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覺得「我不配」?認識你心底的「冒牌者症候群」 - 獨立評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冒牌者症候群嚴格來說並不是症候群,因為這些「症狀」並不是隨時隨地存在,而發生的對象通常是看來成功、開朗,看似沒有任何不安理由的人──特別是如果 ...
心理健康
總是覺得「我不配」?認識你心底的「冒牌者症候群」
作者
褚士瑩
2019-09-29
冒牌者症候群是種心理陷阱,讓我們無法輕易相信自己。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已成功複製連結
我第一次意識到「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Syndrome)的普遍存在,是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始業式上。
當時我們的院長,是曾提出「軟實力」、「巧實力」等外交學說的約瑟夫·奈爾(JosephNye),他開口對我們說的第一段話,就說:
「我知道你們心裡在想什麼。
」他環顧了我們每一張新生的面孔,「你一定在想,自己一定是不小心被錯收進這所頂尖學校的,我遲早會穿幫的。
」
他停頓了一下,露出一抹若隱若現的笑容。
「但是我可以跟你保證,在座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想的,身為院長,我也可以跟你們保證,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不小心被錯收進來的,你們每一個人,都正是我們想要培育的人才。
」
我不知道當場有多少人相信了他的那一番話,畢竟他是個老練的外交官啊!但是確實接下來的始業式,所有人都放鬆了下來。
也在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原來我總是覺得自己「德不配位」,並不是那麼獨特,每一個我認為非常優秀、自嘆弗如的人,內心裡也原來都在成功的時候,多多少少閃過認為自己「不配」的懷疑。
你也是冒牌者症候群嗎
我有一位哲學諮商的客戶,在外人眼光中絕對是一個英雄出少年的實業家,獲獎無數。
他從年紀很輕的時候,就必須一手負擔全家的生計,但父母親一面享用著他的努力成果,卻一面讓他生活在懷疑自己是冒牌貨的恐懼中。
直到父親去世為止,信仰金錢的父親都沒有正面對他給予嘉許和認可,而信仰宗教的母親,直到現在都還在為著自己的兒子沒有成為一個神父而遺憾。
在談話的過程中,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為什麼他會讓自己時時刻刻都處在無止境的「攀百岳」狀態,一直設定更高、更遠的目標來證明自己。
他意識到自己幾乎自殺式的努力,長久以來為父母所做一切,都是為了「取悅」父母,而取悅就是他長久以來愛父母的方式。
「可是取悅是一種愛嗎?『取悅』父母等於『愛』父母嗎?」我引述了這個最早由兩位臨床心理學家寶琳.克蘭斯(DrPaulineClance)和蘇珊.艾姆斯(DrSuzanneImes)提出的「冒牌者症候群」概念來說明。
冒牌者症候群嚴格來說並不是症候群,因為這些「症狀」並不是隨時隨地存在,而發生的對象通常是看來成功、開朗,看似沒有任何不安理由的人──特別是如果他們無法內化自身成就或認可自身優點──而且只會在特定狀況下產生冒牌者的念頭,就好像在哈佛大學的始業式上。
經過一段像照鏡子那樣的對話後,他看出自己確實有著強烈的冒牌者症候群,也找到覺得自己是冒牌貨。
他有冒牌者症候群兩個最明顯的表現方式:
一、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和冒牌者症候群通常是好朋友,這也是最常見的冒牌者能力類型。
榮格曾經寫道:「完美主義者關注的是事情『如何』做完,其中包括做事情的方法還有事情最後的結果。
