝受我們而來的。

佛真正的身不是這個化身而是法身,所感得的則是報身。

以大乘來說,報身是在摩醯首羅天(有頂天),是三界之內最高的地方。

佛的化身跟我們一樣一定要死,佛都要死,何況其他呢?不管你在任何境界,死一定會來,所以說「住於何處死不入」,哪裡不會有死呢?不管是空中、海中、或者山上,要找沒有死的地方一定找不到的。

【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為死摧等無差別。

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

」】 只要是有情,只要還有煩惱,只要是有漏業所感得的色身,最後一定都會死,沒有什麼差別,不管你是畜生、是人、是天,乃至聖者,只要生到這個世界上來,最後一定都要死。

已生的固然要死,還沒出生將來要生的也是一樣,沒有一個例外,都要捨掉這個身體而死亡。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了解了這個身體一定會滅壞,唯一要做的就是安住在正法上努力修行。

一般世間人都是忙不如法的、不應該忙的事情,我們現在真正了解了,看清世間真相而安住於正法,如實修行的人(p27)才叫智者。

這裡所說的智慧不是指腦筋聰明,世間很多腦筋聰明的人,但是卻不知道佛法,這是腦筋機靈,不是真正的智慧,這個我們要辨別得清楚。

要學佛法,腦筋機靈是需要的,但是腦筋機靈、靈活並不一定表示他有智慧,現在很多人好腦筋卻做壞事,我們看見報紙上有很多詐騙事件,這種人的腦筋多好啊!所以腦筋聰明並不是智慧,這一點我們要分別得清楚。

p.78【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密。

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卻。

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卻。

何等為四?謂老病死衰。

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命根。

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靜息。

」】 這段文是說「死」這件事情,我們是做不了主的,一切有情都沒辦法逃得了,不管用財物、咒、藥等種種的方便,都不能令死主退卻。

「咒」的確有很神奇、不可思議的能力,世間也有很多東西很靈驗,但這些都沒辦法讓人不死,所以《教(p28)授勝光大王經》說:就如「四大山王」(山王就是山當中最大的),這四個大山王非常堅固,一點也不會被破壞,「觸天磨地」就是上面碰到天,下面觸及地,從四面八方過來,所過之處,小草、大樹,有情、無情,所有一切全部逃不掉。

不管你有名、有財,或者懂得藥、咒,這四大山王來的時候都擋不住,那是非常恐怖的。

這四大山王比喻的就是前面說的老病死衰。

「老壞強壯」這一點,你們還體會不到,我已經深深感覺到了,但願你們感受到的時候,已經有了修行,那就不怕了,否則到那個時候就來不及了。

我常常跟諸位講,我當年也跟你們一樣靈活,即使是在很多同學覺得師父的腦筋這麼好,實際上我已經衰退很多了,很多事情剛剛講過就忘得乾乾淨淨,太多東西都記不住了。

經上有提到老苦,我現在對裡面所講的內涵感受很深。

它說老的時候有各種現象,譬如站起來像拔樹,坐下去像斷索的袋子。

你們有時候到後山去出坡,要拔一棵小樹是不是感覺到很困難?如果拔大一點的樹就更困難了。

老的時候,你坐著要站起來,就會有這種感覺,我想你們絕對想像不到,你們要站起來輕而易舉,從來不會感覺到有困難。

我當年也無法了解,站起來如拔樹是什麼情況,而現在真的感覺到了,而且常常有這(p29)種感覺,實在是非常辛苦,老了就會這樣。

坐下來像斷索的袋子是什麼情況呢?現在你們不大容易看得見那種袋子了,老一輩的人會用一種袋子裝穀子、米、麥等等,然後把袋口用繩子綁住,揹在背上,如果繩子一斷,袋子就掉下去,整個就塌下去。

如果勉強講的話,就像牛拉屎,會一下子整個塌在地上一般,老的時候,坐下來就會一下癱在那裡。

我第一次看見這些關於老苦的描述,是在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候的年紀已經比你們現在大很多了,我還是無法想像年老時這樣的情況,所以後面共中士道中說,幸好老是慢慢地、不知不覺中來的,如果是一口氣來的話,我們在座沒有一個人受得了。

病,我想你們都感受得到,原本生龍活虎,但病的時候躺著呻吟,動也動不了,吃也吃不下,平常高興的事,到那時候一點興趣都沒有了。

衰也是這樣,本來是很強壯的身體,會變得虛弱、不聽使喚,最後就是死。

世間就是這樣,沒有任何人或任何東西擋得住這四大山王。

【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

我等反此,現在無畏,至臨終時,用爪抓胸。

」】 這個才是如法地怕,怕死就應該好好修行,如果好好修行,臨終的時候就會(p30)很歡喜:「我因為修行了正法,現在要到好的地方去了。

」就像我們本來在此地就只是臨時的,要準備到更好的地方去,所以對死就不怕;世間人就不是這樣。

看看我們屬於那一種,如果不能如法修行的話,現在不怕死,一天到晚去忙和修行不相應的事情,到死的時候後悔了,抓胸、跳腳都是沒有用的!平常我們往往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其實真正要抱怨的是自己為什麼不好好去如法修行,這是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知道的。