」完美主義者總為自己設下超高標準,同時也認為自己應該每一次都要交出完美的100分。
就算最後做到了99分,他們還是認為自己沒達到標準。
完美主義者對自己想要做的事有非常明確的願景和非常精準的執行計畫,絕對不允許偏差或變動。
只接受最接近完美的品質,而且通常不怎麼慶祝自己做得好,只專注在還可以改進的部分。
他們最常說的話是「那是因為大家的標準很低,我只是運氣好或是誤打誤撞而已。
」或是「這根本沒什麼,他們只是禮貌性說說場面話罷了。
我只是碰上好時機,如果我可以那大家都可以!」
完美主義者想像其他人也是用高標準來檢視他們自己,而且經常用這套標準來衡量身邊的朋友、家人、同事等。
傷心的是,沒有人能夠達標,所以他們永遠活在失望當中。
完美主義者通常認為「如果想把事情做好,就要自己來」,很難信任其他人有能力,害怕「他們不知道怎麼做」。
完美主義者也不能接受事情超出自己的控制。
如果你是個完美主義者,當你達不到完美時(「完美」根本不存在),你會出現自我懷疑、擔心,並且因為自己的不足和「失敗」而羞愧。
這種對完美的追求和對失敗的恐懼會讓你過度思考細節,最後不是拖拖拉拉就是工作過度,就是可能會因為困難和沒辦法完美執行而很快選擇放棄。
當完美成了最終目標,每一件事看起來都不合格,即使成功,你也不感到滿意。
二、超人情結
超人型冒牌者總是要求自己比其他人做得更多,也就是我們形容的「攀百岳」。
榮格發現這一類型「以能同時扮演好『多少』角色來衡量自己的能力」──上司、同事、伴侶、父母、朋友、志工、主人。
他們認為自己應該要能輕鬆並完美地做到每一個角色,如果其中有一個該做的角色沒做好,他們就會覺得非常丟臉,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應該要能面面俱到。
超人們在生活各方面都給自己設下超高門檻,像是加裝了變速馬達的完美主義者。
榮格解釋這兩種類型的差別在於對能力的詮釋;超人型認為能力就是「能完美扮演多重角色」,完美主義者則把重點放在工作、事業、學業上。
超人型通常在各方面都表現傑出,因為他們會不斷鞭策自己每個角色都要做到完美,但這可能會導致心力透支。
超人型不斷索求別人對自己表現的肯定,因此不僅家庭要照顧好,工作也要有所表現,從來不停下來喘口氣。
過度壓力最後造成身心透支,嚴重影響身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
如果你不只在意自己表現多好,也在乎能不能一次處理很多事情,你就是超人型。
你相信自己可以面面俱到,就算已經忙得分身乏術,還是沒辦法說「不」。
你對自己的合理工作量有不切實際的期望,而且隨時都在拚命,你也無法真心享受悠哉的時光或是和成就無關的活動。
成為真正的自己
「下次你覺得戲快要演不下去了,快要被揭穿了的時候,想像一下,如果你告訴18歲的自己你現在的成就,他會怎麼想?」這是我問這位自認冒牌貨的客戶最後的一個問題,客戶記起,18歲的自己願意付出任何代價,做自己正在做的事。
就在這一刻,客戶終於看清楚自己已經走了多遠。
最後,他說他想要藉由慢下來生活,去面對自己的完美主義跟超人情結。
所以他決定從市中心的辦公室旁搬到有溫泉的地方,過著每天可以泡湯、走路的生活,同時不用每天進辦公室。
長期來說,最好還能夠到泰國去學習按摩,學習接地氣,並且練習跟人有溫度的身體接觸。
冒牌者症候群對日常生活的很多面向都有影響,包括工作、人際關係、友誼,甚至為人父母的自信。
但身旁的人通常看不出他們內心的掙扎。
大約有70%的人曾經體驗過不同程度的冒牌者症候群,而且幾乎每個人都能理解這種情緒,不分男女、職業、文化背景。
其實我們時常忘了,活在這個世界上,不一定要「贏」才有價值,只是冒牌者症候群的種種心理陷阱,讓我們無法輕易扭轉這個想法。
只有清楚自我覺察到「冒牌者症候群」的存在,才能開始成為「真正的自己」。
瀏覽次數:19145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編輯推薦
【哲學諮商室】為什麼那麼多台灣女生都覺得「我不夠好」?