這個就是思決定死這個根本當中的第一個因相--死一定會來,沒有任何因緣能讓死主退卻。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

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年或暫存活。

」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

謂月盡其年,日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

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其壽命總量短少。

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其損減,則遍晝夜無間有故。

《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餘可添,我何能不死。

」】 我們的壽命,一旦受生以後就決定了,這是業所感得的,不可能增加,而且反過來,剎那剎那一直在減少,從來沒停止過,就算我們現在坐在這裡上課,也是一直在減少,沒有任何一剎那停得住的,這是實際上的狀態,是我們應該知道(p31)的。

如同《入胎經》說的:就算現在你很認真好好地保護自己,最多也只能暫時存活一百年。

就算我們能夠活到一百歲,這中間的歲月也很快地在消失當中。

一個月、一個月地過去,很快一年就結束了;一天一天過去,很快一個月就到了;白天、晚上過去,一天就過去了;上午下午過去,白天又過去了。

所以真正算起來壽量是非常有限的,連一剎那都不可能增添,而它的損減,卻是從早到晚一刻也不停!《入行論》說:不管是白天或晚上,不管我覺醒、不覺醒,注意、不注意,壽命永遠在減少,卻沒辦法增加,我如何能夠不死! p.79【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

謂如織布,雖織一次僅去一縷,然能速疾完畢所織。

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漸近於死。

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無自在引至死前。

此諸道理,應由多門而勤修習。

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

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

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還。

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諸畜還其處。

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

」】 (p32)除了前面這個道理以外,要用我們看得見的實際例子去思惟它。

我們的壽命已經這麼可悲地在減短,可是我們往往把極大部分的時間,用在思惟對我們有傷害而毫無益處的事情上,被煩惱所轉,這才是真正應該注意的。

下面舉了很多比喻策勵我們:就像織布,每次只用加上一根細細的線,但是很快地就把整塊布織完了。

又像羊、牛被送去宰殺,牠自己並不知道,可是每一步都不斷地在靠近死亡。

又像江河水的奔流,或瀑布飛快地宣洩而下,我們的壽命也是如此,正快速地走向盡頭。

又像牧童拿著棍子去趕畜生,那些畜生完全沒有自在;現在我們也是被老病等,送到死亡面前,沒辦法自在。

這些道理,我們應該努力從各種角度思惟觀察。

《集法句》裡面所講的,就是前面解釋的內涵。

前面是喻,後面就告訴我們,我們也被這些各式各樣的痛苦逼迫著。

「以杖畫水」是什麼意思呢?如果用粉筆在黑板上畫線,那個痕跡可以留在黑板上,久久不去;可是如果你用杖畫水,才畫過,水痕馬上消失不見了,我們的生命就像這樣,一過去就消失了,而且消失的速度是不停的,老病催我們到死主前就是這樣。

【如傳說大覺窩行至水岸,謂:「水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

」說已而修。

】 (p33)舉一個實際上修行的榜樣,大覺窩就是阿底峽尊者。

對尊者我們是絕對地崇敬,他的理論、修行都足以做為後學的典範,看看他為什麼能夠成就的。

他遇到任何一個境界,都會善巧地利用來策勵自己。

走到水邊看見流水,他就說:「水不斷地流,這對修無常極為便利。

」講完以後就在那裡修行。

我們看見流水或風花雪月,說不定只是覺得很美好、很高興而已,這就是世間人顛倒的地方。

不但是大修行人,就是世間的聖人--孔老夫子看見流水也說:「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

」生命的逝去就是這樣,不管是白天或晚上,也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

我們常常覺得不知者無罪,可是無常不會因為你不知道就不來呀!反過來,正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害就害在這裡,現在我們要想辦法知道,而且要去思惟策勵,那才是真正重要的。

【《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

」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

」】 三有就是欲有、色有、無色有,生死輪迴中的我們,不管在哪一界都在無常當中,就像秋天的雲。

為什麼以秋雲為喻呢?因為秋天的雲變化得特別迅速,容易引發我們的無常感,「眾生生死等觀戲」,我們都是人生舞台上的演員,而壽命(p34)就在扮演的過程當中,像閃電一樣,一下就過去了;也像瀑布一樣非常快速地消失,總之這些比喻都是形容無常的迅速。

如果我們稍微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沒有一樣例外,所有的東西都在向我們顯示無常相,我們應該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我們和世間都是無常的,應當策勵自己努力修行。

【故於眾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

如迦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語。

」】 所以對任何事情我們要照這個方法去思惟,不要都想些無關緊要的事,或者忙現世的安樂,這是我們真正應該注意的。

目前我們雖然有聽聞和研討,可是欠缺思惟,所以應該努力不斷地去思惟,才能引發定解。

如果馬馬虎虎地約略思惟一下,就說生不起定解,這是沒什麼好處的。

這裡引一位祖師的話,有很多人會說:「思惟不容易啊,我思惟了半天,就是生不起來呀!」祖師就說:「你說思惟了而生不起來,你什麼時候思惟啊?白天放逸,晚上睡覺,你什麼時候真正認真思惟?不要說妄語!」換句話說,如果真的努力去思惟,一定可生起定解。

這是祖師以他的經驗策勵我們,只要我們能夠鍥而不捨去做,一定會產生應有的效果。

【非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不減壽量之時。

(p35)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存之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

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峰墮時,未至地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

】 我們的壽命不僅最後會被死主所壞而趣他世,即使活著的時候,行住坐臥,不管做什麼事情,壽量都一直在減少。

(我們的生命,從入胎那一剎那開始),就一直被老病所牽,最後走向死亡,從來沒有停止過。

這裡所說的老、病是指身體,假定把心理也加進去的話,我們剎那、剎那都在改變,這就是老化的狀態,所以無論是身體或心理都是無常的,我們應該對這一件事情深深地認識,並產生定解,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絕對不要執著眼前世間的東西,安住於眼前而覺得很歡喜,就像從高山掉下來是非死不可的,絕對不能因為還沒有掉到地上,還沒死就很高興。

在座預科班的沙彌是最幸運的,不過因為年紀小思惟的能力還沒有成長,所以往往對這種道理不清楚,不過至少不像世俗的人,完全在錯誤的概念當中,那種錯誤是荒唐到絕頂。

p.80【此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此後日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

」《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峰墮地壞,豈於此空受安樂,(p36)從生為死常奔馳,有情於中豈得樂。

」此等是顯決定速死。

】 《四百頌釋》引經典上的一段文說:「人中勇識如初夜」,就是指剛剛入胎的那個時候,從此以後,就沒有暫時能夠停止地一直走向死亡。

《破四倒論》也說:就像從非常驚險的高峰掉下來一定會跌死,在掉的過程當中尚未落地之前,你怎麼可能還覺得安樂呢?我們在生死當中也是一樣,正在非常迅速地趨向死亡,在這個當中我們怎麼可能把它看成是安樂的呢?以上這些道理都告訴我們不但一定會死,而且是非常快速地死。

前面是說人一定要死,而且死得這麼快,只是暫時還沒死;以下是第三個因相,告訴我們就算在活著的時候,也很少有時間去修行。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

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然亦不應執為有暇。

謂無義中先已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為少許。

】 就算能活到一百歲,也不應該說有空修行,因為在我們的一生當中,被很多沒有意義的事情消耗掉了許多壽量,剩下來的,又被睡覺佔掉幾乎一半的時間,(p37)平常內心大部分都處在散亂當中,年輕的時候過去了,老了身心也沒有力量,雖然想要修行,但也沒有精進的條件了。

所以活著的時候,能夠修法的時間是很少的。

【《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其類非一亦能斷滅。

」《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老徒銷耗,睡病等摧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

」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 《入胎經》說,一生中一半的時間睡覺睡掉了,十歲以前年紀輕不懂事,後面的二十年衰老了,照理說年紀輕的時候最好,中間又遇見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常常在煩惱當中,除了心裡的煩惱之外,還有身體的各種疾病,把我們能夠修行的時間都耗掉了,這是實際上的狀態。

宗大師看見這個的重要,不但引經、論,而且還引祖師的話來證明,換句話說,不論是經、論或是祖師都這樣說,沒有一個例外的。

《破四倒論》所破的四倒,就是我們真正最嚴重的根本顛倒。

這段文字的意義很清楚,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多思惟,就像各位現在正是盛壯之年,這是唯一可以修行的時候,不幸的是我們卻拿它來造惡,不但身體要去忙,心裡更忙,(p38)這是何等地可憐!伽喀巴說:把頭尾的歲月除去,再扣掉睡覺、吃飯、生病等等的時間,一生當中能修行的時間算一算不到五年,想想看,我們現在還不努力嗎?這是我們要好好策勵的。

以上是第一個根本--決定會死的三個因相,諸位了解之後,還願意為這種世間欺誑的事情忙嗎?一定不願意,所以我們要發誓願,下決心努力修行。

【◎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樂。

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

如是思已,多起誓願,決斷必須修行正法。

】 就算眼前世間樣樣圓滿,到死的時候剩下什麼?「唯成念境」!就像對於以前種種的美好,現在除了回憶以外,還有什麼呢?這樣的美好對我們有什麼價值呢?又舉個比喻,就像夢中受種種安樂,但是醒來之後一切都沒有了,這是很實際我們人人切身感受得到的。

夢,一定會醒來,過去的事如同作夢一般,而死一定會到來,死是絕對擋不住的,在還沒有死的時候,就像在夢中,眼前這些東西都是在騙我們。

想想看,當你從夢中醒過來的時候,哪一樣東西是真實的?為什麼我們還要被這些所騙呢?只是了解這一點不夠,還要多去思惟,如果我們這樣去思惟的話,一定會發起誓願,決心一定要修正法,除了修行沒有其他的方法,(p39)這不是騙自己的事情。