【哲學諮商室】其實,我真的夠好
離開「比較泥淖」,不要讓別人擁有任意評價你的權利
延伸閱讀
關鍵字:
心理
自信
自卑
冒牌者症候群
自我認同
完美主義
褚士瑩
哲學諮商室
國際NGO工作者,專業訓練來自埃及AUC大學唸新聞,及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
曾在緬甸北部撣邦主持農業轉作計畫近十年。
2012年後轉任美國華盛頓特區國際金融組織的專門監察機構BIC(銀行信息中心)緬甸聯絡人,訓練緬甸的公民組織監督世界銀行及其他外國政府對緬甸的貸款及發展計畫。
另除協助多方停戰協商,設計戰後重建之外,也意識到真正的改變必須來自教育,從「學會問對的問題」開始,讓下一代開始接受多元社會,改變衝突的本質,因此從2015年開始,赴法國「哲學諮商學院(IPP)」師事奧斯卡.伯尼菲,學習哲學諮商,並且參與緬甸內戰衝突地區克欽邦少數民族自治區IDP難民營的哲學思考教育,終極目標是鼓勵武裝部隊想清楚「為什麼我們要打仗?」這個問題,以推動哲學思考為目標的草根哲學機構。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褚士瑩
哲學諮商室
國際NGO工作者,專業訓練來自埃及AUC大學唸新聞,及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
曾在緬甸北部撣邦主持農業轉作計畫近十年。
2012年後轉任美國華盛頓特區國際金融組織的專門監察機構BIC(銀行信息中心)緬甸聯絡人,訓練緬甸的公民組織監督世界銀行及其他外國政府對緬甸的貸款及發展計畫。
另除協助多方停戰協商,設計戰後重建之外,也意識到真正的改變必須來自教育,從「學會問對的問題」開始,讓下一代開始接受多元社會,改變衝突的本質,因此從2015年開始,赴法國「哲學諮商學院(IPP)」師事奧斯卡.伯尼菲,學習哲學諮商,並且參與緬甸內戰衝突地區克欽邦少數民族自治區IDP難民營的哲學思考教育,終極目標是鼓勵武裝部隊想清楚「為什麼我們要打仗?」這個問題,以推動哲學思考為目標的草根哲學機構。
熱門文章
1
看《茶金》有感:憶我「四萬元換一元」英年中風的外公
2
專訪陳湘琪:小三帶來的生命修行課
3
夜宿帳篷的博士:「我不知道該怎麼離開學術界」
4
【投書】炒房之島:一個小市民的真實心聲
5
《茶金》「四萬元換一元」風暴:對台灣的了解永遠不夠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延伸文章資訊
- 1冒牌者症候群:面對肯定、讚賞與幸福,為什麼總是覺得「我 ...
‧因為擔心某件事無法做得完美,只好不斷地拖延? 其實你並不孤單,這就是「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 70%的人都曾恐懼被他人高估,焦慮被看穿自己的無能,
- 2「冒牌者症候群」是什麼?又要如何克服冒牌者心態? - Frank ...
什麼叫做「冒牌者症候群」? ...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 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這個名稱是在1978 年由臨床心理學家克蘭斯博士(Pauline R.
- 3掌聲背後的不安-冒牌者症候群 - 康健雜誌
完美不能犯錯是「冒牌者」身上常見的特徵。他們為自己設定了幾乎不可能達到的超高標準並用此要求自己,一旦有一點失誤,就會不斷地嚴厲指責自己 ...
- 4冒名頂替症候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冒名頂替症候群並不被視為精神疾患,不過臨床心理學家對此現象從事不少研究。傳統認為冒名頂替症候群是一種人格特質,但近年來研究者傾向於把它視為對特定情況的反應,雖然 ...
- 5為什麼我無法坦率地擁抱成功? — 冒牌者症候群 - Medium
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一詞於1978年由Pauline Rose Clance 與Suzanne Imes 首次提出,他們的研究論文中闡述了歷時五年、訪談150名成功...