【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姆達會,亦當成念境。

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道,全無怖懼歡樂行。

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處,誰有心知思愛此。

」《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前來殺害,智誰放逸行。

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自利。

」】 嗟乎兩個字是嘆息的意思。

平常我們對很遺憾的錯誤都會嘆息,世間的人都是迷惑、顛倒,世間的一切明明是不堅實的、不究竟的、不可喜的,就算是一個最盛大的宴會--姑姆達會,結束了以後又剩下什麼?空留回憶罷了,就像做夢一樣。

三有眾生的特性就是如此,我們在這種狀態當中,居然不怕,實在是太奇怪了。

對於死亡我們自己是做不了主的,當死魔來時,會把我們所有可以逃脫的管道都斷絕掉,而我們居然對這件事情不害怕,還要貪著世間的歡樂,這是多麼顛倒!實際上眼前就有老病死來傷害我們,這是我們的冤家,它的力量非常強大,我們絕對沒有辦法擋得住,必定要到下一世去。

凡是有心的人了解了這一點之後,對這種欺誑的事情,誰還會貪愛呢?《迦尼迦書》也說:死魔是連一點點的憐憫(p40)心都沒有的,它一定會來殺害我們,真正有智慧的人面對這種狀態,誰還願意放逸呢?換句話說,我們一定要精進,如果了解了理論之後卻停在那裡是沒有用的。

死就像是非常猛力的箭,它絕對不會射錯,一定會射中我們,趁它還沒有發射,也就是趁我們還沒有死之前,應該好好地努力,做真正對自己有利的事情。

透過思惟以上這些之後,就會生起第一個決斷--必須修行正法的誓願。

為什麼稱這個誓願為決斷呢?表示它不是浮浮泛泛的,是一種堅固的願力,這個力量使我們的願望一定能夠達成。

p.81(4)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

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

然心應執死亡方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

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方面,便專籌備久住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

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憂悔而沒亡故。

】 這是第二個根本。

既然一定要死,什麼時候死呢?不一定!從今天以後到百年以前,死是一定的,而死什麼時候來卻不知道,也許就是今天。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呢?我們心裡面一定要執持「今天一定會死」,因為假定覺得今天不會死,或者今天多半不會死,這個時候以前的老習氣就全來了,一定會忙(p41)於世間的安樂,而不會想到對我們真正有價值的事。

所以一定要想「今天一定會死」,假定想的是不會死,對我們就會有這樣的害處,萬一今天死了,後悔就來不及了,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此事亦為善哉。

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

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慎。

】 假定我們每天都想「今天一定會死」的話,就絕對不會為現世而忙碌,而會為來世規劃,就算不死,造作了這種好的因,豈不也是我們要的!所以我們應該想:「今天一定會死」。

若能有這樣的準備,就算今天不死的話,我們可以做很多好事;萬一今天死了,那籌備死後之事更是絕對需要的。

在《廣論》後面會說到,我們所造的業,感果的次第是重、近、串習、先;重業一定先感果,萬一沒有造重業,那最靠近死時所造的業會先感果。

所以假定我們天天想「今天會死」,就會努力修善法,下一世這個業就會先感果,除非你造了非常可怕的重業。

其實如果以前造了重惡業,我們今生不會生為人,而這一生如果沒有造重惡業,下一世去的地方就是由最靠近死時造的業決定的。

(p42)了解了這一點後,我們如果這樣努力的話,下一世一定能夠得到好處。

就算以前造很多惡業,只要現在努力,就有機會把以前所造的惡業都改善過來,善業會增上。

所以思惟今日必死是非常重要的。

譬如我們有一個非常厲害的敵人,如果他來了一定會傷害我們,而這個敵人一定會來,至於什麼時候來並不知道。

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豈不是一天到晚都要很謹慎地防範?世間尚且如此,現在我們面對這麼可怕的敵人--死,又怎可不管!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就確定了。

這是第二個根本--思惟死無定期。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當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

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利。

】 思惟死無定期有什麼好處呢?假定我們每天能夠想「今天一定會死」或「今天多半會死」,就會忙對後世有利益的事;就好像如果曉得現在所在的地方有炸藥,馬上要爆炸了,我們必定會一刻都不停地馬上離開。

實際上我們就是處於這樣的狀態當中,如果認識這個事實,就絕對不會忙現世的安樂。

假定沒有生起今日必死的心,我們就會習慣性地以為現在這個樣子很好,一天到晚忙現世安樂,(p43)而不會做對我們真正有價值的事--後世的安樂。

【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作所趣之事。

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心。

】 譬如我們要長久住在這裡,那我們就會籌備、規劃久居此地的種種需要,而不會想搬到別的地方。

我們可以從生活中去觀察、思惟,譬如現在住的房間,我們會覺得從此就固定了!實際上說不定也只有半年或幾個月,可是我們就會將這地方佈置得好好的。

也就是說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會習慣性地執著這種眼前虛假的、騙我們的東西,所以我們的習慣都是在顛倒當中。

也因此要努力策發「今天一定會死」的心,由於這個心,就會策勵我們步步提升。

這個就是第二個根本--思惟死無定期,這又分三部分來講。

p.82【◎此中分三。

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多數能得定限。

贍部洲壽極無定準,劫初壽數,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無定故。

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

」】 第一,我們住的這個地方叫南贍部洲,南贍部洲眾生的壽量沒有一定。

佛告(p44)訴我們:須彌山之外有四個洲--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

北俱盧洲的眾生壽量是決定的,有一千歲。

其他地方的壽量雖然不一定,但期限大概也差不多,只有南贍部洲的壽量長短相差很大。

而且,就以我們現在來看,到底什麼時候死也不一定,有的老年死,有的是小時候就死,有的是中年死。

根據《俱舍論》的說法,劫初(就是這個世間剛剛形成的時候)眾生的壽命很長,相傳有八萬四千歲,那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接著會慢慢縮短,到最短的時候人壽只有十歲;我們現在的狀況就已經是在漸漸縮短的過程當中,這就是南贍部洲的狀況。

【《集法句》云:「上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

」又云:「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

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

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

」】 《集法句》中說,有很多人上午還看見的,到了下午就不見了;或者下午還看見的人,到第二天早晨,就見不到了,這是我們眼前到處可看得見的。

像前天的法會,就有一位同學好端端地忽然跌下來,有可能腦震盪或者跌死。

最近我也聽見有一位老法師往生了,這種突然之間說走就走的事情太多了。

又有一次,有(p45)一位居士來,提起他的家庭是怎麼、怎麼地好,他的兩個兒子又是怎麼、怎麼地好;沒多久,他的兒子死了,才十幾歲。

老的會死,小的也會死,我們周圍隨時都會有這種事情發生。

不管是男的女的,很多強壯的人看來身體很好,但是說死就死,怎麼能夠保證年紀還小就一定能活著呢!甚至有的還沒出胎就死了,或者剛剛出生就死,又有的剛剛會爬或能走路就不幸夭折,各式各樣的人都會死。

所以從老人、中年人到幼兒都會死,就像水果熟了,你根本不曉得它什麼時候會掉下來。

【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緣,未滿心願而死。

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應令發生必死之心。

】 這個才是我們應當注意的,我們平常腦筋中所注意的方向都錯了。

不管是我們所見到的或聽到的,或者是我們的尊長、同輩等等,看他好像蠻好的,可是由於種種的內外死緣而死亡時,死前心總是有一大堆想要做的事,但往往沒有一個能滿願的。

當我們想到既然壽命的長短無定,將來我一定也不例外,那麼我豈不是應該發「今天一定會死」的心,好好為來生作準備。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

謂於此命有多違害,謂諸有心及諸無心:若諸魔屬、人、(p46)非人等眾多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彼等如何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

】 在我們生活當中,有很多會造成死亡的死緣,也有一些會幫助我們不死的活緣;然而活緣非常少,而死緣卻是非常多。

外面有很多因緣會傷害我們的生命,包括有心的、無心的,有心的就是有生命的,無心的就是沒有生命的東西,例如房子可能會塌下來,大風、樹木、石頭也會傷害我們。

或者像魔、人、非人、畜牲等,周圍太多這種東西,都會來損害我們的生命。

損害的方式也有多種不同,不管是引發我們內在的各式各樣的病,還是外面的四大種(地、水、火、風),它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傷害我們,這點我們應該好好地思惟。

【復次自身由四大種成,彼等亦復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增減能發諸病,而奪命根,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於身命無可安保。

】 我們總覺得身體是最寶貝的,其實它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的,照理說,這是我們最愛惜的,應該不會傷害我們,但是四大彼此間也會互相違害;因為四大一定要平衡,如果不平衡就會生病,乃至於把我們的命都送掉。

連我們執著為自體的這個東西尚且時時來違害我們的生命,沒有辦法保險,何況外在的! (p47)【如是亦如《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恆有眾多怨敵圍繞,剎那剎那漸令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

」《寶鬘論》亦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

」《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有暇醒覺最希奇。

」《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一切非應理。

」】 我們真正要好好地思惟、觀察,我們的生命常常有很多怨敵圍繞在周邊,隨時隨地、剎那剎那使我們衰弱、死亡,反之,卻沒有一樣東西能夠使命根增長。

《寶鬘論》也說:我們安住在死亡的因緣當中,就像一盞燈處在風裡。

風一大,燈就隨時有被吹滅的可能;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在很多死緣的包圍下,是很容易死亡的。

《親友書》也說,我們的壽命有各式各樣的損害因緣,比處在風中的水泡更無常,水泡本身就不安定了,何況還有風吹呢!實際上,一口氣呼出去以後,根本不知道還吸不吸得進來,吸進來也不知道能否再呼出去,睡著了也不知道是否還能再醒過來,所以睡著了而能醒過來是很稀奇的!《四百論》也說:我們這個身體是由四大種組合而生起的,當四大種互相違害時,我們根本沒辦法做主,明明是損害我們的,而我們居然以為它是安樂的,這豈不是顛倒、不合理! p.83(3) 【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飲食等藥,勢力微劣,(p48)故皆少有能治病力。

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能消已亦無大益。

資糧寡集,惡行尤重,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

】 我們的生命本來已經這麼脆弱了,何況現在是五濁惡世,是最糟糕的時候。

不但生命脆弱,就是這個世間都無法保險能夠存在多久。

不管是外在的或內在的,也不管有情、無情,都是如此;人命固然脆弱,客觀環境亦是極為惡劣。

例如《瀕危的地球》就告訴我們,現在地球上臭氧層破裂、洋流的轉變、地下水的枯竭,而且遍地是毒,隨便到哪一個地方,都會出紕漏,這都是以前無法想像的事情。

另外,還有人心的險惡,在這麼惡劣的狀態之中,現在的人根本不可能修善法,壞事少做一點都很困難。

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最近我們很注意農藥的事情,某位居士說他家族有很多人都是種田的,種田人更了解農藥對人體的害處,但是他們即使已經很明白噴灑農藥害人害己,卻不得不使用,五濁惡世已經到了這麼嚴重的地步!因此要修集能感得長壽久住這種有大勢力的妙善業,那是非常少、非常少的!照理說飲食是幫助我們身體健康的活緣,但是實際上它們都有毒。

前天在台北聽見一個洗腎的人說,現在醫院裡洗(p49)腎的病人要排隊,有幾百個人在等。

我簡直無法想像,在我出家之前,從來沒聽過洗腎這件事情,短短的三十年改變這麼多,為什麼?因為即使你不做損害自己壽命的壞事,但你總是要吃吧!吃進去的東西,本來應該是增長壽命的活緣,結果吃下去,卻變成死緣。

不僅飲食是這樣,藥也是如此;最近我們種的無農藥的橘子皮,居然變成無價之寶,因為它沒有農藥!藥本來是治病用的,但是現在也變成害我們的了。

想想看,本來這些都是活緣:飲食是增長生命的,藥是用來治病的,結果這些東西都一一變成死緣了。

像我剛才講的那位居士之所以必須洗腎,是因為吃了太多藥的緣故,現在很多的藥品,連中藥都加了化學藥品,有毒在裡頭,而西藥本身就是有毒的,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所以真正能長養我們勢力的是非常少了!現在我們吃下去的,就算能夠消化,對我們也沒有多大的好處,不但沒有大好處,還有很多毒。

而且,我們修行應該集的資糧很難集,但是壞事情卻很容易做;在修行的許多方法中,以念誦來說,有很大的功德,但要至誠懇切卻不容易,所以要延壽是非常困難的。

【又諸活緣,亦無不能為死緣者,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p50)多太少及不相宜,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非死緣者。

】 照理說有很多事情都是幫助我們生活下去的,結果這種生活下去的因緣,沒有一樣例外,都可能變成促使我們死亡的因緣。

現在我們會使用農藥、化學藥品等,豈不是為了要活下去?結果這些反而變成我們最大的傷害,所以說活緣都變成死緣了。

此外,吃的東西太多、太少或不適宜等等,都會成為死緣。

事實如此,但是因為我們並沒有好好思惟,讓它變成一股力量,所以講的時候會有一些感受,講過以後又隨著習氣走。

因此我們一定要思惟,只有多思惟才能夠把習氣改過來。

【◎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於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

《寶鬘論》云:「死緣極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 就算你有能夠活下去的因緣,然而活在世界上,仍是念念朝向死亡,所以就算有活緣,也不足以為憑藉。

所以結論就只有一件事情--我們要恆常不斷地修習正法。

這是死無定期當中的第二個原因:死緣多、活緣少,下面是第三個原因。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

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

《親友書》云:「七日燃燒諸有身,大(p51)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諸至極微弱人。

」】 我們的身體非常地脆弱、不堅牢,隨時碰到什麼損害都會死,因此更讓我們了解,死隨時都可能會來,我們無法把握得準。

我們的身體就像水上的泡沫一樣,不需要太大的損害,就算小小的芒刺,都能損傷我們的性命。

也許我們會想,芒刺何至於損傷我們?事實上一根芒刺就有很多很可怕的細菌,一沾上就要你的命,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死緣的危害是非常容易的!如《親友書》所說的,我們這個世間最後的現象,最慘重的就是劫末的時候,同時有七個太陽出現,大地都燒起來了,大海燒乾,須彌山燒成微塵;這麼堅固的東西尚且全部消失,我們這麼微弱的身體,怎麼能保留?所以我們是隨時會死的。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而修正法。

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

」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實,病死衰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

」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

】 我們這樣思惟了以後,完全無法確定死到底什麼時候會來。

前面因為決定死(p52)所以要修,現在了解了這一點,要立誓當下就修,這是真正重要的。

就像《迦尼迦書》說的:主宰我們非死不可的死主一定會來,他不像親友可以講交情,他是鐵面無私的,而且是忽然之間就來,所以千萬不要想明天後天再修,這樣想的不是聰明之人;平常一般人每天都想明天如何如何,實際上這對修行是絕對不正確的心態,我們應該當下就去修行。

在古代國王是可以主宰人民生死的,他要你的命就要你的命,自己做不了主,等於說這個身體是向國王借的,他隨時可以要回去,這是外面的;裡邊也是一樣,老、病隨時會來,趁現在還沒來時,我們該做的是要「取堅實」--實在的、真正堅固的,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的話,不管是病、死或衰,我們就不怕了。

否則等到病來了,年老體衰了,那個時候就來不及了,這才是我們真正該憂心的,所以必定要趁現在安樂的時候,做好準備。

有些人會這樣想:趁現在好好地賺一筆錢,放在銀行裡,然後才可以安心修行,這是世間最顛倒的想法。

我們應該現在就要修行,要準備的只是修行上需要的,不是忙其它的。

在常住所有的事情,無非都是為修行,即使掃地,也是為了維持常住,讓大家安心修行;吃飯、做任何事都是為了修行。

修行要集資糧,我(p53)們資糧不夠,這些都是修行的資糧,所以一定要把握住重心,形式上面不一定做什麼,可是自己內心最清楚。

所以了解了理路以後,最重要的不要騙自己,要如實地照著次第步步深入。

三個根本的想法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惟死無定期,它能變改我們的心意,所以應該努力地修。

以上就是第二個根本當中的三個因相以及第二個決斷。

p.84(5)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

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

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

《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

」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刦於野,獨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

」】 既然一定要死,而且今天就要死,死了以後所有的東西都沒有用,只有一樣東西有用--佛法!這是我們修念死第三個應該有的根本想法。

其中第一個原(p54)因,我們必定要捨棄這一世到下一世去,通常放不下的是自己的親人、父母、夫婦、兄弟……,雖然他們非常憐愛自己,環繞在周圍,卻沒有一個人可以跟著去,就算一起死,他死他的,你死你的,也不會在一起。

除了親人以外,很多財富、地位,死的時候一點也帶不去,這是前二個因相。

此外,不要說外面這些東西,就是我們最疼愛的這個身體,死的時候也一點都帶不走,何況其它的東西。

所以,現在所有的好東西,死的時候統統把我們捨棄了;我也一定會棄捨它們而趨赴他世!而死時只有佛法是真正可以依賴的,這個才是究竟能解決痛苦的正確方法。

我們造了種種的業,下一生一定會感果,這個叫做異熟,就是過去生的業感得這一生的身體,這個業完結的時候,這個身體也就死了,而這一生新造的業會引我們到下一生去。

死的時候,除了善業跟惡業以外,其它沒有一樣東西跟你去的,不管是人或錢物,乃至自己的身體也好,都不可能跟你去,所以我們現在只有一件事情該做--修妙善之行。

下面又引一位祖師的話:天王是最富有的,可是不管有多好,死的時候,就像在曠野被敵人抓到一樣,身邊既沒有兒子、妻子,也沒有朋友,連衣服都沒有,你的國家、王位都沒有了。

有無量最強盛的軍隊,卻看不到也聽不到,沒有一個人會跟著你。

甚至你自己的身體、你自己的名字都(p55)不復存在,更何況別的呢!以上就是第三根本當中的三個因相。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於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

如《入行論》云:「畜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

」】 這是最後的總結,照著上面三根本、九因相,一樣一樣去思惟,這個暇滿人身有這麼大的義利,卻又這麼難得而易失,如果想到死亡,我們就會努力了。

假定不努力修後世,而只忙於眼前的離苦得樂,豈不等於畜生一樣!真正算起來還不如畜生,因為謀求此生的好處,畜生力量還比我們強大,這是我們都看得見的。

例如蒼蠅都比我們強,如果人家要來抓我們,我們逃也逃不掉,蒼蠅牠一下就飛出去了,你能飛嗎?不能。

牠的眼睛也很利,背後如果有人來,我們一點都看不見,而你就算在蒼蠅背後,牠也看得見;牠要吃某個東西,一個小洞就鑽得過去了,我們不行。

再看看狗、貓,也是如此。

人家說我們像畜生,我們不服氣,如果得到了這麼好的人身不會利用,只為眼前這些事情而忙的話,豈不是腦筋糊塗得像畜生一樣?實際上我們真的是不如畜生嗎?不是的,只有人能修學佛法,畜(p56)生絕對做不到,因此我們要好好利用這個暇身,應該做「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否則雖然得到了人身,也等於沒有得到一樣,那何等可惜。

就像《入行論》說的:只為眼前的小利,這是畜生也會的。

一生就為了這些小利,忙這種無關緊要的事情,到最後死主一到,失掉了難得的暇滿人身,這是何等不幸、何等地愚癡啊! p.85(2) 【以是此心縱覺難生,然是道基,故應勵力。

博朵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為,不住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 的確,這個念死之心是不容易生起,但這個是修道的基礎,所以共下士引導我們的第一步,就是念死。

共下士道的特點,一直要告訴我們,我們的努力是為了下一世,絕對不為這一世忙,這個部分跟下士一樣,所以我們叫它共道,而我們的目標是要走上士的。

博朵瓦是非常重要的一位祖師,宗大師的法統傳承當中,阿底峽尊者最完整的傳給種敦巴,敦巴尊者有三位最主要的心子,博朵瓦就是其中之一。

他說:我們總對世間的光榮放不下,因此一直浪費生命,現在要想放下,最好的就是修學無常,因為我們已經了解了,眼前所有的親屬資具,有一天一定(p57)要捨掉的,不管你有多少的光榮,到死的時候,還是一個人到下一世去。

除了修法以外,再沒有任何方法能夠真的幫忙我們,了解了這個,你不願意忙現世的這個心就生起來了,這是真正重要的。

如果這種心沒有生起,要想修法是修不上去的,其它的道理,不管你講得多深多好,沒有用!因此正式引導我們的第一步就是念死。

【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

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至。

】 雖然死無定期,也知道要修學佛法,但是對法渴求的心很難生起。

然而不應該因為很難生起就不修了,還是要勵力精勤地去修。

鐸巴也說:「如果能夠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祈禱本尊,並且勤勉殷重地思惟,雖然覺得即使修一百年也很難生起,但諸有為法的本性是不安住的,終有生起的一日。

」 迦瑪巴也是一位祖師,有人向他請法,他就告訴人家修念死,再問他其它的法,他仍舊說修念死,那個人又問:「念死以後呢?」他說:「你不要問了,念死是修道的基礎,這個基礎如果沒有做到的話,後面的法你根本不可能修。

」祖師(p58)就是這樣告訴我們。

也許你會問:既然祖師這樣講,那我們還學那麼多幹什麼?我們現在是先從理論上把道的總體建立起來,對這個理論產生定解了以後,下面才正式修行。

當我們已生起了定解,正式要修的時候,就不要深入談理論,當這個信心強烈地生起來了,後面自然慢慢地就學得下去了。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

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

】 假定我們的條件夠,就照前面告訴我們的,乃至像《略論釋》的馬車所說的觀想法去修習;假定條件不夠,那我們就退下來,照著前面的三根本--一定要死、死期沒有一定、死的時候所有的人及錢財乃至於自己的身體全部要捨掉,以及九種因相去思惟。

由於這樣的思惟,我們就會生起決斷心,推動我們去修行。

以這三種根本的行相,去看眼前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就像快要被殺了還要修飾外表一樣地荒唐。

譬如我們要參加一個盛會之前,都會修飾一番,假定你就要被殺頭了,還說等一下,讓我修飾修飾,有這種事情嗎?可是仔細想想,我們現在所忙的就是這樣,所以當我們了解了這個真實狀態時,就不會做這種毫無意義的事情。

「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應該去修行,等到真正修起來以後,對(p59)於眼前放不下的事情,就產生厭離,知道這個東西是害我的,就像大騙子一樣,我生生世世被他騙了。

當你看清這個人一直在騙你、傷害你的時候,你還會不會像以前那樣歡喜他?不會了,要認識到這種程度。

到了這種程度還不能放手,還要修,換句話說,一對這種境,你就對它極端地排斥,這個時候才不會被它吸引,才能夠真正修行。

【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了知,是彼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了知。

】 除了上面說的以外,我們平常讀的很多經論,只要有提到修行的次第,一定先是親近善知識,然後思惟暇滿、無常,關於這一類都應該多去了解,按照我們該修的拿來修行,如果真正能夠這樣做的話,佛要告訴我們的真實內涵才能夠真的了解。

佛真正的密意,並不是我們憑想像能想像得出來的,必須了解了道理以後,真實地修行才體驗得到,這樣才真正能夠現生就證得我們希望得到的好處。

對於其他該學的內涵,都應該像這樣,依照前面告訴我們的次第去修學、去了知。

念死分成三個根本,九個因相,三個決定,這個理論容易懂,真正對我們重要的是,了解了這個理論之後去修持,最重要的要去思惟,只有思惟才能形成業(p60)的力量,這個力量才會改變我們一向的習慣,所以修行(修改行為)是指這個而言。

眼前我們在學菩提道次第的過程當中,應該屬於聞、思階段,所以並不是聽到這裡就全部精神照著去修,但是也不是聽過了不管,《廣論》一開頭大師就教誡我們,要根據我們所了解的,隨分隨力去修。

諸位不妨自己想一想,你今天聽過了這個道理,覺得很好,好像得到了一個新的知識,通常會感覺很歡喜,說不定還會告訴別人以彰顯自己;可是光這個知識對我們正式修行是沒有用的。

真的要修行,一定要將整個菩提道總別之間的架構了解清楚,依照次第步步深入。

雖然理論上了解了,但很難把這個理論拿來策勵自己步步深入,原因就是對於念死並沒有生起定解,我們現在因為還沒有把整個《廣論》的總別架構把握住,所以不需要馬上照著全部的次第推進,但是也必須拿念死的道理隨時策勵自己,否則就沒有推動的力量,永遠只是個空話,所以念死道理學過了以後,儘可能地經常拿來思惟。

我們現在有戒行持犯、善行記錄,乃至早晨起來就要修皈依等,每天自己做的固定的功課,應該把這些內涵想一想,雖然並不是很深切地以全部精神去想,但是如果能夠恆常照著去做的話,它就會變成一種推動我們的力量,使我們能照著所學的步步漸次深入。

這個基本的概念,(p61)大家一定要好好地把握住,然後隨分隨力去做。

共下士之中發生希求後世之心分兩部分,「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已經講完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